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成员孙菊的研究课教案(课题组成员一般几个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课题组成员孙菊的研究课教案(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课题组成员孙菊的研究课教案1

课题组成员孙菊的研究课教案(1)

研究 内容 认 识 分 数 三年级  第六册 设计及执教人 孙菊 页码:64-6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通过师生、生生、人机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享成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块”突破到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的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水果图片若干、6根小棒、学生练习纸、水彩笔一支。 【教  学  设  计】 课前活动: 1、变“1”魔术,(教师先出示3个苹果,然后开始魔术,用口袋将3个苹果装起来,变成“1”袋苹果。) 2、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一个整体”,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   用学生喜闻乐见魔术形式,一方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更重要的是,以生活中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朦胧的感受“一个整体”的概念。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春天来了,大地披上了一条花裙子,好美噢!这么美的景色,小朋友们想不想出去游玩一番?几只小猴也和大家一样,想去沐浴一下温和的阳光,相约来到了野外…… 瞧!它们想的可真周到,都准备了食品。         复习一个物体的1/4。         猴1:带了一个大面包,要分给4个小猴,应该怎样分? 每只小猴分到这个面包的分之()? (师在黑板上贴上一个面包图,让学生分一分,突出“平均分”。) 谈话:你是怎么想的?谁能介绍一下1/4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板书:每份数/平均分的份数) 说一说:将一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面包的()分之()。 (边说边提示其他的`每份也是这个面包的1/4。) 导入: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距离上册学习认识分数已相隔半年,学生有所遗忘。通过复习,激活学生头脑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关于分数的已有认知,形成思维定向,便于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一) 认识1/4。 (包括4个环节)   [环节一] 认识4个桃的1/4。         猴2:带来了4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个? (根据学生口答,课件演示: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桃。) 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你知道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分之()吗? (师在黑板上贴好4个装的一盒桃,同桌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追问:现在把谁平均分?这个1/4是谁的1/4?(板书:这盒桃) 课件演示:可以把4个桃看作“一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桃的1/4。 (学生边看演示,边说1/4的意义) [环节二] 认识8个草莓的1/4。               猴3:带来了8个草莓,要分给4只小猴,你想怎么分? (将一盒草莓图片贴于黑板上,同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分一分,请一位同学板演)   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吗?(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1/4和2/4、2/8)  展开1/4、2/4和2/8的学生辨论活动:   1/4  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些草莓的1/4。  2/4  ……  2/8  ……首先肯定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平均分成了几份,每只小猴分到了其中的几份? 帮助学生明确:这里是分给4只小猴吃,所以只要平均分成4份,这里用1/4比较简洁。 根据学生的描述,课件演示分草莓的过程,8个草莓平均分成  4份,每份…… ( 讲到每份时,重点突出每份这个概念,让学生来指一指8个草莓平均分成4份后的每份在哪里?) 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把(一盒草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 这盒草莓 )的(1/4)。        [环节三]  比较中探求规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帮小猴分了3次食品,在分的过程中,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都是平均分了4份,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再对比一下,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每份的数量不同: 对比三种食品的每份,你发现了什么?(每份可以是一小块面包,也可以是一个桃,也可以是2个草莓,这里的每份是相对于一个整体来说的。) (2)分的总数不同:1个面包 、4个桃子、8个草莓。 分的数量和东西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来表示呢??? 小结:不管数量有多少,应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环节四] 体会“一个整体”的1/4。(课件演示)                   (1) 如果有12个草莓,要平均分给这四只小猴,每只猴分到这些草莓的()分之()。 (2) 如果有20个草莓,要平均分给这四只小猴,每只猴将分到这些草莓的()分之()。 (3)  如果有“一筐”草莓,要平均分给这四只小猴,每只猴分到这筐草莓的()分之()。    [设计意图]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的“1”是有冲突的。本环节设计了3次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在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冲突中逐步明晰,进而不断完善建构起新的认知网络。 思维的本质是抽象。第4环节的设计,由具体的“12个”“20个”到抽象的“一筐”,使学生跳出了手提式具体个数的思维定势。小小的改动,突显了“不管数量是多少,都应看作一个整体”的本质。   (二)认识一些物体的1/2。 谈话:正当小猴们准备吃草莓的时候,飞来了两只小鸟,一直围着草莓转,它们看着这盒草莓呀,直流口水,小猴们商量就把这盒草莓送给了2只小鸟。 这盒草莓现在要平均分给几只小鸟吃,如果让你帮忙该怎样分?每只小鸟分到这盒草莓的几分之几? (学生练习纸上分一分,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对比:都是这盒8个草莓,为什么一个用1/4表示?一个用1/2来表示呢?是不是出现什么问题了呀?  总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口答:如果将这盒草莓平均分给8只小鸟吃呢?每只小鸟分得这盒草莓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 对大多数同学而言,用1/2表示只是感性经验的瞬间触发,若不及时、有效地点击与回顾,这些尚不清楚的认识,很可能随着解题的结束而消逝。因此,教师及时设问:“同样是8个草莓,同样是1份,为什么一个用1/4表示,一个用1/2表示呢?”活泼情境中的对比,激励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及时提炼、概括这些感性的经验,让数学知识和思维沉淀下来。   (三)趣味巩固,灵活运用。 1、说出几分之一。 谈话:小鸟吃得可高兴了,为了感谢小猴们,也回赠了4份礼物给小猴们,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你能说说这些包装盒里的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吗?(课件演示打开每一份礼物)             1/9  1/6 1/4 1/2   [设计意图] 有了前面认识1/4和1/2的基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再来认识几分之一,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了。但从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来看,对一个整体的认识,仍需一根拐杖。因此,本环节中先呈现了一盒巧克力、一盒皮球、一袋果冻……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几分之一”的意义建构。   谈话:今天我们又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不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一些物体也能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能用几份之一来表示。分数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2、涂一涂,画一画。(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请同学上台展示。) (在涂色之前,要带领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1/3 1/6       1/5     3、取小捧游戏。 (1) 请你拿出“6根小棒”,取出“6根小棒”的1/6、取出6根小棒的1/2、1/3。 (2) 请你同桌合作 ,凑成“12根小棒”,请你拿出“12根小棒”的1/2、1/3。 (3) 你们还能拿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 (同桌合作、讨论交流)      4、小小魔术,变变变。                 1/2  1/3 1/4  1/5   先出示1(8个萝卜)让学生涂出它的1/2,再逐步出示2(12个萝卜),涂色部分,用1/3来表示,,跟着再出示3(16个萝卜),涂色部分用1/4来表示。出示4(20个萝卜),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设计意图] 几个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如第3个练习“取小棒游戏”,学生边想边做,在操作中使思维外化,同时开放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第4个练习,1份数不变,总数在不断变化,所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分数的意义。整个练习突显了静后动,动后思的练习理念。   5、自我介绍。(机动) 任意找一名学生,问: 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你们这一桌

