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教版七下《海燕》(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海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学习状物抒情的写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本文对海燕的描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领会作者心中浓浓的乡愁。
自展程序:
一、明确学习目标:(课件显示)
基础知识: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重 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状物抒情的写法。
难 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学梳理释疑: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要求能读准屏幕上给出的生字词:
轻t(sī) 隽(juàn)妙 e(hú)纹 憩(qì)息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隽(juàn)逸 从(cóng )容 忧戚(qī ) 融融泄泄(yì)
2、点读课文。
三、自展:
自展一、文章思路,内容把握展示:
1、全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答: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相应的句子:第7段,第14段。
2、哪些部分是回忆,哪些部分是现实?哪些段落是在写故乡的小燕子,哪些段落是在写海上的小燕子?
答:全文分为前后两部分,(1---7)段是第一部分,回忆故乡的家燕;(8---14)段是第二部分,是现实,看眼前的海燕;1---4段是写故乡的小燕子,9---13段是写海上的小燕子。
3、文章前后写“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示了小燕子怎样的形象?
答:分别描绘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和一幅“绝美”的海天图。展示了小燕子“春天的使者”和“海上的英雄”的形象。
自展二、状物抒情的写法展示
典型例题解析: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说说作者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故乡的小燕子。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
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 隽妙无比的春景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的
小黑点
海上的
小燕子 乌黑的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地斜掠 展开双翼
身子一落
解析:作者被迫出国,离故乡越来越远,心中不免涌动思乡之情。看到海燕,自然想到了故乡的小燕子。他宁愿相信(其实是希望)眼前的海燕便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
小结: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作者笔下所写的已不仅仅是“故乡的小燕子”或“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这是文章状物抒情,物情合一的写法。
2、课文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优美。仔细品味加线的词,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1)“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集者似的奔聚而来。”
解析:这句话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草”“叶”“花”等,“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构成了一幅万木争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2)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解析:此句写小燕子在空中飞行的姿态和飞行时的叫声,描绘了出小燕子“劲俊轻快”的可爱形象。
(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解析:此句运用了新奇而贴切的比喻,精到而细致的描写,形象而流畅的语言,刻画了一幅“绝美”的海天图。
小结: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动作、声音等的描写,往往能使对象显得生动形象,突出表达效果。
自展三、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题展示
1、作者两次提到“乡愁”,为什么说是“轻烟似的” “一缕两缕的”?
答: 作者两次提到乡愁,运用比喻,说它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绝不意味着作者看轻这份感情,相反,作者心中的思念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
2、课文为什么以“海燕”为题?
答:一是咏物抒情的缘起;二是看到海燕,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和祖国,在作者的心里,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寄托了作者深沉浓厚的思乡之情。所以,以“海燕”为题。
四、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附:板书设计
故乡之燕
海
海上之燕 思乡念国
由燕思乡:轻烟似的乡愁
教后感:
蓝语星
》海燕》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t(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活动背景 外 形 飞 翔 憩 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教学过程: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世说新语(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借助课下注释,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能够复述两则短文,并对某些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4、学习文中生动的比喻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2、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
课前预习:
1、根据以下提示,反复诵读课文。
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凡表示人物、地点、事物、事件名称的词语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的短语之间不能停顿,语义特别密切、组成一个词组的词语之间也不能停顿。这些不能停顿的地方均应连读,可用横线标注。请按照下面的标注方法对课文进行标注,然后反复诵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表示应连读的一个完整的朗读单位,“/”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2、朗读课文1-2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俄而雪骤(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即公大兄无奕女( ) 尊君在不( )
以上生字词在练习本上练习3遍。
3、填空。
①《世说新语》节选自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②《世说新语》两则中塑造了两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形象,分别是《咏雪》中的____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M要起来歌颂小孩子M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M含着伟大的灵魂,M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同学们,其实像你故事里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课文的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停顿,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停顿。
(3)诵读比赛
(二)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两则故事。
(三)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1)《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①《咏雪》一文中,交待人物、时间、地点及中心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
③谢太傅更赞赏谁的诗句?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④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自己还能说几个比拟白雪纷纷的句子吗?
