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李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前两部分学习中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理想篇中的三首古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理想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解、亲近李白,追寻李白的傲骨与精神,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追寻李白的足迹,体会他蕴涵在作品中的傲骨与人生抱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寄情山水的李白飘然若仙,情牵友人的李白愁心膺月。那一生以大鹏自喻的李白,又有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二、自读古诗,扫清障碍。
1、读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师生相机正音)
三、借助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A、《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传说中的鹏鸟。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
“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包括李邕,殊调:发表不同常人的言论。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是称李邕。年少:李白自称。
B、《秋浦歌》
“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C、《行路难》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佳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经封山。象吕尚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如果说在山水篇与友情篇所选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浪漫而重情的李白,那么在理想篇部分的这几首古诗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自信进取的李白。
李白用来自喻的大鹏,非仅《庄子》中逍遥以自适的大鹏,更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之诗所以惊动千古者亦在此。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一个气度不凡的李白。
权贵们见我和他们政见不同,与他们唱反调,对我的豪言壮语,往往报以嘲讽讥笑。李白与众不同,冷笑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因而他予以反击。直抒其事,气度不凡。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怨愤和抑郁的李白。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教师相机引导,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个内心的苦闷抑郁的李白。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自信的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李白。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小结。
通过三个篇章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能说一说李白给你的印象吗?你更喜欢哪个李白?通过学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试着体会李白在坎坷和磨砺中愈挫愈坚的执着理想,感受他作品中剑魂月影的独特魅力。为阅读链接做准备。
【教材理解】
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设计理念】
将选取的代表李白写作特点、性格特点的十首诗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山水篇、友情篇、理想篇,从而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李白、亲近李白,追寻到李白不朽的魂。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围绕这句牵引学生追寻李白之魂的总领句,重新去品读山水诗就会与李白的性情、追求、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起来,从而真正追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将其作品艺术成就、人格魅力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命认识当中。
【学情简介】
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对李白有了模糊的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其更深一步地追寻李白,走近李白。由以前对李白的“不关心”转变为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多层次的朗读、吟诵三首诗。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以此来了解李白的.性格。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诗风来了解李白、走进李白。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
2、课件。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12课时,十首古诗的简单讲解用5课时,本课是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幻灯出示对联,导入新课。
1.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对联中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著名的诗人?从哪里看出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李白的图片及资料。(幻灯)
3.指名吟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句。(适时点拨,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论送我情。(注重友情的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寄情山水的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天真烂漫的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故土的李白)
同学们对李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和零散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让我们一起追寻李白。(板书课题)
二.多维突破,步步深入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写下了不少有名的山水诗篇,《早发白帝城》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赏析《早发白帝城》
1.幻灯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2.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
师: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如果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学生自读自悟,初步说出“高兴”的心情。
4.为什么高兴呢?师简介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从而又读出了急切的心情。汇报从哪个字、哪个词悟出的急切与喜悦的心情。
5.学生带着这种心情朗读本诗(配乐:春江花月夜)每个学生都能入情入境。
6.欣赏古诗范读(Flash动画),模仿范读,带着这种感情师生齐诵。
7.师重读“彩云间”“千里”“万重山”,让学生体悟一种气势——豪放浪漫(板书)。
(二)赏析《独坐敬亭山》
1.出示本诗范读(Flash)。提问:你听出了什么意境?(板书:孤寂愁苦)
2.从哪些字、词悟出来的?(小组讨论、汇报)
3.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教师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4.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指名朗读(配乐:寒江残雪)
(三)赏析《夜宿山寺》
1.出示本诗(幻灯)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夸张)
2.从哪些地方悟出了山寺之高?为什么“不敢高声语”?(板书:想象)
3.想象诗的画面,边朗诵边做动作。(配乐:高山流水)
总结:李白把这些感情全部用山水之景表达出来,体现了他诗歌的特点:寄情山水(板书)。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与求知欲
读了这些诗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豪放浪漫、孤寂愁苦、善于夸张与想象的李白)。
四.课外延伸,加深对李白的认识
余庆小学 曾彩虹
本课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中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李白的多句诗句作为引子,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然后展示出李白的头像及其介绍,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从幻灯片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
第二环节中出示我精心制作的李白游历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李白的足迹几乎遍布半个中国。紧接着出示一系列李白游历中的古诗诗句,让学生以读来走近古诗,读出韵味,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
而下面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出示赏析方法,则旨在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赏析诗句。
教学古诗时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而在教学古诗其间穿插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的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境。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山水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够有感情朗诵李白的四首山水诗。
B、能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搜集的资料与课后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C、体会李白抒写山水诗的表达方法,感受情景交融、想象大胆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古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能够自己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从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对一代诗仙,我们并不陌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儿时天真浪漫”“寄情山水”“注重友情”“思念故土”的印象似曾相识。今天让我们追寻诗仙的足迹,走进那瑰丽的艺术诗篇,感受诗人浪漫奇特的情怀。
二、初读四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开火车每人读一首,师生相机正音。
字音重点指导:朝、重、霭、倚。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看看每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
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B《独坐敬亭山》
