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共含20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设计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2、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分别算出下列绳子的总长度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丢番图,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
活了他父亲全部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又在极度的悲伤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根据以上的信息,请你计算出: 丢番图死时多少岁;
或者根据丢番图的年龄能被6,12,2,7整除,可知这个年龄是6,12,2,7的倍数,所以他的年龄为84,168??但是根据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可以在开课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个题目可以用方程解法和算式解法,甚至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倍数来解决,解题方法多样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做到小学用算式和中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通过这个题目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运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比较困难);代数解法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数并把有关的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一只天鹅在天空中飞翔时遇到了一群天鹅,它向群鹅问好:“你们好啊,100只天鹅。”群鹅回答说:“我们不是100只,但是如果以我们这么多,再加上这么多,在加上我们的一半,再加上我们一半的一半,你也加进来,那么我们就是100只了,”问天上飞的群鹅有多少只?
解:设群鹅有x只。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和例题思路差不多,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例题,语言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题可以利用画线段来分析题意,列出方程。】
1、现在儿子的年龄是8岁,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问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解: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儿子 爸爸
现在的年龄 8 8×4
X年后的年龄 8+X 8×4+X 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用算式解题较容易出错,但是用方程解很简单,让学生体验用方程成功解应用题的成就感】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编题目:根据方程X+(X+8)= 40,编一道应用题。
【设计理念:学生具备了读懂题目,列出方程的能力,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方程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呢?这是能力的提升!学生编完题后互相检验,又再一次锻炼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体验到方程有时候给我们解应用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思考题:1、有一群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原有多少个鸽笼?多少只鸽子?
【设计理念:经典问题如何用方程解决】
2、有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的羊数就是你的羊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们的羊数就相等了,”两个牧童各有多少羊?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说出答案4、6或者1,3等,但是经过列式计算发现是错的,这个题目可能有一些学生会用二元的方程解题,对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提出表扬】
【设计理念: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得到锻炼,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
2、让学生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2、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前置作业:写出有关行程问题的公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题1、
(1)、若小红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已知小强家离火车站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秒。
问题2、知识回顾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常常研究这样的三个量: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路程=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二、探索过程
活动一:小组内完成例3,(1)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2)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展示,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件出示:
例3: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速度为9千米/时;4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速度为45千米/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目的地。目的地距学校多少千米?
若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填表
路程/千米 | 速度/(千米/时) | 时间/时 | |
骑自行车 | |||
乘汽车 |
由此,可以得到等量关系:
问题3、想一想:题目中已知什么量?所求什么量?是直接设未知量还是间接设未知量?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结合表格说出解题思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预设1: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
列出方程:由学生讨论列出
预设2:求出方程的解,并板演解题过程。
(小组交流之后,把解题过程写在导学案上)
问题4、上述问题是否有其它的解法?如果有,又如何设未知数呢?等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预设3:设汽车从学校到目的地要行驶x小时
根据等量关系:汽车行程= 自行车行程
列出方程:学生交流讨论后列出方程
预设学生4:板演解题过程。
问题5、上面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还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直接设元与间接设元的区别。)
活动二: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问题6、根据例3,能否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预设1: (1)审清题意; (2)设出未知数;(3)找出等量关系; (4)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5)解方程; (6)写出答案
预设2:这是实际问题,用需要检验吗?什么时候检验呢?
教师适时搭建支架:实际应用问题需要检验,解出方程就要检验,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简记步骤?
预设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 2、设; 3、找; 4、列;5、解; 6、验; 7、答
活动三:强化演练,巩固知识。
问题7、相遇问题: 1、两辆汽车从相距84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快每小时20千米.半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预设学生1:画线型图,分析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因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84千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把过程整理在导学案上。)
问题8、追及问题:2、甲、乙两名同学练习百米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甲让乙先跑6.5米,那么甲经过几秒可以追上乙?
预设学生2:分析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乙先跑的路程+乙后跑的路程=甲跑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与行程问题有关的应用问题,并学会找等量关系,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活动四:尝试成功
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一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90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 ;
(2)两车同时开出,背向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63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 ;
(3)慢车先开出1小时,相向而行,快车开出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
(4)若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
x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则可列方程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成功这一环节,用课件出示一题多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梳理各种问题的提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数学的多变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抢答,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问题9、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学习了哪些数学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活动:组员各抒己见,组长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会从知识上总结,而且还要会从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上进行总结。从探索过程来说,通过画线型图,找出等量关系,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思想方法上,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即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某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打翻,使一道题只能看到:“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运货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 ? ”请试一试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给出答案.
