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篇1:教科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谢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想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爱读童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那些童话故事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丹麦的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 由孩子们自己熟悉的童话故事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知识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读后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3、读后汇报。

(1)检查自读情况:读一读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然后选一两句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4、师提炼:小女孩处境可怜,命运悲惨。

[ 以读为主线,提纲挈领,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2、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合作,汇报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小女孩很可怜”“小女孩也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只要学生能够结合文中的语句,比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小女孩命运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部分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读读——议议的方式,培养孩子们阅读的独特性和思维的求异性。]

四、引发矛盾,深入探究。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三节默读一遍,想一想这个问题。

2、学生自读,思考。

3、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4、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 “矛盾处见真知”,利用矛盾性问题,以疑促读,读中解惑,使学生在读、悟、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

五、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片段)

[ 用播放录像的方式回顾全文,给学生以想象、回味的空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六、质疑问难。

1、刚才大家欣赏了这篇精彩的童话,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的吗?

2、学生自由提问,全班合作解决。(有价值的且无法马上解决的,师予以归纳,留待下一节课讨论)

[ 让学生的共同合作来解决剩余的疑难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布置课外作业。

1、从文中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2、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 促进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改写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疑解难。

1、出示上一节课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3、小组派代表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1、布置学习任务

(1)请你把你认为文中写的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2)自己读完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学生按要求学习,师巡回指导朗读。

3、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4、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6、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7、齐读课文五次划燃火柴的部分。

8、师小结:想象源于现实,只有源于现实的想象才是合理的。

[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三、拓展延伸。

1、我们也来想象一下,如果小女孩现在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帮助她呢?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3、师引导:是啊,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能来到现代,她就不再痛苦、孤独,因为有一大群爱她的小伙伴。让我们想象一下,她来到我们身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己动笔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4、学生试编故事。

[ 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表达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语言积累和运用得到有机结合。]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编写小故事。

2、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 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在开课时,我运用一首《为什么》的小诗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引入新课,学习课文小女孩冻死街头这部分,配乐有感情朗读直接把课堂悲凉的基调定了下来,这样的引入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遗憾之处

1、安徒生的这篇童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宗教信仰渗透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尊重异域文化,显然,《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篇很好的入门课。可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只是注重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却忽略了这点。

2、另外,《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小学生教科书上,我们重读它,一定会有超越时空的新意。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人情冷漠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悟点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还记得我在引导学生探讨“小女孩的死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多数同学说她的死是痛苦的,但也有少数同学说是幸福的,他们的理由是小女孩的死是对痛苦的解脱,因此是幸福的。我当时面对学生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没有过多去讲。现在细想,我觉得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应该超越文本,教育学生要向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不要悲观和失望,要勇于幻想和追求,即使遭遇不幸,也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去微笑着面对。这样,就更体现了教材的人文价值。因为它教会了学生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篇2: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反复品味写得好的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揭示勇气: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叫《花的勇气》(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种花的神韵。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傲然挺立抨然一震

齐读

1、指名读。

2、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三、自学尝试与反馈探究

1、自由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时间地点谁发现?感受?)

2、班上汇报交流。

3、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感受到花的勇气的句子

(1)出示: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没有)

(2)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离开维也纳前,感到();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生反馈师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①认真读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写作者失望的原因,当时他怎么说?(同坐交流,回答)

(师板书:无花)

②找到怎样的小花让作者吃惊呢?(找——读——说)

师板书:寻花

③作者看到草丛下的花为什么和会感到遗憾?(板书:盼花)

④又从哪里感到作者的惊奇?(交流反馈,师板书:见花)

(3)这时作者“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齐读这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读、找、说)

这就让作者感受到了花的勇气。(板书:感受)这也是生命的勇气(板书:生命)

(4)感悟生命的意味。

①默读第8自然段,谈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③教师小结:小小的野花不在风和日暖、气体宜人的时候盛开,却偏要在冷风冷雨中盛开,而且开得很有精神,这是需要——勇气的!

(板书:在冷风冷雨中盛开

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坦然面对恶劣环境的威胁的生命也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板书:由花及人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四、循情朗读

(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憾的情感。)

1、指名循情朗读。

2、分组循情朗读。

五、延伸拓展

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xxxxx;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xxxxx;

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xxxxx;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篇3: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材简析:

生命是什么?台湾女作家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继续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VCD《生命的活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名言

1、板书课题并诵读。

2、谈话铺垫,交流学生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作者开篇就提出自己的疑问,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解释什么是生命。可是,有的人的一生过的平淡无味,有的人的一生过的精彩纷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生命》一文,愿同学们有所领悟。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诵读全文,要求: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困难学生)

2、说说作者在文中讲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3、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

(三)细读段落,情感体验

1、默读,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出示有关阅读的“温馨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将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读给同组同学听听,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学习:以“生命”为主线,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体会三个事例中各自所展示的强大生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5、小结: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体验,感悟提升

1、观看自制VCD——《生命的活力》,思考:从这些生活、学习的片断中,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吗?

2、交流观后体会

(1)借助提示句式谈体会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就在……”

(2)写小片断:生命的活力。

篇4: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策略:

重组教材,创设情境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思、议的教学实践中感悟文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教学媒体:

多媒体

一、了解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1、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2、出示坐在轮椅上的杏林子照片并介绍:她患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并且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她在回忆中写道:(出示资料)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类风湿关节炎」,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我的希望一点点幻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我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

(1)问:从这段日记中,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杏林子?

(2)出示杏林子面带微笑的照片。师:看着这张照片,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杏林子?

(3)后来她用这样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过渡: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那么大的转变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是哪几件小事给杏林子带来生命的思考?(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设计意图杏林子的两张照片和两段文字让学生初步感知杏林子艰辛的生命历程,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为学习下文,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

二、感悟生命,触动生命的脉搏。

出示: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没想到的?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一)感悟飞蛾给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1、引导理解:第一个没想到的是飞蛾的生命竟然如此的脆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它的生命力又是非常顽强!第三个没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忍不住放了它。

2、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抓住重点词,理解飞蛾的强烈的求生欲望。

(2)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3)看着这只手上弱小的飞蛾在极力挣扎、在极力鼓动双翅,杏林子对生命又有重新的思考,她会怎么想呢?