篇2:课题组成员田莉的研究课教案

课题组成员田莉的研究课教案(2)

认识6~9 华罗庚实验学校  田莉 一、教材依据: 教科书第21的例题,第21~22页“想想做做”的第1~3题。 二、设计思想: 这部分内容教学6~9的认识,例题的编排与1~5的认识类似,包括数数、认数、读数和写数。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学前生活中初步积累的计数经验,二是在此前经历的“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等简单的数学活动。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一方面可以自主理解6~9各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的概念,体会数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数与计算打好基础。 认识6~9,选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套圈游戏作为认数的题材,先通过主题图数出6~9各个数,认数;再通过摆学具和拨算珠一一对应地理解6~9的含义,自主了解数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创编儿歌,形象地记住字形,指导写数;接着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6~9各数的应用;最后在分层递进的游戏中,进一步提升数感。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认读6~9,掌握6~9的顺序。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知道6~9各数的含义,建立数感。 五、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6~9各数。 六、教学准备: 认识6~9的主题图,6~9的数字卡片,搜集生活中有关6~9的数字信息。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z出示主题图{请看图,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呢? 2、这幅图里藏着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些数宝宝,你能找到它们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3、引导学生交流:你能1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吗?你能指挥大家一齐数一数吗? 一共有6个小朋友在玩套圈的游戏; 图上一共有7个人;小朋友已经扔了7个套圈; 一共有8个套圈; 一共有9个小鹿套桩。 (结合交流,板书数字:6、7、8、9) 4、揭示课题:6、7、8、9这四个数宝宝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认识”) 〔评析:教师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引导操作,活动中理解数的含义。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能用计数器或者自己喜欢的学具表示出这些数宝宝吗? 好,我们一起来动动小手。 2、学生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9。 有的用计数器拨珠,有的摆小棒,有的摆圆片,有的摆三角形,有的摆正方形,有的摆长方形,有的摆五角星…… (1)交流:你是怎样表示6的? 你会表示出7吗?你是怎样表示7的?为什么这么快? 你会表示出8吗?你是怎样表示8的?为什么这么快? 你会表示出9吗?你是怎样表示9的?为什么这么快? (2)提问:通过刚才的拨珠、摆数,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出这几个数吗? (3)师:小朋友真棒,不但会动手,而且爱思考。老师继续考考你。你能把9变成8吗?怎样能更快? 你能把8变成7吗?怎样能更快? 你能把7变成6吗?怎样能更快? (4)提问:这次摆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读出这几个数吗? 〔评析:学生虽然会按顺序数出6~9,也可能认识了数字6~9,但对这4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对它们表示的数值究竟是多少,认识不一定清楚。让学生经历自主摆学具、拨珠表示数的过程,揭示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这4个数的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小朋友们真厉害,能用学具表示出这几个数宝宝,那,你们能涂点子表示这些数吗? 数学书第22页第2题, 看数涂色,看谁涂得又快又对! 先涂完的小朋友用笔尖指着数一数,仔细检查一下,再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做课中操,运动中巩固数的`认识。 轻松时间到,做做课中操。 老师拍拍肩,1、2、3、4、5、6, 我就拍拍肩,1、2、3、4、5、6; 老师点点头,1、2、3、4、5、6、7, 我就点点头,1、2、3、4、5、6、7; 老师拍拍手,1、2、3、4、5、6、7、8, 我就拍拍手,1、2、3、4、5、6、7、8; 老师跺跺脚,1、2、3、4、5、6、7、8、9, 我就跺跺脚,1、2、3、4、5、6、7、8、9。 做完课中操,我的精神好。 〔评析: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课中操,既及时组织了教学,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又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成为本课的一个亮色。〕 (四)创作儿歌,鼓励中引导数的书写。 