(学生思考后,说出各种补充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由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完成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3.4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主备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得解法,了解销售中的数量关系。
基本技能: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基本思想
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及盈亏中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及相等关系。
教具资料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书、本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观察图片引课(见大屏幕)
二、探究
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1、商品原价200元,九折出售,卖价是 元.
2、商品进价是30元,售价是50元,则利润
是 元.
2、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是a元, 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零售价是 元.
3、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20%以后,每台售价为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 元.
4、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4.8元,则原定售价是 .
(学生总结公式)
熟悉各个量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熟悉利润、利润率售价进价之间联系
三、探究一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分析:售价=进价+利润
售价=(1+利润率)进价
练习:(1)随州某琴行同时卖出两台钢琴,每台售价为960元。其中一台盈20%,另一台亏损20%。这次琴行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
亏?
(2)某文具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64元,
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本20%.这次交易中的盈亏情况?
(3)某商场把进价为198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
获利10%, 则该商品的标价为 元.
注:标价n/10=进(1+率)
(4)2、我国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
价格,某种药品在涨价30%后,降价70%至a元,
则这种药品在20涨价前价格为 元.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亏损还是盈利对比售价与进价的关系才能加以判断
小组研究解决提出质疑
优生展示讲解质疑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盈亏问题
相关的关系式: 例题
课后反思 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标价、折扣数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一定清楚,之后才能灵活运用,通过变式练习加强记忆提高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2.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作 者:李德处 作者单位:安龙县普坪中学,贵州安龙,5524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一、教学目标
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二、教学难点
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教科书76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
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① 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② 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③ 列方程:x+2x+4x=140
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 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得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设问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例题讲解
例1 解方程7x-2.5x+3x-1.5x=-15×4-6×3.
解:合并同类项,得
6x=-78.
系数化为1,得
x=-13.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89页练习
(五)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2+x+2x=140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4+x÷2+x=140
(六)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七)课堂小结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
② 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八)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93页习题3.2中1、3①②、4、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X-7=5 (2) ;7X=6X-4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X=5+7 得 ,7X-6X=-4
即 .X=12 合并同类项得 .X=-4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X+4=6 (2) ;3X=2X+1
(3) ;3-X=0 (4) .9X=8X-3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X+12=34 (2) ;X-15=74
(3) ;3X=2X+5 (4) .7X-3=6X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7+X=13 得到 ;X=13+7
(2)从 ,5X=4X+8 得到 ;5X-4X=8
(3)从 ,3X=2X+5 得到 ;3X-2X=5
2.小明在解方程 X-4=7 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X-4=7→X=7+4→X=11;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不困难,这类题型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的。希望教师能够备好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给同学们更多的知识点,取得一个好成绩。
[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说课稿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xx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题:小黑板出示例1题目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
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出了15%X千克,依题意,得
等式左边:等式右边:X―15%X=42500
原来重量为X千克,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解这个方程:
运出重量为15%X千克。85/100*X=4250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X=50000(千克)
小黑板出示课文215黑体字内容提要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来源:互联网
上一页 [1]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
2、让学生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2、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前置作业:写出有关行程问题的公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题1、
(1)若小红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已知小强家离火车站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秒。
问题2、知识回顾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常常研究这样的三个量: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路程=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二、探索过程
活动一:小组内完成例3,(1)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2)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展示,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件出示:
例3: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速度为9千米/时;4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速度为45千米/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目的地。目的地距学校多少千米?
若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填表
路程/千米 | 速度/(千米/时) | 时间/时 | |
骑自行车 | |||
乘汽车 |
由此,可以得到等量关系:
问题3、想一想:题目中已知什么量?所求什么量?是直接设未知量还是间接设未知量?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结合表格说出解题思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预设1: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
列出方程:由学生讨论列出
预设2:求出方程的解,并板演解题过程。
(小组交流之后,把解题过程写在导学案上)
问题4、上述问题是否有其它的解法?如果有,又如何设未知数呢?等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预设3:设汽车从学校到目的地要行驶x小时
根据等量关系:汽车行程= 自行车行程
列出方程:学生交流讨论后列出方程
预设学生4:板演解题过程。
问题5、上面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还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直接设元与间接设元的区别。)
活动二: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问题6、根据例3,能否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预设1: (1)审清题意; (2)设出未知数;(3)找出等量关系; (4)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5)解方程; (6)写出答案
预设2:这是实际问题,用需要检验吗?什么时候检验呢?
