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的评课稿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有幸听了四年级唐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下面谈谈听唐老师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爬山虎的脚》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老师上的是《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载体(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唐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A: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B: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C: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唐老师读自己的下水文——《垂柳》,激情,学生写片段。
唐老师教学语言精练,调控能力强,幽默风趣,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这些都值得我很好地学习。
唐老师的评价语言恰当,精练,但应注意及时性和形式的变化。下水文写得富有文采,有哲理,还可以拉近下水文和学生习作距离。
今天听了潘老师的课,使我再次见识一名老教师的风采。从潘老师的课堂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第一,潘老师是个有心的人。在课前,潘老师准备了许多爬山虎的枝叶。在讲到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内容时,潘老师将爬山虎的枝叶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实物后,兴趣高涨。将课文与实物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比如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什么是叶柄等。
第二,潘老师是个细心的人。课堂教学,既有提前预定的目标,也有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对此,潘老师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例如有同学说出“样子”一词时,潘老师即使指导,解释到“形状”一词更合适,要注意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写作文要使用书面语;还讲到比喻修辞的特点等。
第三、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潘老师以文章的3、4、5段为教学主要内容,通过实物帮助、修辞、找重点动词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爬上虎脚的位置、形状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等重点。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彩笔
3.爬山虎图片或实物
一、认识叶圣陶(5)
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人的——名字。
有关叶圣陶,你们都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出示课件)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虎”是我们今天要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个笔画。我们一起写一下。边板书边解说:先写虎字头注意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撇要写长,“七”的横要向上斜。再写“几”字,横折弯钩要写潇洒,钩要竖直向上才好看。)(师范写,生在本子上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大部分同学的字都写得那么漂亮,真是虎虎生风啊。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读课文吧。听清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到字就问一问组里得得同学。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就多读几次。读完课文后拿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5)
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蛟龙 铺开 触着墙 嫩茎请个别学生读词,分小组朗读词语,不会读的字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1)同桌互读。
(2)小组齐读或开火车读。
3、还有不认识的词语吗?检查怕不怕?
4、我们全班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0)
1、字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边思考边完成学习单第二题的填空,填完后小组内讨论。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3)
1、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爬山虎长在哪里?请找出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出示课件“操场北边墙、小院的西墙”变红。
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茂盛、能爬)
明确: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是呀,爬山虎真是茂盛,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那我们快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么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你知道每一句话都写了什么吗?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思考。
生13: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师追问:你找到的这句是写爬山虎的什么?
生13:叶子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再追问:什么颜色?生13:嫩红的,嫩绿的。(板书嫩红嫩绿
师:她不光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还发现了颜色的——生: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请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这句变红。)
师:只有这一句在写叶子的颜色吗?
师:说的真好,他不只写了颜色的变化,还写了看到这些叶子人的感受,什么感受?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谁来舒服地读一读。(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叶老先生除了写到叶子颜色,还写到了什么?
生19: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你们觉得这句是在写爬山虎的什么?生19:爬山虎叶子的均匀。
师:那是指所有叶子的——形态!
师:对呀。如果就在这句里找一个词来描绘爬山虎叶子的形态,
你想用哪个词?
师:“均匀”什么意思?(生找不到语言描述,沉默了。)用文章里的话来说“均匀”什么意思。
师: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让斑斑驳驳的破墙,变成一片盎然绿色。一起读。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再找一个词,还在这句里找。还有哪个词是它的形状。生23:叶尖。
师引导:叶尖怎么样?生23:朝下的,一顺儿朝下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一顺儿朝下”吗?生23:叶子顺着墙往下。叶尖对着地。师:还有补充吗?什么叫“一顺儿”朝下?生24:就是很多叶子的叶尖都一块儿朝下。
师追问:很多朝下,一部分朝上?(生摇头)那是什么意思?生25:全部都朝下。
师:这就叫一顺儿朝下。
师:这些一顺儿朝下均匀排列的叶子是十片吗?(生摇头)
师:是一百片?生(小声):不是。
师:一千片?一万片?生(大声,极肯定):不是。
师:那是多少?
师:无数的叶子呀,这么多的叶子让你去摆,你能摆得均匀吗?生:不能!
师:可是爬山虎做到了。这哪里是叶子啊,这简直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精灵。一起读。
生齐读(更有感觉了):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叶老还写了什么?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是写叶子的什么?生26:写叶子在风中的动态。
师:一阵风拂过,这一墙爬山虎的叶子就怎么样?生:漾起波纹。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很”字读得好。不是好看哪,是好看得很!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动情引读:是呀,就是这一墙的绿意盎然的叶,当一阵风拂过——
师:就是这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的叶子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当一阵风拂过——
师:这哪里就是一墙叶子啊,这明明就是一座叶之湖,明明就是一片叶之海。所以当一阵风拂过——
师生共读: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在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如果你有个别句子已经会背了,就动情地背诵。
(配乐播放开头视频,生动情朗读。)
例证提升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生动呢?
师(板书):而且他的观察是细致有条理的。他发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所以他一定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
师: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就通过对颜色、形态、动态三个方面细致的`观察就把爬山虎的叶子写进了我们的眼里,也揉进了我们的心里。其实不只这一篇文章,(课件出示《诗的材料》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随教师叙述依次点击变红。)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诗的材料》写荷叶的一句。他也同样通过荷叶的动态,荷叶的形状,荷叶的颜色三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这个是我们这学期刚学过的郑振铎的《燕子》。(课件出示《燕子》中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随学生回答点击变红。)它也通过三个方面,燕子的——(生接答羽毛),燕子的——(生接答翅膀),加上燕子的——(生接答尾巴)为我们凑成了——(生接答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看来通过三个方面描写一个事物就能把它写得形象生动引人注目。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师: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板题: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满眼是爬山虎,指读第一段,齐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五、学习第二段
课文写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两个方面(叶子、脚)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美)
2、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自划、练读
3、交流中适机点出静态、动态;颜色、姿态。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视频播放,练习朗读
5、背诵本段。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指导写字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 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