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
(1)力与直线运动;
(2)力与曲线运动;
(3)功和能;
(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
(5)电路与电磁感应;
(6)必做实验部分;
(7)选考模块。
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结构分析;
(2)主要命题点分析;
(3)方法探索;
(4)典型例题分析;
(5)配套训练。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动力学和天体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如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③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与运动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④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如通过粗略地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分别安排不同的专题重点强化,这是我们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希望在这些地方有所突破。
二、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新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物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三个方面的专项训练:①审题能力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其次是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挖掘这些隐含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最后是排除干扰因素,在一些信息题中,只要能找出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②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这个阶段学生在表述方面一般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解题中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寥寥几句就算解答完毕。同时,运算能力也有待提高,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实在可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强调规范解题是这一阶段广大考生应解决的重要问题;③对不定项选择题进行强化训练。新高考的选择题难度有所降低,这应该是一般考生重点拿分的区域,这一阶段的复习中需要强化。
三、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
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再面面俱到,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时间也不允许那样做。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抓概念、重规律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要认真研究高考样题,做好重点内容的强化复习,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所谓学科主干和核心知识,即:(1)对自然社会有重要认识的学科内容;(2)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的学科内容。中学物理的主干知识力学部分包括:①力与运动、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③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部分包括:?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⑤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⑥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二轮复习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与力与运动相关的问题。力与运动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重、难点,即使电学中的电场、磁场与电磁感应也是力与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近几年高考,能力的考查往往落实在力与运动上,该环节连续几年都出现了区分度较大的计算题目。物体的运动、带电体或粒子在电场或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的运动等,这些都是力、电知识的综合形式。对这类试题,一定要具备分析、归纳的能力,才能对这类问题有统筹兼顾的处理方法,这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的能力。在处理高中物理的综合题目时,分析一个物理过程,分析得最多的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就是这类问题),要分析在题设所叙述的物理过程中是恒力作用下的物理过程,还是变力作用下的物理过程,还是分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受力情况,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跟踪分析,也就是顺藤摸瓜地去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它们所遵循的规律,列出相关的方程式或关系式,进而讨论或求解。在每年的高考中,这类试题往往需要两个以上的关系式才可以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
四、实验部分一直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的理论部分一般在第一轮中进行,我们把走进实验室放在第二轮。历年来尽管在实验部分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掌握的情况往往是不尽如人意,学生中高分、低分悬殊较大,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学习方法不对。实验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特别是《课程标准》下,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即使是考查教材上的原实验,也是改容换面而推出的。原理是为目的服务的,每个实验所选择的器材源于实验原理,电学中的控制电路与测量电路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把握的地方。复习中还要注意器材选择的基本原则,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是二轮实验复习的一个目的。针对每一个实验,注意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即掌握实验目的、步骤、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选做题中考实验的可能性也很大,不要忽视这方面内容。
五、选考模块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抓住规律区别对待。
选考模块的复习要突出对五个二级知识点的加强(选修34中四个,选修35中一个)。由于分数的限制,该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扩大知识面上,特别是选修33,没有二级要求的知识点,应该是考生最容易拿分的版块,希望认真钻研教材。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弄透,一次不够就两次,两次不行需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是从这里取材的。
另外,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细心对比新旧《考试说明》的变化。一轮复习时一般拿不到新的《考试说明》,只是按去年的《考试说明》要求进行操作。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突出新《考试说明》的要求及变化;二轮复习不能再像第一轮那样按章节的顺序进行,而应达到前后知识的贯通。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磁复合场中再次出现,能力不够的学生可能就会束手无策,而电学中的平衡问题又一直是多年来的热点问题,像磁流体发电机的发电导管中的电离体,有磁场和无磁场时均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无磁场时的电离气体沿进入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有磁场时电离气体就存在着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衡问题,沿进入方向上合外力为零,而沿此垂直方向上每个离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这种平衡即使是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容易感到困惑。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知识迁移能力差以外,相应的训练不到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总之,二轮复习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酝酿讨论,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xx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
二、学生现状
与同类兄弟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措施
1、精编复习专题,指导学生依据考纲掌握知识点前提下形成知识的专题化、系统化、网络化,构建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
2、精选练习试题,习题要精选、精练、精讲,突破重难点,抓住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加强对学生学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