(4)再读句子。

(二)感悟瓜苗给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出示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感受香瓜子的顽强生命力。

2、情景对话,引导学生再次感受香瓜子热爱生命,要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坚定信念。

(1)假如你就是那粒香瓜子:香瓜子,你披着一件那么坚硬的外壳,你为什么要苦苦地钻出来呢?

(2)你生长在砖缝中,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过几天也会枯死的,这样的生命还有意义吗?

3、指导朗读。

4、(出示香瓜子图片)问:这个时候,又引发杏林子对生命的什么思考呢?用上句式

即使……也……

(三)感悟心跳给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1、快速默读:“倾听心跳”这一件事,想想: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震惊?

2、出示句子反复引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问: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怎样的行为是在糟蹋生命?能举例说说吗?

4、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5、小结。

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格外的珍惜,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世界的一切生命充满爱心。所以在短暂的生命中,她就是凭着这样的一颗爱心和一双残缺的手(出示杏林子“手”的照片和杏林子的著作)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她把生命的一点一滴都尽现在她的书中,读她的书,让人振奋,让人赞叹。齐读杏林子的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并拟定了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框架,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生命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1、生命是什么呢?在杏林子眼中,生命就是飞蛾鼓动的双翅,生命就是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在老师的眼中(出示图片)生命就是画眉那美妙的歌声,生命就是孩子们如花的笑脸,生命就是树木嫩绿的.枝条;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2、学生写。

3、全班交流。

4、带着对生命的感悟背诵优美的段落。

5、小结。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设置了练笔环节,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这真真切切的生命经历。

四、作业

1、推荐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

乐曲《命运》《二泉映月》

2、搜集热爱生命的故事

3、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教学应该在学生的“需要起点”上开始,但又不能停留在“需要起点”上,否则将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把握了语文生活化的精髓,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教科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父母心》教案

《父母心》课文原文

轮船在海上行驶着。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的夫人,一个女佣陪伴在她身边。

离这位夫人不远,有个四十岁左右的穷人,他身边有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个个聪明可爱,可是他们的衣裳却污渍斑斑。

夫人总是打量着这父子们。后来,她在女佣耳边嘀咕了一阵,女佣就走到那个穷人身旁搭讪起来:“孩子多,真快乐啊!”

“哪儿的话,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养育这些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我才去北海道找工作啊。”那男人说。

“我家主人是北海道的富翁,年过四十,可还没有孩子。夫人让我跟你商量,是否能从你的孩子当中领养一个?”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我还得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商量。”

傍晚,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

“请您收下这小家伙吧!”夫妻俩流着眼泪离开了舱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又出现在夫人的舱房。

“昨晚,我们考虑了好久,不管家里多穷,我们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都是不合适的。如果允许,我们想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完全可以。”夫人愉快地答应。

这天傍晚,母亲又领着三岁的女儿到了夫人舱内,难为情地说:“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他死去的奶奶。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奶奶似的。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如果您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夫人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轮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时候,夫妻俩又出现在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

“你们怎么了?”夫人问了好几遍。

父亲抽泣着,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夫人听着,流下同情的泪水:“都是我不好。我虽没有孩子,但理解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我这里有些钱,请你们收下,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也作你们在北海道谋生的本钱吧!”

《父母心》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3、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父母三次送人孩子的过程中的复杂心情,从中感受到 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

一、设疑激趣,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听了这首歌,让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人世间最让人感动,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感之中,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情吗?(父母情) 对,它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情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父母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动笔标出小节号。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故事叙述的是为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领养后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

三、自主读书,理解感悟

1、(穷夫妻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夫人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

①边读边动笔找出:穷人夫妻的生活状况怎样?贵夫人呢?

②学生交流反馈:穷夫妻:家里穷 孩子多 去北海道找工作 贵夫人:家里富 没孩子 想抱养孩子

2、贵夫人想领养穷夫妻的孩子,他们同意了吗?他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7——17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他们送孩子时的表情动作,用波浪线画出他们要回孩子的理由。请同学们交流后完成下面表格;

3、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夫妻俩的心里,深切地体会一下他们当时送孩子的心情。当贵夫人提出要抱养穷夫妻的孩子,父亲答应贵夫人回家和妻子商量送孩子的事,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父亲回家是怎样和母亲商量的?

时间 人物 被领养的孩子 表情动作 调换的理由指名请学生读读他们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的语言和表情动作的句子。

(1)从“流着眼泪”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夫妻俩送出孩子的那份无奈和伤心)

(2)再次读读这句话,指导同学们读出无奈、伤心的语气。

4、请一男同学读读父亲换大儿子所说的话。

(1)当他们把大儿子送出去后,回家后会是怎么想,又会有些什么表现呢?他们实在无法舍弃孩子,于是他们想换回大儿子。

(2)他们想换回大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3)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维持,还有什么家业呢,他这个理由充分吗?他们为什么要用这个理由来换回自己的孩子呢?(他们觉得孩子送给了别人不好意思再要回来,但又实在舍不得)

(4)指导学生读,读出父亲复杂矛盾的心情。

5、当他们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时,他们的心会平静吗?那么他们又会怎么想呢?

(1)请一女同学读读母亲用女儿换回二儿子的那段话。

(2)“难为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母亲的态度“难为情”这个词同学们想像一下她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母亲想要回自己的孩子面对贵夫人又难以开口)

(3)她换回二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4)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

6、第三天上午,当轮船快接近北海道时,夫妻俩出现在夫人的卧舱时,为什么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了呢?(指名说说)(因为当轮船一靠岸,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

7、请男同学们读读父亲要回女儿的那段话。

(1)“抽泣”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2)他们要回女儿的理由是什么?

