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7篇关注学生的倾听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注学生的倾听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讲效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各种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翱翔,借助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其次,设计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边玩边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听想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句话强调了对话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发言,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发言的人越多,说明课堂的气氛,也说明学生都理解的好。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发言,对于较为好理解的句子,举手者云云,个个跃跃欲试,而且有时,别人发言,他却喊着叫他,学生善于表现很好,但我深刻地领会了这样的缺憾。当这个孩子争着要发言时,他是否听到同学说什么,同学是否比他说的全面或比他所说又有不足?他根本不知道。所以看似热闹的课堂,我却深感这样做的不足。其实,我们听到的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嚷。而且,有些学生似乎成为一种惯性,“只要发言就是我表现好。”发言结束后,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对话就显得无味,没有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畅,不能形成集体的智慧。有些不善于发言的孩子,都有些麻木,更觉乏味,所以就根本无心听课,眼神呆滞,要么就各自悄悄在玩。
我发现很多孩子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刚开始,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无动于衷,干什么的都有。我从鼓励他们个性化理解开始入手,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我能从他们的表情中读出他们的内心。我常走进学生中间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不会站在讲台前居高临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所以现在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有时上完课,作业中出现的课堂上研讨的内容,有一部分学生竟然不会做。我反思了上课时种种课堂表现。这一部分孩子都是不倾听的孩子。
我看了一名的日本课堂教学研究学者所著书静悄悄的革命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说得与我同感。“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儿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人人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我读完这段话深受启发,我醒悟为什么会有一部分孩子上课所学的他还不会。我的课堂上多了这样评价学生的话“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听完别的学生发言的人,那是更会学习的孩子。”所以现在已有一部分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小组汇报时,争着发言的小组,我会说:“能听他们小组发言的再补充的小组成员,那才更有水平!”
我们往往向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学生倾听这一学习习惯的培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倾听(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心里想什么教学反思
“老师,我有些害怕。”
“害怕什么?”
“我现在天天问问题,如果到时考不好,怎么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好了,说明努力有了成效,如果不好,说明需继续努力……”
这是昨天下午我和一个学生的谈话,他平时不交作业,课也不好好听,经过上些天的一次谈话,他开始拿着课本试着自己做一些简单题,并随时问,经过几天的学习和我不时的鼓励,有了一些入门,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动力和兴趣,我也感到很欣慰。然而昨天他焦虑而真诚的'问了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平时课堂上私愤很好,学生回答问题感觉也很积极,殊不知也就一部分人反应了,更有好多同学还有很多疑问。而我们责怪学生抄作业的时候,责怪学生上课讲了还不会的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更有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学生‘你不会!不会问吗?’没有想到学生不敢问,不是因为老师不耐心,也不是老师太严厉。而是有怕自己问多了又没有收到效果时,同学们的嘲笑和有对不起老师的压力。
所以我们应该在责怪学生的时候关注一下学生想什么,有什么问题,有哪些压力,对症下药,多多反思,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生才是主题,如何才能让主体真正动起来。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初一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透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务必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资料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个性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
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一样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持续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一样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透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到达合格标准。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不一样教材的组织教学有其不一样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 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理解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光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一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资料。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到达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到达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到达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此刻“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
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后往往要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许多老师总是喜欢选择猜想与假设正确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无非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显现和发展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想念、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培养认真细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教师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猜想假设,无论正确与否。
