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说课教案优秀3篇(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

目标   1、使学生知到什么是多普勒效应为同学们带来了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说课教案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8 多普勒效应 篇一

作为一位高中的物理老师,一定要知道说课稿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说课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普勒效应》一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体现了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

①编者从人们熟悉的火车运动时,汽笛声会发生变化而引出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②以声波为例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提供探究的依据。

③定性分析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变化原因,给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④说明除声波外的其它机械波、电磁波、光波均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使学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应。

⑤介绍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材这一结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结论)体现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方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c、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引导学生学法如下:

(1)学前将学生分组,分别到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观察体验所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带领一些学生实地考察并录音。

(2)课堂上,将各组观察结果进行陈述,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设计实验予以排除及验证,并进行分析。

(3)课后完成物理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节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接受。声波频率变化可直接通过听音调变化来反映。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采用实验对比:用发声音齿轮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明确音调的变化是由于频率变化的结果;让一声源(如电铃)在不同位置发出声音,明确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是不变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实例(过程放慢)运用波的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旁批”,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以帮助理解多普勒效应,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学生兴趣。设置针对性练习,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 明确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观看实地摄制的录像,并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侧重观察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个别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频率越来越高······等等。并可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过程、突出本节重点:

1、让学生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

当车经过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确产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来越响;车与观察者的距离变近了;喇叭的声音发生变化······

2、通过实验探索,找出现象的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声音是由什么因素(响度,音调,音色)决定的,明确声音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根据学生猜测情况,逐一进行排除;最后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运用求同法将不同情况进行对比,概括出声音的变化规律,并表述为一般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同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响吗?(用一电铃持续打铃,观察声音变化的情况,否定喇叭越变越响和喇叭声音发生变化的因素。)

(2)当声源与观察者相距较近时,距离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吗?(用同一电铃在观察者附近的不同地方打铃,可感觉声音没多大变化,从而否定由于距离越来越近而引起的声音的明显变化,忽略声源靠近时响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3)声音的变化和音品有关吗?(根据常识进行判断,可排除)

(4)从上可知:观察者听到声音的变化主要由音调变化而引起的(用发声齿轮产生频率变化的声音),强化听到声音的变化是由频率引起的,突出主要影响因素。

(5)观察者听到喇叭声音的变化是由于喇叭发出的声音频率变化而引起吗?

由以上分析总结出听到声音音调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的变化。

变化规律:观察者与波源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观察者与波源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引入课题: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3、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多普勒效应的规律。

在实例模拟图上,由波源发出一系列的球面波帮助学生建立波动过程的物理模型。 给合运动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过程抓住波源发出波频率不变,讨论的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如图(一),设波传播速度V波,波长为λ,频率为f。,观察者接收频率为f1。①波源相对观察者静止时:

设波源在A处1秒钟发出f 0个完全波,则

观察者在B处1秒钟内可接收f 0个完全波。

即f'=f 0

②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

a、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向波源运动,1秒钟内接多接收V/λ个完全波,f'=f 0+v/λ>f 0接收频率变化。

b、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远离波源运动1秒内少接收V/λ个完全波,f'=f0-V/λ

当波源在A处,1秒钟发生f0个完全波,

波传到B和B',观察者处于B和B';若

波源从V向B运动1秒钟移动到A',B'A'

和A'B中的波数相同,由于B'A'>A'B所

以λA'B'>λA'B,波速V波不变, 根据f=v/λ,则fA'B'

这样将实例体验与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对比,从理论上更深层次理解多普勒效应,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3、知道了声波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后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其它的机械波是否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呢?此时教师指出其它的波,如电磁波、微波、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即多普勒效应是波共有的特征,以较全面理解多普勒效应。这样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电磁波、微波、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出现呢?

(三)多普勒效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课件介绍并展示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1)判定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2)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超声波)

(3)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4)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用投影片出示小结、思考题

1、叙述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举例说明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五)针对性练习 投影

1、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使_______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在铁路旁听到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迎面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远离时,音调变低,是因为( )

A、火车驶来时,声源频率变大 B、火车远离时,声源的频率变小

C、火车驶来及远离时,声源的频率都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

C、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D、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六)作业布置:撰写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七)板书设计

多普勒效应

概念: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规律: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

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应用:判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声波)

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总体说明:

本节设计从提出探究问题→分析探索问题(实际体验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三个层次突出重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这样,通过想像与推理方法和实验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高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二