教师适时搭建支架:实际应用问题需要检验,解出方程就要检验,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简记步骤?
预设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 2、设; 3、找; 4、列;5、解; 6、验; 7、答
活动三:强化演练,巩固知识。
问题7、相遇问题: 1、两辆汽车从相距84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快每小时20千米.半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预设学生1:画线型图,分析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因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84千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把过程整理在导学案上。)
问题8、追及问题:2、甲、乙两名同学练习百米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甲让乙先跑6.5米,那么甲经过几秒可以追上乙?
预设学生2:分析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乙先跑的路程+乙后跑的路程=甲跑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与行程问题有关的应用问题,并学会找等量关系,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活动四:尝试成功
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一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90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 ;
(2)两车同时开出,背向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63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 ;
(3)慢车先开出1小时,相向而行,快车开出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
(4)若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x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则可列方程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成功这一环节,用课件出示一题多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梳理各种问题的提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数学的多变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抢答,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问题9、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学习了哪些数学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活动:组员各抒己见,组长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会从知识上总结,而且还要会从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上进行总结。从探索过程来说,通过画线型图,找出等量关系,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思想方法上,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即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某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打翻,使一道题只能看到:“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运货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 ? ”请试一试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给出答案.
(学生思考后,说出各种补充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由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完成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⒋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
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
xxxx年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其中跳水队获得6枚金牌,比射击队获得金牌数的2倍少2枚。射击队获得多少枚金牌?
如果设射击队获得x枚金牌,那么跳水队获得(2x-2)枚金牌,所以得到等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⑴5x=0;⑵42÷6=7;
⑶y2=4+y;⑷3m+2=1-m;
⑸1+3x.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国庆期间,“时代广场”搞促销活动,小颖的姐姐买了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出方程。
⑶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
⑷xxxx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加深对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意义的理解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原有方程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归纳自我建构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有困难可提示: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__式,只含有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
最后总结提出:要成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做一做]:⒈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0; ⑵y2=4+y;
⑶3m+2=1-m;⑷x-=-;
⑸xy=1.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在认识概念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
例如:判断“5=x”和“x-(x-1)=1”两类型的式子
没有出现就算,有出现的话,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经过一番对与错的碰撞,教师揭开“谜底”,并且渗透了认识事物要看其本质的教学思想。
(三)交流对话,自主探索
在小学里我们还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你们知道“练一练”第⑴题的方程=10.4的解吗?
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说出该方程的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强调:我们知道x只能取10.5,10.6,10.7,10.8,10.9。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就可以知道x=10.7是方程=10.4的解。这种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做一做]:
⒈判断下列t的值是不是方程2t+1=7-t的解:
⑴t=-2; ⑵t=2.
追问:你能否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是t=-2?
这里的追问把练习提高一个层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等概念。
⒉解方程:⑴x-2=8;⑵5y=8.
(让学生思考解法,只要合理均以鼓励。)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如果方程比较复杂,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探索更好的解法
(四)理解性质,应用巩固
实验
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归纳等式的两个性质
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⒉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说明:课本指出:“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但目前小学生尚未学过或未正式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所以在此对等式的性质先作一番介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天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天平和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等式性质。(具体、形象)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
解方程例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⑴x-2=8;⑵5y=8.
(学生已经用其他方法求解过这两个方程,这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师再加以引导。)
例⒉解下列方程:
⑴5x=504x;⑵8-2x=9-4x.