3、深入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三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适当关注新课标和新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多方搜集高考信息,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做好拔尖补差工作,对优秀生给予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更细致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差生要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兴趣,加强督查,力求少拖后腿。
四、专题安排
从4月份开始二轮专题复习,共分十八个专题,到5月中旬结束,共一个半月左右,具体专题安排如下: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专题二: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演变
专题三:古代农业、手工业、封建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专题四: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专题六:中国古代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近代各个时期列强侵华的演变
专题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各个阶层的探索
专题三:世界进步潮流影响下的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进程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各阶级的对外主张及活动
专题五:近代以来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
专题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
专题一:世界近现代史上民主政治的创建和曲折发展
专题二:世界近现代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分裂和统一
专题三: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专题四:世界资本主义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五: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六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1、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4、“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5、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6、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7、中国的对外关系
8、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9、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
10、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11、和平与发展
12、中外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热点专题划分
1、区域经济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
2、农业税的免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4、周年问题。
5、大国关系(中日关系)。
6、能源问题。
一、关于高考复习的整体构想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高三历史教学计划。复读生中只有2人是历史类的复读生,另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20xx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20xx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xx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帝国主义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减”是指新删掉了几次农民起义运动、商文化的世界地位、江南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殖民的扩张、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挪”是指原有教材某些内容调整了顺序,给人更强烈的印象。例如,《考试说明》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以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线编排,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美国的霸权政策调整后的顺序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和北约组织的形成、美国在亚洲进行的局部战争。
2、探索建立知识整体结构的最佳方法,寻找知识考查的切入点。
高考历史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最佳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学科知识并进行学科知识的联想、拓展和迁移能力的'自我训练。由于各学科特点不同,复习方法侧重点也不同。历史学科侧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鉴今,注意史论结合。可将现行教材和新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运用图导法建立知识整体结构。采用相关知识统整表、知识结构图解、知识结构螺旋形等方法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加强对专业的点拨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我想师生:
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工作计划《高三历史教学计划》。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综合性的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选取材料编制一些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五,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第六,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
1、综合科完成中国历史上下册的教学,并适当进行相应的单元知识串讲。
2、专业班的历史教学本学期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新课教学和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的第一轮复习,其中下册因时间关系不能完成的部分在下学期开学后一个月之内完成。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认知和分析评判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专业班全面强化基础,狠抓落实,同时全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的针对性训练。
5、抓好专业班的培优工作,确定典型,重点突破和提高。
四、主要措施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适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以及质量跟踪检测,及时批阅和评讲,做好教学的反馈工作。
3、很抓学生个案,特别注意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和后进生的提高。
五、辅优补差
1、学生来源:优生:各班历史科成绩前10名;后进生:每班后5名,总人数约60人左右,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确定名单。
2、时间安排:下班辅导时间和周六下午,其中专业班优生辅导时间由级组统一安排。
3、主要方式: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分班跟踪质量检测,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时整改。
六、集体备课时间:
每周二上午或晚上
七、检测安排:
综合科:每周六下午两节3:00—5:00
专业班:周二下午或周五上午的历史连排时间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本学期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三月中旬到四月底。这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高考内容的全面复习与重点把握。在本阶段复习中,以高考语文大纲和高考考试要求为依据,切实做好复习、补漏、重点强化工作,优化组合各方面信息,力求为高考作好全面系统地、充分的准备,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轮复习原则:
1.考纲第一吃透弄熟。
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考纲网络结构和高考试卷之间的联结点。抓好重点。考前要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后期复习没有必要每点平均用力,学生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计划性强。
考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习语文基础知识,因分散则容易掌握。精选试题。概括说,就是选、读、答“。”选"的关键是精。
二轮复习具体方法:
现代文阅读
这部分着重考查高三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高三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文章读不懂,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对于答题技巧的储备也太少。
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总结每类题型的技巧。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高三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在阅读练习中,高三生应该训练以下技巧:
1、通读全文时,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2、做题时,一般有一半的题型,只涉及到局部段落。这类型的题,首先要找到与题目相关的段落,然后精读这些段落,尽可能多的利用文段中总结概括性的句子作为答案。
3、只要涉及到问答题,高三生一定要分点答题。没有哪个阅卷老师会喜欢一坨文字的。
4、涉及到对全文考察的这类题,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体本身的一些特色,例如小说的背景、情感、叙事方式,都是考察点。
语言表达题
近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对付这类题,莫过于多练。无论是扩展还是压缩语段,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及对照答案进行总结,要提高真的很快。
作文
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己写。在写中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也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习。
【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在中国文学发展,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提出曹丕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说法,是嘲讽“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其本意在传播中被异化。
B.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学者认为,在魏晋时期产生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其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广泛。
C.中国古代文学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不同,它担负着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
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因为新的文体不断涌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但其言志载道的传统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答案D
解析将“新的文体不断涌现”表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前没有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学习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史、诸子、辞赋等,其中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B.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对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用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破坏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及其价值。
D.如果将中国古代经典中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会失去自身特色。
答案A
解析从原文来看,“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并非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且中外适宜的“文学”概念。
B.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左传》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希望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人生理想。
C.魏晋时期并未产生“文学的自觉”,因为如果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是“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这种自觉从先秦文学就已开始了。
D.中国古代文人都把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代。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文人都”说法错误,文中是“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却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作为方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 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至于“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而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我们能够窥探到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
(选自王海燕、宋馥香《从“地方”到“整体”
——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政治为何能在超地区的范围内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地方史难以回答。
B.有些学者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社会史有能力解读政治史,并且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比传统政治史研究更科学。
C.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能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D.国家宏观政治的实施及演变情况会反映在一个地方的具体历史事件中,研究地方史,能解读国家宏观政治。
答案B
解析从文中来看,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只是改变了一种不好的状况,“更科学”这种说法于文无据。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这就决定了国家的宏观政治在各地实行的情况是有差别的。
B.近代,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中,各地在实施国家政治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进行了某些调整。
C.传统的政治史中“政治”是一个宏大叙事框架,这个宏大叙事框架是孤立的,它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情境,人们无法感受到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D.政治史如果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就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从中发现国家发展的规律。
答案D
解析“从中发现国家发展的规律”是对原文中“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的曲解。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的“政治”怎样影响着一些普通中国人的行为,作者与有的学者都认为通过“地方史”研究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B.有些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选题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所以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
C.“地方史”研究方法是对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进行微观细致的考察,它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
D.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不是千篇 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而是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的整体政治史的图解。
答案A
解析原文是“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
【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CE
解析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字和“悲”字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须豪客②,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③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④,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须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③燕然:燕然山。《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④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词人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
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
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
D.“怅”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刻石勒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
答案D
解析“歉疚之情”错误,“怅燕然未勒”句,是用《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的是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
(2)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担心报国无门的忧虑。全词塑造了一位为国忧心、老骥伏枥的爱国词人形象。