高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这样引入功的概念,兼顾到了学科间的综合。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采取力的分解。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公式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针对变力做功今后要开专题讲解。在讨论公式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作为教师只要注意更好的点拨正负功的意义,重在让学生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后由老师给出结论。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式学习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本节课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相互竞争中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说课定有不当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8 多普勒效应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普勒效应》一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体现了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

①编者从人们熟悉的火车运动时,汽笛声会发生变化而引出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②以声波为例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提供探究的依据。

③定性分析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变化原因,给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④说明除声波外的其它机械波、电磁波、光波均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使学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应。

⑤介绍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材这一结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结论)体现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方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c、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引导学生学法如下:

(1)学前将学生分组,分别到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观察体验所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带领一些学生实地考察并录音。

(2)课堂上,将各组观察结果进行陈述,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设计实验予以排除及验证,并进行分析。

(3)课后完成物理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节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接受。声波频率变化可直接通过听音调变化来反映。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采用实验对比:用发声音齿轮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明确音调的变化是由于频率变化的结果;让一声源(如电铃)在不同位置发出声音,明确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是不变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实例(过程放慢)运用波的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旁批”,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以帮助理解多普勒效应,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学生兴趣。设置针对性练习,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 明确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观看实地摄制的录像,并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侧重观察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个别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频率越来越高······等等。并可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过程、突出本节重点:

1、让学生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

当车经过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确产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来越响;车与观察者的距离变近了;喇叭的声音发生变化······

2、通过实验探索,找出现象的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声音是由什么因素(响度,音调,音色)决定的,明确声音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根据学生猜测情况,逐一进行排除;最后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运用求同法将不同情况进行对比,概括出声音的变化规律,并表述为一般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同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响吗?(用一电铃持续打铃,观察声音变化的情况,否定喇叭越变越响和喇叭声音发生变化的因素。)

(2)当声源与观察者相距较近时,距离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吗?(用同一电铃在观察者附近的不同地方打铃,可感觉声音没多大变化,从而否定由于距离越来越近而引起的声音的明显变化,忽略声源靠近时响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3)声音的变化和音品有关吗?(根据常识进行判断,可排除)

(4)从上可知:观察者听到声音的变化主要由音调变化而引起的(用发声齿轮产生频率变化的声音),强化听到声音的变化是由频率引起的,突出主要影响因素。

(5)观察者听到喇叭声音的变化是由于喇叭发出的声音频率变化而引起吗?

由以上分析总结出听到声音音调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的变化。

变化规律:观察者与波源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观察者与波源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引入课题: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3、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多普勒效应的规律。

在实例模拟图上,由波源发出一系列的球面波帮助学生建立波动过程的物理模型。 给合运动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过程抓住波源发出波频率不变,讨论的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如图(一),设波传播速度v波,波长为λ,频率为f。,观察者接收频率为f1。①波源相对观察者静止时:

设波源在a处1秒钟发出f 0个完全波,则

观察者在b处1秒钟内可接收f 0个完全波。

即f'=f 0

②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

a、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向波源运动,1秒钟内接多接收v/λ个完全波,f'=f 0+v/λ>f 0接收频率变化。

b、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远离波源运动1秒内少接收v/λ个完全波,f'=f0-v/λ

当波源在a处,1秒钟发生f0个完全波,

波传到b和b',观察者处于b和b';若

波源从v向b运动1秒钟移动到a',b'a'

和a'b中的波数相同,由于b'a'>a'b所

以λa'b'>λa'b,波速v波不变, 根据f=v/λ,则fa'b'

这样将实例体验与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对比,从理论上更深层次理解多普勒效应,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3、知道了声波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后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其它的机械波是否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呢?此时教师指出其它的波,如电磁波、微波、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即多普勒效应是波共有的特征,以较全面理解多普勒效应。这样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电磁波、微波、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出现呢?

(三)多普勒效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课件介绍并展示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1)判定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2)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超声波)

(3)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4)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用投影片出示小结、思考题

1、叙述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举例说明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五)针对性练习 投影

1、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使_______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在铁路旁听到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迎面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远离时,音调变低,是因为( )

a、火车驶来时,声源频率变大 b、火车远离时,声源的频率变小

c、火车驶来及远离时,声源的频率都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

c、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d、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六)作业布置:撰写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七)板书设计

多普勒效应

概念: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规律: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

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应用:判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声波)

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总体说明:

本节设计从提出探究问题→分析探索问题(实际体验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三个层次突出重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这样,通过想像与推理方法和实验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