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9篇《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两步计算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1、出示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精神真不错,看得出身体棒棒,调查一下,你们平时有哪些锻炼身体的方式呢?
学生简要举例。
教师谈话:身体棒棒,我们才不怕挑战,不仅如此,在这些活动中,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跑步的情景吧!
2、收集数学信息。
(1)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课件上强调显示数学信息:每天跑两圈、每圈400米、一个星期(7)天。
(2)提问: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课件上强调显示: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解决问题。
(1)审题指导。
教师谈话:请仔细默读这些信息和问题,想想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计学生理解题意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感受审题这个环节,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谈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已知信息和问题。
视学生状况适时结束审题,进入解决环节。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教师谈话: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在作业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根据大屏幕上的问题回想一下你的解题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大屏幕显示反思提纲: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运算方法?
4、提炼解题策略。
全班就反思提纲进行汇报。
(1)教师主要就①展开详细的追问,帮助学生明确思路:
A、综合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前者,则继续追问:“哦,你是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逐步显示框图,教师借助框图梳理分析方法:“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已知信息出发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行分析的。当他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又发现可以求出……。”
课件框图举例:
“还有没像他这样也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来进行分析的?”……
B、分析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后者,则继续追问:“你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需要先求……,怎么解决的呢?”
课件逐步显示框图,教师借助框图梳理分析方法。类似A的步骤。
(2)对②的汇报一般不做追问,对③的汇报如果学生出现困难,教师可引导表述,例如:跑道一圈400米,两圈就是两个400米,求两个4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通过表述检查这种运算是否合理,加深运算意义的理解,但不做过多追问。
在汇报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400×2=800(米) 800×7=5600(米)
方法二:7×2=14(圈) 14×400=5600(米)
方法三:400×7=2800(米) 2800×2=5600(米)
答:一个星期(7天)跑5600米。
(3)教师小结:
(结合框图进行小结)面对问题,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它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
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告诉了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
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初步应用分析策略,感受两种策略的作用
1、出示教科书第99页例1主题图,收集数学信息。
教师谈话: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提问:谁能将已知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教师谈话: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在作业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大屏幕显示反思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分析的?怎样分析的?
3、全班汇报,感受策略。
学生汇报分析方法和解答。
4、列综合算式。
教师谈话:能将你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试一试!
5、小结:刚才我们使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帮助我们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一种是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想,一种是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同学们能不能用这两种方法又对又快地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强化巩固解题策略
1、解决第103页第9题。
(1)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2)根据大屏幕的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你是用什么方法分析的?怎样分析的?
(3)小组就列式和大屏幕问题进行交流。
(4)全班汇报。
2、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1)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2)全班汇报。主要汇报分析过程和列式。
四、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分析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教师梳理。
五、机动练习
教科书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1题。认真读题。独立解决。
《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603+50 993-25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入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1页~第32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活动学习探讨用乘除两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和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组准备20个花朵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
屏幕显示:小花猫“咪咪”
师:同学们,小花猫咪咪开了一个儿童商店。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
屏幕显示:例4主题图(题目中设计到的商品都不标出价钱)
屏幕显示:(动画播放并配音)
咪咪介绍: 30元可以买6只熊猫玩具;买4个钟表要用24元钱。
师:请同学们根据咪咪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答案。
如:(1)买一只熊猫玩具多少钱?算式:30÷6=5(元)
(2) 买一个钟表要用多少钱?算式:24÷4=6(元)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例4主题图,把学生带入生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创造了条件,并为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巧妙地做出铺垫。]
二、小组交流,自主探究
屏幕显示:(动画播放并配音)
小明和小红来到商店。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咪咪对他说:“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小红说:“算一算你应付多少钱?”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2.请两名同学分别代表小组汇报。
师板书:12÷3=4(元) 4×5=20(元)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是分几步来解答的?(两步)
那么,先解决的什么问题?又解决的什么问题呢?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独立解答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怎样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4.挖掘资源,归纳算法
师:同学们,刚才咪咪看到你们这么爱动脑筋思考问题,高兴极了。
所以它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请大家注意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①27元可以买3个篮球;
②买6个铅笔盒需要18元;
③花28元能买4个羽毛球拍;
④5个地球仪的价钱是40元。
师:谁愿意做咪咪的小顾客呀?