此词上片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期待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下片回忆自己未能出击强敌,像古代英雄那样登燕然山勒石纪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全词塑造了一个满腔忧愤的爱国词人形象。
高考二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要做好高考二轮复习,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高考二轮复习方法:
一、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强化记忆,重在举一反三。
首先,在二轮复习中,考生应把复习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对基本规律的准确应用上,注意融会贯通。概念的复习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述的表层上,而应深入发掘内涵和外延,同时要强化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概念与规律之间的区分和组合。对复习内容要分解、取舍适度。
同时,要善于抓住主干知识,注意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强化记忆,注意培养自己综合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活化基础,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综和理综复习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注意专题复习系统化、规律化和综合化,做到“零碎知识”系统化。
二、加强针对性训练,跳出题海、突出方法、提高效率。
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掌握大量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加强限时定量的针对性训练以及文综和理综的综合训练,跳出题海,突出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做针对性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同时注意审题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把握时间能力等训练。
三、注重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试题一般都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考生平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的事实结合起来,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养成良好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首先,平时应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训练和考试,分析失分中有多少分是自己会做而未得的分,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有意纠正自己不良审题、解题的习惯,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高考试题中,容易题是得分之本,难题是锦上添花。
其次,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也许知识点掌握准确了,但表达的不准确、不到位,不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不能只看,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要会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目前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平时的书写一定要养成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最后,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不能只关注实验题目的练习,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整好心态,考试发挥好。
临近高考,同学们的心理压力会有所增加,这个时候,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学生和家长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在最后的复习备考和考试阶段,一定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
二轮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将比较频繁,很多同学总会下意识地将测验或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学习水平、近期的复习效果乃至将来的高考成绩等一系列问题挂起钩来,一旦成绩有所起伏,便对自己产生怀疑,增添许多心理压力。其实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有多大的提高与下降,一次两次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要对自己有信心,应学会调整心态。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目前考试情况不理想,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也是好事,正好借此机会将问题解决了,问题总是越解决越少。如果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上,切切实实地做好各项复习迎考工作,离高考的最终成功也就一步步更近了。
六、一定要与老师的复习进度同步,切忌单打独斗。
高三复习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二轮复习质量的高低,所以每个同学都应该保证上课时的精神饱满,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进行。一定要根据《考试说明》和《试题分析》来梳理知识,确保没有知识盲点。一定要与老师的复习进度保持同步。老师的教学计划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大多数同学的情况制定的,一般讲都是非常科学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紧张有序的、认认真真的过好每一天,完成好高考二轮复习的任务。
七、保持优势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和学科薄弱环节的学习。
如果说一轮复习是全面撒网,那么二轮复习就应该重点捕鱼。二轮复习阶段要在保持整体水平和优势学科的情况下,加强针对性练习,找到薄弱环节,加强薄弱学科或学科中薄弱环节的学习,避免盲目复习,争取大幅度提高高考总分。
2月1日—2月28日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在语基、表达等考点的弱势环节复习。②注意在生活中为阅读与作文积累材料。③本月内30%的时间用在做题上,注意总结命题规律与特点。
3月1日—3月31日①偏重阅读古诗文与现代文。②练习作文的写作。③多做模拟题。④关注有关考纲的信息。
4月1日—4月30日①重点是作文。②整个二轮复习已近尾声,要检测一下学生二轮复习的总体效果。
现代文阅读
这部分着重考查高三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高三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文章读不懂,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对于答题技巧的储备也太少。
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总结每类题型的技巧。
语言表达题
近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对付这类题,莫过于多练。无论是扩展还是压缩语段,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及对照答案进行总结,要提高真的很快。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注重策略,狠抓落实,重点突出,全面提高。加强阅读,全面提高审题写作能力。
1.考纲第一
吃透弄熟。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考纲网络结构和高考试卷之间的联结点。
抓好重点。第二轮复习没有必要每点平均用力,教师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
计划性强。师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做到方法灵活,如利用早自习全面彻底地过一遍“必背篇目”。
精选试题。概括说,就是多关注江浙沪一带的试题,精选试题是关键。
采用资料:《金太阳考案》。
二、时间安排
2月13日——203月20日。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语文基础不好,小学初中时打的底子薄。通过一轮复习,在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有了不小的提高,但学生的错点比较分散,且每个学生的错点也不集中,特别是理科班的优生,语文薄弱的较多,所以,积累与审题的复习与练习不能放松。
2.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薄弱,依靠老师较多,古诗文阅读普遍得分较低。通过考试分析,发现主要表现是:(1)古诗文读不懂现象比较严重。(2)审题不清。(3)答题(文言翻译题和诗歌主观题)能力不行。因而,二轮复习的重点便是古诗文阅读。
3.作文方面,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特点和选材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分析认识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差,作文在结构和表达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二轮复习,结构与分论点的提炼仍是重点。
四、备课备考
(一)搞好团队合作,注重发挥集体智慧。
全体教师共同商讨制定严密的复习计划,确立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从收集资料、命题到研讨等各项工作都详细分工,互相合作。每周四上午的公共备课时间是集中交流时间。备课组基本上做到四个统一:统一讲课步调,统一授课内容,统一分析重点,统一练习选题。认真抓好二轮复习的每一个环节,把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二)注重策略,着眼于提高效益