(3)“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虽然把孩子送给别人,会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也会减轻家庭压力,但在两者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实在爱自己的孩子,无法舍弃任何一个,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再苦点也是快乐的)

(4)再次读读,休会父母当时的心情。

8、夫妻俩送了三次孩子,但三次又反悔了,同学们,对这俩夫妻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送孩子那是生活迫于无奈,他们反悔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结合板书:送 ——--悔 无奈———爱

9、师总结:是呀,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10、评价贵夫人。

① 两夫妻三番五次的要回儿子,那么贵夫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每次夫妻俩换孩子的不同态度。(愉快地答应—— 只好同意——流下同情的泪水)

②本来贵夫人很想要一个孩子,可夫妻俩一次又一次的反悔,贵夫人为什么不但没责怪没有怨恨夫妻俩,而且还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并帮助了他们呢?我们齐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名回答。 是呀,尽管她非常喜欢孩子,也很渴望能收养他们的孩子,可她被父母对儿女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感动了,她实在不忍心让他们承受一家人分离的痛苦。从这件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贵夫人有颗怎样的心呢?(善良的)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

2、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细心的呵护中成长,我们也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要学会感恩父母,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拿起你们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几句话吧!

六、总结。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作为儿女的我们不但要能体会父母的这份心,还要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你们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温馨的问候对他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这一堂课吧!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它就是——“爸爸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爸爸的手粗了,他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面对爸爸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爸爸妈妈殷切的心愿 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忧虑地成长,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我拿什么来感谢你们,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只能铭记于心。

板书设计:

父母心

送-————悔

无奈————爱

父母心教学反思

《父母心》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篇6: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原文

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滴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dí)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服务员等。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chì)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启示》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思想,以文化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摄影照片。(出示水滴)见过吗?用一个词说说你看到的水滴。(晶莹剔透)呵,这是水滴给你最初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水滴有关的课文。学完课文后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认为小水滴仅仅是晶莹剔透,还会有很多赞叹的词来送给它。齐读课题。

二、读词语

昨天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看看这些词你都会读吗?——出示词语

三、学启示

师:普普通通的水,平平凡凡的石,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2、学习一二段

A、师: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哪些段落给我们介绍了滴水穿石的现象呢?(1、2)

师: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请看这样一段话:出示:“在这块的石头的上方„„奇观” 接连不断,让你感受了什么?(滴了多久?几百年吗?几千年?几万年?仅仅是几万年吗?几万万年甚至更久)省略号 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让你又感受到什么?(时间长了水滴的力量惊人) 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把石头滴穿呢?几百年过去了——(引读)几千年过去了——(引读)几万年过去了——(引读)这就叫——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B、滴水穿石成就了太极洞内这一大奇观,但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在生活中,雨水同样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从高空落下来,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课文中哪段话讲到了雨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出示: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大得多。)——为什么没有滴穿?

不是写小水滴吗?作者干吗要写雨水呢?雨水这段似乎和课文没有关系,那可以删除吗?(这是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将水滴和雨水的对比更加有力的证明了小水滴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 难怪书上这样说——出示第二自然段“水滴的力量„„做不成呢?”你听懂了吗?它其实就是告诉你——(指名改陈述句) 用书中的两个词概括一下,滴水穿石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精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其实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迹。让我们再读一读需要我们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再读启示。 到这里我们看作者的目的好像已经达到了,该讲的好像已经都讲了?看来文章应该这样来改写,你们看行吗?为什么不行呢?学生交流(不能删除事例,用事实讲话更有说服力)是的,用事实讲话是这种文章常用的办法。

3、学习事例

师: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给我们举了三位具有水滴精神的名人故事,他们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各用一句话概括一个故事。

1、李时珍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写成本草纲目。

2、爱迪生毕生孜孜以求于电学实验研究,竟有一千多项发明。

3、齐白石数十年如一日,天天挥毫作画、不教一日闲过,终于使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师、概括的非常完整,这就是同学们娴熟运用语言的能力。光有概括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想一想,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读书体会、个人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A、李时珍:(出示句子) 谁来说说从哪儿感受到李时珍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李时珍从小就有一个理想,是什么?(立志学医)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不懈努力”“终于”等词充分体会李时珍是如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根据学生找出的词句,老师随机将相应词语点击成红色。) 小结:在这二十年里他经历了多少磨难,甚至可能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们就像一块块顽固的石头阻碍着李时珍走向成功,但李时珍如水滴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战胜了它们,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我们来看一份资料。请位同学读,注意突出数字。(出示:李时珍先后查阅800多种书籍,经过27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卷目及药物绘图1127种,各类药物按类编入,共1892种,还附有治病药方11096条。自17世纪,被翻译成拉丁、法、日、朝、英,俄等文本,成为驰名中外的药学巨著。) 从这些数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呕心沥血。是什么成就了这篇巨著呢?是李时珍持不懈的意志。 读了这段文字,联系我们的课文,你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拿起书,让我们带着自己此时此刻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B、爱迪生(出示句子) 从哪儿看出爱迪生有滴水一样的精神?

1、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迷恋”“毕生孜孜不倦”“竟„„一千多项”等体会爱迪生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指导学生朗读。 老师想到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正是爱迪生的写照!

C、齐白石(出示句子) 师: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是说齐白石作画的技艺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就是滴水石穿精神的表现,到了晚年他每天还要作画三幅,要做到这一点太难太难了。

师:是啊,我们来读下面的文字,感受什么叫“不叫一日闲过。” (出示:齐白石老人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师: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齐白石对艺术的追求非常非常执著。90多岁的老人还能画出这样的画,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敬佩呢。

师:是呀,只有这样他的作画的水平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在让我们的目光聚集大屏幕静静地欣赏几幅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画吗?

美不胜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有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画才能如此逼真,如此完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感悟作者选材的精当。 作者给我们列举了三个名人故事,虽然年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成就也不同,但是有一个高度相同的,一起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3个人物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呢?这3个人物有古今的,有中外的,例子不限于一个时期、一个国家,很有说服力。

总结: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代表,选择这三个人作为材料,说理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可见作者构思之严谨,选材之精当,让读者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的。选材的典型性

师:从滴水穿石的现象,你还想到了谁?(引出文中省略号的用法)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小结:出示句子:你看,„„取的成功的吗?