(教学时,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这两个方程,并从中体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从中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根据是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例题由浅到深,学生易掌握。对(2)有难度,可加提示:为了使含未知数的项都集中到等式的左边,应对方程做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为了使常数项集中到等式的右边,又应对方程作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渗透化归的思想。
[做一做]: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说一说]: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或疑惑?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
1、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设计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2、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分别算出下列绳子的总长度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丢番图,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又在极度的悲伤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根据以上的信息,请你计算出: 丢番图死时多少岁;
或者根据丢番图的年龄能被6,12,2,7整除,可知这个年龄是6,12,2,7的倍数,所以他的年龄为84,168??但是根据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可以在开课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个题目可以用方程解法和算式解法,甚至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倍数来解决,解题方法多样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做到小学用算式和中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通过这个题目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运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比较困难);代数解法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数并把有关的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一只天鹅在天空中飞翔时遇到了一群天鹅,它向群鹅问好:“你们好啊,100只天鹅。”群鹅回答说:“我们不是100只,但是如果以我们这么多,再加上这么多,在加上我们的一半,再加上我们一半的一半,你也加进来,那么我们就是100只了,”问天上飞的群鹅有多少只?
解:设群鹅有x只。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和例题思路差不多,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例题,语言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题可以利用画线段来分析题意,列出方程。】
1、现在儿子的年龄是8岁,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问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解: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儿子 爸爸
现在的年龄 8 8×4
X年后的年龄 8+X 8×4+X 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用算式解题较容易出错,但是用方程解很简单,让学生体验用方程成功解应用题的成就感】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编题目:根据方程X+(X+8)= 40,编一道应用题。
【设计理念:学生具备了读懂题目,列出方程的能力,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方程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呢?这是能力的提升!学生编完题后互相检验,又再一次锻炼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体验到方程有时候给我们解应用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思考题:1、有一群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原有多少个鸽笼?多少只鸽子?
【设计理念:经典问题如何用方程解决】
2、有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的羊数就是你的羊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们的羊数就相等了,”两个牧童各有多少羊?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说出答案4、6或者1,3等,但是经过列式计算发现是错的,这个题目可能有一些学生会用二元的方程解题,对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提出表扬】
【设计理念: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得到锻炼,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听了潘xx老师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课,给我启发很多,他的课风趣幽默,自然流畅,结构严密,给听课的人一种享受,在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及教法,一堂好课应该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首先,他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入手,很快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因为是应用题的讲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也觉得很没意思,但潘老师把题目改成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的话题,譬如说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赛,去看姚明比赛,问北京奥运会拿了几枚金牌?的伦敦奥运会拿了几枚金牌?大部分同学回答都不知道,于是潘老师说我给你们一个信息,“20奥运会上,我国获得金牌是伦敦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的4倍少13枚。同学们都在积极的思考,有的同学马上举手,有的同学相互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潘老师推到了高潮。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潘老师在讲解行程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按题目要求表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虽然在小学里已学过,但仍然是个难点,通过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等量关系很容易找到,并且好多同学都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这样操作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的很到位。
3、课堂结构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师的课安排的内容非常多,但整个一堂课上下来,听的人却不觉得累,主要是她这几方面做得很好:
(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潘教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4、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很熟练,
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画面生动形象,特别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中的动画制作非常吸引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看了都哈哈大笑,这也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听了X老师的《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一课,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包括: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等。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对这类问题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所以教师要在解决这些应用题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有求知欲,又要使得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感受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的优点,从而体会到方程的思想方法,其实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X老师上课的规范性和严密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学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很有帮助。本堂课教师在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涉及到了从文字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的转换,在这个转化过程中,X老师语言规范、简练,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数学功底。更可贵的是,对于同一道应用题,X老师能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对题目进行分析讲解。
二、教学上的思维设置有梯度、有难度。
其实,像X老师今天所教授的三道应用题的前两题,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方面,老师采取了一题多解的方法,既有小学时候我们解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法,也有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方法,同时,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元,从而在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优点的同时,也感受到要合理设元才能更好得简化我们的解题。