出示四种题板:(多套)
买( )个篮球,应付多少元钱?
买( )个铅笔盒,应付多少元钱?
买5个( ),应付多少元钱?
买( )个( ),应付多少元钱?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确定你们所要买的`商品,然后派一名代表上来选择题板。
小组活动:
(1)继续讨论,填出所买商品的数量或名称,再根据咪咪提供的信息,列式计算应付的钱数。(完成后把题板贴在黑板上)
(2)各小组汇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的?
师:同学们,你们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像今天这样根据已知信息求几个物品的价钱,都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引导学生归纳算法:一般都是先解决买一个物品的价钱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解决买几个物品的总价钱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把教材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选择商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归纳解答方法的一系列学习过程。此活动的创设,不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真是太棒了。现在老师想把我们学校在美化校园中遇到的问题交给你们来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屏幕显示:学校门口两边各摆放9盆花。
师:为了美化校园,学校买来许多盆鲜花放在校门口的两边。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照这样(教师示意每6盆摆一个图案)摆成一个个漂亮的图案的话,用这些花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案呢?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自己手中的图片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
(2)集体订正。
指名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摆图片的过程及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又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如果让你们自己来设计,你喜欢用这些花摆什么图案?你打算每几盆摆一个图案,想一想能摆几个图案呢?
同桌交流:边说边摆,并说说怎样解答。
[为学生创设一个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身边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自己设计图案的环节,注重了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练习七第1题。
(1)指导学生看书
师:仔细观察,男孩和女孩在讨论什么问题?
(2)独立解答。
(3)全班交流,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
2.练习七第2题。
(1)让学生自己看书。
师:谁愿意把题意说一说?
(2)独立解答。
(3)同桌订正,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全体学生讨论。
3.练习七第3题。
屏幕显示:3把气球,每把8个,一位老师和4个同学。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想好后在本上列式解答。
屏幕显示:(动画播放)又跑来2个同学。
师:谁能再提出一个新问题?谁来解答?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男孩又在想什么?
屏幕显示:(图示:男孩想)“字幕:如果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怎样解答。
师:哪位同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会解答吗?
[练习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点拨”,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处理好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第三题改编成有趣的故事情节,开拓题目的广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
你还有没弄懂的问题吗?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设计意图】: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
【教材分析】
例5是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教材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问题,教材以美术兴趣小组为背景,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并在审题时就让学生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
【学情分析】
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生还不习惯于连贯地思考,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作准备,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培养应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算一算。
12+30-23= 56-42-8=
56+43-90= 23+65-10=
98-76-14= 63-48+26=
63+17-28= 63-28+17=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能用简便方法做的就交流简便方法。
2.利用第一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可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叙述不完整或回答错误,师生共同反馈纠正。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境图吗?
生: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画画。
师: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1: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14名女生。
生2: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男生有多少人?
生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会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列的算式。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14+9=23(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列式很正确,计算得也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例5中的两个问题,以及与两个问题相关的信息。
2.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尝试列式计算,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提示:
(1)能一步计算出男生有多少人吗?
(2)能一步计算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需要先算出什么?