如教学《倾听声音》一课时,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碰撞产生的;有的认为是由敲打产生的;有的认为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把学生按问题分成小组,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究,而不是重点验证“是否振动产生的.”假设而对其它假设置之不理,否则会伤害一些积极思考同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对问题假设的热情。教师应是一个中立者和欣赏者,尊重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的乐趣,养成敢想和善于猜想的意识。
教师诱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信心,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在科学探究这个中心环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怎样运用语言有效地和同学交流讨论,怎样组织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等等。
对照课标,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有以下优点:
1、有“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爱心热心好奇心心心相印。”这副对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我校校园文化,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选取播放的声音都是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描述,又有利于学生模仿,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好了铺垫。
3、设计的实验恰到好处,现象明显。比如:敲击小鼓时,上面放的不是豆粒,而是改成用细线绑好的泡沫小球,不仅效果明显,而且不易掉落。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振动时,既要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如眼看、耳听、手摸,又可借助别的物体,使振动效果更明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实验都来源于生活,我们在平时随时都可以做,既能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又能启发学生平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发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设计的实验虽然效果明显,但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如果设计成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
2、教学评价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充分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对于出现的一些精彩发言,教师没有及时做出适当的评价或鼓励,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一节认识太阳的综合活动,在认识太阳的特点、形状、颜色后,我便要求幼儿按照太阳的形状、颜色来绘画。
小朋友们专心致志地拿起画笔画起了太阳,画好的幼儿拿着画给我看:“老师,你看我画得好不好?”“不错”,我满意地在孩子们画的红太阳边上打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
“老师,我也画好了,你看”,我抬头一看是小景,我接过小景的画一看,吃了一惊,别的小朋友都画了红太阳,可她却画了个绿太阳,我不免有点生气了:“你怎么用画小草、树叶的颜色画太阳呢?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你上课有没有认真听?”我话音刚落,原本一脸笑容的小景马上变成“阴天”,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站在一边怯怯地望着我。看着她那可怜样,我尽量使自己的语气缓和些:“你是不是上课不认真听了,没听到老师刚才讲太阳是红色的?”小景低着头,委屈地说:“不是,我知道太阳是红色的,可是夏天的太阳火红火红的,照得我们太热了,一些小草、小花都快要被太阳晒死了,很可怜的,我想夏天要是有一个绿太阳,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农民伯伯、工人叔叔在夏天里工作就不会那么热了,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所以我画了个绿太阳,想让夏天变得凉快一些。”听着小景这些天真的回答,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美好,多么善良、多么奇特,而我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用常规的概念错怪了她。想想平时我总鼓励孩子要多动脑筋,要有创新,可当孩子真的有创新时,我却没能意识到,还用指责的语气说她。
想到这里,我双手举起小景的画让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一看到小景画了个绿太阳,马上哄堂大笑,有的说:“真笨,怎么太阳画成了绿色的?刚才老师还说过太阳是红红的”,有的说:“天上怎么会有绿太阳,真滑稽”,我让小朋友们安静坐好,让小景把她画绿太阳的原因说给小朋友听。听了小景的想法,孩子们没有再笑话她了,还夸她会动脑筋,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利用这件事对全体孩子进行一次随机教育,鼓励孩子们要向小景那样会动脑筋,大胆想象,教育她们无论做什么事,要多为别人着想,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件小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但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当我这次拿到《老师你在听吗》,看到书中讲到了很大关于老师怎样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又让我想到了这件事。如果那次我没有给小景解释的机会,没有用心去倾听小景的想法,而指责她上课没认真听,让小景重新去画一个红太阳的话,那么小景那宝贵的创新可能会因为我的不理解而被扼杀掉,那会对小景照成多大的损失。孩子的思想很纯真,有是她们的创意或许很幼稚,但我们老师如果能认真去倾听她们的真实想法,你也会被她们的那奇妙的畅想所感动。
《倾听声音》这节课我上完了,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比,觉得学生几乎达到了自己设想的结果。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三年级的学生互动得很好,充分调动了他们对声音这部分的积极性。因为这部分内容很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在不断地寻找声音并积极回答,感受体会到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美妙。同样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听录音回答问题这一环节我没有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反复听了三遍,浪费了课上的时间也没达到很好的效果。二、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这方面需要我注意引导,如果课堂气氛太活跃的话就是混乱了,学生就会学不好知识。三、课上时间我没有把握很好,以致最后下课了过了一会才讲完,时间很紧张。我课上的声音很洪亮,但不会以抑扬顿挫的声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己嗓子也很累,这方面我需要及时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认真学好科学知识。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科学这门课,学好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老师,我有些害怕.”
“害怕什么?”