(用课件做辅助)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前两句写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虽然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后两句写了人与山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鸟飞云去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C《夜宿山寺》
诗人隐居在山间寺庙的一个夜晚看到高不可测的寺庙,感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D《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1、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诗人顺溪而上,穿林进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桃园景象,这进山第一程就使人流连忘返。
2、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这进山的第二程明写山林之幽静,却暗示道士不在寺院内。诗人通过景物烘托环境气氛,委婉地抒发了自己访友不遇的惆怅心情。
3、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野竹与云气相接,本是一幅静景,诗人用一个“分”,使人联想到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来。飞泉本是动景,诗人用一个“挂”字,就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的直落图景,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真是一片淡泊高洁的净土。
4、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在这些山水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为我们描述的景象,试着用心读一读,看看在字里行间你品味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早发白帝城》。
预设点:
1、抓住“彩云间”、“一日还”、“啼不住”、“轻舟”等词语,感受作者轻松愉快,归心似箭的心情。
2、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两岸的景色。充分感受美丽的景象,情感诵读。
3、相机交代写作背景,感受李白为人: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突然得到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从而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诵读这首古诗。
B《独坐敬亭山》
预设点:
1、抓住“独坐”,相机介绍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中追寻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距他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你是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的?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和“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在纯净的空间,只有敬亭山与诗人进行着精神上的交往;诗人的精神与敬亭山的神貌完全融汇在—起了。诗人把山人格化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从欣赏自然美的乐趣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和超脱凡俗的自我肯定。
表面看来,这里是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有情”,愈是表现出人“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C《夜宿山寺》
预设点:
1、诗人是怎样表现山寺之高的?找出有关词句说一说。
“手可摘星辰”以星夜的美丽引起我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诗人用夸张的笔调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山寺高楼耸入云天的情景。
2、从“不敢”与“恐惊”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很近,这样山寺之高就不言自明了。
3、你从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诗奇思涌溢,想人所不能想,说人所不敢说,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破浪直前,无所顾忌,所以想象奇特,善于夸张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
D《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早年的游仙问道的生活,与飘逸豪迈的性格分不开。整首诗“不遇”之字未见,“不遇”之意满篇皆是,真可谓妙笔生花。诗人将他在山中所见的种种事物信手拈来,写入诗中,青年时期的李白,开朗高远的个性在诗中初步显露出来。
二、延伸拓展,感受李白的写作风格。
1、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诗歌,说说哪些诗句也具有想象奇特、善于夸张的特点?
2、搜集李白的描写自然、山水、风光的诗歌,写在小本本上。
推荐阅读:《蜀道难》、《游泰山》其六、《渡荆门送别》、《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月夜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水面上,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晚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向一篇银光扑去……去了,永远的去了,只留给世人一种无无限的遐想。
彩云间的白帝城,留下了李白的身影,千里之外的江陵听到了李白的欢笑,船轻如箭,心轻如飞的意境出现在李白的笔下。他的孤独,他的寂寞,他的抱负和理想,只有敬亭山才能读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吟唱着李白的豪情,滚滚而来的无尽长江带走了李白的梦想。追寻李白,追寻那恐惊天上人的奇思妙想;追寻李白,追寻那孤帆一片的的寂寞惆怅。随李白走遍万水千山,追寻李白的足迹,追寻他那奇丽的夸张,追寻他那美丽的`梦想。
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溪流,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李白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只新颖别致的风景中,青山不改,细水长流,浓浓的情谊不需用语言表达;杨花满天,杜鹃啼血,为朋友的担忧遥寄明月中,情谊是彼此的望月中体会到的,好酒不能醉,喜歌无心听,思念如滔滔不绝的的水浩荡南征,抒写一段“李杜”友情的传奇神话。
追寻李白,追寻他的有情有义。他的一生广交朋友,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王伦,也有农民,船夫,矿工,当然也有孟浩然等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李白对那一个不是付出真心呢?
李白胸怀远大,志向不凡。“大鹏一日东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何等志向,何等轻狂“**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红靡为线,明月为钩。”是何等的傲骨,何等的胸怀。怎奈显示冷酷,空有才华,无人赏识,他渴望建功立业,多次寻找政治出路,但屡遭挫折,最终也没实现自己的政治出路。我想,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冷落,轻狂,和淡然,让他在政路上步屡为坚,但这份执着,这份熙怀,这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铸就他的无数佳作,和一段在诗坛不朽的传奇。
追寻李白,追寻李白的才情,最寻李白的理想,也追寻李白的寂寞,月落醍醐,曲终人散,李白去了,永远的去。
追寻李白说课稿
追寻李白说课稿
各位老师,以及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上的一课是《追寻李白》。
【教材分析】
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它的线索有二:一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以诗为主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二是关于李白的介绍,从生平到思想,从已知到未知,从国内到世界,从教材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与拓展。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多层次地朗读、吟诵《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四首古诗,了解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
2、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文。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导入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学习古诗时,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体会四首古诗的内在联系。
难点:充实关于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体会游历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李白
(创设情境,课件辅助展示)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们看到他儿时的天真烂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们看到他对友情的珍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看到他思念故土之情。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导入: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随学生发言,课件幻灯片3展示关于李白的图片及资料。)
师:同学们对李白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有些零散,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板书课题:追寻李白)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学生似曾相识的李白诗句入手,从学生关于诗人李白的已有积累切入,引导学生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并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入“境”入“情”,走进文本。
二、多维突破,释疑解难
1、介绍李白的游历生涯。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出示幻灯片5,展示李白的多首游历诗歌。)
2、他足迹遍及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示幻灯片4,展示李白足迹图)
【设计意图】:古诗文与学生在时间上就相隔很远,因此这里让学生通过这些诗作了解李白游历的经历,拆除了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3、赏析《早发白帝城》
(1)、师介绍古诗背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2)、(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3)、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
师:(边讲边板书:情感)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如果你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啊!希望大家带着体会再来读诗。
4、赏析《独坐敬亭山》
(1)、出示本诗,讲解: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鉴赏本诗,可从意境的角度去体悟,(板书:意境)你能描述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意境吗?