1、师谈话:我们认识了6、7、8、9这四个好朋友,你能用1句话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2、自由想象,编数字儿歌: 6像什么呢? 7像什么呢? 8像什么呢? 9像什么呢? 3、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抓住了它的特点,记住了它们的样子,那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写漂亮呢? 4、指导写数。 师:请你跟我学。 生:我就跟你学。 (1)师范写,生书空; (2)生先描数,再写数。 (师一边巡视,一边个别指导,并不断激励) 师:不用橡皮来帮忙,一个更比一个好。 (3)比较,小结:哪个数最难写? 师再示范8的书写,生再书空 。 (4)师:把你最不满意的两个数字擦了,改得漂漂亮亮。 〔评析:创编儿歌,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6~9各数的字形特点,范写、书空――描数――写数――再范写、书空――改写,分层递进,细致地指导了书写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巡视中教教师的激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5、听说小朋友的数字写得特别漂亮,水里的朋友们来向我们表示祝贺呢!它们是谁呢? 数学书第21页第1题, 逐个看图认名称。 师:它们各来了多少呢?你能数一数,写一写吗?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师:你能用图下你写的数字说1句话吗? 〔评析:练习的呈现自然,富有情趣。数一数、写一写后,让学生用数字完整地表述图意,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五)联系生活,游戏中提升数感。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能用这些数各说1句话吗? 2、交流: 6:我有6支铅笔,教室里有6盏灯,我家楼下种了6棵树,蝴蝶有6条腿,儿童节是6月1日,驾驶“神州6号”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中国人很喜欢“6”,认为六六大顺…… 7:一个星期是7天,我今年7岁,7月4日开始放暑假,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呆了七七四十九天, 7月1日是建军节,《 新闻联播》在每天晚上7点开始…… 8:我昨天写了8行字 ,人一天要喝8杯水,蜘蛛有8条腿,妈妈每天上班8小时 ,中国人特别喜欢“8”,认为“8”就是发…… 9:小朋友每天要睡9个小时,火警是119,9月1日是暑假后开学的日子,教师节是9月10日,中国有很多地名和九有关,如:九华山、九寨沟、九曲溪……) 3、师:这些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我们可要做个有心人,和它们交朋友! 〔评析:由于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过6~9各数,但缺乏深刻、鲜明的生活经验和具体实例。教师在课前做了悉心的搜集工作,和6~9这些数字有关的大量信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数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生活中。〕 4、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为了奖励你们,我们一起来玩猜数游戏,好吗? ①抢答: 它就排在7的后面,它是谁? 它是8前面的一个数,它是谁? 它是7和9中间一个数,它是谁? 它比5大,比7小,它是谁? ②师问生猜。 师:我心里想好一个数,(要在6~9中)你来猜猜看。 生:是5吗? 师:小了。 生:是9吗? 师:大了。 生:是8吗? 师:恭喜你,猜对了! 生问师猜,生问生猜。 ③抢答: 它是8的好邻居,它可能是谁? 它比5大,比9小,它可能是谁? 〔评析:教师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富有层次,开放性的猜数游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空,巩固了数的顺序,发展了数感,再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 6~9这些数,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幼儿园的学习中已有一定的接触,但仅仅停留在被动地认识和浅显的感知上,本课较好地把握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完善了数的概念,理解了数的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以新课程理念纵观本课,具有以下特色: 1、体现自主化。 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9各数,学生有的用计数器拨珠,有的摆小棒,有的摆圆片,有的摆三角形……经历了自主表示数的过程,学生真正了解了这4个数的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体现活动化。 教师别出心裁,将数的知识巧妙地隐藏在轻松的课中操和富有层次的猜数游戏中,让学生参与自由表述生活中数的活动,开放的情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适应了儿童好玩好动的特征。 3、体现生活化。 从套圈游戏中的数→摆出来的数→课中操里的数→我们身边的数→猜数游戏中的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 4、体现情感化。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低年级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情感的土壤,教师儿童化的语言,开心的课中操,真切的激励 ,有趣的猜数游戏,都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入学不久的孩子深切地领略到了课堂的有趣,老师的可亲。

篇3:课题组成员王子华的研究课教案2

课题组成员王子华的研究课教案(2)