3.请学生结合刚才的组内交流,第一次检查修正自己列的算式。
4.请学生代表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而不要只说“几加几”。
投影展示问题答案。
男生的人数是:14-5=9(人)
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9+14=23(人)或14-5+14=23(人)
5.师生评议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男生的人数由题目中的条件“男生比女生少5人,女生有14人”直接列式求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由两种方法得出。第一种是利用求出的男生人数加女生的人数得出,第二种是列加减混合算式得出。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多向思维,在解题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请学生结合刚才的汇报和评议,第二次检查修正自己列的算式。
7.归纳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知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再利用已知条件解决要求的问题。
【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与例题相仿,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完成。
2.教材练习六第1、2题。
(1)请学生先独立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2)请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学生列式解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已知条件:女生有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
要求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
(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解答:
(1)14-5=9(人)
(2)9+14=23(人)或14-5+14=23(人)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这几天在教学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光看数字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对于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课堂作业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没有看见图中有4只熊,也没有理解条件中的“我们”。
2、有的学生光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爷爷说:“这瓶药共30片,每日3次,每次2片,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学生的答案有:①3×2=6(片) 30÷6=5(天);②30÷2=15(次) 15÷3=5(天)③30÷3=10(天) 10÷2=5(天)。第一种做法,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明白先求出每天吃几片,再求这瓶药一共可以吃几天:第二种做法,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会说出解题思路;第三解法,没有一个学生能正确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可是这样做的人为数不少。
反思自己的教学,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历经解题的过程。
1、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完整表述应用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我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都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对于学生不能解释的“正确答案”,如上题说的第三种做法,要判错。
3、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4、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材安排了解决一套衣服价钱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明确解决问题要找相关条件,渗透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的训练。
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注重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掌握方法。
三、重视识图能力、解题思路训练。想想做做的第1、2题是看图列式计算,练习时首先安排看线段图说条件、问题及思路的针对性练习,再通过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道习题中说问题的环节比较重要,因为学生习惯算了第二条线段的长度就认为是两条线段的总和了。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
1. 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认知上由直观具体的图文,向较为抽象的线段过渡是一次,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师先亲自示范画图,再让学生尝试画图,使学生充分感知,能很好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 算法的实际生成情况。学生还是先想到算上衣的价钱,然后加上裤子的价钱。在我的追问下,我还是向学生讨到了第二种方法。联系线段图,学生对1+3=4的解释也比较到位。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已不成问题。但在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先确定算哪一步(即找中间问题) 会有一些困难。
“主题图”它是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上、下两幅图构成,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
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解题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境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解题思路分析是从条件到问题联系起来想的。
当两幅图一起呈现后,学生看到了很多数学的、非数学的信息,由于脑海中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只要是他们能想到的,就一股脑儿全提出来了。显然,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人数的不确定,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我以通俗的话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老师我哪个地方还不知道,我还不会算,然后再提示他们这个问题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其实就是让学生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真正发现这个问题,加强理解。
《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9页的内容。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接着,显示出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围绕《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来设计整节课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在例题和每一个练习中,我都喜欢这样问学生,不同的学生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经过对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办法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例1中,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学生可以从先算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先算出3个方阵共有多少行入手解决问题,还可以……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这些习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二、注重让学生学会表达数学思维
因为学生是聪明的,很多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用了多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还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所列的算式来探寻算式背后的东西,让学生在探寻、展示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数学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所以,让学生真正弄懂算式背后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我把训练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作为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每一题中都尽量多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说”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更高要求,促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让学生形成好的数学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吧。