(2)、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5、赏析《夜宿山寺》
(1)、出示本诗,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修辞)(李白写诗的时候最善于联想,所以同学们读他的诗的时候,也要和他一起展开联想。)
(2)、感受诗句中夸张的修辞与联想的手法。
6、总结赏析方法
(课件出示:“学会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字词品味,诗意解析,画面欣赏,修辞辨识,情感体会,意境领悟)
【设计意图】: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在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很有必要,不同的赏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赏析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7、品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在品读过程中,握住关键语句、重点字词,通过多媒体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第一层次:读准字音,读懂词义。
让学生自读古诗,再指读古诗,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
第二层次:选择适合的赏析角度,学习本诗。
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本诗,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个别难理解的词句。)(板书:景物)
第三层次:心随文动,读出意蕴。
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后,请同学品味其中的景与情,带着情感再来读诗,读出诗的意蕴。
【设计意图】: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个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
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
(课件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设计意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讲课也能讲出这种味道。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四、提供空间,激励创新
向学生推荐两本课外读物(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以对李白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 《李太白传》(学者所著,要读得有耐心)
◆ 《李白》(长篇小说,较浅显易明)
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中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李白的多句诗句作为引子,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然后展示出李白的头像及其介绍,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从幻灯片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
第二环节中出示我精心制作的李白游历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李白的足迹几乎遍布半个中国。紧接着出示一系列李白游历中的古诗诗句,让学生以读来走近古诗,读出韵味,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
而下面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出示赏析方法,则旨在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赏析诗句。
教学古诗时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而在教学古诗其间穿插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的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境。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月夜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水面上,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晚点银光,
追寻李白作文
。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向一篇银光扑去……去了,永远的去了,只留给世人一种无无限的遐想。彩云间的白帝城,留下了李白的身影,千里之外的江陵听到了李白的欢笑,船轻如箭,心轻如飞的意境出现在李白的笔下。他的孤独,他的寂寞,他的抱负和小学生作文大全随李白走遍万水千山[注: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追寻李白的足迹,追寻他那奇丽的夸张,追寻他那美丽的梦想。
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溪流,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李白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注: 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寄托在只新颖别致的风景中,青山不改,细水长流,浓浓的情谊不需用语言表达;杨花满天,杜鹃啼血[注: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为朋友的担忧遥寄明月中,情谊是彼此的望月中体会到的,好酒不能醉,喜歌无心听,思念如
[1] [2] 下一页
追寻李白读书笔记
我不善作诗,却对诗人李白情有独钟!
初冬,有文友倡议去白兆山拜访诗仙李白,我立马附和、点赞。虽然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离开这里己有1200多年了。但他留下潇洒的身影和豪迈的诗篇却深嵌在人们的记忆中。
史载: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夏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今湖北安陆市)。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复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随州)。岁未,归家安陆。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读为生……
白兆山坐落在安陆城区西部20余公里处,又名碧山。