“我现在天天问问题,如果到时考不好,怎么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好了,说明努力有了成效,如果不好,说明需继续努力……”
这是昨天下午我和一个学生的谈话,他平时不交作业,课也不好好听,经过上些天的一次谈话,他开始拿着课本试着自己做一些简单题,并随时问,经过几天的学习和我不时的鼓励,有了一些入门,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动力和兴趣,我也感到很欣慰。然而昨天他焦虑而真诚的问了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平时课堂上私愤很好,学生回答问题感觉也很积极,殊不知也就一部分人反应了,更有好多同学还有很多疑问。而我们责怪学生抄作业的时候,责怪学生上课讲了还不会的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更有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学生‘你不会!不会问吗?’没有想到学生不敢问,不是因为老师不耐心,也不是老师太严厉。而是有怕自己问多了又没有收到效果时,同学们的嘲笑和有对不起老师的压力。
所以我们应该在责怪学生的时候关注一下学生想什么,有什么问题,有哪些压力,对症下药,多多反思,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生才是主题,如何才能让主体真正动起来。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大小、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概念”。但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应用性这三个特点,对幼儿来说是相对难理解的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是“找相同物体的匹配”,属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体现出课标的精神,还是值得探索的。于是,我在原有教材上反复推敲每个环节,改变了一些教学结构,以师生互动的流程图为主,适度地运用一些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活跃,一些能力弱的孩子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操作内容。
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具的制作方面,用了小鸡、青蛙、老鼠一些孩子喜欢的动物,在讲述中也用了动物的语言来吸引孩子。开始以春天谈话导入,一些小动物秋游了,引出教学第一目标:手口一致的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用“几只老鼠和我们做游戏”“三只小鸡叫几声呢?一起学学看”“哪个小朋友想用好方法上来告诉青蛙一家有多”
“小朋友真能干,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来了,他们都是谁呀?都多少呢?大家帮他们数数,可以在心里数,也可以和边上的小朋友小声的说说,数完后,请举手告诉大家。”等不同形式的游戏玩法,积极的启发幼儿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目测两只、数出三只,点数出四--6只的物体数量。游戏结束了小动物也累了,它们要我们会动脑子有爱心的小朋友送它们去休息,请把我们数量一样多的动物放在一起休息,小朋友很轻松的完成了第二教学目标:相同数量的实物图片进行归类。在小朋友的操作中,“楼上的小动物和楼下的小动物的数量有没有一样多的?请小朋友找出来,用连线的好办法告诉大家。”做对了,请奖励一个红苹果。整个活动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参与。
反思:能引起孩子的喜爱、认同的教学具是吸引孩子的基本,以可爱鲜艳、夸张的小动物作为教学具,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孩子掌握,还要有新颖有趣的环节和语言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们积极的去想、说、做。本活动以小动物找春天和小朋友游戏——休息——回家的故事情节串联起了三个学习目标。
看过幼儿园学生数学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2.幼儿园数学教学反思
3.幼儿园大班数学课教学反思
4.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5.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如何关注学生的英语教学反思
课堂如何更加高效,当然首先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可是如何保证每节课的高效?最主要的是关注学生,而关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的用心的去听课,如果学生不去听课,尽管你的课上得精彩万分,对他来说仍然是对牛弹琴,效果是零,何来高效?如果学生能听你的,即使是你的课讲的乱一点,他也能自己理顺头绪,即使是你讲的快一点,他也能兴高采烈的赶上来,即使课下的作业多一点,他也能认真的去完成。如何去关注学生,各学科和个人有不同的办法。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该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除了师生间的互动环节,那就是在布置学生完成某个任务时,教师在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的`时候,给予学生单独的指导。因为目前班内学生少,所以对于那些重点关注的对象,一节课的时间是能够指导一遍的,这样既能了解学生做题的具体情况,也能跟学生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爱,可能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做会这一道题了。
教师只有去关注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从学生那里调整自己的备课方向,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关注,就不会有高效的产生。
1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全体学生
全员参与,把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名学生
课堂上我们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求成。我听过这样一位老师的课,每次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先叫起某一位学生,然后再说出问题,给人的感觉好像问题只属于这位学生。对于学生,教师的提问是出其不意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面临老师的什么问题,是否更多担心自己会“出丑”呢?在这样的心态下,思索的过程和结果能得多少分呢?