三、精心加工教学材料。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和加工。新授和练习都围绕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的活动展开,情节具有连贯性,使学生的学习材料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让探究更有效。主题图基本不变,只是对数据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其更真实,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我围绕“六一”学生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学生熟悉的情境:首先是广播操比赛,从这一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相应的数学信息,并让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从中选择书本的问题“三个方阵一共多少人?”这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性化,又尊重了教材。接着,“六一”节学校饭堂给每个学生鸡蛋作为节日礼物,我让学生帮助饭堂的阿姨数鸡蛋,“李阿姨不想一个一个地数,怎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我抛给学生这个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由独立解答,使学生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展开运用环节改编了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利用自己班中一位同学的实际跑步情况“跑道每圈200米,玉凤每天跑4圈”让学生添加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它成为连乘的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编题、再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更透彻的掌握用连乘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由于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大多数同学多参加了学校的鼓号队,利用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份鼓号队的统计表,让学生课后去猜每个小组的人数,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为用两步除法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在“解决问题(连乘)”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要改正的地方:
一、例题中的课件设计不够周到
在例题探究环节,学生运用了三种方法来解决“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分别是10×8×3=240(人)、8×3×10=240(人)和10×3×8=240(人),学生列的连乘算式到底什么意思呢?第一种方法,因为有课件的帮助,所有学生很容易明白是先求出“一个方阵有多少人”,但是,后面两种方法就只有个别空间思维比较好的同学能明白,所以不多同学举手。因此,我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的描述来进行直观的展示,比如,“8×3×10=240(人)”可以把队形做一个变换,3个方阵竖着排列,先算出有总行数8乘3等于24行,每行10人,再乘以10,等于240人。“10×3×8=240(人)”是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先求整个大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数形的结合是相当必要的,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这个中间环节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加深学生对某些抽象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忽略了细节
1、对连乘的教学只局限与两步计算,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编题中出现的三步乘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知道连乘的真正含义:“两步或两步以上的乘法计算都属于连乘。”
2、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综合列式很少接触,而且在此之前教材都是在算式的后面直接写得数,所以,很少同学懂得正确的书写格式。应趁机利用曾玉凤同学的规范的板书进行书写格式的榜样示范教育。
郭家堡乡中心校潇河湾小学 张金环
在新教材学习中,在新知识教学后一般要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结合例题教学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且尽量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教材把解决问题分为三个步骤:一、阅读与理解。二、分析与解答。三、回顾与反思。即理解现实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之后,设计的解决问题,意在巩固笔算乘法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给足学生租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我把问题在课前设计的小研究,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与探索,有的孩子边画图边分析;有的孩子用序号标清自己的思考思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充分地阅读与理解题意,让学生把自己课前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中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让学生在交流中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的方法,并获得欣赏自己和同学的愉悦心里体验。
二、知道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加以指导和归纳: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意强调,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一定要仔细分析数量关系,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在学生列分步算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在学生解答完毕后,再次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步求什么,接着再求什么……让学生在说思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问题表征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以情境图方式呈现的,有以文字呈现的,还有部分信息直接呈现,部分信息隐含在图中。这就需要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和从事理中抽象出数学信息的能力。因此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选择、处理信息。可引导学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从题中你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你觉得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信息?”这样经常提问引导学生解读丰富的数学信息,排除干扰因素,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用语言叙述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教研室领导给我这次展示交流的机会。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去姥姥家――混和运算》的信息窗一,这个信息窗的内容是学习连加、加减混合的混和运算和解决问题,即引导学生根据现实情景列出混合运算的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实际情景体验运算顺序。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们课标实验教材的混合运算承载着两项任务:一是解决问题,二是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拿到教材后,我们仔细分析了教材,像这种连加、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就学过10以内、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下册又学过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河加减混合,可以说学生对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熟练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是第四次接触了,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把重点定位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因此,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重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对运算顺序只是一笔带过。
2、情景的选择
教材中呈现的情景是去姥姥家买衣服而引发的数学问题,选取的素材虽然非常生活化,但学生并不是太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就尝试着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由于我们学校前段时间刚刚召开了春季运动会,我们觉得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如果用运动会的情景来教学,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设计了运动会的情景,试讲时发现,学生对这一情景并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还是调动不起来,学生还是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是,我们就对孩子做了调查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观看了剧情简介,依据《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情,我们创设了羊羊们过新年买新衣的情景,并把练习题以庆新年开运动会的形式串成了情景串,课堂的面貌大为改观,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整节课学生始终都是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学习的。在试讲的时候,下课后就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我说:杨老师,我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了,所以我特别喜欢这节数学课,太有意思了,你下回还能再能给我讲一节这样的课吗?看来童话情景的创设确实能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能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童话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保持着不断向前发展的积极态势,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多数学生都能自觉的寻找和承担新的任务。