5、刚才大家介绍了那么多,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是个挖井人。(师出示漫画《挖井人》,介绍: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着一把半途而废锨,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劳,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水)

师:通过这幅漫画,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使他尽快的挖到水?

四、课文延伸,自我提升

你是一个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人吗?生说 比如:学习钢琴、学习特长„„ 小结导读“滴水穿石”启示的句子: 无数事实证明——读句子 有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所以,我每个同学从小就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有一个前进的目标。愿每个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2、写一篇有关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索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的道理。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知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再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由此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在完整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他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并进一步通过朗读体会这种精神课文是怎样进行描写出来的。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们懂得自己应该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拓展练习,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说说自己所了解到还有哪些人物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并收集一些相关的名言警句。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这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仅仅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这是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学生读书面狭小,由此分析起来没有深度和广度。其次,学生回答问题,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再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重复其他同学的话时有错误,不能连贯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篇7: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序的排列词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熟记有关“廉洁自律”的成语和名言,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积累有关廉洁自律的成语及名言。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廉洁自律和勤俭节约的名言、成语、故事,记在积累本上。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练。

此项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有序排列词语、逻辑思维能力。

(1)指导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大多涉及一个过程中各阶段的先后顺序。

(3)学生按先后顺序排列词语,并说明理由。

2、日积月累。

此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学生理解词意,积累词语、名言的同时,了解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词语及名言警句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用抓重点的词和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等方法理解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6)扩展积累,朗读或背诵课前搜集的有关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成语名言,初步理解其含义,从中感悟其。

(7)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第二课时:

1、知识窗。

(1)介绍徐向前元帅的简历及相关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有关徐帅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3)学生谈感受,说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4)学生说说每个清官戏的主人公分别是谁,以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5)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清官戏或故事,并谈感受。

2、大家一起来。

此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关心时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了解收集情况,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自由讨论,互相交流。

(4)教师指导编排方法。

(5)学生合作,编写目录或节目单,小组间传阅交流。

(6)汇报展示,学生。

(7)教师。

篇8: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景交际,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危,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市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3、指导学生善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上支持他们。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利用挂图,呈现机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课本,弄懂焦急的内容和要求。

(1)自由读,看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说。

(2)弄懂题意后,教师示范练习,尤其让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2)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1)弄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的表演,。

(2)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要从内容上、表达的态度上、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

篇9: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这些神话,无论是古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这次活动的收获。

篇10: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抓重点语句、标点,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人物情感,领悟寄“梦”于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

l 通过阅读文本,融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细细地品味,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到“我”与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之情。

l 通过联想和写作,感受冬至中“温暖的梦”、“希望的梦”的含义。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冬至的资料,搜集关于冬至的谚语、传说、故事等。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由题目质疑,交流关于节气的资料。

(一)板书课题,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谁做的梦?什么样的梦?梦见了什么?

(二)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对应说说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歌》。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冬至的梦的特点。

1、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相机指导“窖”、“蚯”、“蚓”、“藤”四个生字的写法。

3、解释重点词语。如:呓语、冬米糖等。

3、回顾依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说说这是谁做的怎样的梦。

预设:这是“我”和爷爷做的向往春天的梦,这是一场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三、浏览全文全文,概括段意,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自然段:冬至节气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冬至前后自然界万物的变化。

第三自然段:我们对春天的期冀。

第四自然段:“我”心底对春天的呼唤和对冬至的梦的美好向往。

第五自然段:“我”再见梅花图和“我”对爷爷的怀念。

教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中关于冬至这个节气的介绍。

1. 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关于冬至这个节气你知道些什么。

2. 对照课文介绍,交流关于冬至这个节气的相关信息,着重指出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课件出示《九九歌》。

3. 教师指导用舒缓平静的语气朗读第一自然段。

培养学生思考、质疑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歌谣出发开始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预习、乐于自学、勇于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乐于与他人分享学习收获的习惯。

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通过概括段落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与课外对照,使学生对“冬至”的认识更准确。

《九九歌》是对冬至理解的拓展,也为学习第三自然段等待九九八十一天做好铺垫。

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的情境的朗读方式。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冬至的梦》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出中心话题。

师:播放课件: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变得愈加寒冷。但是那谁也看不见的春天,也就在这一天随着飘落的白雪向我们走来。只不过,她不愿意那么快地与人们见面,但她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开始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三、精读课文,畅谈感受。

(一)下面,打开书170页,大声读课文2、3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或简单的写一写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理解学生读书加批注情况。

(二)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言文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这个“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体会“我”和爷爷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课件出示相关重点句子

预设一:(果园里的……蚯蚓……涌动)

师:刚才同学们课文读得非常认真,有自己的感受了吗?让我们一起交流。

教师:先读读你勾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多么优美的语言,这不仅仅是一段文字呀,它还是一幅冰雪凝冻的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打开想象的大门。

教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在这幅画的背后还深藏着苏醒的声音和呓语,慈祥而深沉的大地母亲能感受到那万物生命的血液在涌动,你们能感受到吗?用心去倾听这些小生命的心声。发挥你们的想象,想一想,说一说。课件出示

A果园里的苹果树(慢慢伸着懒腰,希望早日开花,结果。 )

B白雪覆盖下的葡萄枝( )。

C泥土中的冬小麦与老草根儿悄悄地说:( )。

D地窖里的白菜和树苗儿:( )。

E冬眠的青蛙和蚯蚓:( )。

师:好,下面就请大家齐读,再一次走进这希望的冬至的希望的梦。

教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事物,徐鲁爷爷还用了一个省略号,还有谁可能也在做梦呢?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二:(不信……不及了。)

教师:冰雪的凝冻阻挡不了万物生命血液的涌动,冬至的脚步踏醒了万物冬眠的梦。徐鲁爷爷还用细腻的笔触我们描绘了一幅渐变的动画。找找看?想不想欣赏这美妙的动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教师:我们和冬至一起做梦,真让我欣喜,让人震撼呀!把你的欣喜震撼读进去!再读配音乐推荐个人读。

教师:这就是冬至的梦,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下面让我们把这两部分合起来读,再次感受那冬至的梦温暖与希望。配音乐,播放课件。

教师:徐鲁爷爷打开了我们想象的大门,让我们也一起来替这自然的小精灵们写一写它们的梦境。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事物来写。

范例:我是( ),……

教师:你们写的真好,你们的心和万物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学生动笔写作。

预设三:(记得小时候……棉衣了。)

教师:你们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你们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师生接读,我读你听,我不读你接,看谁接得好?