当地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系太白金星转世,白兆山系李白在天庭与吴刚饮酒下棋时碰落的一颗棋子。由于李白醉酒将玉皇大帝命其传旨的“人间三天吃一餐饭”误传为“人间一天吃三餐饭”而被贬人间。公元727年,李白仗剑出游,来到安陆,见碧山有如一枚巨大的棋子,顿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于是:“酒隐安陆”,赋诗十年,后人亦将李白寓住的碧山改名为“白兆山”。
然而,传说归传说,那是当地人把这位大诗人神话般敬仰罢了,诗仙是否隐居白兆山,还得考证正史和那些不朽的诗篇。
史载: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不仅以诗言志,以文会友,写下了《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该诗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情趣。而《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刘侍御绾》则更反映于李白高卧于云雾缭绕之中的浪漫情怀。诗曰:“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李白归来白兆山桃花岩,不仅得到静卧云窗睡眠的安逸生活。还在这其间与故相许圉师之孙女许氏结为夫妻,生下一女一男,使白兆山成为他人生的“第二故乡”。民间更是将李白在白兆山读书、写诗、会友的地方演绎成动人的传说而激励后人。如桃花岩、白兆寺、太白堂、读书台、绀珠泉、斗笠岩、洗脚塘、洗笔池、古银杏树、长庚书院、太白林、笔架山、下马桩、龙泉观、“月夜写经”“金牛石门”等。这些遗迹和故事分布于白兆山周围,流传于安陆百里,使李白的“诗言志”“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光照人间。
然而,李白隐居白兆山,并非闭门不出,他的“隐”只是为了远离纷繁杂乱的上流社会,逃避朝廷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却利用这个机会遍访天下名士,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他在随南的现光山(今随州市曾都区府河)结识了一代名道胡紫阳,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留下了更多优美之作。
现光山又称仙城山,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冬,吴王阖闾率伍子胥与唐国、蔡国联军伐楚,联军五战五胜破楚郢都(今湖北钟祥市)。楚昭王东逃云梦,又转奔郧(今湖北安陆市),又因昭王之父平王曾杀郧公斗辛之父,楚昭王惧郧公弟斗怀复仇而投随(今湖北随州市)。时伍子胥率复仇之师偕唐、蔡联军追向随国。随君即派人将楚昭王护送至城南70里山中藏匿。当楚昭王逃至山下时,只见“山上云蒸霞蔚,五光十色”,瑞气千条、祥云万朵笼罩诸峰,急策马深隐其中得以逃脱。第二年昭王令侍从请其外公秦哀公出兵,三国联军方退出郢都。楚昭王返郢后说,亏随国之现光山藏得一命方能回国。现光山便因此而得名。
李白游历现光山的时候,正好名道胡紫阳在这里修行,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李白一生中共写过有关随州的诗文共六七篇之多,每篇都与现光山有关,李白与现光山情深义重,从他的“相随迢迢访随城”(《忆谯郡元参军》)至“神农好长生”(《题紫阳先生壁》),从“故人栖东山”(《题元丹丘居》)到“茫茫大梦中”(《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从冬夜送元演归仙城山,到江夏送倩公归汉东,还有他亲笔撰写的胡紫阳碑铭,每篇都表达了他对现光山的热爱,如他的《题紫阳先生壁》诗云:“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和《忆谯郡元参军》:“……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后者寥寥数语却道出诗人与汉东太守及道士胡紫阳游乐之情,让人历历在目、如临现场。
《忆谯郡元参军》先写二人访仙城山,泛舟赏景,后换马陆行来到汉东。“相随”六句写风光,写行程,简洁入妙,路“迢迢”“水回萦”“初入”“度尽”,使人应接不暇。然后,与远道出迎的汉东太守见面了。汉东太守的形象在此段中最生动可爱,他没有半点专城而居的官架子。他与紫阳真人固然是老朋友,对李白也是倾盖如故。这几位忘形之交在随州苦竹院──“餐霞楼”饮酒作乐,道士与诗人一同伴奏,汉东太守则起舞弄影。没有尊卑,毫无拘束,本来就洒脱的诗人,举措更随便了,不但喝得烂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横眠枕其股”了。
由诗入画,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李白。他以他的放荡不羁和超凡脱俗,给予世人一个理想化的视界。
如果顺着李白的足迹,就不难发现李白在此期间还多次去过寿山(今湖北广水)。寿山离现光山并不远,李白去寿山的时间大概是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27年)前后,诗人李白的生命之帆在安陆搁浅。诗人的这次栖居,从原因上颇为后人猜度。是浅滩,还是暗礁?抑或是宿命的安排?是名山,是胜景?还是一段才子与佳人的爱情缠绵……
当时的淮南道小寿山并不出名,与之仅一条涢水之隔的白兆山更是不足为人称道。只有现光山因了胡紫阳而稍逊风骚。然而,李白却在这“一水担三山”(白兆山、现光山、寿山和涢水)之间诗意地栖居着,而且一住就是。据资料记载,李白在旅居安陆的10年中,至少有1000个日夜是在寿山度过的。寿山的身躯在鄂北岗地间,算是突兀的,那种突兀中略显圆润的山势,比起三山五岳不知要逊色多少。但寿山的名气却因了诗人的涉足而更是代代攀升,寿山下的百姓也因借了诗人的灵气而有着享不完的福祉。
一轮明月给诗人做伴,一间陋室为诗人挡风。青灯黄卷,寻常巷陌,李白在诗意的山水间游离。他还在对酒当歌吗?他还在慨叹人生几何吗?他还在思念远在巴蜀的亲人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月光就是寿山的月光,这月亮是公元1280年前的月亮。那月亮是生在中秋之夜,还是在初冬的某个宁静的拂晓?月光水一般地倾泻在寿山的`沟壑丛林中,流泻在静谧而从容的涢水上沉睡的片片帆影间。月色如水如银,正透过纸糊的窗棂,温柔地抚摸着诗人的脸,正是这瞬间的温柔,勾起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故乡的亲人还好吗?他们还在思念着我吗?哦,他们也一定在同一片月色下遥望着诗人所在的方向,对着一轮皓月,祈求月中仙子为他们传达故乡对诗人的深深祝福。
如果说《静夜思》是诗人思乡情感的真情流露,那么,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所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则是李白对人生遭遇的另一种真情表白。诗人李白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但由于性情孤傲,仕途上多有不顺自然是入情入理的。然而,诗人在逆境中没有颓废,而是选择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一个诗人来说,10年的确太长,而对于一个民族的诗史来说,10年则短得不屑评说。而正是这10年,才使李白对诗意的人生再一次作出重要选择。
纵观李白隐居白兆山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原,虽然他更多是盘桓在白兆山——现光山——寿山之间(三山距离不过百里)但在南阳、襄阳、沔阳乃至天府之国的巴蜀,我们依稀都能看到他孤傲的身影,所到之处都留下他脍炙人口的诗歌。当然,我的追寻也只仅仅局限在李白在白兆山隐居的那十年极小的一部分。他为中国诗坛留下了不朽的宏篇巨著,那才是诗仙李白给予后人的永远享受不完的精神财富!