3、两步应用题思维训练的体现
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转折点,而解析应用题的核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它与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等数学知识一样,是用数学化的语言总结出的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去读题、读懂题,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等,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解题时我们注重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一个中间问题,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比如例一,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也就是让学生说说想法,然后又让学生说说算法,你先求的什么,又求的什么,学生无论从条件推向问题去思考,还是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去分析,根据找到的数量关系都能发现只要先求出喜羊羊的衣服多少钱,题目的最终答案便可迎刃而解。使学生达到会做、会想、会说,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我又问了一句:在这个综合算式里,你先算的什么?为什么先算65+62?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来理解运算顺序,发现这节课学的综合算式和以前相比只是数变大了,但是运算顺序还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了层次性,把练习逐步深化,先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混合,然后是一道只有两个条件的解决问题,最后一道是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的,信息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还有多余条件,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这样有坡度的练习,充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有一个地方我忽略了,就是关于脱式计算的问题,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教材中并没有要求学习脱式计算,但是由于这节课是第六单元的内容,为了讲这次课,这个班的老师一直在给我留着这节课,在学第八单元连乘应用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了脱式计算了,所以今天有很多孩子做题时都是用的脱式计算,但是我板书时忽略了这个问题,直接写的得数。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反思,由于我比较年轻,没有上公开课的经验,所以在一些环节和细节的处理上,还缺乏经验,存在不足,还请各位领导与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 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 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 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想小猴会如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食物,从而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整理已知的信息,熟悉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 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从问题想起,则进行如下引导:要求还剩多少个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吃了多少个桃,怎么办?
[设计意图:预计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让学生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 吃了多少个桃?9 × 3 = 27(个)
(2) 还剩多少个桃?42 — 27 = 15(个)
提问:9 × 3求得的是什么?42 — 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设计意图: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明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 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 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下面两种解法,指名板演:
(1) 9+12=21(个);42—21=21(个)。
(2) 42—9=33(个);33—12=21(个)。
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表述第一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提问:这样解答与例题的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要先求已经吃了多少个)
交流第二种方法。提问:这种解法先求什么?与第一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在解法上的相同点,比较“试一试”的两种解法的不同点,既迁移了例题的解题思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分层练习,逐步巩固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叙述题意后,提问: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题,并组织反馈。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解决,并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不同解法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每一种解法的思考过程)。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谁来说一说“合计”是什么意思?求足球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全班交流。
5. 拓展练习。
毛毛猴摘了3天桃,一共摘了31个;长尾猴也摘了3天桃,每天摘9个。
(1) 毛毛猴与长尾猴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2) 毛毛猴比长尾猴多摘了多少个桃?
学生独立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中出现的多余信息,能培养学生选择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解题思路。]
三、整理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呢?举例说一说。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分步列式解决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谈话: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总共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花果山动物开运动会,请问什么动物没有来?(大象,大象呗。大象被装冰箱里头了。)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单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还要联系已有的经验,学会发现问题,设计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情境收集,提出问题
谈话:你们想去花果山看一看吗?
课件出示两只猴采桃的情境。大猴子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子说:“我采了6个。”
提问:从对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大猴采了多少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说明:以对话形式呈现生活原型,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充分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探索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怎样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这个问题呢?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并在四人小组中,轮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想法:
(1)从条件想起的: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可以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联系小猴采了6个,就能算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追问:怎样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用下加线画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
(2)从问题想起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知道大猴和小猴分别采了多少个;由于小猴采了6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
引导: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大猴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小猴采的个数已经知道。因此,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才能算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反馈后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36+6=42(个)
提问:“12×3”求出来的是什么?“36+6”求出来的是什么?