像这样的,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会更好。当然,对于本堂课,我也有几点由此而产生的思考。1、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数学学习的本身就是方法的学习。在方程这个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方程的方法将是我们同学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铺垫。有了方程以后,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成为了一种正向的思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2、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像应用题的教学,还是应该多留点时间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题和思考、讨论甚至展示。教师应该恰到好处地设计引导学生,让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数学本身就是最简方法的选择!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
师:很好。我们以前学的应用题大多是求一个未知量,因而设一个未知数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需要求两个未知量,这又如何解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说法]:此节内容与前边内容联系不大,所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板书]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最优问题,即如何从多种策略中选择一种最优策略。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以及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处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所缺乏的,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在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最优问题的方法,所以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反复斟酌设置问题的难度,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定提问的时间点和提问的方式,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课前安排学生自行预习。
课堂的引入是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小红一家三口外出旅游,现有两家旅行社,收费标准分别为:甲旅行社:大人全价,小孩半价;乙旅行社:大人小孩,一律8折。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问: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是100元,应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合算?因为题目中出现的都是具体的数字,所以学生稍做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将基本价是100元这个条件去掉,重新让学生思考,因为有了之前的问题作为铺垫,所以学生仍然能顺利解决该问题。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最优方案问题有一种直观的认识,即从几种方案中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
在此基础上给出难度更大的例题,结合移动收费的背景理解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最优方案可能会变化,在这个例题中给出了三个小问题:一个月内本地通话200分钟,选哪种套餐划算?若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x分钟,按两种套餐各需交费多少元呢?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多少分钟时,按两种套餐交费一样多? 此时交费多少?问题层层递进,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最优方案问题的方法,即找出两种方案一样时所对应的条件,以此分出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难度逐层递进,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装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在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和方式还需要考证,避免流于形式化,应合理分配。
2、对于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课前准备不够。
3、在学生做练习时未能走下去掌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
4、多媒体的应用与板书的结合不够娴熟,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5、在讲解最佳方案的分类讨论时不够严密,忽略了细节的处理,导致后来要重新回过来讲解该知识点,影响了课堂的节奏。
6、板书还不够规范,教师基本功要勤练不懈。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讲到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应用,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内容很少,只有一个例题和一个跟踪练习。课前展示的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部分,占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虽然课本上的例题学生们反映也听懂了,巩固练习也听懂了,可是通过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一沓糊涂,举一反三的能力太差了,题目稍微变换一下就做的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例题的思考不够,虽然能听懂老师的思路,但是很快就忘记了,没有把老师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即使讲解完毕,也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2、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化。学生讨论之前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否则你一言他一语,即使讨论出来了孩子的思维仍然是不连续的,不利于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比较困难。
3、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首先表现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可能源于缺乏相关联系。这肯定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孩子们平时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碰到任何问题都是父母帮助解决,自己却很少动脑筋思考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是很需要的。
4、好多学生对“应用题”存在心里恐惧,根本不想仔细的去分析题目,打心底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题目,只好选择逃避,或者抄袭作业。教师应该灌输应用题其实是很有趣的,也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应用题的恐惧。教学中适当灌输建模思想,其实好多数学有所建树的人都是从数学的应用中发现数学的乐趣的。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几节课中,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我是分了6课时讲解的:①比例问题与日历问题;②调配问题;③行程类问题;④工程类问题;⑤商品价格折扣及商品利润类问题;⑥其他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讲解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而对于未知量之间存在比的关系如何设元又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在讲解例题过程中先让同学设元,然后让学生在辩一辩的过程中体会到如何根据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来设元。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其实数学中有时也需要模仿的,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并进行比较,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通过这几节课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当然对于我来说,如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表达习惯以及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是我应该不断研究的思路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
在讲课的前一天,我把学案发给了学生,并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讨论。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回家学习,但有些学生没有完成预先制定的目标。但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与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掌握利润,利润率,售价,进价,标价,打折等基本量的定义,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上课时,我先用了几分钟时间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打折等概念及其应用,接着介绍有关的概念和有关的关系式。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但是不会灵活应用。于是我又出示了相对应的练习然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包含了刚刚讲过的所有内容。并且先由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小组讨论落实结果。同时我深入倾听了几个小组的意见后重点讲解了错误较多的问题。
经过这几轮不同形式的练习,接着就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这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难关。由于前面概念讲解的详细,相关练习做的较全面,所以大部分学生顺利找出了问题(一)中的相等关系,并应用它列出了所需方程。然后的几个问题是改变问题(一)中的已知条件,一题多变,以便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真正掌握情况。经过统计,在每个学生自己思考后的基础上,半数学生可以自己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还有一部分学生经过小组组员的提示后也能列出正确地方程。他们在做完练习后,还总结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平时应用题教学时讲授时间偏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课堂生活单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本节课采用了先让学生社会调查身临其境,使他们充分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他们自己就有了学习的愿望,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正是我每节课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后面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还要多采用这种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