追寻李白思乡诗
李白是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作品不计其数,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佳作。本文的内容为大家带来的是追寻李白思乡诗,请慢慢欣赏。
追寻李白思乡诗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严艺丹个人资料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个性符号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春夜洛城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悲哀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7、《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9、《秋浦歌·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10、《秋浦歌·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相关阅读: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用心精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我看到了寄情山水的李白。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一生好入名山游”,多年的游历既丰富者他的生活,又对他的诗歌创作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李白有情有义,坦诚率真。他一生广交朋友,他的朋友中既有我们熟悉的汪伦,也有农民、船夫、矿工,当然也有贺知章、高适、孟浩然等文人墨客、社会名流,被誉为“诗仙”的他与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的交往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李白胸怀远大,志向不凡,关心国事,关心民众。生活的沧桑丰富了李白的人生感悟,也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在《上李邕》这首诗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看出他理想远大,志向不凡。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学的顶峰,李白则是站在这个顶峰上的巨人。如果这个巨人消失了,那么这个山就少了一半的魅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愿我们能像李白一样乘风破浪。
不错,我喜欢诗歌,不管是对仗工整的律师绝句,还是形式灵活的长篇歌赋。这不仅是爱好,更是生活;不仅是水平,更是享受。人生总是要有追求的,在当下诗人已逐渐离去的时代,我却选择了追寻李白的足迹,梦想回到盛世唐朝那诗词歌赋的世界……
写诗必须要有情感,或如万马奔腾,或如静静诉说。多想做李白的一名书童,伴随主子游走大江南北,饱览名川大山,然后用满怀激情的兴致,脱口而出那如珠子般的妙语,洒向人间,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为什么愿意追随李白梦回唐朝?还因为李白走遍神州大地都不花酒钱。豪饮之间,真性情顿时闪现。仗剑走天涯的豪迈情怀,如今哪得寻觅?只在梦中,在李白的诗篇中,得以聊以自慰。所以,我愿意活在唐朝,追随李白畅饮天下美酒,吟咏世间佳句。
追随李白,梦回唐朝,还在于与李白的志趣相投,性格相似。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何尝不如此?李白才华横溢,但并不阿谀奉承,面对得宠的杨贵妃和弄臣高力士,李白非但不惧怕,还让杨贵妃给自己研磨,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鞋。且不说官场潜规则,但见其不畏权势的勇气和行动,便不得不让人暗自佩服。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有职务高下之别。不讨好、不奉承,实乃难得之举。而敢于蔑视权贵,更是李白耿直个性的鲜明体现。活在唐朝,当然我也许无法做到李白的洒脱和大胆,但仍愿意追随其左右,一睹豪侠之风采,又观奸佞之狼狈,岂不快哉。
古往今来,多少豪侠之士留下多少豪言壮语,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远去,但那顶天立地的威武形象,屹立于天地间,留存于人们的心坎里。而李白这个文武全才,在古代文人中,当之无愧堪称诗仙;在古代武侠里,也同样有其行侠济世的英雄美名。活在李白的年代,当然同样有民间疾苦,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个文武兼修的豪侠志士对当时的不满发出的撼人强音,那是一种不屈的斗志,是一种对平民百姓伟大的爱。
我们都知道,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会重演。对古代的追梦,只能停留在短暂的幻想里。当现实拉我们回到眼前,当无法追随李白、无法生活在李白的国度的时候,我们只要用心便会发现,在什么国度,以及崇拜什么人,都不错,但都不是最重要的。活在当下,把握现实,借用古人或他人的精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许才是生命之花常开的制胜法宝。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追寻高雅生活的重要条件。
2.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3.知道自觉陶冶高雅情趣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自觉运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2.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追寻高雅的生活,过真正富有情趣的生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情趣,培养乐观幽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觉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丰富的文化生活中领略生活的真正意义和情趣。
难点:正确运用好奇与从众心理,培养正当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借班上课)
(一)课前导入:
教师:很高兴和同学们认识,通过刚才看大屏幕,你们知道了老师的名字和来自的学校。今天由我这个新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你们是不是有所表示?(同学们鼓掌)我觉得这掌声不仅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在座的各位老师的,冲着同学们的这份热情,我先给大伙一个见面礼。(边穿快板边说)你们想不想要这份礼物?到底送什么礼物?(学生回答“快板”)咱们就来一段天津特色的快板。给同学们献丑了,也不知道这个礼物你们喜不喜欢?(学生回答“喜欢”)那你们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
如果我们每天都用这种高兴开心的状态,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处处都有我们生活的情趣,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追寻到更高雅的生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追寻高雅生活
(设计意图:拉近师生间距离,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刚才老师送给你们一份见面礼,你们能不能送我一份礼物啊?积极配合我,看哪个组,哪位同学送给我的礼物最精彩,最让老师难忘!老师准备了四个锦囊妙计,里面装着追寻高雅生活的四个小秘诀,相信同学们开启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师生共同开启锦囊。
活动一:笑看人生
播放关于杨光的视频材料。
教师:你觉得杨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教师:那么一个乐观的人是怎样化解生活中的尴尬的呢?