(2)以同样的方式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①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③《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在客人“惭,下车引之”的情况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三、拓展提高
1、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
2、古今描写雪的诗句: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
--萧纲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 --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李白
四、练习测评: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翻译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课外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附答案:
课前预习:2、zhòu lùn nǐ xù yì fǒu
3、①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 ②谢道韫 元方
二、(三)(1)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文中的“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③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进行了介绍。
④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A、“柳絮因风起”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状态;B、“柳絮因风起”的意境更美。
(2)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付清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元方指出朋友两点错误: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③是有点失礼,但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必过于苛求。
四、1、①比、比拟; ②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③相约同行; 到;才。
2、①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②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于风伟
卖炭翁(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长江二中 陈妍娇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以及“宫市”剥削本质的憎恶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教学难点
感受“宫市”剥削的本质
四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预初的时候学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吗?(同学回忆古诗齐背),今天我们继续走近白居易,一起来领略他的千古名篇《卖炭翁》。
翁是年老的男子的意思,年老的'概念呢?六、七十岁。一般而言六、七十的男子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休息了,安度晚年),而我们的卖炭翁又是怎样呢?卖炭!那卖炭累不累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2 检查预习
伐:砍 薪:柴 苍苍:灰白色
何所营:做什么用 晓:早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叱:大声责骂
驱将:赶着走 直:通“值”,价格
3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A 听范读,可以轻声跟读,体会诗歌的轻重缓急。
B 齐读,初步读出情感
C 再读课文,基本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4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A 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你能简单的用六个字概括吗?
烧炭--卖炭--失炭
B 从这个故事里,你能看出卖炭翁是个怎样的人吗?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陈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可以找关键性的词、句)。
他是个辛苦、可怜的人--为了得到温饱
C 那么他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了呢?(分析宫使)
没有
D 揭露宫市剥削的本质。
风筝(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风筝》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 ) 憔悴( ) 模样( ) 嫌恶( ) 可鄙( ) 什物( ) 惊惶( ) 瑟缩( ) 惩罚( ) 虐杀( ) 宽恕( ) 苦心孤诣( ) 堕( )蜈蚣( ) 伶仃( )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
恶 恶心( )
嫌恶( )
什物( ) 劳模( )
什 模
什么 ( ) 模样(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丫杈:
伶仃:
瑟缩: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4、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认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三、点拨讲解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四、练习测评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 )嫌恶( )笑柄( )苦心孤诣( )
2、解释下列词语
瑟缩
苦心孤诣
3、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2、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课后认真阅读,注意朗读重音。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层的探究文章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 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读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合作交流
读3-4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一组)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读5-8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二组)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读9-12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三组)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三、点拨讲解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练习测评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五、布置作业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于风伟
木兰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
1、冼太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她的一生,为保护岭南安定,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为岭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和睦,为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周恩来总理称她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2月,江泽民同志巡视广东时,也称赞她的历史功绩,说她是“我辈后人学习的楷模”。
2、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辽两国,一直战争连年。至仁宗年间,忠君爱国的杨家将杨六郎率兵迎战,却遭辽国大将耶皓南设阵围困,六郎之独子宗保舍身救父,因而遇上南之未婚妻穆柯寨女少主穆桂英,两人便私定终身。萧后欲侵中华,以燕云十六州为奖赏,急召南回朝掌帅印。南手握百万雄兵,摆下无坚不催的紫微九煞天门阵,直迫宋境。桂英已怀宗保骨肉,但仍凭无比勇气,不惜阵前产子,最终带领宋军成功大破天门阵,凯旋回朝。
3、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的夫人梁红玉是位名垂青史的巾帼英雄。她击退金兵,黄天荡打破金兀术等业绩历来被传颂,红玉本通武艺,又习战略,常随丈夫征战,参赞军务,录立战功,成为威震敌国的女中豪杰,后来夫妻于朝有功,梁红玉被诰封安国夫人。
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DD《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木兰诗》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DD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悟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读作意为--
出门看火伴--同--读作()意为--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意是只(副词) 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 郭:古意是外城 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 走:古意是跑 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 买 (动词)
4、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战马 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 策:记下 名词用如动词
5、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三、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DDD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DDD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DDD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DDD 结尾附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争残酷,英雄凯旋。(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 ,愿与家人团聚。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7、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8、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成语?对木兰的赞美。扑朔迷离
9、“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
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
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11、“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12、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第三课时
一、齐背课文, 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b b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 、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 --详写家人迎接 --详写木兰改装 --详写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三、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拓展延伸: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板书设计:木兰诗--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方会娟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入新课:
1、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2、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二、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