正确处理一轮复习与二轮复习的衔接,做到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掌握规律与克服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一步到位与反复巩固相结合。
巩固基础、作文训练,专题训练、限时训练四者有机结合穿插进行。巩固基础和作文训练是首要任务,专题训练和限时训练是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即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分析、审题等能力,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1.强化研究,明确方向。
高度重视考试信息,一要研究“考试说明”,仔细分析考点、试卷结构、分值等的变化,细心揣摩一些措辞的变化,以使自己少走弯路,抢得先机;二要研究高考题型的发展变化,明确新题型的发展趋势;三要研究高考试题与学科能力的关系,明确高考题的能力测试要求;四是研究学生实际能力,分层教学,同时要处理好新题与旧题的关系,处理好可迁移与不可迁移知识的关系。
2.注重基础,培养能力。
复习中恰当地结合课本,利用课本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体裁的写作技法,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3.重点突出,形成特色。
每个考点都要讲清考点的定位、考查的方式、解决的方法、注意的问题等。把握三点,即注意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重要环节。
出好周练试题,关键是把好选题关,练习和试卷要有针对性。主要是四个难点:一是高考年年考,但得分率始终不高的题目;二是文言文阅读,特别是文言文翻译的直译要求;三是现代文阅读;四是形式变化的试题,特别是语言表达题。
要适时穿插写作课。作文是半壁江山,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复习过程中,注重材料的积累,建立材料库,加强储备,以有备无患;借鉴优秀作文,注重加强思维训练,提高理论修养,提高科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4.勤快批阅,摸透学情。
要求教师先做后讲,不做不讲;先批后讲,不批不讲。细批、精批、勤批、快批,提高讲评针对性。克服就题论题,不发散,不拓展,不补救的现象。
讲评试卷要深透。讲评前的研题和交流讨论是确保讲评质量和整体优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评讲要做到有针对性,精讲典例,并作适度延伸,力求能举一反三。
5.及时修正,心理养护。
对于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技巧性难题,要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正的习惯,无论是基础知识部分、翻译、阅读还是写作,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各自的内在规律进行有效的修正,是提高成绩最好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却往往受到忽视。在修正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方法,正是新课程的精神内涵。为此,必要的重复训练和变式训练是十分有效的。
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整学生的心态,养护学生的灵性。强度高、压力大、枯燥机械的复习生活,对学生的心灵会有很大影响,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尤为不利,对阅读、写作的影响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语文学习成绩。因此,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语文学科教学成绩负责的态度,结合语文教学,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6.用好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
复习中精心设计内容,配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大、效率提高,学生当堂练习、消化、巩固的时间多。也能够强化学生注意力,加强记忆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要用思想去教学和管理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管理,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的动态,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主体欲望的催化和学习激情的激活。
五、具体安排
1.2.13——2.19,成语与关联词语辨析;
2.2.20——2.26,病句练习;
3.2.27——3.5,文言文复习;
4.3.6——3.12,诗歌复习;
5.3.13——3.19,现代文阅读与作文。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实现学校高考既定目标,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一轮复习后学生的具体学情,在全面研究语文考纲和结合一轮复习效果的基础上,综合高三语文备课组所有老师的意见,体现“快慢班”教学的.特点,特制定了高三语文复习计划,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一、备考思想
专题教学,专题从学生中间来,对学生一轮复习和郑州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组织专题进行教学。充分发挥高三语文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集思广益,追求复习备考的高效益。
精细计划。除了整体复习计划外,还要制定重点分类专项计划,如作文训练计划,文言文复习计划等。
精选材料,精讲细评,抓细抓紧。重视基础,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系统复习。以一本复习资料为主,兼顾其它,适当补充内容,落实双基。
二、备考具体安排
时间:2月下旬至4月下旬,时间为期10周。
形式:专题复习,加专题练习。
专题:拟组织以下专题。
第一部分:语文表达及运用
专题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专题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
专题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专题四图文转换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五古诗文鉴赏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专题七一般类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九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四部分写作
专题十审题
专题十一点题
专题十二选材
专题十三语言
注意:作文保持两周一次,限时训练,40分钟必须完篇。
每一个专题的组题方式,应为以下四个板块:考情分析、真题演练、技法点拨、新题精练。
三、关于练习
时间控制,每天不超过30分钟,老师要通过精批细改部分同学的作业,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讲评。组题方式如下: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语文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这四种组题方式滚动发展,保持循环。
一、下学期计划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
1、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
2、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复习备考工作的有效性。
教会学生自己制定化学学习的计划,科学安排,掌握方式方法;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和要求,坚持系统化复习;做好材料的积累;强化知识点,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及时跟踪督促,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5、深入钻研,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当前高中教学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集体备课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所以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探索提高课堂效率。
二、措施
1、进一步开展培优工作,并对目标生常落实。根据每次段考,确定流动目标生。主要是优秀线上下10分的同学。
2、继续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对高频考点反复落实。
3、汇总易误易混点。让学生反复辨析易误易混点,从而提高选择题的正答率和做题速度。
4、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高考前根据知识体系回顾教材基础知识。
5、多和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发现问题便于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指导
指导
目标: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考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
二、基本学情
本届高三共有__个理科班,每班60多人,成绩不理想,总体基础较差。本学期高三化学的班周课时为4节,周六日补课__课时。
第一轮总复习中我们给学生每人配备的一本复习资料为《__》。
三、教学
第一轮复习时间:20__年8月2日至20__年3月31日。教学内容:以高中化学课本为本,根据高考化学考试大纲中对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求,尽量按课本的章节进行系统地单元过关教学。详细进度安排见附表。
第一轮复习的指导
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
第一轮复习的策略:立足课本形成
1、正确处理“纲”与“本”关系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四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⑧能力点;④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不让学生做死题,少走弯路以求实效。根据多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观察,化学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要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要善于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