幻灯片:幽默化解尴尬的小故事。
教师:看看哪位同学的想法最独特,最能把咱们逗乐了。(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脑子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新奇的想法,咱们看看主人公到底说了什么(同学中有想的一样的给他鼓掌)。
教师:刚才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抱一种什么态度呢?(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重要条件
教师: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份好心情,拥有幽默的好品质,这样你们会越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视频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故事可让学生亲身体会用幽默的视角看待生活、化解尴尬,掌握秘诀一)。
教师:下面我们来继续开启锦囊。
活动二:奇思妙想
(幻灯片: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底部扎一个孔,会不会流水呢?)
教师:谁认为会流水?谁认为不会流水?……到底会不会流水?……你想知道吗?好奇吗?……
学生:现场做小实验。(哪位同学自告奋勇上来,为大家揭开谜底?)
教师:这是为什么呀?――谜底不给大伙揭开,大家带着这份好奇心,将来学习物理时你们一定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到时候你们一定要告诉我哦?
教师:正是因为这份好奇才有了众多的发明,才有了人类的进步(学生举例)
教师:他们是仅仅停留在好奇上了吗?(学生回答)
(幻灯片:好奇-兴趣-情趣)
教师:是所有的好奇对我们都有益吗?我们都能去尝试吗?(学生回答并举例子)
教师:如果我们对这些事产生了好奇后应该怎样做?
学生:克制、控制、把握住自己……
(幻灯片:正确把握好奇心)
教师:由好奇心还会引发一种心理……
(幻灯片:展示漫画)
教师: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学生:从众
教师:什么是从众?(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看漫画中的这种从众你们赞成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学生举例分析危害)
教师:所以我们应该反对的是――盲目从众。
教师:从众有没有好的呀?(学生举例)
教师:所以对于从众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态度?―― 一分为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幻灯片)
教师: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追寻高雅生活的第二个秘诀。(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正确把握好奇与从众心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让学生体会好奇心的产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观看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举例交流让学生自觉认同,只有正确运用好奇与从众心理,才能培养正当的兴趣,也才能陶冶高雅的情操。从而掌握秘诀二。)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充满好奇地走进生活,但一定要注意明辨是非,下面我们来继续开启锦囊。
活动三:我行我秀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出本组同学的兴趣爱好,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的兴趣爱好多,把你们组最亮的才艺展示出来。
教师:我看看哪组先送我一个大礼,哪组送给我的礼物最精彩!
学生小组交流:统计出兴趣爱好的数量,并选出代表展示。
教师: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们有这么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没有影响你的学习?为什么呀?让学生花两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教师板书:丰富的文化生活――重要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展示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对丰富文化生活的热爱,掌握秘诀三)
教师:感谢同学们送我的礼物,我也深切感受到了同学们丰富的课余生活,刚才看杨光的视频让我们非常感动,杨光的业余生活丰富不丰富?而且他还有一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动,“为残奥会……”杨光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且还给谁作贡献啊?――国家,杨光说的这句话多好啊!正是我们无数的人给国家给集体作贡献,才让咱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你们感受到祖国变强大了吗?十一期间通过看国庆盛典。让我们再一次回顾盛典,感受祖国的变化。
活动四:感受变化
开启最后一个锦囊。
教师:播放国庆视频。
学生谈感受。
教师:去年最让咱们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什么事?
学生回答:奥运。
教师: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场面?
学生回答。
教师:他们为了祖国的强盛,在背后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的这种情感是仅仅停留在个人身上吗?
学生回答:他们的这种情感已经上升为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一种热爱。
教师:这种高尚的情感叫什么?
学生:情操!
教师:高尚的情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我们追寻高雅生活的第四个秘诀。
教师板书: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设计意图:回顾国庆盛典,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爱国情操,掌握秘诀四)
教师:希望同学们积极的参加班级体、学校、国家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我们的情趣就得到了提升,我们的情操也受到了陶冶。
(三)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点拨。
一、本框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追寻高雅生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品味生活》的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情趣与兴趣”“情趣的雅与俗”,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处于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生活过渡的特殊时期,学生特别需要关于情趣分析,情趣培养方面的知识。所以,本框题从学生成长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追寻高雅生活”这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生活情趣的同时,注意有目的的选择丰富的、健康的文化生活,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提升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因此,本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后面是“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对生命、青春、情绪、情趣有了初步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学会识别诱惑,过健康、安全的中学生活。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了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陶冶情趣的自觉性,使自己成为有高雅情趣的人。培养乐观向上、幽默的生活态
(二)知识目标
1.懂得高雅生活情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和感受。
2.理解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3.懂得正确对待好奇心,但是不盲目从众。
(三)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如何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因为兴趣和爱好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区别,有高雅与庸俗之别,如何让学生能够区分,正确把握兴趣、爱好的适度,都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从众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龄经验等因素,他们对人对事缺乏评价和鉴别能力,缺乏主见,容易出现盲目从众、“随大流”的现象。所以,要引导学生有选择,不要盲从。可出示几个具体的案例请学生分析判断。
四、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法
本着让学生从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辩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
说明: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天生的,它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积极的和美的感受。生活本身充满着欢乐,生活处处有情趣。那么中学生怎样培养高雅生活情趣呢?