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寞、哽咽、蹒跚、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揶yē揄yú:(书面语)嘲笑。
蹒pán跚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憧chōng憬jǐng:醒悟。向往。
炫xuàn耀:夸耀。
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著: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
荤hūn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落寞:寂寞,冷落。
哽gěng咽y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造孽niè:方言,可怜。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明确: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2).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
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4).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6).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7、8)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15、25、26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课文
(一)、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 二)、总结课文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 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四)、阅读文章第28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是对母亲的( 外貌 )描写,写出了母亲(辛劳、坚忍、坚强 )。
2.你觉得母亲在憧憬什么,等待什么?
(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有出息的那一天, 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体会自己一片爱心的那一天。)
3.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
二、感悟课文
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__________,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________”
1、教师示范:
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2、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小结: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三、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
方会娟
最后一课(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五.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六.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1文章上课前作者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七.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弗O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O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山市(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市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难点)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青冥( ) 禅院( ) 飞甍( ) 高垣( )
睥睨( )( ) 连亘( ) 窗扉( ) 倏忽(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 )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
⑸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
⑹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
3、本文选自 ,作者蒲松龄, 文学家,号 。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简介有关海市蜃楼的概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
(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
(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
(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
(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
(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
(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
(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
三、点拨讲解:
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1、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2、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b.分析理解词语
c.断清句层次
d.省略补出翻译
e.朗读按标点
f.精读分析理解
g.难句村出来
h.画批圈点小结
四、练习测评:丛书p87 自主学习1、2读读背背1、3
五、布置作业:
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把它们摘抄在笔记上。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资料:
文学常识
《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课文结构,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堂教学:
一、导入:(略)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2)“山市”和“海市”有什么区别?
(3)交代山市不常见的二字为:
(4)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作者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的?)
(5)这次山市可分两阶段观赏,分别概括一下。
(6)文中如何写出山市景致渐多的情形的?
(7)本文使用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8)山市的变化是快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9)“楼五架”是“五层楼”或“五架楼”吗?为什么?
(11)山市的特点是什么?
(12)文前为什么交代“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1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14)文末为何缀述早行者所见?
(15)为什么那时的人们把“山市”又称为“鬼市”?你能用科学解释一下吗?
三、点拨讲解
层次结构:
一、(第一句话):简要说明奂山山市难得一见
山市 二、(中间部分):作者描绘山市变化的整个过程。
三、(最后一句话):补诉“早行者”所见,说明山市为鬼市的原因
四、练习测评:
1、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⑷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2、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3、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五、布置作业:
1、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于风伟
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伤仲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1)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2)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3)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4)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5)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3)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4)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合作学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二课时
一、深入研讨
(一)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二)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二、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小结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1、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从先人还家()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4.用原文填空: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1.①曾经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③文采和道理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①pānyè②chèn③mǐn
3.①自己的②他的③他的④他的⑤这种
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论语六则》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论语六则》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诵读法、赏析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关于文言文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是文言文。需要我们掌握一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
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展示预习成果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教师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师生互动 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二)结合注解,关于一、二则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一、二则。
4、学生诵读课文一、二则,背诵课文一、二则:
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板书设计:论语
《论语》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课后反思
孙恒
《世说新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班级 七年一班 编号:
课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诚信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 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适:刚好,恰逢 欲:想要 是:这样
遂:于是。汝还:你回去吧 顾:我从街上回来 之:他 适:刚从彘:猪 特:不过,只是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子:你,对对方的称呼而:则;就(学生翻译讲述)
2、探究事件意义
学生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 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学生翻译讲述)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抓猪准备杀掉它。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成真了呢?'