教师:我们糊得严严实实的小窗能打开吗?我们插在草垛上和挂在屋檐下的风车能摘下来吗?我们还要等(八十一天),这真是(难熬)呀!这么多的美梦能快快实现吗?我们还要等(八十一天),这真是(难熬)呀!我们的心里可真(着急)呀!期盼着期盼着()。

教师:不是我一个人在着急呀,还有谁?读读爷爷说的话。爷爷也是那样的期盼(春天的来临呀!)

教师:冬至的梦是冰雪凝冻的画,是动态的渐变的画,它还是一首梦幻般的诗。请同学们拿起书,和老师一起走进那让人陶醉的冬至的梦境。配乐齐读第四段。配乐齐读第四段。

预设四: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冬至的梦是个怎样的梦。课件出示课件

预设:冬至的梦是甜蜜的梦、充满生命力的梦……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一)读第五自然段,小组讨论: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分别写出了我和爷爷怎样的情感?

预设: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我能读懂冬至的梦的温暖,从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的情感,以及我对爷爷的深深地怀念。

(二)反复吟诵梅花图中的对联,感受“我”和爷爷的情感。课件出示对联

(三)文章哪些写作方法是你最为欣赏的?说说你的感受。

第一人称的亲切,拟人的手法,优美的语言,梦幻般的联想。

四:教师小结: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是充满希望的,寻梦的过程更是多姿多彩的,谢谢孩子们能和老师一起寻梦,同时祝福你们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

从课题引入,开门见山。

教师最需要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尤其是读书方法,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沟通两个课时的教学。

通过抓重点语句、标点,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领悟寄“梦”于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同时逐步深入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和背诵指导,使理解与诵读交替进行,互相促进,成为有机的整体。

深化学生的认知,沟通学生和文本的情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从梅花图中领悟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增加学生对冬至这个节气的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篇11: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奢侈品、孤芳自赏、蠢蠢欲动、物我两忘、拘谨、不苟言笑、歪打正着、敝帚自珍”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哪几件事。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比喻句运用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以阅读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理解和朗读,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并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1.查找有关作者肖复兴的资料。

2.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预习提示: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

并利用工具书认读和理解。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颂老师的歌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谈谈你们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或自己最喜欢做什么?

2.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事儿,有一位作家,他小时候也喜欢一样东西──硬皮笔记本。而且,他的笔记本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阅读课文,交流生字的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3.班内交流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4.各小组委派一名组员开火车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5.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围绕着“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四件事:一是“我”得到笔记本后勤奋写作;二是“我”在英文课上写作,笔记本被没收;三是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把我的笔记本送去展览;四是“我”的笔记本被偷后,老师激励我不要灰心,要坚持写作。)

第一课时检测题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奢侈品 蠢蠢欲动 扑棱棱 拘谨

出版 不苟言笑 敝帚自珍 本草纲目

2.理解词语:

蠢蠢欲动:

不苟言笑:

敝帚自珍:

物我两忘:

3.填空。

本课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

_____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三、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提出中心问题:这篇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后在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悟: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发勤奋。”

“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

这两句话表现了“我“强烈的写作欲望,急于想完成自己“创举”的迫切心情。这个地方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激动,他在激动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英文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度:“拿走我的笔记本迅速地翻了翻”、“高声地质问”、“把笔记本‘啪’的一声扔在讲台桌上”、“头也不回地离开”,与班主任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度:“批评了我一句便让我坐下”、“鼓励了我一番,说我写得不错”、“我想把它送到校史展览室展览一下”,让学生细读并体会两位老师的言行,结合自身体验,评价两位老师的做法,及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漾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都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

这是作者笔记本展出后的一段心理描写,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这时的成就感:“你有过这种感觉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那天老师告诉我笔记本被偷走的消息之后安慰我的话。……”

“至今清晰地记得”说明这件事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老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一生都获益匪浅,终生难忘。老师的这段话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说明你写得不错,还有些价值,要不他干嘛偷走”,一方面激励了学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写了一大半手稿都丢了,可后来仍坚持写完了,所以你不要灰心”,正是这样的鼓励,引导作者走向成功的彼岸。

(5) “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结尾一段点明了主旨,耐人寻味,意蕴悠长,情感上得到升华。“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告诉人们,好老师给予学生的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驶过生活的烦恼和障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的引用,既表现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任用,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作者才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大作家。

(6)作者肖复兴文笔清雅,语言质朴,文中有几个比喻句可谓神来之笔,在理解课文遇到时让学生体会体会。

“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生动了写出了作者急于完

成自己的“作品”的迫切心情。

“笔记本的纸面不住地翻动着,像受惊的小鸟抖动着羽毛”、“我像是一条犯了错的小狗耷拉着尾巴”,形象写出了作者犯错后的惶恐和懊悔。

四、情感升华,感情朗读。

1.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你们觉得作者的这篇文章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那么,你们就带着作者的这种情感,把这篇课文再

读读吧!

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2.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作家肖复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这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的观感,写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课前,同学们也谈了自己喜爱的东西和事情,我们也学着作者把它写下来,好吗?