新课教学:
(一).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1.欣赏“浙江名人桑兰”的故事。
小组讨论:从桑兰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桑兰的微笑告诉我们:追寻高雅生活的第一个秘诀是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情趣,从而不断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
2. 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身心、培养高雅的情趣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本)
小结:乐观、幽默的人,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抓住生活中有趣的一面,分寸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可以使人们的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适应对紧张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我们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生活中乐观、幽默的人总有很好的心情,也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从而享受更多的生活情趣,所以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3. 欣赏名人苏格拉底、马克吐温、张大千的故事,感受这些名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过渡:让我们以乐观、幽默的态度对待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欢乐。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延时图片、小组讨论、续写幽默等环节组织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好奇心与从众心理
1.出示李政道的一段话: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说明:在人的成长道路中,兴趣是起点,爱好是行动,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
2.辩论:好奇心强一定是好事吗?怎样全面看待它?
小结:要正确对待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成兴趣,进而陶冶高雅情趣。对生活有广泛的兴趣是件好事,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兴趣的层面上,要善于发现、感受美好事物和优秀人物,并从中体会生活的美好与奋斗的乐趣。
3.根据文字描述来进行情景表演,并对其中人物的行为或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
⑴小红的好朋友在学弹钢琴,小红知道后,回到家中,吵吵嚷嚷让妈妈也去买钢琴,然而小红对音乐并不感兴趣,况且家里的经济也很拮据。
⑵班上近来有些同学穿了一种新式样的鞋,小红认为那种鞋非常时髦,也让妈妈去买,其实她还有一双新鞋没有穿呢。
⑶妈妈批评小红:“不要别人怎样做,你就怎样做,要有自己的主见。”小红不服气,认为自己如果不和大家一样,别人会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提问:小红的想法、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做?
说明:小红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鉴别力,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分不清情趣的高雅与庸俗,盲目地“随大流”或模仿别人,缺乏主见、评价和鉴别能力。就有可能养成不良好习惯,这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是相违背的。
4.小结:从众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龄经验等因素,他们对人对事缺乏评价和鉴别能力,缺乏主见,容易出现盲目从众、“随大流”的现象。如看到别的同学吸烟,自己也吸;看到别的同学染红头发,自己也染;看到别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自己也积极参与等。这些活动不是高雅情趣的表现,也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相背离。所以,从众、“随大流”要有选择,有分析,有比较,不能盲目。(板书)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设计]
《追寻守恒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动能与势能间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体会能量守恒。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指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体会“能量”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思考,列举实例。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情况,引出课题。
(二)进行新课
1、对能量概念的学习
让一位学生大声朗读教材开头费恩曼的话,让学生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伽利略斜面实验”,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
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
帮助学生总结,得出“能量”的概念。
2、对势能、动能概念的学习
课件展示“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动画展示,建立势能和动能的概念,并让学生感受到“势能和动能”是可以转化的,但总和是不变的。
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并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能量的观点,解释“小球”释放后为什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高度。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提出问题:如果不采用能量的概念,用我们以前的语言能否解释这个实验?