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辩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呀!'
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2、探究事件意义
寓意: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启示:做人要讲诚信,言出必行,大人更应该给孩子们做榜样。
3、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1)、作者2)、作品
3)、关于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引语: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
2、学生交流,归纳。
3、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三、师生互动 和座探究
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1)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
(2)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3)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
(4)探究主旨:《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 二、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牡U,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2)、作品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3)、(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要点提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小结
板书设计:
期行
作者:刘义庆 选自《世说新语》
启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孙恒
《世说新语》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班级 七年一班 编号:
课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诚信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诚信故事或古代聪明机智孩子的故事。
导入 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又是一篇给我们讲述诚信为处世之根本的'文章。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 学生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诚信故事或古代聪明机智孩子的故事。
2、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分组合作
(1)课文朗读展示。 (2)字句理解展示。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2、”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3、”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样吗?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3)故事复述、清洁探究展示。
(4)故事内涵展示。《乘船》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你怎样评价两个人的优劣?
(5)评价审美展示。
课堂小结: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点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分组合作
(1)课文朗读展示。
(2)字句理解展示。
(3)故事复述情节探究展示。
第一层:(开头到“何为不可”)写二人对别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见。(故事开端,起因) 第二层:(“后贼追至”到“遂携拯如初”)写王郎欲毁约,华歆坚守诺言。(故事发展、高潮) 第三层(末一句)写世人以此事评定二人品行。(结局)
(4)故事内涵展示。 故事内涵: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5)评价审美展示。
板书设计:
乘船
开端:二人对别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见。
发展、高潮:王朗欲毁约,华歆坚守诺言。 结局:写世人以此事评定二人品行。
孙恒
小溪流的歌(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高峰二中 林伟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 ,了解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 把握文章的主题。
3、学写简单的童话。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了解童话的特点。
2、感悟童话中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泉水叮咚》。
2、多媒体展示课题本文的文体、作者简介、学习目标 。
3、 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探寻小溪流的`成长足迹
1、默读课文,思考:小溪流的歌分为几个乐章?
2、观看视频,概括小溪流的各个阶段的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和劝阻者有哪些?
3、概括小溪流的歌是怎样的歌。
三、品味语言,分析小溪流的形象
1、品读1-3自然段,思考问题。
①小溪流最喜欢做什么?
②找出第二自然段的动词并体会其作用。
2、品读4-45自然段,感受小溪流的语言特点。
①找出小溪流跟劝阻者的对话部分,并练习对话。
②学生表演小溪流跟劝阻者的对话。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小溪流勇于进取,坚定乐观的精神品质。
④讨论:小溪流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他最终还是流入了大海,体现小溪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⑤讨论分析劝阻者的特点,作者安排劝阻者的用意何在?
四、联系实际探究主题
在生活中,同学们是像小溪流呢?还是像劝阻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五、质疑
六、小结
七、拓展延伸
以《小树苗的歌》为题构思一篇童话。
八、布置作业
完成《小树苗的歌》。
林林
《皇帝的新装》(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皇帝的新装》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写法。
2. 学习文章中详略得当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这种写法。
3. 听文章中第4-22?段录音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中详略得当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这种写法。
课前预习:
1、字词:
(1)注音:御聘????滑稽????称职????随声附和??爵士??钦差??骇人听闻
(2)释义:御聘????滑稽????随声附和??不可救药????骇人听闻
2、《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国著名童话作家?????????,你还读过他的童话?????????????????????????等。
3、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
4、文章中新衣的特性是??????????????????????????????????????????????????????。
5、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
6、本文的主题是:????????????????????????????????????????????????????????????????????????????????。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除了与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有关外也与鲜明突出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凸显人物的性格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中感受一下安徒生的写作技巧。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检查预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看新装录音,设情景,分析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1、酷爱新装的皇帝十分想去看新装但又顾虑重重不敢去看新装,此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派????????????去看新装,皇帝派他去的理由是:????????????????????????????????????????。??作者在突出这个人物的时候采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试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新装皇帝决定又派?????????????去看新装,作者在突出这个人物的时候采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试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皇帝想看新装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这时作者着重写他的心理活动。请在文章中找出最能概括的显示他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心理活动刻画出皇帝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心理变化:(????????????)――(???????????????)――(???????????)