3.课下自主赏析。

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荔枝》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12:教科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1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培养、训练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3、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4、了解一些有关“彩虹”方面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迷语吗?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请注意听:“天上有座彩桥,不用水泥和木料,只好看不好走,太阳公公把它造”。谁知道是什么?(彩虹)贴出彩字,那你见过彩虹?你能说说你见过的彩虹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吧。(播放课件)你觉得美吗?对,很多人也觉的彩虹很美丽,还有人写了一首小诗→出示“美丽的”你们想读读吗?齐读课题。

【通过猜谜语和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我们读一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生答,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并小结。)

【及时交流识字方法,能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达到资源公享的目的】

(一)课件:我能行

1、请自己读课文,拿出铅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看看这些字你认识吗?如果认识就请举起你的小手,测字。

【了解学生已有的识字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更好的解决课文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出示字卡,将多数人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已认识的字拼读音节,小老师领读并扩词。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不认识的字对学生能引起注意。】

(二)读课文,识字。

1.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用心记忆,认识了好多字,黑板上的字有的同学还没有认识,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学一学好吗?

2.现在你请同桌帮忙一起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如果有共同商量一下,把它学会。

【把学生的自学落到实处,并培养学生从小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谁愿意读一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邀请同桌一起读,评议。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余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互相评议会使学生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引导识字

同学们互相帮助,将小诗读了下来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请将书轻轻扣在桌子上,我们来做闯关游戏怎么样?如果你能顺利过关将有丰厚的奖品送给你,给自己加油!

1.准备好了吗?第一关:词语关,(出示课件)如果屏幕上的词语你会读,就请站起来大声读。开始,哇,好棒呀!恭喜你们顺利过关。

2、第二关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

3、第三关:字卡碰碰对。规则:每位同学在位子里都有一个字卡一会儿老师说开始的时候,你就拿出来读一读,拼读音节、组词,如果你手里拿的字是黑板上贴的字就请你站起来,可能有两位同学都拿有这张字卡,那你们就一起读好吗?然后老师举字,一个领大家拼音节,一个领大家扩词。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休息

通过努力同学们顺利过关,奖励是送给你们一段动画片:关于彩虹的美丽传说。(播放课件)

【动画效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彩虹的一些科学知识。】

三、再读课文,体会内容。

了解了关于彩虹的传说,你是不是觉得更喜欢彩虹了,那彩虹真是羽扬之妻变的吗?我们来个书中探宝到书中去找一找答案吧,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见到彩虹呢?

1.再读课文回答。(板书:雨过天晴)

2.再读一读课文,你喜欢哪节就读哪一节。

3.汇报。读一读、评一评,老师也可以范读。

学生回答喜欢哪一节,就播放课件。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学生可以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4.面对美丽的彩虹,丁丁冬冬,小弟弟,小妹妹都有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彩虹像------

【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的想象很丰富,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对大自然有了亲近感。】

5.你们的想法真多,那就请你饱含热情地再读一读小诗吧。分节读,评议。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会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6.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学生自由质疑,暂不做解答。下节课研究。)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四、课后作业。

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美丽的彩虹

神奇的桥

雨过天晴

回到白云中

美丽的项链

【这个板书的设计,课题用彩笔图成七彩色,使学生一目了然;另外,还体现了彩虹形成、消失,以及对彩虹的想象。】

篇1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哥伦布竖鸡蛋》教案

《哥伦布竖鸡蛋》课文原文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驾船航海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历史上的壮举,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当时,忌妒者也大有人在。他们千方百计抹煞哥伦布的伟大创举。

一次,在西班牙的一个宴会上,一些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他们以挑衅的口气说:“哥伦布先生,你发现新大陆似乎觉得很了不起,不过在我们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任何一个人绕着地球转,都会发现这个事实的,即使是傻子也不会视而不见这么一大块土地的。”说罢,这些人不怀好意地哄笑起来。

哥伦布反问一句:“诸位以为那是件平常的事吗?”

“不错,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那好吧,”哥伦布接过话头,他指着餐桌上盘子里的一只熟鸡蛋说:“现在我们不妨做一个试验,先生们,你们当中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起来?”

达官贵人们都去试了试,但谁也没能够把鸡蛋竖立起来,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哥伦布当即拿起鸡蛋,轻轻地在桌上一磕,磕破了一点鸡蛋的尖头,鸡蛋便牢牢地竖立在桌上了。“诸位办不到的事,我不是办到了吗?”

达官贵人哪肯服输,齐声大嚷:“用你这种方法,谁都能把鸡蛋竖立起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是的,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可是刚才你们却谁也没想到。”哥伦布离席而去时还留下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划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哥伦布竖鸡蛋》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和情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片断。

2.理解课文中哥伦布说的“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划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这句话的含义。

3.懂得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教学活动始终贯穿朗读训练,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19 哥伦布竖立鸡蛋

2、质疑

(1) 哥伦布是谁?(板:哥伦布)

(2) 他怎么竖立鸡蛋?(板:竖立鸡蛋)为什么要竖立鸡蛋?结果如何?

二、新授

1、学习字词:忌妒(嫉妒)、抹煞、宴会、挑衅(挑选)、磕

2、交流哥伦布的生平(板:发现新大陆)。

3、师: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的探险家和航海家,他曾经历过数次出海航行的失败,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首次横渡大西洋,同时还发现了当时无人知晓的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历的壮举,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当时,一些达官贵人(板:达官贵人)非常嫉妒,他们千方百计抹煞哥伦布的伟大创举。

问:什么叫达官贵人?(上层社会有身份有官职的人)

4、哥伦布怎么竖立鸡蛋呢?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竖立鸡蛋这件事的几个小节。(5~7)

5、指名读5~7节,思考:哥伦布、达官贵人分别去竖立鸡蛋,结果如何?

板:

6、跟老师配合读读这部分内容:5——7节

再读,想想用什么语气读?

师读旁白,生读语言。

7、你认为竖立鸡蛋简不简单?为什么?