2、切实解决复习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知识点、高考试题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观察,目前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做演示实验),学生看。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清楚。但是前面听,后面忘;容易听,容易忘。试题特点是:多、全、小、精、活,考能力、考技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比重逐年增大。命题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中求快。要求学生答好高考题的标准是:常见的题要会做,不常见的题也要会做,从来没见过的题也得会做。这就要求在总复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狠抓双基上下功夫,搞清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点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解决疑难问题。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为此,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是:认真听讲、反复联想、熟能生巧、能力渐长。二是概念多,理论多,实验杂,计算难,题型活。在教学、复习中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理解、注意联想,重视实验,讲究巧练,培养能力,善于记忆,前后对比,摸索规律,经常回忆,不易忘记。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一一对应,学生目标明确,进步即可明显。
3、认真把住复习中的“六环节”
“六环节”指:阅读、提问、讨论、精讲、精练、点评。
(1)阅读
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认真阅读教材是听好一节课的基础。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适应当今高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无论是在平时上课中还是在高考总复习中,教师都应坚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而让学生找
(2)提问
不管是在高三复习的哪一个阶段,教师都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加上学生在第一环节阅读教材时积累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分期分批解决。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做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每次接触的问题越少,印象越深,记得就越清楚。时间长了,好多重点问题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掌握。
(3)讨论
在前两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思考题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讨论。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搞清自己的遗留问题,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思考题涉及的同一类问题都能搞清楚,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抓住分析讨论这一环节,学生就会获得牢固的知识。
(4)精讲
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讲复习课,还是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到有目标地精讲。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问题,教师不宜在课堂上讲来讲去,而是要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功效。
(5)精练
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综合练习,模拟测试,教师都要
高三化学复习中“练”的策略:正确认识高三复习中的“练”,必须跳出题海,严格遵循练的原则:适时,适量,精干,灵活,练有所得。而练的总体目标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切实注意练的方法和效果,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常见做法是:基础知识系统练,难点知识分解练,热点知识专题练,错题过关二次练,提高能力综合练。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后加以完成。
(6)点评
学生经过分章、分块、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的复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但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得重点抓好点评。点评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问题的处理与训练:抽查学生的双基知识是否搞扎实:考点、知识点涉及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是否搞清楚:学生对试题是否具备有变型、互换、转化、重组、自编、改编、延伸的能力;学生对试题是否具有巧解、妙解、灵活多样的思维方法。复习中,针对以上需要点评的问题,结合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给学生介绍规律性的知识以及巧解、妙解、快速解题的方法,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两三道题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规律,结合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就分析、讲解一节课。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边点边评,随点随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化学总复习中,各个复习环节应相互联系,取长补短。阅读的不足由提问来补充;提问的不足由讨论来补充:精讲的不足由精练来补充:精练的不足又可由精讲来补充;精讲、精练之不足又可由点评来补充。六环节中的每个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作用和目标,又可补充另一环节的不足。
附表:第一轮复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表
原则:按化学学科体系分块,以课本为依据确定专题复习,尽量不打破教材体系。这样安排突出学科特点和考试重点,便于学生自主复习。
一、时间按排:20__年2月至20__年4月底
二、内容安排:第一专题:
牛顿运动定律,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物理方法。
三、其它问题: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概括起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
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限流法、分压法)
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6)半偏法测电流表(限流并联)、电压表(分压串联)的内阻。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物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零(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要把公式与题目内容联系起来)。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R=mv/qB,而应用向心力公式:qvB=mv2/R 。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高考高三物理全年复习技巧总结
解题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而同学们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那么,什么才是良好的解题习惯呢?简单的说,分为五个环节:审题-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列式求解-验证。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需要跟进教师,牢记公式和解题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答题中的公式的书写方式,单位的换算,各物理量字母的使用等等都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高物理成绩的关键。而必要的审题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宝。1、认真仔细,对题目要细致考察,不仅是文字上,在插图中也要多角度无遗漏的收集信息。2、咬文嚼字,题目的关键字往往就是解题的重点。例如恰好与刚好,至多与至少,变化率与变化量,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等等。在一轮复习中就要养成深入挖掘隐含条件的意识,利用隐含信息建立解题思路。
高考考的是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领悟其中的学科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轮的复习过程中要适当的将物理方法归纳总结。例如:整体法、隔离法、等效法、模型法等等,使之有利于自己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技巧。
清楚高考的考点,不可平均用力针对高考的一轮复习,有效的得分是关键。对于高考考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就北京高考而言,近年来题目设置选择题8道、实验1道、计算题3道。选择题有一些必考题目包括光学、原子物理、机械振动、机械波、分子动理论、万有引力、电磁场、交流电、电磁感应等,北京的最后一题往往是推陈出新的,考察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样的思路,新东方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清楚重点在哪里,哪个知识点只考选择?哪个知识点是计算题经常出现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1、认真审视题中的每一个字,千万不要经验主义;
