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怎么设计(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真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2 教学难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引言:
介绍当代四大污染,引入噪声污染,那么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有什么危害呢?
谈谈你的感受
一、噪声
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噪声的来源
【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危害】
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0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3月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
(五)噪声的利用
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1、关于噪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悦耳的音乐声可能是噪声;
B、噪声都是机器工作时振动时发出的;
C、噪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D、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2、声音对人体,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噪声对人的危害极大,噪声污染决定于( )
A. 声调的高低变化 B. 响度的大小 C. 音色的不同 D. 声波的杂乱无章
3、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噪声不得超过( )
A. 90dB B. 70dB C. 50dB D. 30dB
4、为了保护听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噪声不超过( )
A. 30分贝 B. 50分贝 C. 90分贝 D. 110分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畅所欲言,提出
要探究的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
同等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记录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探究三:声速
探究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
3、回声的作用
课外拓展:
科学世界 【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的地盘你做主,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它们发出声音。
【过渡语】有些物体的振动能观察到如张紧橡皮筋的振动,但有些振动观察不到,你能想办法说明振动的存在吗?
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
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
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
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如音叉 发声的音叉弹开乒乓球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如队鼓 发声的鼓使碎纸屑跳动 发声的鼓鼓面在振动
橡皮筋
桌子
人
直尺
其他
【结论】你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
【教师演示】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强调:①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②振动不能写出“震动”
4、【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5、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
【设置情境】
视频播放: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中交谈的资料片断,设问: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过渡】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提出问题】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把真空铃实验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实验推理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
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探究】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
【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3、【播放视频】声音的传播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5、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运用: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
【播放视频】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 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
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课下试试看。验证一下你的回答。
2. 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能过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并补充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损失少)
【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知识拓展】
1.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提问:你能说出回声的作用吗?
【播放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并展示。
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思想,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探究活动,注意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反思,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
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纠正错误的认识,“振动停止了,声音消失了”纠正 “振”字的写法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
青蛙:气囊振动
鸟:鸣膜振动
蝉:鼓膜振动
蟋蟀:翅膀摩擦
(设计意图: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思考,宇航员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通话,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
(设计意图:神舟十号飞船6月11日成功发射升空,说明我国在太空技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腾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理想。)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1.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2.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3. 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液体传声举例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或脚步声吓跑,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等,证明水能传播声音。
进行敲桌听声声音
固体传声举例
如医生用听诊器探知病情;
地震埋在废墟里时,为节省体力,不要大声喊叫,而是敲击墙体或钢管;俗话说“隔墙有耳”等。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总结知识要点
识记知识要点
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到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即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和信息。
阅读声速表,回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并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指导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讨论交流
1.听到两次响声,因为声在铁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在同样传播距离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短,所以先听到。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播的敲打声。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且损失小。
学生自学课本中回声的内容,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回答。
学生板演:
从发出原声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离障碍物S的计算公式为
总结回声的作用有两个1.利用回声加强原声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见【附件一】
谈一下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见【附件二】 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 物理助学《小试身手》1-6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
3、回声的作用: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附件一】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在你的地盘你做主中,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对于转化法在物理研究与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重点说明,因为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转化法比较陌生,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很重要。
3. 在真空铃实验的教学中,能对问题进行细化,尤其关注细节,如在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电铃锤在振动,但听到的声音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的过程中,听到由弱变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变化不是声源的问题,而是介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在声速及回声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学,展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展示的好习惯。在声波的教学中,增加了用声波视频器展示音叉声波图的环节,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回声测距的计算中,写法不规范,还要加强训练。有的学生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有的学生不清楚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不知道声音经历双倍声源到障碍物的路程。
【附件2课堂检测】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2.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 如图3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5. 如上右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 ;其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
6. 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振动 空气 2.快 快 340
3.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 4. C
5. 小、空气固 6.体(或金属)
7. 3000 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 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的探究活动模板
【课题】光源的发展史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提出光源发展的新方向.
实践探究活动
【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2mm的圆孔.晚上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瓶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液化现象
2 知道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都进行了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形成降雨的液化现象,以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也让他们不觉得神秘而产生亲近感.逐步知道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是“液化”,以及原来降低温度可以液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液化的不同方法以及液化的条件和液化的放热现象.
本节的一个特点就是紧密得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本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以前的知识规范化,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统一到理论上来.