还记得一位数学老师做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意图是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合作学习。所以当老师出示例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题都用哪些方法化简。可是事与愿违,各位同学并没有合作讨论的意思,或是凝神,或是动笔,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下,学生应付性地扭过头开始讨论。课后,老师议论学生配合不好,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我却认为并不是这样,而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他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让学生小组交流,当头脑中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进行合作交流呢?如果硬是合作讨论,也不过是优等生的独角戏罢了,又怎能做到全员参与呢?
分层设问,做到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伸出五指有长短之分,更何况一班几十名学生。那怎样才能照顾到参差不齐的全体呢?这就必须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应注意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基础薄弱,消化知识时间长,逻辑思维较其他学生慢一些,因此课堂发言的机会容易被反应快的学生捷足先登,从而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我在课堂提问时,一般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尤其是复习课。当
然那些“好表现”的学生面对暂时的“冷落”难免会有一些不满的情绪,这时可以将简单的问题拓展延伸,为这些“斗战士”提供挑战的机会。如我曾提问一名后进生“什么是互相平行”,这名学生站起来,迟迟说不出答案,于是我建议他查一查书,在答案被揭晓时,那些优等生早已等得不耐烦。这时我立刻追问“谁能说出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两线平行的关系呢?”这样既照顾到了后进生,又给其他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另外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通常鼓励优等生以提问的形式和后进生进行交流,这样就使后进生也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做到了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2数学课堂教学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在改革组织形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教师的好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措施。学生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因此,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我们也有这样的教训: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学生研讨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提出这样、那样一大堆问题,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就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越是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3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
有效使用学具,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学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务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脑科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左右半脑的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脑功能存在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在课外实践中巩固学具使用过程中所学知识
学生在课堂中科学使用学具,能够深刻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的实践能够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念、在“认识钟表”时,课堂中,教师可以拿自制的钟表模型,让学生感知秒、分、时的差别。
然后让学生在课外对钟表进行观察,并切身感受时间的长短,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见,科学使用教具和学具,能够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能使知识由枯燥抽象变得简单、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教具、学具的数量、操作应该逐渐减少,以至淡出。因为,科学使用学具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随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具己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只需调动心中的学具就可以轻松、快速地解决,实物学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4开发学生数学思维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卡片”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使小学生思维灵活变通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应用缺乏真实性。一些应用情境是教师人为“设计”、想当然“加工”的。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有的教师提供标有长、宽的长方形客厅平面图,要求学生计算出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方砖才能将客厅铺设得既整齐又美观且都是整块数,全然不顾及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从最小公倍数角度去选择地砖的可能。二是应用的目标定位失当。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
由此,一些教师把应用的价值和作用放大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很少去思考应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事实上,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目的并不在应用本身,而依然是数学学习,因为应用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这也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注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关注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江苏 邳州 ●沙改侠
新课改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让我们的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后进生问题、课堂调控问题、分层问题等。以下笔者抛砖引玉,谈谈自己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加上初中数学知识抽象难懂,部分学生很难适应过来,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的困难越来越多,便会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很多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情况,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只会跟随教师后面学习,进行简单的模仿、记忆。学习思维缓慢,解题时缺乏条理性,思路混乱,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时间长了导致不想听课、反感学习的倾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一切困难就迎刃而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有很多,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开展一次智力竞赛活动等。在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后,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学习,只有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让今后的数学学习有个可靠的保证。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也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习数学的方法,这里包括如何听课、如何跟随老师的思维思考、如何处理作业、如何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很难点等,让学生细心学习,把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基础思想和基本方法,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为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总是抽象枯燥单调沉闷,很多教师费尽心思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现如今,新课程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现在的数学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没有认真考虑到突发的课堂情况,还有就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造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教师来说,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把解决困难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或者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总之,教师要转变身份,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让学生感觉到亲和力,如“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好不好?”