2、根据题目选择适当的方程;
3、注意细节问题:估算几位小数,单位的使用,g取9.8还是10,作图要用尺,写错要用双横线划掉,答案不要超出扫描框等。
十、及时整理错题集每次出现错题,往往都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遗漏。一轮的复习就是要无遗漏的复习知识点,弥补漏洞很好的方式就是错题集。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物理老师建议同学们除了将做错题目抄下做出改正过来,还要将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分类,比如将做错题目按课本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或者将做错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这样,便于后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
所谓“动量守恒”,意指“动量保持恒定”。考虑到“动量改变”的原因是“合外力的冲”所致,所以“动量守恒条件”的直接表述似乎应该是“合外力的冲量为O”。但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表述中,其“动量守恒条件”却是“合外力为。”。究其原因,实际上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解释。
(1)“条件表述”应该针对过程
考虑到“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而“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条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与之对应:第一,合外力为O而时间不为O;第二,合外力不为0而时间为。;第三,合外力与时间均为。显然,对应于后两种情况下的相应表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在“时间为。”的相应条件下讨论动量守恒,实际上就相当于做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无效判断―“此时的动量等于此时的动量”。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针对过程进行表述,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表述中所包含的那两种使“过程”退缩为“状态”的无价值状况
(2)“条件表述”须精细到状态
考虑到“冲量”是“过程量”,而作为“过程量”的“合外力的冲量”即使为。,也不能保证系统的动量在某一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因为完全可能出现如下状况,即:在某一过程中的前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发生了变化;而在该过程中的后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又发生了相应于前一阶段变化的逆变化而恰好恢复到初状态下的动量。对应于这样的过程,系统在相应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确实为O,但却不能保证系统动量在过程中保持恒定,充其量也只是保证了系统在过程的始末状态下的动量相同而已,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在针对过程进行表述的同时精细到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的相应表述只能够控制“过程”而无法约束“状态
‘弹性正碰”的“定量研究”
“弹性正碰”的“碰撞结果”
质量为跳,和m:的小球分别以vl。和跳。的速度发生弹性正碰,设碰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二,和二2,则根据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始末动能相等的相应规律依次可得。
“碰撞结果”的“表述结构”
作为“碰撞结果”,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表达式在结构上具备了如下特征,即:若把任意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中的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必将得到另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碰撞结构”在“表述结构”上所具备的上述特征,其缘由当追溯到“弹性正碰”所遵循的规律表达的结构特征:在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和碰撞始末动能相等的两个方程中,若针对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方程不变。
“动量”与“动能”的切入点
“动量”和“动能”都是从动力学角度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参量,若在其间作细致的比对和深人的剖析,则区别是显然的:动量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久,动能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远;动量是以机械运动量化机械运动,动能则是以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关系量化机械运动。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动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专题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二、研讨主题
研讨可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
3.《孟子》语言风格的研究
三、交流、评价与总结
可以在高三年级组织一次“走近孟子”为主题的论文(或者学生自作的主页)交流会。
一、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学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总目标:在第一轮全面复习,建构起语文学科基本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要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找准自己的增长点,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逐题完成---共四年北京高考题,对由多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和作文五个板块组成的试卷结构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仔细梳理试题类型、知识点分布及题目能力要求,结合自己过往语文考试的真实表现,找准自己的增长点,确定此阶段复习备考重点。
2.充分利用20考试说明“参考样题”部分,明白各板块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比如多文本阅读着重考查考生的泛读能力,体现了对文本信息的检索、筛选能力的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比较、辨识能力的考查,运用文本信息合理推断的能力的考查等;文学作品阅读,进一步突出对作品语言、表现手法的赏析;写作则深入联系阅读与社会生活实际,综合考查考生的认识、思维与表达能力,并继续体现对考生想象力考查的重视。
3.利用好必修及选修教材。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古诗阅读突出对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在二轮复习中,如能把考试说明中要求背诵的23篇古文涉及到的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文本内容的理解等考点一一落实,把要求背诵的22首古代诗词曲涉及到的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等考点一一梳理,辅之以必要的练习,高考试题中的古诗文部分取得理想的分数应该不是奢望。当然,落实时要制定具体的可行性计划,比如一天完成一篇或文或诗的梳理。
4.每天阅读半小时,保持语感,必须保证二轮复习结束前完成《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六本经典的阅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主旨和人物形象,感悟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尽量不去“恶补”经典的故事简介;对考试说明中新增的第49、第60、第66三道样题,要认真揣摩题目要求,进而举一反三;另外提一个中肯的建议:不要把你所做的诗歌阅读题、散文阅读题、小说阅读题仅仅当成练习去完成,应用心体味那或者苍凉或者温婉或者幽默或者智慧的文字,与文本作者达成有效“对话”,不让自己的心灵变得麻木苍白。
5.夯实基础。语文基础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石。北京高考试题把语文基础的考查和阅读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基础知识要应用于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思路。例如第20题,对文本题目“说起梅花”中“说”字意思的辨析,考查考生基于文本的具体语境理解和应用语言基础知识,结合作品内容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20第5题涉及笔顺、字音、词义考点,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虽然语文基础的考查不再单独出选择题,但天天见面天天练的复习方式还要坚持,力争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能力综合。
6.专项训练并提升主观表述题“有效答题”能力。在读懂文本、读懂题意要求的基础上,要“答所问”,规范有效答题。回答信息的筛选、整合,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等题目时务必尊重文本,慎言知人论世,慎用外围信息;理性答题,确保遵循“证据+逻辑”的原则,力求做到表述题答案拥有文本证据支持,且能符合情理与逻辑地从文本中推导出来。再有,不管是平时练习,还是考试,都要抓住没得全分的主观表述题不放,参照所给的参考答案,审视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是否完整,是否规范,进而找到不同题型的答题规律。特别提醒:北京高考卷文字量大、表述题多,以往老师教的答主观表述题时能多写就不少写的办法要抛弃,答题力求在准确、完整、规范的基础上尽量简洁,因为答题时间有限!