(简单——只要磕破了一点鸡蛋的尖头就可以竖立了。

不简单——关键要想到这个方法。)

8、师:是啊!只要想到磕破鸡蛋尖头这个方法,其实人人都能做到竖立鸡蛋这件事,这真是一件简单的事。(板:简单)

板:

9、哥伦布为什么让自己和达官贵人做竖立鸡蛋这样简单的事?默读课文找答案。

10、师:答案在哪里?(1—4节)

11、自读1—4节,完成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组交流

出示: 因为 ,所以哥伦布要和达官贵人做竖立鸡蛋这样简单的事。

12、交流填空。

13、师边述边板:因为哥伦布历经千辛万苦,创先(板:创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了历的壮举,而达官贵人却非常忌妒(板:忌妒),攻击(板:攻击)哥伦布,说这是一件简单的事,连傻子也做得到,所以哥伦布要和达官贵人做竖立鸡蛋这样简单的事。

板:

14、这部分内容也是用对话的形式来写的,自读,体会语气。

指名交流,指名读。

师读旁白,生读语言。

齐读1——7节。

15.达官贵人认为发现新大陆很简单,所以哥伦布就让他们做简单的竖立鸡蛋试验,结果他们做不到。哥伦布为什么要用竖立鸡蛋这个方法来反击达官贵人的攻击呢?(板: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板:

16、师:做任何事情,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出示: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读好。

17、发现新大陆到底简单不简单?下面来读一段话。

出示: 为了横越大西洋,哥伦布精心筹划了。他受尽了别人的嘲笑和奚落,被认为是愚蠢的梦想家。经过无数次的辩论和游说,他的真诚和信念感动了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他们给了哥伦布远航的船只。哥伦布终于成功地渡过大西洋,并发现了美洲大陆。

师:简单不简单?

师:想像一下,哥伦布当时碰到的困难和艰辛。

师:所以发现新大陆是不简单的。(板:不简单)

三、总结

1、一个小小的鸡蛋,让达官贵人哑口无言,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再一次读句。

2、齐读第9节。

3、听了哥伦布的话,达官贵人会怎么样?

4、哥伦布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关键是还敢于创先,所以他能创造奇迹。其实任何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最终做出不平凡的壮举的。

《哥伦布竖立鸡蛋》教案反思

《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课文讲述了哥伦布为了驳斥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巧用竖立鸡蛋的方法证实: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成功的取得,关键在于创先。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介绍哥伦布的创举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9节):具体叙述哥伦布用竖立鸡蛋的方法驳斥那些忌妒者的攻击的经过。

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人物的情感都在对话中表现:达官贵人的恶意挑衅,哥伦布的冷静和自信。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道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含义深刻。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人物

本课的题目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既揭示了主要人物,又道出了主要事件。哥伦布因驾船航海沿地球转了一圈并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迹而享誉世界,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对此事了解得并不多。在揭示课题后,组织学生了解哥伦布的生平,对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简单的介绍,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意。

二、整体感知,学习归纳

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例如简要的板书、基本的句式。本课教学中,教师板书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帮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教师分了两个环节,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对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的这段话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发现新大陆是一件平常的事吗?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去发现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一开始说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后来却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到“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 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离席时那番话的含义。

篇14: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科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难点:

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疑问激趣。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大家猜猜谜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画”有关的文章。大家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轻轻的把书打开到47页,自由读文,预习时没有认读的字,借助拼音再读几遍。做到不丢字,不加字。(大屏幕出示要求)

2、学生读文。

3. 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老师把书中的一些词语朋友请到了前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4. 同桌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互相正音,对方都不通顺的地方,提示对方读通顺。

三、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1、谁愿意站起来声音洪亮,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边读其他同学边思考:苏红为什么哭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屏幕出示要求)

2、相机讲解,读句子。

3、爸爸是怎样让坏事变成好事的?在文中划一划。

4、(大屏幕出示句子)教者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读句子。

5、课文中两次出现“满意”,这两次“满意”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出示两个带“满意”的句子,师引导体会。

6、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幅画能的一等奖呢?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么评这幅画呢?

7、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就是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是这幅画有了生机,有了家的温馨。这件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师大屏幕是出示,生齐读)

8、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9、今天的故事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

四、总结

这次小小的插曲不仅使苏红的画得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还让苏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生齐读)。老师相信,不仅苏红明白了这个道理,咱们班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生齐读)。

板书设计:

7、苏红的画

坏事————好事

动脑筋

篇15: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科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语文课我们要学习第7课《苏红的画》,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老师首先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字词?(课件)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过渡:苏红的这幅画从完成到获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苏红的心情也随着这幅画起起落落。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和苏红一起去体验这难忘的经历吧。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端详”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端详说一句话吗?从端详你能体会到什么?(板书:满意)你能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吗?

过渡:就这样一幅让苏红满意、爱惜的作品,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让苏红的心情一下子跌倒了谷底,这幅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2-6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语句。这幅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此时苏红的心情是怎样的?苏红为什么这么伤心啊?课件出示:因为( ),所以苏红伤心地哭了。引导学生补充句子。(板书:弄脏)教师引读苏红的话,“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来不及了。”看着自己满意的作品变成了这样,苏红伤心地说——自己这么喜欢的画,不能参加明天的评奖了,苏红难过地说——虽然爱画画的苏红很想参加明天的比赛,但再画一张来不及了,所以她哭着说——

3、看到苏红这么伤心,爸爸是怎么帮助她的?自由读第7自然段,在书中画出有关的语句。这个办法是爸爸一下子想到的吗?从哪看出来的?(仔细)爸爸是经过认真地观察,仔细地思考,才提出的建议。指导朗读爸爸的话。

4、在爸爸的建议下,苏红的画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这回变得怎么样了?苏红的心情有事怎样的?指名读第8自然段。(板书:更有情趣)苏红听了爸爸的建议,是想了想才动笔的,她可能会想什么呢?当作品完成后,苏红满意地笑了,这一次的满意里包含着什么呢?