“你们认为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合理采用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分层教学模式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与个人愿望,对初中生进行重新分班或在原有班级基础上进行分组,然后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根据初中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采用不同要求、不同方法来授课,这种做法更能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更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和自己相对同等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实施时有分层提问、分层探究、分层训练、分层评价等。分层提问是在提问时,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学困生提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太容易或者太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习,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易,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傲气。分层探究的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让各层次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给每个层次的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分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测与评定,评价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口答、抢答、测试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科学加以解决,不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进而成长成才。
盛志军
摘要:本文认为倾听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积极开展对话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实施的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所谓数学课堂中的倾听,核心是用“心”听,它与贯注、共情、挑战,反思等技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倾听技术的最基本特征。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非言语行为,充分理解学生言语信息,注重联系学生学习内在环境,发现学生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四个操作层面入手,帮助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成长进行了有意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承担着怎样的角色?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十分明确的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发挥的是引领作用,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承担自主学习的责任。即“助人自助”是数学新课堂的一个本质属性之一。如何真正在实践中把握这一教学理念,数学教师掌握心理辅导中的倾听技术,开展科学的课堂对话,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教学即倾听,当前已成为我国众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在《论教学方式转变》中提到,我们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之一就是走向研究性学习,而学生的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提出了“教学即倾听”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中也阐述了教育倾听中教师倾听学生的重要价值。江苏丹阳市前艾中心小学张雪峰等一线老师,也就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倾听学生问题谈了好多体会,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研究还基本停留在理论的原则问题上,或停留在零星的经验之谈上,或把倾听的概念停留在一般的生活层面上作一些描述性的叙述,或只研究纯粹的心理辅导领域里,或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倾听的研究上。如何对倾听定义和特征作出比较科学的理性研究,如何在新一轮数学课堂改革中认识心理辅导的倾听内涵,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认识倾听的意义,从而建立一定的理论框架和操作定义,又如何在实践中实证性研究等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化。本文试图围绕就教师倾听的角度解决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二、数学教学倾听的内涵
(一)倾听的概念。
倾听:就是教师用心地听对方讲话,设身处地地思考,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以求互相反馈之功能的教育沟通行为。
数学教学倾听:就是以教师为研究对象,把心理辅导意义上的倾听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造就教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影响,师生之间积极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帮助学生自主实现数学课堂的三维目标。
(二)倾听的特征。
倾听的核心理念是“教师用心地听。”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耳闻”这一耳朵器官的单纯感知活动。而是教师要树立首要的辅导意识――“用心”。没有这样的前提,就不存在倾听。在这一基本理念下,倾听有以下特征:
特征一:倾听的首要问题是“倾”。就是说倾听首先是教师要积极的贯注和尊重,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向学生表示你是我惟一的关心目标,我会把精力集中在你身上。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被教师充分重视。
特征二:倾听的过程也是共情的过程。“设身处地地思考,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这意味着教师一方面走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感同身受。因此,倾听不仅要听学生的心,而且还要听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提问、解释等以此达到心理“和声”。这是倾听的最重要的本质属性。
特征三:倾听是以教师帮助学生主体回归为目的。“互相反馈之功能”说明教师不停留在对学生的贯注和共情的要求上,而是要留意学生的表达中透露出的可利用的资源和需要受到挑战的地方,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我反思,最终积极有效的行动。
由此可见,教师在倾听是要把握以下两点:
1、倾听中教师要学会沉默,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东西,而这种内心的东西,不以教师的价值观用过滤式的用贴标签的方法去判断,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真正接纳。
2、倾听其实不是孤立的辅导技术,运用倾听技术,它始终与其它的心理辅导技术结合在一起,否则是毫无意义的。
(三)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倾听技术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了“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四个活性因素,创设学生资源的生成空间。毫无疑问,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等封闭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形成了数学教学的“文化――心理”过程,达到“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全新教育理念,这正是数学新课程所赋予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形成一个真正让师生去体现生命的意义,诠释生命的价值,表达生命的激情的促进学生数学有效学习的课堂。
三、数学教学倾听技术的操作
数学教学倾听技术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素养,是进行数学知识交流的中介。对于处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来说,掌握倾听技术是一种调控、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行为。一般倾听在个人之间进行,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操作时,既要重视团体倾听的特殊性,又要重视文化课与一般心理辅导的区别。现以案例操作的形式从以下四个方面纵横展开讨论:
(一)积极观察学生非言语行为,认清学生数学学习的原认知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面对学习新知识所带来的困惑,或面对新任的教师,或身临新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非言语的行为中捕获信息,认清学生数学学习的原认知经验,善于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佳境。
案例一:《函数与变量》第一节课。它是数学的静态开始到数学的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变量、常量、函数,因变量等一系列重要和抽象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从何处突破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点,也是一个重点。笔者在教学中一开始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微笑)同学们到过桐庐吗?你知道富阳到杭州有多远吗?
