李清照陶渊明隐居(李清照崇拜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乐趣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 。

2、与乡邻交往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3、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窈窕寻壑, 崎岖经丘。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求陶渊明、李清照的作文素材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

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人雅士的活法,就更有一番滋味。李白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杜甫却是笔耕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境地;苏东坡一贬再贬之后,仍然可以恬静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不论何许人,都能够在顺与不顺之做自寻欢娱。

但是要说文人雅士中最潇洒、最飘逸的,莫过于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 陶渊明的确潇洒得很、飘逸得很。

鲁迅先生称他“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还说:“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

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丝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 ?? 鲁迅先生的评价一点不错。

后世之人仰慕陶渊明的不在少数,但却没有一个真能象陶渊明那样活法的。大起大落,一生坎坷的苏东坡,虽然也很飘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但终不及“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陶渊明来得自然,陶渊明能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苏东坡能吗? ?? 陶渊明的飘逸,实在是令人难以模仿的。古来飘逸的隐士很多,但没见谁能象陶渊明这样,生前就为自己写好了《自祭文》,唱出了“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大彻大悟。

人们都很忌讳死,但是陶渊明不忌讳,他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

从老得终,奚所复恋!”所以后人对陶渊明的生死观就更加盛赞不绝。宋代大家欧阳修曾经断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陶渊明一段“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何等的自悟而省人;一段“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又是何等的自得其乐;一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又是何等的无限感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又是何等的潇洒飘逸! ?? 潇洒归潇洒,飘逸归飘逸,但他也并无整日整夜的飘飘然。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陶渊明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 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也有“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的对美女的苦恋之情;也有“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饥寒”的对子女们的惭愧之情…… ?? 陶渊明对爱情的专一,尤其值得我们称道,那样的专一态度,并不亚于被宋玉攻击的登徒子。

他在《闲情赋》里唱出了自己对爱人的十愿,一愿当爱人的衣领,天天托着爱人美丽的头颅,连晚上被脱下来也心有悲怨;二愿当爱人的腰带,天天束在爱人的身上,连冷暖换装也常常叹息;三愿当爱人的发油,天天涂在爱人的秀发上,连沐浴洗发也深感悲哀;四愿当爱人的眉黛,天天附在爱人的眉目上,连起居卸装也大为忧愁;五愿当爱人床上的莞席,天天让爱人在上面安卧,连冬天换成皮褥也心怀忧伤;六愿当爱人的丝鞋,天天穿在爱人的脚上,连脱在床下也深感凄凉;七愿当爱人白天的影子,天天随爱人形影不离,连树荫遮住也十分感叹;八愿当爱人照明的烛光,天天照着爱人的美容,连白天熄灭也令人慨叹;九愿当爱人的竹扇,天天握在爱人的手里,连秋天来临也非常伤感;十愿当爱人的鸣琴,天天让爱人弹奏,连曲终停琴也黯然伤感。这样的爱情观是那些天天包二奶、蓄小姘、金乌藏娇的权贵能比得了的吗?! ?? 陶渊明也曾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大济苍生”的壮志。

他29岁出去作官。

对陶渊明隐居思想的理解

陶渊明的思想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推之于今,陶渊明不仅以他在文学世界中表现出的追求自由、自然、潇洒飘逸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生活忙乱嘈杂的现代人;他的思想也仍存在着积极的一面——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不去刻意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有一些失去也不必感到绝望,只要内心中保有最原始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