回顾:这道题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指出:解决问题后,就可以完整地回答问题了。(板书答语)以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要注意写出完整的答语。
2.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那么,怎样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师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36-6=30(个)
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想法和计算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答的?先算的是什么?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3.比较。
谈话:比较例题和“试一试”,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在解答过程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明确:相同的是都要用两步计算,都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第一步都用乘法算。不同的是例题求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算;“试一试”中的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算。
说明:沈重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单要算出问题的答案,还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初步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应是教师展示预设的思路和算法,不应是学生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动态生成、反思体验的过程。为此,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思、体验,这样,就在学生内部萌发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解决了猴子采桃的问题,我们该买票进花果山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买票情境。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怎样解答?着重引导学生交流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什么,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浇树情境。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是怎样想的。
提问:解答乘加、乘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在思考时你有什么好经验?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兔子拔萝卜情境(小白兔每篮16个萝卜不出现)。小白兔说:“我已经拔了2篮。”小灰兔说:“我拔了19个。”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
提问: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发现,缺少小白兔每篮里拔了多少个萝卜)你认为每筐萝卜有多少个呢?学生补充条件并解答,教师提醒学生把答语写完整。
4.谈话:猴大王看到小朋友学习这么认真,还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水果套餐。
课件同步出示:苹果2盘,每盘6个;桔子1提篮24个;一把香蕉12个;3盘桃子,每盘16个。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性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说明:再次以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拓宽生活原型呈现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从客观环境中提取数学结构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积淀经验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想小猴会如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食物,从而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整理已知的信息,熟悉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从问题想起,则进行如下引导:要求还剩多少个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吃了多少个桃,怎么办?
[设计意图:预计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让学生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吃了多少个桃?9×3=27(个)
(2)还剩多少个桃?42—27=15(个)
提问:9×3求得的是什么?42—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设计意图: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明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我能行”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来参加活动吧,看谁能胜利过关,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快乐老爷爷这儿有个问题,看谁能解答,老爷爷就能把快乐分享给他。
1、出示:小明拍球8个,小军拍了多少个?
提问:这样的题目我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小明和小军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快乐老爷爷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小军比小明多拍3个;小军比小明少拍10个;小军拍的是小明的2倍…)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好,都在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快乐老爷爷高兴极了,还列出了三个计划,给同学们提供找到快乐的途径,老爷爷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快乐老爷爷决定让大家上街购物,看谁计算最棒!
1、(出示课件)计划一:上街购物我真棒
(1)出示:一条裤子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
a、一件上衣的价钱是多少元?
b、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c、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2)、谈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裤子的价钱。(教师板书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那么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桌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1+3”表示什么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并板书)。
(5)、解决第三个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6)、比较:
师:这三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由回答。
揭示课题:像这样要通过两步计算求出最后问题的实际问题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小结:在解答两步计算应用时,同学们要注意认真审题,分析清楚必须先求哪一步,再求哪一步。
2、(出示课件)计划二:乐于助人真开心
村里王奶奶养了许多鸡和鸭,星期天,小昕组织几个小伙伴帮助王奶奶放家禽。
(1)、练一练:鸭有18只,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说说第一步求出了什么,第二步求出了什么。谈话:帮助王奶奶赶完鸡鸭后,伙伴们决定放松一下,玩跳绳游戏。
(2)、练一练: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三题。
弄清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说思考过程。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出示课件)计划三:智力大比拼:
出示:陈宇捐款2元
四(3)班每星期买零食的钱数比四(1)班多30元
四(1)班每星期买零食要花掉730元
钱吴超捐的钱数是陈宇的5倍
郭婷婷每分钟做的比他少4题
陈涛每分钟做20道口算题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信息,添加一个问题,使它变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列出算式。并说说看了计算结果,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小结:今天,同学们过得非常有意义,出色地完成了快乐老爷爷的三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任何难题都难不倒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