7.重视模拟考试。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考试是高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考试前的相关准备要做好,考试中要放松心态,考试后要下气力做好试卷分析工作,梳理常错点、易错点和典型题型,重视答题路径的梳理总结、题型的归类和变型,对自己“六问”:某题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这样做的?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此题还可变换成什么形式?变换后怎么解答?老师试卷讲评后你收获了那些答题方法(答题路径)?这样在考试后乐于并善于总结,就会考一次进步一次。
8.在思想、材料、表达三方面下足功夫,不让作文拉分。微写作三选一时不要患得患失,要选择那个自己能驾驭的、能道他人不能道或道不好的题目;确保审题正确,同时要会描写,会说明,会议论,会抒情,能写常用的应用性文段;成文要讲究结构顺序,语言表达符合相关题目要求;微写作力求得分7分以上。作文二选一时也要选那个自己能驾驭的、能道他人不能道或道不好的题目,平时当诸体兼练,诸体兼通;要关注近四年北京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确保审题准确,成文符合文体要求,满足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要求。高考作文要想立意深刻、新颖,平时就要通过阅读等手段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要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阅读实践作文,努力开掘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感悟,写出有真情、有个性的文章;每次作文,在语言、结构等方面也要用心。在备考中,一定多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等方面的材料,建起自己的个性化的题材库。要诚恳接受老师的修改意见,让自己今天作文超越以往的作文。
除以上八条外,二轮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心理调整、限时训练等问题。
二、如何制定二轮复习方案?
2013—年北京高考是对考生在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形成能力的考查,具体说就是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北京高考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能力的考查;审美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创新能力的考查。基于此,北京考生要对照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全面审视自己,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长与薄弱环节,找准自己的增长点,制定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二轮复习方案,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二轮复习一般从本学期开学开始至四月中下旬,最迟至五一劳动节截止,考生应尽快量身打造,制定出个性化的二轮复习计划,制定好以后务求落到实处。提醒一句:要和任课老师沟通,确保自己制定的二轮复习计划与任课教师的复习安排不撞车。
三、家长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什么?
家长在照顾好孩子生活的同时,也要适度关注孩子的复习。家长要教育孩子相信自己的语文老师,配合老师做好复习工作;真实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语文学习现状,知道孩子的增长点在哪里;如条件许可,可帮孩子做些工作,比如给孩子读报,帮孩子剪报,也可做一些孩子要求您帮助的其他工作;切记帮忙不添乱。
语文 提纲挈领多钻研
二轮复习承上启下,它在一轮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条理化。这一阶段是加强知识实际运用和落实的关键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阶段。必须具有科学的应对策略,方能做到高效低耗。
查漏补缺,明确目标
一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薄弱项。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你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具体方法是:回忆老师所讲,回想自己所做,明白题的要求,清楚答题要诀,集中主要精力,反复刻苦练习,及时总结归纳,找出规律良策,只有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提纲挈领,深入钻研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考生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精心选题,质量求上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考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用高考真题,可以体验高考、解读高考和熟悉高考,实现与高考零距离接触,可以研读命题角度,从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试的思路。也可借鉴各地市模拟题中的新题,譬如语言运用这块试验田里的新题型,多见些新面孔,努力使自己“见多识广”,考试时就不至于发慌。当然,也可利用已练过的旧题中的典型试题,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特殊效果。
“短板”学生,强化训练
有不少学生数理化、英语等科成绩都不错,而语文却是“短板”科目,临近高考,学科“补短”刻不容缓。针对这部分学生,一卷得分的高低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相当多语文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在高考语文选择题部分往往取得高分,这表明,同二卷部分的语言表述题、作文题相比,“短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拿一卷基础知识的分数相对容易些,这部分学生与其把更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不如把力量放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来的明智,收益会来得更大。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增强自信,拼搏到底
语文学科是高考所有学科中最不具稳定性的一门学科,也正因为如此,在高考复习中,语文也是最具发展空间的一门学科,所以,每个同学都要有信心,不能因为累或烦或没有明显的收获而泄气,灰心,停止学习。对待语文复习应有的态度是,不必夜以继日地强化训练,也不能有一日的松懈与放弃。我们可以借助后面的几次大考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记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当一段时间过去后,再回头看时,你会很明显地发现,你已经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