《秒的认识》 华罗庚实验学校  王子华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家都已认识的许老师的儿子许可,许可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9月中国经历了一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有谁知道? 师: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视频:神七升天 师:倒数时10、9、8、7用什么单位? 为何不用时或分作单位? 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许可登上秒的列车,踏上学习的征程―第一站观察站。 1.认识钟表 生活中常常用这些钟表来计量秒的?   电脑演示各种钟 (1)认识电子钟 这个电子钟你会读吗? 一般用秒表记赛跑的`时间 (2)认识秒针 这是我们平时常见的闹钟,哪根针是秒针? 2.认识时间单位“秒” (1)认识1秒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秒针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电脑演示一小格 (2)认识几秒 师演示5秒 师:从(  )走到( )也是5秒,为什么? 师:从(  )走到( )是10秒呢? 师演示32秒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3)感受秒 1秒究竟有多长呢? 学学秒针走的声音(嗒嗒) 1秒可以做什么呢?(眨眼、拍手、跺脚) 跟着秒针走的节奏轻轻点头、拍手。 轻轻数一数。(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节奏数一数) (4)10秒小闹钟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小闹钟。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我是小闹钟”的游戏,好吗? 听清规则:老师说开始就趴下,闭上眼睛,认为10秒到了就抬头举手。 师:许可说虽然是第一次当闹钟,可有的小朋友闹得可真准呀! 说说你为什么闹得这么准?  (5)30秒小闹钟 师:估计不可避免有误差,只要在一定范围之内就可以了。 3.探索“分”和“秒”的关系。   (1)60秒=1分 乘上秒的火车驶向第二站:发现站 秒跟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秒针走了多少时间?(60秒)    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分针。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    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把书打开看看,填填。 少时间? (2)体验60秒 60秒究竟能干什么?  4人商量一下,在练习卷上各选一项,,选好了吗?  再给大家60秒统计一下口算做了多少道,填在括号里。 全班交流。   4、平时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秒计时呢?    电脑演示:过年倒计时、红绿灯、百米赛跑、1秒测量。  三、巩固应用,加深秒的认识   乘上秒的列车驶向第3站―闯关站 第一个关:填单位 第二关:比大小 第三个关:智力题 四、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梳理归纳 我们认识了秒,感受到秒很短,1秒很短去能创造很大的财富。 电脑演示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电脑演示:时间名言                               60秒(1分钟)能干什么? 1、口算(  )道 1×1= 13+47= 40-3= 5×5= 3+7= 5×3= 19+45= 3×2= 54-30= 36-3= 7×8= 23+43= 4×6= 89+1= 1×2= 7+0= 9-3= 1×7= 80-30= 8×6= 3×3= 100-70= 5×2= 56-20= 2、笔算(  )道   5×8= 30÷6=  9+47=  74-18=  90-63=             3、写乘法口诀(  )道               4、画  ( )个    

篇4:课题组成员王子华的研究课教案1

课题组成员王子华的研究课教案(1)

倍的认识 华罗庚实验学校  王子华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3-75页。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要学习的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时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能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和情推理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用具: 1、蓝花4朵,黄花6朵,红花8朵 2、学生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复习: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且行且思】 蓝气球2个 黄气球6个  红气球8个     1、  你会提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蓝气球比黄气球少多少个?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 师谈话:每种气球之间不仅有相差关系如比多比少,还有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如谁是谁的几倍? 2、  今天一起来认识倍。 齐读课题:倍的认识 3、  我们先来研究蓝气球与黄气球的倍数关系   蓝气球2个,黄气球有( )个2,怎样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预设:2个一份,圈一圈,6/2=3 师谈话:刚才的方法都可以,老师就用圈一圈的方法。   蓝气球2个,黄气球有(  3 )个2,我们就说黄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3倍。 争议: 黄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3倍是学生自己发现还是老师告诉学生? 试教:   动手圈一圈之后提问蓝气球2个,黄气球有(  3 )个2,我们就说黄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几倍?受比多比少的影响全班集体回答黄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2倍。 反思:   倍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事实上,教师讲解,让学生模仿与记忆等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它们与自主探索等方法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优劣之分。只有将这些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合、合理地运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  现在请你用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来讨论蓝气球与红气球之间的倍数关系。     蓝气球2个,红气球有( )个2,(  )气球的个数是气球的( )倍。 为何是4倍。 可以去同桌商量,先说给同桌听。 个别说,小组说。 5、蓝气球2个,红气球有( )个2,(  )气球的个数是()气球的( )倍。 6.如果老师把18个红气球变成180个,你们还打算画圈吗? 所以我们研究数学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圈一圈这种观察的方法,还要研究如何计算。 黄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3倍,3是怎样得到的呢? 师:蓝气球2个,黄气球6个,只要想6里面有( )个2,用除法计算。6/2=3 师:倍表示两种气球之间的倍数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得数后面不要写倍。 踩气球游戏可以培养大家的勇敢精神。 答案很简单,一句话,儿童数学学习的最基本价值追求,就是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课程价值,最关键的在于要把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变成让儿童去亲自体验一下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即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儿童,而要尽可能地让儿童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来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 7. 绿: 红: 请你说说绿带子与红带子之间的倍数关系。 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 )倍。 现在你会说吗? 老师师范讲,电脑显示。 绿: 红: 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 )倍。( 4人一小组讨论)   你们打算几个一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可以画圆弧。 绿: 红:   (2人讨论) 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 )倍。列式: 绿: 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 )倍。 谁能列式呀? 争议:   游戏二. 1、游戏的时光总是快乐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个游戏:运球游戏。 我们就用圆片代替球,一起动手摆一摆。 2、第一行:   第二行:   想想怎样摆最明了? 看着摆的结果说一说( )里面有(  )个(  )   第2行的根数是第1行的( )倍。 3、第一行: 第二行:    悄悄地说给同桌听 ,完成书上的第2题 5、  怎样移动使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 怎样移动使第一行的根数是第二行的5倍。 6、  运球比赛的奖品是海底小动物。   (分别是12个、6个、3个、2个。) 游戏三:海底世界 1、  请有鱼的小朋友让你手中的小动物找到家。 2、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钓鱼吧 ( )的个数是( )的( )倍 列式: 3.动物标上数字,12,6,3,2 12里面有( )个6,12是6的( )倍 请你从中选2个数字,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看着黑板上的图,用倍说一句话。  猜猜: 出生时,身长是头长的(  4  )倍。 2周岁,身长是头长的(  5  )倍。 6周岁,身长是头长的( 6 )倍. 成年,身长是头长的(  8 )倍

篇5:课题组成员田莉的研究课教案1

课题组成员田莉的研究课教案(1)

