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11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1、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2、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3、(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4、、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5、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1、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
2、种子旅行的方式:(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3)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
3、(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4、(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5、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6、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7、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8、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9、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提供(食物)、(药材)、(饮料)、(纺织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
1、固体的性质是(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
2、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3、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4、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5、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6、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7、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
8、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9、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
10、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2、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
3、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4、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5、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6、37摄氏度写作( 37℃ ) 0摄氏度写作( 0℃ ) 零下5摄氏度写作( —5℃ ) 4℃读作(4摄氏度 )
7、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8、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0、(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11、(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
12、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枝繁叶茂)、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
13、把器材与测量内容连线:
寒暑表——气温 雨量器——降水量 风向标——风向
风力计——风速 湿度计——空气的湿度 气压计——大气压
血压计——血压 电子秤——重量 秒表——时间长短
14、我们的观察器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
15、(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8844.43米)。
1、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生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是液体。
2、认识固体的性质,可以从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都进行研究。
3、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且不易改变。
4、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变小)。
5、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6、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沉淀、蒸发。
7、盐溶解于水,面粉基本不溶解于水。
8、“彩色树枝”是利用固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
9、有一定的体积,而形状随容器改变,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流动的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为液体。
10、同样多的液体不同样重,我们常说蜂蜜比水重,是指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液体流动的快慢(黏稠度)不同。
11、把液体倒进水里,我们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12、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3、“鸡尾酒”是利用液体的浓度比重不同的原理调制出来的。
14、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说明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
15、不同液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变小)。
16、死海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
17、在使用天平称物质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的右边。
18、生活中将固体分离的例子:
①把石子从沙中分离;②铁钉和木屑分离;③黄豆和壳分离。
19、固体混合的例子:
在水泥中混合沙和水;种土豆时土豆和地灰混合。
20、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风吹、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用手捡、放入水中等方法。
21、在杯子里先倒入一些油,再倒入同样多的水,最后倒入相同的蜂蜜或洗洁精,倒完后发生了什么现象?用筷子轻轻搅拌几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说明原因。
没搅拌时:过一会儿看到蜂蜜或洗洁精在下层,水在中层,油在上层。 搅拌后:蜂蜜或者洗洁精和水混合了在下层,油在上层。
原因解释:没搅拌时,蜂蜜或者洗洁精在下层,水在中层,油在上层,是因为蜂蜜或者洗洁精比水重,油比水轻;搅拌后,蜂蜜或者洗洁精和水混合了在下层,油在上层,是因为蜂蜜或者洗洁精在水中易溶解。
22、解释潜艇沉浮的原因。
当给潜艇充气时,潜艇比同体积的水轻就上浮;当给潜艇抽气时,潜艇比同体积的水重就下沉。
23、为什么一颗石子沉在水底,而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却能浮在水面上? 因为石子比同体积水重而沉入水底,而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中间空间大,比同体积水轻,所以有浮在水面上。
24、怎样使沉入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①减轻物体的自身重量。(如中间挖空)②改变物体形状(想办法使物体体积增大)③借助漂浮物④水里加盐等。
1、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打96121电话、短信查询等方式得到关于天气的信息。
2、天气通报常从温度、降雨量、湿度、风力、风向等方面来说天气。
3、气象工作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定时观测和记录天气状况,分析记录的各种数据,做出预报。
4、150多年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5、关于天气的谚语:
蜻蜓低飞要下雨;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里;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将有大雨到;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7、百叶箱要安放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
8、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我们通常用风向标测风向,用风力计测风速,用湿度计测空气的湿度,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9、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10、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的时间在午后2点左右。
11、风级歌: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
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
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
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12、每到春天柳树就发芽,到了秋季树叶就变黄,到了冬季树就变得光秃秃的。同样,每到春天就有很多小蝌蚪,到了夏天就是青蛙了,冬季青蛙都不见了到洞里冬眠了,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动植物都有季节性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
13、神六发射当天凌晨2时出现七级大风,凌晨5时降雪了,这种天气是不能发射的,但这时气象部门经过细致地观察、分析,预报在神六发射前大风大雪能及时结束,天气状况会变好达到发射要求,神六能够按时发射。结果到上午9时多发射时,风速完全在8米/秒安全标准内,大雪在6时也停了。事实证明,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从这个一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如果在古时候能行吗?
做事要认真仔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是非常高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水平。在古时候是不能做到的,因为科技不发达,没有先进的观测工具和技术水平。
14、举例说明下雨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下雨对人类活动既有害也有利。下雨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在室外无法正常施工或干活,下雨还可能导致山洪暴发,淹没房屋、农田等。但种子发芽,植物生长需要雨水,人、动物每天要饮水,不下雨就没有水源了,植物、动物都可能会干渴甚至死亡。
1、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平常我们主要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鼻子、嘴巴、耳朵、手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
3、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据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
4、使用工具观察能使我们的观察更细微、更清晰,更便利,更安全。
5、鲁班根据茅草发明了“锯”;明代名医李时珍写出了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英国发明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6、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爱因斯坦
7、常用的测量工具:秒表(跑步时间长短)、水表(用水量的多少)、天平(物体质量)、电表(用电量的多少)、直尺(物体长短)、量筒(液体的体积)、拉力计(力量的大小)。
8、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结果表明,它现在的高度是8844.43米。
9、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沙漏和漏刻。
10、用量筒(杯)测量液体时,计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水面的底部相平。
11、有些事物可以被精确地测量,有些事物却很难被精确地测量,也有一些事物没有必要那么精确地测量,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测量。
12、要知道一棵古树有多粗,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
①用软皮尺直接测量。②用一根长绳围一圈,并做下记与,然后用直尺量出绳上记号间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树干的粗。③用估算的方法,伸开两臂去抱树,然后测出两臂间的距离,再进行估算。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冷与热”等六个单元。
(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2、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4、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5、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6、冷与热单元:是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部分组成。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他们将获得“冷与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种植和养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五、基本措施:(略)
一、教材简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组成:《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观察与测量》,
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
《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由《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护》四课构成。本单元与《固体和液体》同属于一个系列,都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植物的一生》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它将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教材始终贯穿了一条隐线——“种植一株植物”。本单元的编排有两条线,一条明线是通过观察、解剖、测量、比较、实验等多种方法探究植物六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第二条隐线是认真细致地种植、观察一株植物的一生,坚持做连续的观察,体验收获的快乐,感觉到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在活动中可以围绕探究性活动学会观测、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主要由《植物和我们》、《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四课构成。
《固体和液体》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路”。
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固态、气态、液态,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单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诸如轻重、软硬、形状、颜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点。由于本单元没有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没有提及密度,因此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沉浮与溶解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请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握概念的深浅度。按照教科书的整体设计主动地安排,本单元在过程技能方面是一个隐性化处理的单位,着重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对涉及到的其他过程技能如分类、测量也加以训练。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得到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来看,本单元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关心天气》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关心天气和接受天气变化的事实,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导下改变衣着,以及在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下被迫地改变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关注天气、了解与认识天气变化的主动意识行为,所以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本单元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其次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
计划《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三课。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学生自制雨量器、风向标和风力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记录。最后、引导认识季节特征,即《气候与季节》。
《观察与测量》本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的表述;以及内容标准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到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的表述建构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的方法和基础。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探究,观察又是学生最能够便利使用与体会自身的感官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密切关联的活动形式。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第二部分,测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土壤与生命的有关内容可以适当推后,与第三或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调换。因为春节后温度低,土壤中的生物还没有苏醒,这部分内容后移能观察得更全面。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5、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让学生根据所需内容进行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乐趣。
三、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四、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五、实验教学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