学生:(几乎所有学生无法回答,从表情、眼神中显示出困惑和急于知道。)
教师:(全神贯注观察学生非言语行为,给予反馈)如果你不知道,那么解答下面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就知道啦!
教师:(教师认清小学时学生学过路程、速度、时间之间关系的原认知经验予以引领)老师从富阳一路而去,到桐庐城区用了40分钟,老师的车速平均约为60千米/时,请大家说说,富阳到杭州有多少千米?
学生:(学生的眼神中显露出自信,有的动笔计算,有的开始举手,有的与旁边同学窃窃私语)
教师:让个别学生得出(千米)
教师:(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已胸有成竹,围绕新课目标,提出新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假设:
由上可知,富阳到杭州路程约为40千米,(1)如果老师必须在30分钟赶到,问车速是多少?
(2)如果老师50分中赶到,问车速又是多少?35分、40分、60……分钟呢?
学生:(1) ( 千米/时)
(2) ( 千米/时)
…………
教师:大家发现了什么呢?(为新课的引入这是关键所在,引领学生进入火候期)
学生:(表现出惊疑、困惑、期盼……)
教师:(观察学生现状,按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已有所困难。但全班学生注意已高度集中)好吧,现在让老师概括一下:s、,v、,t三个量中,s相对不变,而v、,t相对可变,并存在依赖关系。即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大千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数学上如何来进一步研究这些运动变化并寻找规律呢?
教师:(提出课题)§17.1 变量与函数
学生:(露出笑容,频频点头)
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即进入新课的学习)
分析以上教学环节,教师从学生的原认知经验出发设计对话,倾听了学生非言语信息(困惑――自信――体验――点头)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变量与函数”的“大门口”,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充分理解学生言语信息,瞄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地带。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从语言中往往表露中自己学习数学的情绪和情感,时而兴奋,时而郁闷,时而惊疑,时而感叹。教师在倾听中就要紧紧瞄准学生这一地带,师生共情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进入情趣盎然中学习境地。
案例二:中心对称的定义。这是数学新课程专门加强学习的一个内容,在图形变换中是一个重要的变换。以下是其中的一个对话教学片段: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华师大版)P6 图11.3.1,让学生观察。
教师:(神秘的语调,微笑的表情)“现在老师要根据图形观察,马上解决三个问题,需要同学们一起来帮助解决。现在请按分成的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
1、这三种图形,分别是什么对称图形?
2、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3、这三种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
教师:(巡视各小组,并倾听学生讨论,了解学情。这里教师不是权威,而是走下讲台,。并且到每一个小组,一起讨论,其间适时点拨,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同在)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好吗?
学生1:(满怀信心)我首先说说共同点:
图上所示的三种图形,都是绕着一个中心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所以这三个图形都是旋转对称图形。
学生2:(迫不及待地)我来说说不同点:
其不同点在于三种图形旋转的角度不一样,第一图旋转的角度为120度或240度,第二个图旋转的角度为180度,第三图旋转角度为72度或144度,或216度或288度。
教师:嗯!(教师以封闭性的赞叹予以肯定)
教师:(继续引导)在这些角的度数中,哪一个数最特殊。
学生:显然是180度。因为这个角的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研究这个特别的旋转对称图形。大家说是什么图形?