认识整百数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田莉 教学内容:教科书8~1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千以内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能用学具(小方块、计数器等)表示千以内的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材重点: 让学生会正确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的事物的多少。 教学难点: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识别各数位的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分别表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小方块图片、计数器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数数(出示方块图) 出示一个小正方体,这是几个?(板书:1个) 出示一条小正方体,这是几个?(板书:10个) 讲述:以前我们用小棒来表示一个和十个的,今天我们用小正方体来表示一个和十个。 出示1板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贴出一板)问: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正方体?用自己的方法数数。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数的方法。 说明: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数,数到100的。有的小朋友是十个十个数,数到几个十(手势),也是100。(板书:10个十是一百) 2、教学例题 (1)问:我们刚才已经数过,像这样的一板一共有100个小正方体,就是一个百,那么同桌两人合起来的小正方体就是几个一百,也就是几百。(2个一百是二百) 揭题:像这样的100,200,400,500……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认识的整百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2)你还能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产生新的整百数吗? 情况一: (1)学生选择四人小组,问:你是怎么数的?(板书:四百) 教学其他整百数。 (2)学生选择九人小组,问:你是怎么数的? 小结:我们数到几个一百就是几百。 (3)刚才数到这一组有9个一百,(老师收正方体板,同时数数)再添上一个百是多少呢? 生1:10个百 生2:一千 指出:刚才数到9个百再数下去的时候就是10个百了,也有小朋友说是一千,10个百是一千(并板书。) 把10个百合在一起,就拼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看着新出现的大正方体追问:这里一共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4)你能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5)看看第一组和第四组的小正方体你们数到了几个百,有没有满一千? 小结:第三组正好是一千个,第一组和第四组都超过了10个百就超过了一千。 情况二: (1)学生选择四人小组,问:你是怎么数的?(板书:四百)   教学其他整百数。没有出现九百。 (2)一大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随机板书:4个百和5个百合起来是9个百,也就是九百) 小结:我们数到几个一百就是几百。 (3)刚才数到这一组有9个一百,(老师收正方体板,同时数数)再添上一个百是多少呢? 生1:10个百 生2:一千 指出:刚才数到9个百再数下去的时候就是10个百了,也有小朋友说是一千,10个百是一千(并板书。) 把10个百合在一起,就拼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看着新出现的大正方体追问:这里一共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4)你能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5)看看第一组和第四组的小正方体你们数到了几个百,有没有满一千? 小结:第三组正好是一千个,第一组和第四组都超过了10个百就超过了一千。 情况三: (1)学生选择四人组,问:你是怎么数的?(板书:四百) 教学其他整百数。 (2)选择十人组,问: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千)也就是几个百。 板书:10个百是一千。 收10人组的板合成一千的模型。 (3)选择十五或十六人小组,问:就是几个百?(板书:15个百) 小结:10个百是一千,十五个百、十六个百就超过了一千,而四百、五百……还不满10个百,就不到一千。 二、写、读整百数: 1、出示计数器 ,观察:以前我们认识的是百以内的数,所以计数器上只用了三位,我们一起来说说是按怎样的数位顺序排列的?今天我们该给它添上一位,说说添上的是什么位?该添在哪里?(随机:千位在第几位呢?)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2、出示一组计数器,都只有一粒珠子,但珠子所在的数位各不相同,让学生4人小组讨论:4个计数器表示的数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领悟到:看计数器,不但要数珠子的粒数,更看看清珠子所在的数位。 3、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400,并把它记录下来吗? 学生动手拨、写,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怎么写的。为什么写2个0? 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而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4、老师报整百数700,1000,让学生画珠、写数。 全班交流。 5、教师报数,学生不看计数器写数。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整百数,也会写了整百数,接下来老师请小朋友把数直接填入数轴。 6、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的1至3题。习题1:填数轴。 ①按顺序熟练写出100到1000; ②按顺序读一读,并说出它有什么规律。 ③估一估:200和1000哪个更接近700,说明理由;习题2:读数,并找出生活中常见的整百数。习题3:估计,让学生观察图后估计大筐里放的鸡蛋究竟是40个?200个?还是400个?并说明理由。 三、全课总结。              

篇6: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3

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3)

认 识 分 数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许云平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  三年级上册P98-10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实际含义。感受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人手一份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丁丁和冬冬以及一个蛋糕、4个苹果和两瓶矿泉水。 (1)把食品分一分,每人分到多少?学生分苹果和矿泉水。 (2)数学上,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突出平均分) (3)蛋糕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能!每人分半个)  2、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1)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2)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3)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教学各部分的名称与分数的写法 1、自学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分母”和“分子”) 2、读写:读一读、写一写分数。 3、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1)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操作、展示、交流。注意:折痕处可以画虚线,这样可以把分得的情况看得更清楚。) (2)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 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 。 4、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 来表示? 5、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对 有了较深的认识,对不对?那认识了 之后,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3)说说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4)(出示从学生中收集的作品――用圆、正方形和长方形表示出的四分之一)同学们,刚才的长方形只是折法不同,这次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了。那你们为什么认为,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四分之一呢? (5)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书) 三、运用分数意义,比较大小 1、(收集学生中用圆纸片表示不同分数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写出对应分数: 、)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 2、那请你猜一猜, 和 、比一比大小怎样?你是怎么想的? 3、老师拿出一个完整的图形,全部涂上颜色,问:我的这个该排在哪里呢?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可以用数“1”来表示, “1”比这几个分数都要大)。 4、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四位同学准备的图形正好一样,那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大,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小呢,马上比一比。(学生组内相互交流) 5、小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1、估一估,培养分数数感,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1)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2)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3)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4)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2、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电脑演示 3、生活中的分数(国旗、五角星、巧克力、黑板报) 同学们,咱们再到生活中去看一看。下面的画面会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呢? 4、挑战自我 5、人体中的人数。 6、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7:课题组成员田丽华的研究课教案2

