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这次为您整理了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日益凸显出来,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人认为应从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准确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能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3)建立合理的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数学教学反思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感觉许多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根源就在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考后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下面我浅谈以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一: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同练习(10分钟)、练习的讲评及作业的布置(7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我们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人扣,我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经过实践证明:我感觉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一大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我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我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我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我在今后教学中,会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二:一堂《图形的镶嵌》“课题学习”的教学课:教师在黑板上先出示房间的面积和各种地砖的规格,然后让学生计算各种地砖所需的块数,再讲解求需要块数时应掌握的注意点,然后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整节课学生没离开课堂半步。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感觉我在教学中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我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我通过课标的不断学习使我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三: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分析与反思:
忽视甚至放弃三个过程的同步,三个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思维过程。
这一大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我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方面:误认为我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我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绝对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只要把教师讲得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将所学内容写到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开始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和“练”成了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成了学习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主动探索者和创造者。
我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当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即使我自己感觉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我要改变教师包揽课堂的做法,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我要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就应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虚心学习,严格要求白己,爱岗敬业,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教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现把本节教学反思如下。
教材问题:现有两根木条 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跟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教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接下来回忆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内容实际有两部分,一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本学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为重要结论学习,学生有较多的经验;二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本章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得到的。
然后学生探索解题。设木条c长为x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课本给出两个不等式x<10+3,x>10-3。最后,类比方程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现在让我们重点分析学生的探索解题过程。备课时教者的问题有:学生能否列出和课本相同的不等式?如果得不到我们如何引导?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们如何处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说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习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
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笔者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
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 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 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
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反思是学生对自身思维进行重新认识和检验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体现.通过反思,学生的错误得到纠正,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发现题目的规律与方法,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从而提高做题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化的课堂是以兴趣为基础的课堂.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创新、学习.兴趣的来源可以是学生反思后的进步.数学教学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还包括许多实践和操作.正因如此,它给了学生犯错误、纠正错误、反思错误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能不能把握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反思,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反思教学是一种能够加强和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加深对问题的横向理解和纵向探究,拓宽知识面,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反思解题能力.
二、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反思思维方法
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反思,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提高反思能力,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初中生还不够成熟,要想他们一次性准确全面地处理问题比较困难,那么此时保证他们处理问题的准确性就需要反思.通过反思,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熟练地解题.在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心中所想的不再是题目本身,而是与题目有关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维,看问题的角度提高了一个层次,从单纯地解题到深层次地思考,总体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三、鼓励学生进行错题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维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过于自尊而将自己的错题藏起来,不进行错题的反思,那么他们就不会进步.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错题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错题反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在解决问题中反思、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收获成功.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分析错误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重新掌握或者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并指导学生自主地检验作业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总之,反思作为人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数学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练习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是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在所难免,此时需要学生进行反思,题目用到的知识点是哪些,使用的方法又是哪些.学生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掌握数学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步入初一的'新生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过去的环境不一样:课程种类的骤然增多,知识结构的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资料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头结合本人很短时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十分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忙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社会各领域无处不有数学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仅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而初一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资料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构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基于上述原因,初一数学入门阶段教学,重要的是帮忙和引导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学习上的依靠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二是由概念确定、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如果学生能适应这一转变,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引入“相反数”这个概念,向学生列举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之后启发学生用加法计算,取数中绝对值,将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将结果比较,让学生经过自由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看法,我在课堂中只要适时的调控,疑点自会越辩越明,最终归纳总结发现“相反数”的特点。
三、因势利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的数学,此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提出章节资料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资料,弄清例题,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重点记录的资料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书上的资料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作业中,哪些须独立完成,哪些可讨论完成,哪些是在教师提示下讨论完成,应分不一样层次要求学生,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终,指导学生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初一学生研究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
四、注重学生提问本事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我提问的不恰当挨教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忙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教师能够帮忙其说清意思,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挖苦,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另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活动,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回答,组内能够补充回答,这样学生将在竞争的气氛中消除思想顾虑,就能够大胆的质疑和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本事,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进取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五、教学资料适当,精炼多讲
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下良倾向: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教学时间。这种做法使得知识发生过程遭到压缩,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的灌输所替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知识的阶段复习受到削减,结果是基础不实,经过对学生平常的发现,我发觉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本事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资料,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所以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毅志力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我在教学资料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礼貌,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进取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理解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到达了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我采取逐题完成的方法,不要求他们作业的数量,可是要求他们在有理数的计算中做一题就掌握一种题目的类型。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感受,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问题。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总之,要使初一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后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初中学好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新学年教学随笔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