学生:中心对称。(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开始高涨)
教师:(课件单独醒目推出课题)下面请同学们举出类似于第二种图形的例子,学生随即举出字母“S”,汉字“田”“六角螺帽”……等,
学生:“老师,希特勒的纳粹标志也有这个特点。”众生大笑。
教师:(表情严肃地)“是的,这个例子非常形象。但希特勒是一个法西斯,我们要牢记第二次世界大站他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我们不能宣传他的标志,但观察标志的特点可以了解数学知识。请大家要把握好,它是绕着‘十字交叉点’旋转180度后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从学生的单独发言和集体讨论,始终关注学生的言语,联系生活实际和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在饶有兴趣的对话中展开。把学生的情绪带到兴奋的阳光地带,使枯燥的数学受到甘露的滋润。而当学生谈到“纳粹标志”时,教师并不一味迁哄,而是“表情严肃地”阐述了观点,让学生树立爱憎分明的情感。可见教师的倾听并不一定是“和颜悦色”,在是非面前还是需要正确对待。
(三)注重联系学生学习内在环境,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思维。
倾听在于重点听心。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往往表露在学生的外部。其实,教师在倾听时,一方面通过这些外部行为,倾听学生的内在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并没有表露出来,这就要教师善于根据学生内部发展的心理规律去引导。这里的心理规律当然包括学习心理和个性心理。教师在听“心”中,顺其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积极思维状态,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
案例三:《因式分解》(浙江教育版第6章第一节),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数学中的传统经典内容,它是打开代数宝库的一枚钥匙。现就这一内容的教学,围绕讨论的问题,展示自己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的一个片段。
教师:同学们,2×3×7=46,属于什么数的运算?
学生:整数乘法运算。
教师:嗯,那么46=2×3×7又称什么呢?
学生:因数分解。
教师:同学们小学数学知识掌握得太好了!把整数发展到整式是否也能转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填一填,议一议。(教师出示以下题目)
(1)①m(a+b+c)= ;
②(a+b)(a-b)= ;
③(a±b)2= .
(2)根据(1)中的结果,填一填:
①am+bm+cm= ;
②a2-b2= ;
③a2±2ab+b2 = .
讨论下面的问题:
比较(1)与(2)中的变形是怎样的转化过程?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顺利完成练习)(1)中变形是积化和差,属于整式乘法,(2)中变形是和差化积。两者关系是互逆关系。
教师:大家能用一句话来概括(2)式中的变形吗?
学生:把一个多项式分解为几个整式的形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呵呵,同学们真不简单,概括得不错!
学生:(大多数学生脸上显示得意的`表情)
教师:(教师沉默片刻:看看黑板板书,又翻开课本,显示遗憾状态)真糟糕,刚才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指出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大家快来找一找啊!
学生:(有的看黑板,若有所思,有的翻书。一位同学抢先看出了问题,举起了手,教师示意发言)
学生:老师,我发现了,差了三个重要的字:“乘积的”。应该是“把一个多项式分解为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教师:太好了,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最重要问题。
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因式分解的定义,并通过练习,特别强化“乘积”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本片段对话中,笔者首先倾听到学生“整数分解”和“多项式乘法”的学习内部环境,从学习心理角度,了解学生因式分解的认知“停靠站”,很自然地让学生自己走到因式分解的学习境地中。当倾听学生所表达的东西与现实的差异时,笔者认识到这些差异中的某些方面正是需要学生受到挑战的地方。“乘积的”这三个关键词作为一种“强化物”,让学生迎来了积极的思维,为学习因式分解定义抓住 “龙头”。后续的学习无论是练习还是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都进入了正确的轨道,学习由此达到佳境。
(四)细心发现学生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帮助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成长。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在教学预设时,是根据这个群体宏观的作好布局。但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学中教师的倾听再不是根据宏观的设计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机械展开,而是教师要根据实际细心发现学生可利用的生成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帮助学生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案例四:在一节《二次函数》习题课上,教师的预设,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用“一般式”方法掌握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当教师与学生复习了二次函数的有关基础知识后,出示了下面的一道题: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 ,x2=-3,且通过点(0,-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师:对于这个题,大家准备怎样设解析式?