课题组成员田丽华的研究课教案(2)

《用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田丽华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除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觉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记录纸等。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商是多少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算法和经验探索;在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相机导出“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3×6=(  )  6×5=(  )  (  ) ×2=4 4×(  )=12 (  ) ×4=8 3×(  )=6  6×(  )=24  4×(  )=20 提问: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导入:用乘法口诀可以把上面的题目算得又对又快,但学习乘法口诀并不单单为了解乘法计算,它还有更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的其他用法。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场景图 提问:图中画了什么? 提出问题(1):有12个桃,如果每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猴。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帮帮老师来分一分?你会列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2= 2、好,每个小朋友自己想一想,到底分给了几只小猴?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得。 3、学生交流想法,可能会有以下想法: 方法1:用12个圆片分一分;(请学生上台操作) 方法2:在图上圈一圈;(学生在投影仪上圈一圈) 学生操作后,进一步启发:如果不操作,还可以怎样想12÷2的得数? 方法3:可以先想“几个二是12”,因为6个2是12,所以分成了6组; 方法4:想“几个二是12”时,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 进一步说明:用口诀求商时,可以先想2乘几等于12,因为“二六十二”,所以12÷2=6 板书:想:二(六)十二 所以商是六 12÷2=6 要求学生吧口诀求12÷2商的思考过程再说给同桌听听。 指名说说用口诀求12÷2商的思考过程。 小朋友真不错,想到了这么多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比较: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简便?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想乘法口诀最简便。 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十分聪明,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帮老师解决了难题,老师代表谢谢你们。你们想不想再用这种方法再来解决问题呢?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我们自己来试几道题,看谁算得快,想得好。 1、试一试 8÷4=□ 怎么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口诀的?用的是哪句口诀? 12÷3=□ 怎么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口诀的'?用的是哪句口诀? 2、补充习题: 12÷6=( ) 想( )六十二,商是( ) 15÷5=( ) 想( )五十五,商是( ) 20÷4=( ) 想四( )二十,商是( ) 18 ÷3=( ) 想三( )十八,商是( ) 四、联系巩固,熟练技能 1、“想想做做”第一题: 第一个式子用哪句口诀计算?第二个式子用哪句口诀计算?(出示口诀)上面的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 完成书上习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的填空。学生完成后,要求分别读一读每组的算式和口诀。 再说一说: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口诀有什么关系?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学生计算后,提问:计算每组的题目时,分别用了那句乘法口诀?用一句口诀,你最多会计算几道除法算式结果? 师:可以用同一句乘法口诀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 补充习题:通过下面的口诀你能想出哪些除法算式。 二六十二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3、“想想做做”第三题: 学生先说说题目是让我们做什么。 看算式,想口诀,说商。开火车完成。 4、“想想做做”第四题: (1)让学生说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左边的一题里一共有8只兔,右边的一题里一共有12个桃。 (2)学生列式计算后,提问:左边一题你是怎样列式的?是怎样想的这样列式的?计算时用的哪句口诀?右边一题哪? 5、大家完成的真不错,下面同学们能不能再帮老师完成一个难题? 提出问题:有12个桃,还可以每个小猴分(  )个,分给(  )个小猴。 提问:还可以怎么分?怎样列式子来解,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讨论。 讨论时做好记录。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12个桃,还可以每个小猴分(1)个,分给(12)个小猴。 (2)有12个桃,还可以每个小猴分(3)个,分给(4)个小猴。 (3)有12个桃,还可以每个小猴分(4)个,分给(3)个小猴。 (4)有12个桃,还可以每个小猴分(6)个,分给(2)个小猴。 (5)有12个桃,还可以每个小猴分(12)个,分给(1)个小猴。 分别列出除法算式说说怎么计算?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现在让你计算一道除法试题时,你会怎样想?

篇8: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4

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4)