教学可先把生活中的常见的、能见到的、具体液化实例列举出来 ,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追问他们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解.之后举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并试着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液化
课题
液化
教学目标
1. 知道液化现象
2. 知道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
1. 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
2. 液化放出热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讲授、实验
教 具
冰块、敞口易拉罐桶(装冰)、注射器、乙醚、塑料一次性打火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汽化现象
汽化和液化是相对的现象,复习汽化的方式和需要吸热的情况
二、引入新课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液化实例,并不作解释而是让学生去讨论
三、液化的方法
1. 降低温度 气体液化
总结生活中的遇冷液化的实例
2. 压缩体积 气体液化
讲解这个方法,并说明一些气体液化的特殊性
四、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要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五、小结
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放热情况
六、作业
P58—1、2
教师:
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听取讨论进程,不断修正学生讨论方向
演示注射管压缩液化乙醚
提问生活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伤得厉害的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不规范语言
学生: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得出发生的原因.并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观察细节,并提问
讨论,并用解释
学生试着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调查舞台上“白气”的成因
【课题】舞台上“白气”的形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舞台上“白气”的用途,形成;有条件可以体验舞台上演出的感觉。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
3、发现新问题。
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
一、讲清本单元知识点要求是拓展知识深广度的保证
笔者认为,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才能针对性更强展开复习,总的来说,《声现象》章节传播的知识点如下:一、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三、知道回声产生的条件;四、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影响因素。
在复习开始前,教师再向学生讲解这些有助于学生唤醒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回忆,带着更加清晰地目标进入到知识复习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大都已经初步掌握和了解知识,站在对已经了解知识的层面上,又能形成二次记忆,除此之外,还会发散思维,延伸知识结构,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重点难点解读清晰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备基础
(一)关于声音的产生问题
首先,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其次,物体振动时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声音;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人耳都不能听到声音;人耳器官有听力障碍也可能听不到声音;人耳能分辨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再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二)关于声音的传播问
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例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铁管,在另一端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三次声响;测量声速的方法。方法一:测量发令枪的发令地点到观测地点的距离s,然后测出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根据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方法二:测出铁锤打击钢板或铁片时落下和听到铁锤打钢板的声音的时间t(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为准),再测量打击到测量点的距离s,根据公式算出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还可利用此办法测出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三、真空不能传声。
(三)乐器的特征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它们的物理意义、决定因素都不同,它们之间没有联系。其次,平时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是指响度,平时所说的声音的高低是指音调。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最后,男低女高是指男的音调低,女的音调高。在唱歌时说这句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就是音调;你的声音太低,我听不清,这里的低指的是响度。
(四)声的利用问题
这里重点强调利用回声测距离时,接收回声的时间为声音往返的时间,即声音通过的距离为往返路程。
(五)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
对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要非常熟练。为了减弱噪声污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在深夜开大音响;上课时不要随便晃动桌椅发出声音;自习课上不要大声喧哗;要知道工业噪声:如工厂机器的运转声、材料的锯断、冲压声等;生活噪声:如在屋内打开窗户向外大喊大叫等;并且要对这些噪声如何减弱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典型例题欣赏要讲深讲透,全面落实单元三维目标是法宝
(一)知识与技能类问题处理方法
例如,唐诗《枫桥夜听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解读:这是物理学与语文知识的渗透。古诗词、名言警句中蕴含许多物理知识,要求同学们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理解诗句含义,才能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诗句中反映出的物理现象。首先要理解诗句大致意思,然后找出隐含的物理信息,最后给出体现出来的物理知识。这句诗意思是在姑苏这座城外有一个寒山寺,夜里诗人在船上听到了寒山寺庙的钟声。这里面听到钟声说明钟振动产生了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到人耳。所以体现的物理知识就明显了。答案:①物体振动发声;②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等。
又如,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的.声音更响多数同学猜想到:使物体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即可。在实验前,教师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方案1: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方案2:把发声大小不同的音叉叉股与水面接触,溅起的水花大小不同。请你再设计一个另外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收集的结果,最后归纳和总结出探究结论。
解读:再设计的方案意思与方案1和方案2一致,但所用器材和表现振动的行为方式可以不一致。比如: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记录结果时要设计好表格,在表格中写清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影响的一个因素和实验要求。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理解程度归纳结论。答案:设计的方案:将锯条放在桌面上,边缘伸出桌外,用一只手按住锯条,保持锯条位置不变,另一只手分别用不同力度拨动锯条,使锯条振动,仔细辨别声音,并同时观察锯条的振动。实验记录表格,锯条振动的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探究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响度越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问题处理办法
例如,根据《科学画报》的一段文章,回答下列问题。优美的音乐,动听的语言,声音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的应用数以千计。听说过吗声波能使冰箱制冷,能发现隐藏的爆炸物,甚至还能减肥。总之,声波应用将为未来社会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你也许会听到这样的话:把音量开小点儿,否则冰箱里的东西全要冻上了。劳驾,请加大分贝,我想让灯光再亮点儿。这听起来像痴人说梦,它们会成为现实吗这个问题要留给那些研究不可见的声波世界的科学家们来解决。的确,声波可以把音乐和语言传入人的耳朵,但是若将它的能量加以转变,它就会变成一种高效的能源,产生光、热,促成核聚变,还能够作为测量海洋深度的工具。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物理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 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 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 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物理学习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物理学习方法
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机械能知识点
1.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决定动能的是质量与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的是质量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是劲度系数与形变量。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
4.势能和动能的关系: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s。