学生甲:由条件,得到三点坐标(-1,0),(3,0),(0,-2),代入 求出结果。(这些学生是大多数,因为教师预设时,强调了一般式,起到了强化作用)
学生乙:可设顶点式方法求。
学生丙:可设分解式方法求。
教师:(把“球”抛给学生)大家先分组讨论,看有几种方法,那种方法最好。
学生:(分组讨论,把另外两种方法投影到屏幕上)
由条件,得出对称轴为直线 ,则有 ,即 ,把(0,-2)代入解 ,由韦达定理,得 ,从而求出a,k。
由条件, ,将(0,-2)代入,即可求得结论。
片段中,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甲是吻合的。如果这时教师由此止步,便认为大功告成,那么,这节课便毫无生机。教师抓住了这一“留白”,积极倾听了学生乙和学生丙,并且“把‘球’抛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学生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成长。由此可见,这里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接纳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样的倾听多么宝贵。
四、结论
纵观以上讨论,,本研究有以下结论:
1、 倾听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真正利用心理辅导倾听技术于教学之中,对于数学课堂积极开展对话教学,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实施的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2、 数学课堂中的倾听,核心是用“心”听,它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以尊重、真诚、理解为前提,与贯注、共情、挑战,反思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倾听技术的最基本特征。
3、 数学课堂中,运用倾听技术分四个方面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学生非言语行为,充分理解学生言语信息,注重联系学生学习内在环境,发现学生可利用的生成资源,从而走进学生情感世界,认清学生数学学习的原认知经验,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成长。
参考资料:
1、岳晓东 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月。
2、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1月。
3、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载于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与实践》第7期
4、张雪峰:《教学,从倾听开始》,qazxx.dyedu.cn
5、盛志军:“浅谈数学解题教学中揭示思维过程的途径”载于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19第12期。
6、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7月。
7、姜 辉:“数学教师,在情感教学中你忽视了什么?”载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第7期,
《关注色彩》课后教学反思
《关注色彩》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欣赏、思考、讨论、游戏、对话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提高对色彩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导入过程中,密切联系教学目标和本课重点,创设魔术的神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用高脚杯开始混色,创设美的意境与学生一起感受色彩美。魔术中应用的色彩知识在三四五年级的美术课中都曾经学过,但学生不一定掌握的'很到位,为了不让学生因复习旧知识而感到枯燥,于是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直观看到色彩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们边看边回忆所学过的色彩基础知识,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和探究状态,为下一个环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色彩知识竞赛,出示竞赛要求创设情境,分工明确,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答辩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在竞赛题中既有色彩形成的物理知识,又有关于色彩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色彩知识。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满自信不断克服困难,合作探索。最后请大家用色彩涂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一种情感,情绪。通过这种色彩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为以后学习色彩设计内容打下基础。我感到在这一环节如果能配合竞赛题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色彩魅力,更易于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情感象征性的理解。
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评比出集体奖、个人奖和最佳作品奖。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发表见解,有效地参与评价和交流,通过这节课使大家的审美意识、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促进和提高。获奖的同学都更加兴奋。
通过这节课,学生学到了许多色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中的色彩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是我们学习色彩的最大源泉。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细心揣摩,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对色彩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
新学期接手初一地理课,一连几节课发现了同样的一种倾向,有的同学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一边还大声喊:“我来,我来……”。有时老师刚提出了问题要求,明明是一听就懂,可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对老师的提醒根本不入耳,有时老师刚纠正一个同学的错误答案,另一个同学又重复了同样的错误……凡此种种,都是学生不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引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违背了全员参与的原则。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的同时,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几节课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明: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二、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最终形成习惯。
文章录入:电教中心 责任编辑:电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