认识周长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许云平一、初步感知周长 (一)指一指 1、暑假,许老师带儿子去儿童游泳池游泳,发现儿童游泳池池口新涂上了黑色的边线,(出示图片)你能指一指游泳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吗?(学生上台指一指:注意学生指的方法,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课件动态演示一周的边线) 2、学生指一指篮球场和树叶的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二)摸一摸 1、我们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边线,你能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吗? 教师示范摸一摸书本一周的边线。 2、同桌活动: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一周边线 3、学生汇报,可以上台指一指教室里的物体表面的边线。 (三)描一描 1、我们把摸到的的面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的平面图形。(课件演示:从物体的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的一周的边线(选择两个你喜欢的平面图形描一描) 学生汇报,指指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 2、引出周长概念:物体表面或是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完整:一周边线的长) 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3、老师依次出示长方形卡片、三角形卡片和透明胶带,分别说说它们的周长是什么?学生用手比画三个物体的周长。 二、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1、你估猜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物体的周长最短?(学生猜测) 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我们一起测量和计算它们的周长吧! 2、小组讨论: 你们准备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用什么方法测量?(提供直尺、线)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工? 小组内讨论,指名两组汇报(选用的工具和分工方法),教师指导分工方法。 3、小组活动: 小组长拿出信封,将信封内的图形、胶带和线分发给小组成员,组长记录活动记录表 测量物体 周长 测量工具                 透明胶带     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学生汇报:说说用什么测量工具?怎样计算周长? 教师小结学生的测量方法:三角形和长方形卡片,用尺子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板书:量、算) 胶带可以用滚一滚、或是拉出一周胶带或是用线围一围,把曲线转化为直直的线,再用直尺量一量的方法,线的长度就是这个胶带的周长。(板书:滚、围、量) 归纳:刚才我们通过量、算、滚、围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 开始的时候我们指了指树叶的一周的边线,那你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吗?学生说一说,课件演示:绕着树叶边线围一周。说说树叶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5、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1)  学生完成P62想想做做4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周长吗? 依次出示三个图形,学生说说计算周长的不同方法,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就是所有边长的总和。 (2)  P62 想想做做5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你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出示方格纸,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每个小格边长是1厘米)学生说说计算周长的方法。 再出示拼合图形,并说说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思考过程。 三、  生活中的周长 1、生活中的图片: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周长,你们看――课件展示路标、镜框、绕操场跑步、量腰围、等等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周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2、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运用到周长的知识? 学生自由说说 3、拓展延伸: 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想办法测量一下儿童游泳池的周长吗?你能帮父母测量他们的腰围吗?                                 《周长的认识》作业纸    班级  姓名  一、      二、小组合作测量周长,并填写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 测 量 物 体 周 长 测 量 工 具                   三、

篇9: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1

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1)

认识方向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许云平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第45~46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主动构建方位知识。 教学难点: 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5月12日了,你知道的5.12发生了什么灾难了吗?(出示图片) 1.巩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你知道“四面”是指哪四个面? (2)你们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吗? (3)在实际生活中,东、南、西、北大家都认识得很清楚,在地图或平面图上,你还认识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张平面图(出示幻灯),你能说一说学校的四面分别有什么吗? (4)引入新课 东、南、西、北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板书:在“十”上出示东、南、西、北)那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是指有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你们想不想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认识方向)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自主探索“东北” 出示图:学校的周围还有其他的建筑呢!你们看,有什么呀?你们知道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 超市在学校的哪面? 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哪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一下: 可能有超市在①学校的东面;②学校的北面;③学校的东面一点和北面一点 教师追问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北,不说北东。) 板书: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中间,所以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2)逐一认识东南、西北、西南 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叫东北(在超市上出现东北)。逐一说说其他建筑物的位置,强调“因为……所以……”的语句训练。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说一说它的位置。(分层次,先有方向词、后无方向词) (4)师生小结: 小朋友们讲得很好,通过看图,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4个方向。 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叫做――(东北),把东面和南面中间叫做――(东南),西北在(西面)和(北面)的中间,西南又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 (在老师说,学生答的同时,分别板书。其中东、南、西、北是一种颜色,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是另一种颜色。) 2.谈话:小朋友,你现在知道“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什么吗? 3.记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记的? 4.增加难度说一说。(不出现任何方向) 5.疑问:老师发现图上有9个地方,那为什么只有8个方向呢?(一个是中心点) 提问:能不能以火车站为中心,说一说其他的位置。 三、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谈话:让我们带上新知识来到森林王国,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真是好客,小猴子博士说想让你们学点知识回家,你们想跟小猴子博士学知识吗?(教师出示: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辨别方向。有了它,我们航海、航空、勘察、探险,就不会迷路。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对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小朋友们,指南针很神奇,不管你怎样转动它,它的指针红色一端始终指向北方。你们相信吗?) 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指南针?帮助我们认识方向。 生折方向板,独立填写。 2.想想做做第1题 这里刚刚举行完运动会。可有几个小动物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想帮助它们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第1题: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它们住在哪儿呢?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点击出示它们的话) 让学生按要求连一连。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第2题 小动物们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邀请我们去它们的水果种植园玩。小朋友们,你们接受邀请吗?看!我们到了。(出示第2题) 小猴说它最喜欢吃桃子了?小朋友帮它找找,桃园在水库的哪面?在这些水果里面,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它在水库的哪面? (指名几生说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老师最喜欢吃的水果在水库的西南面,你知道是什么吗?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在水库的哪面?说出来让小朋友们猜猜。(指名几生说后,同桌互相猜一猜)。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出示中国行政区划图:说说我们江苏省的东面是什么?西面是什么…… (2)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家的附近,选定一个观测点,看八个方向分别有哪些景物?记录下来,记录方式不限,但一定要找准方向啊!  