这种描述具有什么局限?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点评:教师求追不舍,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三)课堂总结、点评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分析
[例]以竖直上抛的小球为例说明小球的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情况。在这个例子中是否存在着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解析:竖直上抛运动的小球,首先由动能转化为势能,达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势能达到最大,在下落时,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在小球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反馈练习
1、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恩曼曾说:有一个事实,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是一条定律,支配者至今所知的一切现象……这条定律就是 ( )
a、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二定律
c、牛顿第三定律 d、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李白部分诗的欣赏,进一步了解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作为炎黄子孙如何能不了解李白?因此特上一课“走进李白”。
2.走进李白的诗中去,解读“集儒家、道家、侠士、书生、诗人于一生”的李白作为诗仙酒仙的风骨和李白作为常人凡人的情思。
教学方法:
教师以故事串连,用诗歌作有详有略的品读、吟诵、赏读;以主题为单元教学,第一课主题是“李白是仙”,第二主题是“李白是人”。
一、由“仙”字引入
1.板书:仙。问:你们羡慕仙人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位仙人——李白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大幕出示:走进李白
二、由杜甫《饮中八仙》激起学生兴趣
1.大幕出示《饮中八仙》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教师简要讲述诗中故事
3.诵诗
4.过渡:李白仅仅是酒仙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诗歌。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激趣:望庐山瀑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壮丽的美景吸引多少文人墨客。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之后,很多诗人自叹不如,再也不敢写庐山瀑布了。可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叫徐凝,他偏不服气,也写了一首《望庐山瀑布》。两人同写一处景色,谁写的更好呢?我们先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大幕出示:《望庐山瀑布》
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诗
2.质疑
3.解句
4.欣赏
引导学生把握“想象奇特”、“神来之笔”两词。
3.大幕出示徐凝的《望庐山瀑布》
出示徐凝《望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引导粗略解读,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比较。
4.大幕出示苏东坡的《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引导粗略解读,并引导学生看苏东坡是如何评价徐凝的诗的。
四、补充学习李白的其它几首诗
大幕相继出示《秋浦歌》、《夜宿山寺》,导读。
1.《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板书: 极度夸张
2.《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板书: 想象浪漫
五、总结李白诗仙的特点
1.大幕出示李白的“青莲居士”诗
讲述李白另一则故事——
有一次,李白去湖州一家酒楼上独自饮酒,酒醉之后,又一人高声歌唱,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人。这时,湖州司马经过此地,问道:“这酒楼高歌者是谁?”李白听后,用诗答曰: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栗如来是后身。”
那种高傲和不屑一顾尽在诗中。
小结:为什么称李白是诗仙,因为他的诗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充满了迷人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能想人们不能想,言人们不敢说。他的诗不是写出来的,他的诗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他的诗是高声吟唱出来的!他就是诗仙!
板书:李白是诗仙!
教学目标:
更加深入的了解李白,了解中国的诗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了古典诗歌这块文化瑰宝。无数文学俊杰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 篇章。中国古代有许多诗歌意境含蓄优美,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进入“诗画轩”给画面配诗,你们有信心吗?
(荷塘、枫林、梅花、慈母缝衣、农民耕田、草地、柳树、小荷尖尖)
二、导入新课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我感到你们一个个都像儒雅的“小诗人”。请问“小诗人”们,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特写]
李白的诗人人喜爱。不管老人还是孩子,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随口吟诵几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么豪迈的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多么神奇的想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么真挚的友情。“天生我才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自信的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是忧伤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身正气,不畏权势的李白。诗人贺之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说他是从天上下凡来到人间的仙人。唐朝另一伟大诗人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的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古人讲“知其人,读其书,识其事”,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诗,了解他所经历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去诵李白诗歌,品太白神韵。(板书课题)
三、走近李白
1、你了解李白吗?谁来说说你了解的李白?
2、李白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心中的自然流露。板书:李白是仙
我们来看看李白的好友杜甫是怎样评价李白的。出示: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中八仙歌》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酒仙的形象。
四、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范读
释义: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啊!
2、指名朗诵,听了你的朗诵就感觉那三千尺的瀑布迎面而来
3、你们知道香炉是什么吗?
我们游览了很多大山,看到的都是白烟,为什么这里是紫烟呢?
4、庐山瀑布从很高的山崖上倾泻直下,水流撞击着山崖,升腾起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远看就像紫色的云霞。这样神奇的境界你看到过吗?
这样的景色,这样的云烟只有在哪里才能看得到啊?
师板书:宛如仙境
5、读读诗的三、四行,看看有什么地方最值得你欣赏?
据资料记载,庐山瀑布不过百米,但李白却说有三千尺,这是怎样的的夸张呢?( )你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特别、极其、极度)
6、这是李白的想像,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绞尽脑汁想找到一个词来形容气势恢宏的庐山瀑布,但都未能如愿,与李白的相比,不是太小,就是滑稽可笑。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李白,感谢李白为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恰当到了极致的比喻,使得我们看到瀑布,便会想起他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想像是怎样的想像呢?板书:神奇的想象
总结:那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诗仙的诗有什么特点呢?齐读板书。这就是诗仙的诗与普通人的诗的不同之处。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看——
(课堂展示)
①、诗→“酒”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兰陵美酒郁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7)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8)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9).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
(10)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12)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②、“酒” →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三、引领探究
㈠、二读品酒兴,读出酒意。
1、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 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加粗字重读
2、分组讨论:
①、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
明确: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
②、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
要饮,要狂饮,人生得意要饮,现在不得意要饮,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劝饮,劝豪饮,富贵不足取,饮酒可留名(历史),怀才不遇,借酒浇愁。
㈡、三读赏酒情
1、诵读赏析:
①、播放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
②、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兴酒情。
③、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发现,全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这首诗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诗情起伏,缓急高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讨论探究:
①、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两组长句表达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
③、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明确: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㈢、四读话酒话,吐真言。
1、诵读品析:
①、播放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②、学生自主诵读喜欢的诗句,试着背诵全诗。
2、讨论探究:
①、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只要人生暂时得意,就可以纵情高歌,要有坚定信念。
②、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③、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圣贤”的含义,分析用典的作用。
明确:“圣贤”不仅指孔孟,还包括那些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贤士。他们被排挤,遭冷落。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行经,不再抱幻想,决心逃于酒乡。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④、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 。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愤慨。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⑤、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请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
明确:李白嗜酒,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