性格特点:?????????????????????????????????????????????????????????????。
4、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新装,场面相同但写法不尽相同,请试着找出他们的异同点来。
5、由此你在写作方面受到的启示是:
(四)既然有了这么神气的衣服何不赶快穿出去给我的臣民们看一下呢,顺便还可以检测一下他们是否称职是否愚蠢得不可救药。皇帝这样想着就决定穿新装游行了。那我们赶快去看一下到底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吧?朗读文章的第23-36看人们对新装的反应有何变化。
1、老百姓一开始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赞美这根本不存在的新衣?他们最终说出了真话又说明了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2、作者最后让一个小男孩说出了皇帝没有穿衣服的真相,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讨论后作答。
三.点拨讲解
☆在皇帝和他的三个亲信去看新装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语言艺术,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征,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秒趣横生。老大臣和官员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一个是把眼睛睁大,一边赞赏,一边仔细看,而且还注意“听”,以便到皇帝那里“背”;另一个只是“看了有看”。
三人心理各不相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强调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都用疑问句,体现吃惊和怀疑。三个人都不肯承认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大臣和皇帝的反问句式,否定语气强烈,这是二人自恃位高权重的心理作怪。官员的疑问句式,表明心虚,有点自我怀疑。
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表现各自的惶恐与虚伪。
详略的处理见功力,大臣与官员的笔墨恰当体现,起陪衬、烘托作用。而第一位来看的大臣又比后面的“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这关系着骗局能否进行下去。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详略得当,对与文章主题关系密切的要详写,对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要略写,甚至不写。
☆从全文看作者十分注重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同时还注意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当然与作者合理的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你在写作中如果也能注意一下这些问题,相信有一天你的文章也能成为教材中的一篇。
四.练习测评:
1.指出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2)“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3)皇帝有点发抖,因为他决得百姓们所将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2.如果皇帝派你去第三次去看新衣的.进展情况,写写你的心理活动。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那个皇帝,游行结束后你打算怎么办?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你回宫后的表现。注意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字数不限。
《皇帝的新装》答案
预习:(1)?御聘yù?pìn???滑稽?jī???对称?chèn???随声附和hè??爵士júe??钦差qīn??骇人听闻hài
释义:御聘:皇帝请的(?人)。御,指皇帝。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附和,跟着别人说。
不可救药??:原意是并重得无法医治。比喻人或事无法挽救。药,治疗。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吗。骇,惊吓,惊惧。
(2)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3)黄的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官员及皇帝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游行,小男孩揭穿骗局。
(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5)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6)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鞭挞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告诉我们应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自主合作学习
1、老大臣???诚实、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心理描写:“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能不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语言描写:“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神态描写: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的看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
性格: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不惜说假话体现了他虚伪奸诈,自欺欺人,不务正业的特点。
2、另一位官员???诚实
心理描写:“我并不愚蠢呀!”这为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语言描写:“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心理描写: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性格: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不惜说假话体现了他虚伪奸诈,自欺欺人,不务正业的特点。
3、心理变化:不大自然???无需害怕??比较妥当
性格特点:自负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
4、同:都采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异:老大臣和官员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一个是把眼睛睁大,一边赞赏,一边仔细看,而且还注意“听”,以便到皇帝那里“背”;另一个只是“看了有看”。