篇10: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2

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2)

千克的认识  华罗庚实验学校  许云平教学内容:第五册第29―3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并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称及用途。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弹簧称。 3、教师准备1袋大米、2袋盐、1袋红枣1袋薯片、1盒饼干、1袋果冻、一些散装黄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1、这是两袋食品:红枣,膨化食品,它们的包装大小差不多,可是,猜一猜,哪一袋会重些?(指名2~3人) 刚才是小朋友的猜测,那究竟猜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来验证小朋友的猜测? “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 “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 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2、人、物体都有轻有重,物体的轻重就是指他们的质量。我们常常用千克这个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质量。相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出示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一) 认识生活中的秤,学会使用弹簧秤。 1.要想知道某个物体的质量,怎么办呢? 2.课前大家去了解了生活中常用的秤,汇报一下,你在哪儿见过什么样的秤? 3.大家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弹簧秤,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称同桌的水果有多重?)指名汇报。 (二) 认识千克 1.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1)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塑料袋和一些黄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1千克的黄豆。合作前请组长分工:一个人负责提秤,两个人负责把黄豆一点点往塑料袋里放,其他几个人负责看刻度。比一比,哪组合作的最好,既快而且没有黄豆散落。 (2)称好后,把1千克的黄豆扎好袋,小组里每个人轮流掂一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3)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4)老师课前还给每2组准备了三袋东西,里面分别装有黄沙,蚕豆和苹果。要求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你们能找出哪袋东西重1千克吗?学生活动。 问:你们感觉这三袋东西的质量有什么不同? 2.拓展对1千克的认识 (1)与大小无关 教师拿出一包作业本和一袋铁钉,猜一猜,哪包会重一些?说明理由。 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怎么办? 以实践说话。 请2个学生分别称一称。 质疑:这两袋物品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指出:物体不论形状,颜色,用途,体积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的一样的。 (2)同一物体1千克所含个数可以不同 数一数1千克的苹果个数。 质疑: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说明:同一种物体根据大小不同,1千克所包含的个数也不同。 3.认识几千克 (1)象这么大的苹果,如果许老师买这样的8个,猜猜老师大约买了几千克? (2)买4千克这样的苹果,大约能买多少个? (3)想想做做1,2,4题. (三) 实践活动 1.下面请大家要来估一估并称一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把估计和称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名称 我的书包 我的估计 大约( )千克 称量结果 大约( )千克 2.课后实践: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和妈妈去买菜.看妈妈买了什么,重几千克,再帮妈妈拿一下,看看自己最多能拿几千克的物品                                                   《千克的认识》作  业  纸   班级   姓名    一、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下列填空。     1、(  )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 4、(  )个( )大约是1千克。   2、(  )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5、(  )个( )大约是1千克。   3、(  )个橘子大约是1千克。 6、(  )个( )大约是1千克。   二、估一估,填一填。 名  称 我的书包 我的估计 大约( )千克 称量结果 大约( )千克               三、我的收获或问题:                                  

篇11:课题组成员研究学习材料

教案设计与预习设计的区别

“教案设计”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设计”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它是老wwW.unjs.com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

而“预习设计”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简言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

预习设计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它是以学

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预习设计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学生可以根据预习设计进行学习。“预习设计”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预习设计”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总之,预习设计和教案设计有着本质区别,教案设计是以老师怎么教为主线,而预习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

篇12:教学设计及反思(课题研究教案)

铅笔有多长

(分米、毫米的认识)

数学组:张 欢 时 间:2011.3.29

教学设计 课题 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达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 重难 点重点:感受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 准备、

资料 教具:米尺、铅笔、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 小棒 、直尺、铅笔、吸管等;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与步骤 各环节目标 旁批 一. 课题引入

1、师: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 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

生巩固测量教室门的高度及量一支铅笔的长度的单位。

3、设置问题情境

红红遇到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是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我们怎么来知道它的长度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量物体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通过金箍棒变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有趣,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创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一)、认识分米

出示谜语:身体细又长,身穿花衣裳,要想写好字,请它来帮忙。(铅笔)

在铅笔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1、估一估

出示1分米长铅笔,让学生试着估一估这枝铅笔的长度。

学生交流汇报。

2、量一量

生拿出与这枝铅笔长度一样的红色彩条量一量有多长。

生汇报结果,验证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1)指出像这样10厘米长的线段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分米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得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全班齐读公式。

4、认一认

(1)生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

(2)师:(边说边让学生找)1分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师: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呢?这样应该到哪里了呢?(11)为什么?如果从2开始画呢?从3呢?

师:只要够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5、找一找

同桌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全班交流。

6、数一数

师出示米尺,生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通过数得出了米和分米的关系,回忆米和厘米的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二)认识毫米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知道了老师的这枝铅笔长度是(1分米),你们有铅笔吗?取一枝你最喜欢的'铅笔让大家看一看。

生量自己的铅笔并汇报

师出示一支不是整厘米长的铅笔,(演示课件)生估一估它的长度。

师: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情况,这时候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知道它是谁吗?

引出毫米。(板书:毫米“mm”)

2、小组学习

(1)生自主发现毫米的知识。

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2)学生4人小组学习。

(3)生汇报

(4)生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

通过刚才的小活动进一步感受了1毫米的长度,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学生说一说。

1、师:那么现在谁能帮红红解决她遇到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超过1米的长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2、完成练一练第3题(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分米和毫米),还记得长度单位的两个老朋友吗?(米和厘米)你能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一下吗?(生答后结合板书齐读:米 分米 厘米 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找出1分米的线段,培养思维灵活性。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及估一估不是整厘米长的铅笔的长度,从而不仅明确了引入“毫米”的意义,而且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学完分米再来学习毫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1毫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接着追问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用毫米做单位,再次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体验毫米的含义。]

联系导入的故事复习,前后呼应。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总结使学生形成概念。

板书 设计 铅笔有多长

(分米 毫米的认识)

米:m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分米:dm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厘米:cm 1厘米=10毫米 1cm =10 mm

毫米:mm

课后 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教学中,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