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少于: S=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vt =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五)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及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3、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声源的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6、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7、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毒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一切干扰人们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
为了不影响睡眠,一般不要超过50dB,
为了不影响工作,一般不要超过70dB,
为了不损害听力,一般不要超过90dB,
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最微弱的声音;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例:汽车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例:戴耳塞)
(七)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1、蝙蝠用来辨路捕食2、超声波测速仪 3、“B超” 4、“声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1、清洗精密机械 2、粉碎体内结石 3、制成超声加湿器)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复习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_____停止,_________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以_________的形式。声音在_________传播得最快,_________其次,_________最慢;_________不能传声。
3. 声音在__________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公式:声速=_________。声速不仅跟________有关,还跟________有关。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叫骨传导。
2.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三、声音的特征
1. 声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声音的音调是由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快,发 出的音调越高。我们听到的较刺耳的声音音调较________。一般小孩声音的音调比大人的音调________;女人声音的音调比男人的音调_________。
3、声音的响度是由________决定的。发声体的__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响度还跟__________有关系。
4、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及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声音的品质,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决定。
5、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___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为_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______。
6、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人的 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_。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所谓噪声有两层含义:(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和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以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______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__________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保证休息和睡眠);______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和学习);长期生活在______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保护听力);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3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噪声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防止噪声_______(消声)---_________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
五、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还可以传递__________。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__________。人耳能够分辨出原声和__________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 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__以上,所以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__________m,人耳才能分辨出。
物理《声现象》复习课件
一、声音是什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声。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注意: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声音的传播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声音的传播需要__ __,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_ ____,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___ 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_____ 不能传声。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
3、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音具有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二、声音的特征
1、声音的三要素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___ _、_____和____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是由物体振动的_______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_____,是由物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______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3)
声音的特征
响度
音调
音色
影响因素
振动的
声源的远近
振动的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改变方法
改变力的大小
改变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
举例
震耳欲聋
脆如银铃
悦耳动听
说明
1、频率: ,单位:
2、振幅:振动的幅度
2、用一把直钢尺完成下列探究实验:
(1)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什么关系?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1)实验方法:将钢尺一端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另一端伸出桌面外( 相同)。第一次 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第二次 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
现象:第二次比第一次的响
结论:振幅越大, 。
(2)实验方法:将钢尺一端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大小相同的 拨动钢尺)。第一次伸出的 一些,使钢尺振动发声,此时钢尺振动的 ;第二次伸出的. 一些,使钢尺振动发声,此时钢尺振动的 。
现象:第二次比第一次音调低
结论:振动越慢, 。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1、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划分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_ __,用符号“dB”表示。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从噪声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环节来防治。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由于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 __Hz~_______Hz,在这个范围以内的声音称为可听声。人们把频率低于____Hz的声音叫做__ ___,频率高于_____Hz的叫做___ __。
2、超声波具有 , ,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等特点。生活中的应用:声呐、B超图像、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
3、次声波可以传的很远,容易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参观或观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学、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现象的应用;声音有能量。
【教学难点】声音有能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铁路工人有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丝;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实际上,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远不止如此,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1、声与信息
1.蝙蝠如何确认目标的位置?