三人心理各不相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强调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都用疑问句,体现吃惊和怀疑。三个人都不肯承认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大臣和皇帝的反问句式,否定语气强烈,这是二人自恃位高权重的心理作怪。官员的疑问句式,表明心虚,有点自我怀疑。
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表现各自的惶恐与虚伪。
5、(1)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详略得当,对与文章主题关系密切的要详写,对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要略写,甚至不写。
(2)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要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
6、老百姓不说真话因为那样会显示出自己不称职或太愚蠢。最终又说了真话说明老百姓的私心比起做官的毕竟少得多,他们回到真理比较容易。
7、?让一个小孩第一个说出真话,意在说明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
练习测评:
1、(1)心理描写????表现了老大臣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心不惜代价保住自己的官职的态度。说明他虚伪的性格。
(2)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说明老大臣极力想看见那“美丽的布”,也表现了他惊异的心情。
(3)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是愚蠢的和不称职的,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2、略
于风伟
环保小课题研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普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关注环保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环境信息,让学生在判断、选择、处理信息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
一、实施过程
1.确定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环保问题,初步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达、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的程序设计。为便于收集研究资料,可设计“活动情况纪录表”“访谈表”“实验记录表”等。
3.实施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资料搜集、实地调查,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要做好比较详细的工作纪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要注意群策群力,问卷设计、实地考察等要集体商量、合作完成。
4.形成成果。加工整理有关资料,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如小论文、调查报告、对策建议书、活动设计、实物等。
5.展示成果。在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递交学校或环保部门。
二、个案示例
《施肥对草坪影响的研究》课题计划
研究目的
通过实施研究,了解氮、磷、钾等几种主要肥料对草坪生长的影响,从而对学校施肥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文献搜集,了解施肥、浇水等草坪护理的正确方法,从而对学校草坪护理提出建议。
研究方法
实验法:对十盆盆栽的草坪草苗进行施不同肥料的实验。
顺序为:1.只施氮肥;2.缺氮肥;3.缺磷肥;4.缺钾肥;5.N.P.K肥具备,缺微量元素;6. N.P.K肥,微量元素具备;7. N.P.K微量元素具备,加生长素;8. N.P.K微量元素具备,加酸;9. N.P.K微量元素具备,加碱;10. N.P.K微量元素皆无。
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草坪施肥及与施肥有关的建植草坪的正确方法。
调查法:对草坪护养员等进行访谈。
其中以实验法为主。
实验研究进程
11月-1月:实验准备,设计实验计划;
2月-3月:草苗培育,资料搜集,调查访谈;
3月-4月:施肥实施,资料搜集与分析;
4月-6月:分析整理实验结果;
6月底:写出研究报告。
三、表格样式
课题活动情况纪录表
年 月 日
课题 参加人员
研究目的
实施情况记载
某月-某月
某月-某月
某月-某月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活动大纲(节录)
学生选择的一个环境争议问题的独立调查
(一)选择一个要调查的争议问题。
(二)系统阐述指导调查的研究性题目。
(三)收集间接的信息:1.图书馆查询;2.与适当的机构及组织联系;3.书信中获得信息。
(四)收集直接的信息:1.运用适当的调查手段;2.识别适当的典型调查群体;3.采取适当的典型调查步骤;4.实施调查手段。
(五)争议问题的分析/数据:1.把收集到的数据编排入表、图文;2.分析涉及“角色”、信念和价值的信息;3.解释调查结果(基于数据的结论、推论和建议)
(六)调查及结果的传达:1.展示写好的争议问题调查报告;2.介绍同班同学和其他适当小组的争议问题调查。
五、有关资料
1.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2.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3.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4. 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设计及使用说明
(1)中国环境保护徽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象征地球,说明地球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
(2)徽标上端图案基本结构与组合同联合国环境保护徽相近,说明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球性的,它为全世界所关注。在当今时代,日益恶化的环境告诫人们:环境保护事业与全人类生存休戚相关。
(3)上端图案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在召唤,人们应当知道:绿色的消失,就会使生态失去平衡,就是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4)图形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泛指大气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说明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污染的监督与治理,使天长蓝、水长清、山长绿,让人们永远生活在美好环境中。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
(5)下端ZHB为Zhong Guo Huan Bao(中国环保)的缩写,标明这是环境保护徽。
(6)中国环境保护徽可在中央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筑物上悬挂;可在各级环境监测站、各级环境科研单位及有关环境保护单位使用;可在各类环境保护会议上悬挂;可在各种环境保护报刊的报头、杂志的封面上使用,亦可喷涂于环境监测车、船及飞机上。
六、试题样式
