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
本堂课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激趣导入,我是从学生对真实鹦鹉的了解及兴趣,引出他们说出鹦鹉喜欢站立在细的杆子上,从生活中来,顺理成章。
第二,本堂课的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较,会比较乱或者没有条理。因此我还设计了表格。探究步骤清晰可见,探究问题也逐步解决,有所依据,对学生来说也是对其探究过程起到了桥梁作用。
第三,为了证明“重物在支撑点下,可以使物体站立起来”这个猜测。仅靠纸鹦鹉这个证据是不足的,所以我课前还准备了“鱼,小人,虾,香蕉”等图案,分给学生进行试验。学生可以更加明白:需要更多证据充分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四,通过实际教学和学生亲自探究,课堂上达到了生成性教学目标。超出了教参上的答案,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还发现了当支撑点下方本身很重时,不用加重物也能使物体站立。所以关键是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和使其平衡。从而再指导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来回归于生活。”这就是我理解的科学课的宗旨。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中的第二课。该课是继《科学是……》之后的一节延伸课,因为第一课中让学生领会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但那只是看别人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而这节课则不然,这节课是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搞科学探究。所以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上课之初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情境:让一只纸鹦鹉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也都想“一饱手福”,想亲自试一试,接下来便顺理成章,让学生动手试试吧,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当然学生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更激起了学生的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教师写意般的几句话便让学生注意手中的纸鹦鹉掉下来时的样子,从而想到是头重脚轻的缘故,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纸鹦鹉头重脚轻的问题?由于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是可笑,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前瞻性,预测到学生的种种办法,本节课我就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引到了在纸鹦鹉尾部加重物的办法,而把用剪刀减去头部以减轻重量的办法给否定了,办法可行但不采用,所以大量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内的积极合作,终于每个小组成员实验都成功了,学生那种溢于言表的高兴是教师怎么手把手教、怎么讲都无法代替的。本节课第二大亮点是学生有了理论基础后,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开来呢?让学生把常见的几种物体也能像纸鹦鹉一样立在指尖上,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学生居然用一根铁丝把铅笔立在了指尖上,根据我们常人的思维对称物体最稳当,可这名同学居然打破常规险中求胜成功了。
这种做法给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框框的束缚。这是我在课前没想到的,但学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体会到一句话“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真正含义了。仔细揣摩这节课有一处瑕疵有待解决:那就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失败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头绪的时候,教师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有越俎代庖的倾向,如果下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必须要沉着冷静,静待学生的佳音,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真正做到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起来,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决问题。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的反思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中的第二课。该课是继《科学是……》之后的一节延伸课,因为第一课中让学生领会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但那只是看别人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而这节课则不然,这节课是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搞科学探究。所以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上课之初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情境:让一只纸鹦鹉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也都想“一饱手福”,想亲自试一试,接下来便顺理成章,让学生动手试试吧,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当然学生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更激起了学生的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教师写意般的几句话便让学生注意手中的纸鹦鹉掉下来时的样子,从而想到是头重脚轻的缘故,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纸鹦鹉头重脚轻的问题?由于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是可笑,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前瞻性,预测到学生的种种办法,本节课我就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引到了在纸鹦鹉尾部加重物的办法,而把用剪刀减去头部以减轻重量的办法给否定了,办法可行但不采用,所以大量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内的积极合作,终于每个小组成员实验都成功了,学生那种溢于言表的高兴是教师怎么手把手教、怎么讲都无法代替的。
本节课第二大亮点是学生有了理论基础后,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开来呢?让学生把常见的几种物体也能像纸鹦鹉一样立在指尖上,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学生居然用一根铁丝把铅笔立在了指尖上,根据我们常人的思维对称物体最稳当,可这名同学居然打破常规险中求胜成功了。这种做法给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框框的束缚。这是我在课前没想到的,但学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体会到一句话“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真正含义了。
仔细揣摩这节课有一处瑕疵有待解决:那就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失败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头绪的时候,教师显得有些急躁,如果下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必须要沉着冷静,静待学生的佳音,不能操之过急。真正做到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起来,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决问题。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参考资料: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地面上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比如篮球架、台灯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稳定性好;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就很强,加上金属丝和夹子的铅笔能够“站”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做一位小科学家》的教后反思
由于受知识能力的约束和影响,学生的问题比较幼稚可笑,回答问题也只局限于看到什么说什么,也不管对与否,但这正好体现了学生成长的特点,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了激励学生为成为“小科学家”而不懈努力,我是这样小结的:“同学们,刚才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且都提得很好,这说明大家都有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而这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以及求知的`愿望都是小科学家所具备的要求,虽然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在这不能一一的给大家解决,但是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之后,这些问题你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那同学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有)那老师预祝你们都成为小科学家。”话语一落,学生似乎兴致未尽。就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这节科学课也就结束了。
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做一位小科学家》小学科学教后反思
由于受知识能力的约束和影响,学生的问题比较幼稚可笑,回答问题也只局限于看到什么说什么,也不管对与否,但这正好体现了学生成长的特点,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了激励学生为成为“小科学家”而不懈努力,我是这样小结的:“同学们,刚才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且都提得很好,这说明大家都有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而这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以及求知的愿望都是小科学家所具备的要求,虽然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在这不能一一的给大家解决,但是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之后,这些问题你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那同学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有)那老师预祝你们都成为小科学家。”话语一落,学生似乎兴致未尽。就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这节科学课也就结束了。
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小饼干做体操》教学反思
语言活动《小饼干做体操》是让幼儿观察故事角色并引导幼儿模仿画面做运动,同时学习理解“甩、搓、揉、扭、抬、转、弯”等动词。活动之初,教师先让幼儿讨论做体操的好处,然后通过观察故事大书学做体操。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幼儿自由探索故事中图画上的体操动作。然后,请幼儿自由表演每一副图画上的体操动作,从中找出动作比较到位的.小朋友,让他们来带领其他孩子们一起做动作。孩子们在老师和个别小朋友的共同带领下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们欣赏《小饼干做体操》的DVD视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进一步巩固对该故事的认知。孩子们看完视频以后,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让幼儿知道小饼干和哪些食物学做体操了,并且做了哪些动作?巩固孩子们对“甩、扭、搓、抬”等动词的理解与认知。
整个活动中教师采用了让幼儿自主观察、探索的教学活动方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在孩子们探索过后教师再通过播放视频回顾故事内容进一步理解故事来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整个活动动静结合,孩子们玩的很开心,真正做到了从游戏中教、在游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