5、一幅弄脏了的画,现在变成了一幅更有情趣的画,于是爸爸说——齐读爸爸的话。听了爸爸的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苏红,听了爸爸的话,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请你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6、请同学们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这种写法叫前后照应,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三、总结

一次小小的插曲,不但让苏红得了一等奖,也让苏红和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生齐读: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同学们,要想坏事变成好事,不但要有认真思考的精神,还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要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四、作业

课后,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有,可以简单地写一写;如果没有,可以写一写学完本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苏红的画

满意—— 弄脏——更有情趣

篇16: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童年的泥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回答课后题。

2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回答课后题。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2范读,思考,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读准,找出不理解的词,读准。思考:课文中的我们干了什么?

4同桌互读讨论问题,并互相纠正,读准。

5指名读课文,分段读,纠错,词语理解指导。

6再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的童谣。

(2)捏泥巴捏了什么。

(3)给课文第二大段分两层。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与练习。

8读课文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填空组词:

三五() 活()活() 开()破() 狼()虎()

爽()舒)() 无()无()。

(3)根据课文填空:

()的大肥猪 ()的长耳兔 ()的小绵羊 ()的老爷爷 ()的老奶奶 ()的新媳妇。

9小结:课文内容、写法、思想感情。同时指导理解文中“这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10板书:

童年的泥巴

一(1、2)总写: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二(3、4、5)分写童年的美好生活3、4捏泥巴5吃泥烘烤

三(6)总写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说说课文写了童年的什么事。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掌握5个生字的音。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

教学过程:

1指名读课文。

2复习:

(1)给课文分段。

(2)给课文第2大段分层。

(3)说说课文写了童年的什么事。

3指导读课文练习。

4同桌互读课文练习,读准。

5生字生字学习检查与指导:

撒(多音字)

狼 虑

狠 虚

6感情朗读课文表演。

7找出课文中的童谣,并搜集你知道的童谣,同桌交流。

2雨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认读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3、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重点;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难点: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启发思维,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1、师:咱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看看谁能借助拼音把这几个词语度的又快又准!

(展示词语:雨后广场水花糟糕)

理解“糟糕”:糟糕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给大家讲讲呢?(师及时点拨,随时鼓励)

3、看了这几个词,你想到了什么事呢?说给大家听听吧!(生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曾有过玩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诗,说不定,诗中还有我们的影子呢!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呀?(板书:5 雨后)

二、指导朗读

一)、攻克第一关:正确朗读。

1、听读,初步感知。

2、领读。

3、自己读(学习方法: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读给大家听,喜欢哪节读哪节(师生互动评价,标准是是否准确,有无掉加字)。

二)、攻克第二关:流利朗读。

师:喜欢这首儿歌吗?说说为什么喜欢。(自由说,注意强调说完整)

把诗歌读熟了,读流利了,就会更喜欢了。

1、合作读,互相读读比比(标准是是否熟练,声音是否大)。

2、比赛读,请人代替老师和大家比赛读。

3、师生接龙读。

三)、攻克第三关:有感情朗读。

师:咱们一起读了,老师真快乐,大家快乐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听歌里的小朋友快乐吗?(播放儿歌《水花花、泥花花》)

是啊,雨中的小朋友真快乐!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诗歌的第一小节,看看大雨过后,广场上玩水的小朋友快乐吗?

1、哪一句看出来了?(发散思维,积累语言,指导说话“快乐得还像……一样”。)

2、大家说得真好,他们的确很快乐,自己试试看谁能把他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

3、自己试读。

4、组内读,读得好的别的小朋友可以给他加上动作演一演。

5、请小组表演读,好的给配上音乐。(乐曲未完,大家闭眼听,脑子里过电影别的小朋友会怎样玩水,说一说)

三、课外拓展。

布置个性化作业(任选一题):

1、背一背:把你喜欢的小节背给同学或父母听。

2、画一画:把小朋友雨后玩水的情景画成一幅画和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卡片出示生字,开火车检查。

二、学习写字

1、出示要会写的字,指名读。

2、小组内识记生字。

3、全班汇报。

4、给生字组词。

5、观察田字格里字的位置,想想怎么写好看。

6、描红,试写。

7、小组内互评,谁写得好,好在哪儿。

5

篇17: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夏老师的一个亲历的故事。这个故事除了表现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引起读者对盲人群体乃至所有残疾人的关注,呼吁健康人应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本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察到他们内心的情感变化。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小学阶段的过渡时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但能够学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也能受到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2、创设一个充满爱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自由化的课堂情境,设计谈话导入,诱发兴趣,品读课文,感悟体验等环节。

3、设计读的训练,以读贯穿始终,并重视读的过程和落实语言实践的过程。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快速理解文章大意,认识文后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活动中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盲道上的爱”,加强奉献爱心、关爱残疾人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关爱残疾人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提问:你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孩子吗?

2、师:因为我们有着健康的身体,有着父母、家人的关爱,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快乐、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看不到万物的美丽,与我们相比他们是不幸的,但他们却在一条普通的盲道上,寻找到了爱的足迹。现在就请跟随老师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盲道上的爱。

3、出示盲道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按着默读要求,再读课文,并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出序号。

3、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4、指名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感悟真情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会脸红?

出示图片,理解重点词语“有碍观瞻”。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①指导朗读:夏老师所说的话。

②说一说:你觉得夏老师她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板书:母爱,无私而伟大)

③为了适应捐出双目后的黑暗生活,夏老师都做了哪些准备?

④当夏老师为女儿和丈夫表演走盲道时,她的女儿和丈夫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个女儿,看到你的母亲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文中那个伟大的妈妈听到女儿对你说的话后,你想对你的女儿又说些什么呢?

⑤理解“要是这条道连最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3、学习3――5自然段

①听过夏老师的故事后,我有哪些变化呢?

②理解“一种思念”、“痛与爱”的含义。

③板书:奉献爱心,关爱他人

④齐读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他的理解。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说一说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中是否见过残疾人,心中有什么感受,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总结

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而成的,爱无处不在,让我们在感受母爱无私而伟大的同时,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人,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板书设计:

盲道上的爱

夏老师:清理盲道 叙述亲历

我:不好意思 深情关注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