(一)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
(1)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40字)
(2)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40字)
(二)探究环保问题,回答问题。
1.进行“环保小课题研究的要求有五点,请简要写出。
① ② ③ ④ ⑤
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确定研究课题。
材料一: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主要原因大多与饮用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了污水而得病,或缺水而死亡。
古城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的名字,早已随着唐朝杜牧的诗流传千古。然而,据秦淮河道管理部门介绍,近年来,管理人员每天要从该河道内打捞出近五吨的垃圾,河水已遭到严重污染。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各大媒体不断地报道沙尘暴带来的危害,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沙尘暴的肆虐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环境治理及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 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材料三:12月5日,执法人员在江苏省溧阳市一家野味店查出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天鹅,2.5公斤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肉,一只已被扒了皮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5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刺猬,以及省级保护动物野兔,野猪,麻雀等。
福建省清市森林公安执法人员在市内一家茶宴城查获一起特大宰杀出售野生濒危动物案。当场查获被宰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巨蜥4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熊长2只,穿山甲两只,其中一只为活体和汴级保护动物鸬鹚 黄麂 棘胸蛙以及各种活体蛇类近百条。
3.看下面“走进演播室”的内容后答题。
大家好!欢迎走进我们学校电视台演播室,我是主持人李某。
大家都知道,水污染、噪音污染、白色污染、大气污染以及资源破坏等等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地球的绿色皮肤迅速脱落,黄色皮肤日趋蔓延。如果再不及时制止,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这次谈话节目的主题是:献计献策,争做环保小卫士。今天我邀请到了一位老师嘉宾,有五位学生嘉宾,还邀请到了一位特别嘉宾,他是我们的环保局宋局长,大家欢迎。
大家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1)如果你是一位同学,请说出你身边破坏环境的具体事例以及具体措施。
(2)如果你是那位老师,请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角度谈谈看法。
(3)如果你是局长,请说出近年采取了那些措施治理环境。
(4)主持人请同学为环保设计一下广告词。
中考连接:
[05贵州贵阳]请写出一条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具有警示或激励作用,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
[05无锡市]下面是噪声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统计说明,回答问题。
音 量 噪声情况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0-60分贝 一般说话的声音 不影响人体健康
60-80分贝 相当于一台打印机或一台割草机发出的声音 人的心血管将受到伤害
80-100分贝 相当于一辆从身边驶过的卡车或电锯发出的声音 会对人的听力造成很大伤害
100-120分贝 相当于贺锯或迪斯科舞厅、随身听、战斗机发出的声响 严惩影响人们的听力,人们难以忍受,身心会常受到伤害
120分贝以上 相当于爆破及有些打击乐发出的声响 人们会失眠、心慌、精力无法集中,健康将会遭受极大伤害
(1)根据表格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概噪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低噪声污染已成当务之急,对此你有何建议,请写出一条。
(答案(一)(1)招贴画题为“绿色家园”,一片大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图画像只眼睛。(2)像保护眼睛(眼珠、眼球)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人类的生存环境)。或“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言之成理即可。)(二)1.①确定课题。②制定研究计划。③实施研究计划。④形成成果。⑤展示成果。2.材料一:保护水资源材料材料二:治理沙尘暴三:保护的野生动物3.(1)一天放学回家,我和一位同学一道,我吃糖时,随手把糖纸扔在地上,那位同学看见了,把糖纸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我脸红了。我认为,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2)我觉得,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环保意识是分不开的。新加坡的绿化工作做的好,除了一些奖惩制度外还和每一个新加坡人环保意识息息相关的。只有培养和提高环保意识,环境污染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3)处理污水,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国家环保城市规定标准50%以上;绿化城市,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地球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地球。中考连接:[05贵州贵阳] 例:小草在睡觉,请别打扰她。如果浪费水资源,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05无锡市](1)噪声声对人体健康有害。 (2)居民区内不得放高音喇叭;禁止在市区通行重型卡车;居民区内建筑工地应限时工作;不要把随身听挂在耳朵上等(答对一条即可))
〈忆读书〉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班级 七年 班 编号:
课题 忆读书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树立“终身学矿”学会学矿的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读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平时的读书生活,拓展作者的观点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热身 语文活动
同学们已经勾画出了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多部章回小说,你能试着说出其中某部或某部中某一回的故事梗概吗
二、师生互动 解析课文
课件展示系列问题 分组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作者之所以读如此多的书,你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齐读第11节,这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在这段说到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们默读3-11节,文中哪 学生活动
一、课前热身
(由学生自选讲迷。教师也可指定一些作品中的人物,由学生讲述。如《水浒传》中的林冲、鲁智深、武松等)
二、师生互动 解析课文
课件展示系列问题 分组合作探究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津津有味“”含泪上床。 “咬牙”居然“ ”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 ”尤其欣愤填胸“…¨
(1)《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两个“哭了一场”;
(2)《聊斋志异》“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些词句表现这种快乐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圈划品读)
2、课文表达的中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其中的`重点是哪三个字?, 合作分析,拓展思作者之所以喜欢读书,是因为读书好。读书有哪些好处呢?你能试着概括吗?
(四位同学为一小组,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小组再推选代表发言)
3、
a) 拓展问题。
[问题一]同学们,除了作者所说的以外,你觉得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还有其它的作用吗?
[问题二]作者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你觉得读书快乐吗?快乐在哪儿?(学生各抒己见) (3)《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4)古典诗词:《满江红》、《声声慢》“写得十分动人”
(5)《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只要手里有几角钱,就情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
(6)《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2、”读书好"是其中的重点
读书的好处: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关的享受。(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ps:“读书好”的体会:和自己的阅读兴趣想吻合;被书中的人物、故事内容、情节所感动;对自己的作文有益;人物刻画传神;能认识历史和异国风情。作者从读书中获得了最大的受益,最大的快乐。总之: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懂得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3、拓展问题
学生代表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好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课后反思
孙恒
沪教版七年级松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通过人物描写来突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片段改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船长处惊不乱,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片段改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2难点:通过人物描写来突显人物性格
三、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三单元《为生命喝彩》中的一篇,主要显示出一个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此文的故事脉络清晰,船长的形象鲜明。船长的这种人物形象,正是通过人物的描写展现出来的,尤其是文中那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让同学们明白,在写作的过程中,人物描写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外,还要符合人物的处境,故事的情节。
(2)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刚刚上初中的.六年级的孩子,对于他们,“生命的重量”显然无法真正的了解透彻。而且,根据他们日常的写作发现,人物的描写是他们相对而言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我想以此为突破口,让同学们能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培养学习习惯,探求一些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四、课前准备:
做好预习工作,解决好生字以及它们的读音,能读熟文章。
五、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
1提问导入
2感知课文
思维拓展
布置作业1什么是自制力?什么情况下最需要自制力?紧急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的自制力?
2阅读完这篇小说,哪一部分最吸引你?(引出高潮部分)引导学生找到集中描写哈尔威的部分――对话。
3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语气和情感(初步体验高潮部分急迫紧张的形势)
4进行改写:为哈尔威船长和船员添加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1提出突破口讨论:天骄了神态动作的人物对话描写是否比原文效果好?(在与教师、文本、作者、学生思想交流的碰撞中,体会小说情节的作用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魅力
2提出总结,让学生明白加不加神态,动作的描写不仅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故事的情节等
1写一篇150字的文章,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突出父母与自己的不同性格,当时的处境。
《家长会之后》1自己控制自己的力量叫自制力;在危急,危险的时候最需要;冷静,理智,镇定自若。
2(小组交流)哈尔威的这种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品质最吸引人。集中体现的是17―34的对话部分。
3小组交流展示,在读中感受人物形象
4学生根据文章,发散思维,添加恰当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1争论激烈,各执己见。提出加与不加的理由。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J短促、有力、快、急(情势危急)
对话――不加
K(船长)威严、镇定(人物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