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回声定位。
2.潜艇用声纳——回声定位。(雷达)
3.中医诊病。
4.B超。向人体内发出超声波,同时接受发射波,将所携信息反应在屏幕上。
2、声与能量
演示:去掉罐头盒两旁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看到火苗摇动。
——声波能传递能量。
应用:超声波清洗;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给钻石打孔。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课后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1、下列事例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的是( )
A、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利用超声波把水击成水雾再用风扇吹入室内加湿空气
C、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D、利用B超为病人做检查
2、对“震耳欲聋”这句成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形容声音响度很大 B、它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它说明噪声的危害很大 D、它说明发声体振动很快
3、下列不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
A、用B超给病人检查病情 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昆虫 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4、关于声音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却确的是( )
A、中医的“望”“闻”“问”“切”四个途径中“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信息的
B、声波能传播能量,因此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
C、教师在教室讲课,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D、声在工农业生产,军事,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危险
5、大街上的“超声波”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C、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D、超声波能引起液体的振动,把污垢敲击下来
6、下列不是利用超声波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 B 、用B超检查病情
C、用手机给对方传递信息 D、用声呐探测海的深度
7、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山崖行驶,在某处鸣笛,经2s后听到回声,求鸣笛处离山崖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为340m/s)
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
一、填一填(每空2分,共30分)
1.人讲话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蝉的鸣叫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
2.下列事例中,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声音的。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A.我们平时听到的讲话的声音;
B.在水中游动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
C.人的耳朵紧贴到火车铁轨上听到远处开动的火车的声音
3.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说明战斗机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__________,同时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图1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
6.在物理学里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物理量,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相应的物理量:“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她在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她唱得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7.小强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
D.声具有能量
8.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9.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10.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2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乐器商店的标志
D.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11.刀郎原唱的《的第一场雪》,歌声优美。听到洗澡间里传出“20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的歌声,门外的小生大叫“牛郎兄,你以为你是刀郎啊!”小生判断唱歌者为牛郎,而不是其他人,小生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12.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 )
A.海底深度
B.两山间的距离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敌潜艇的位置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必须用无线电交谈
14.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摇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1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在家中,音响播放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从环保角度来看,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16.以下例子中,不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
D.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三、实验题(6分)
17.如图3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__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_,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___决定的。
18.如图4所示,用一只手将钢锯条压在桌沿上(也可用塑料尺代替),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________,听其响度________,这说明响度与________有关。
四、想一想(4分)
19.如图5所示,有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能听到室外的鸟的歌唱声。而她到另一间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几乎听不到鸟的歌唱声。请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树上鸟儿的歌唱。
●发展性学力反馈
五、探究与体验(20题4分、21题6分,22题4分,23题6分,共20分)
20.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频率,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21.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总结:声音靠________传播。
22.如图6所示,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这套编钟依大小次序分3层8组,悬挂在钟架上,你猜想编钟音调的高低和编钟的大小有没有关系?为什么这样猜想?
23.将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都录到录音带上,然后再放出来听,会发现录下的自己的声音与平时的声音不同。录音过程中能产生失真,这可以在听别人直接说话和录音说话的对比中发现,但录音中自己的声音与平时自己的声音的不同,显然不是这种失真造成的。试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
●创造性学力反馈
六、想象与创新(24题4分,25题6分,共10分)
24.两名宇航员在飞船外进行太空行走,近在咫尺,若按在地球上的习惯方式交谈,对方能否听到?为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从声音传播的角度考虑,会遇到什么问题?
25.在小小音乐会上,小明拿出装有不一样多的水瓶子,并从左向右敲打瓶子,瓶子发出“i,7,6,5,4,3,2,1”的声音,下面的小红看上去把嘴贴在瓶口吹气,瓶子发出的是“1,2,3,4,5,6,7,i”的声音。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4.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
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6.声速:即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气温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 x108m/s 。
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当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形成回声。
只有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或障碍物离人至少17米人耳才能把它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将和原
声混在一起, 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8.注意:不要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发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9.不要认为只要听到两次声音就一定是回声,听不到两次就一定没有回声。
10.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听小骨 及其它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 听觉神经 把信号传给 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1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①空气传导; ②骨传导。
12.人耳听到声音两种途径:①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②声波-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13.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发声体振动,且是每秒振动20-0次;其次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要有良好的接受声音
的器官(人耳)。
14.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从而能判断声源的位置
的现象。
应用: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立体声。
注意: 不要认为人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15.概念: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6.决定音调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7.频率:发声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符号:Hz
人耳的听觉范围:20-20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 Hz叫超声波。(波形紧密的频率高)
18.概念: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19.决定响度因素: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高,响度越大。响度还与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
越远,响度越小。
20.增大响度的办法:一是减小声音的分散;二是减小人耳到声源的距离。
21.音色概念:声音的品质。
22.决定音色因素:发声体本身 注意: 不要认为音调高,响度一定大。
23.噪声的概念:①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听觉下限为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70dB;
为了保证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50 dB。
25.噪声的控制:
(1).控制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
注意:不要认为优美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不要认为0 dB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没有物体振动。
26.利用声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
27. 利用声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物质;超声波除尘、洗牙。
简答
1、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为什么?
答:不是,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由于声音被山峰、云层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的结果。
2、年暑假期间,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请你分析:雪地登山,为何不宜高声喊叫?
答:登山或探险的人进入雪山或溶洞之中,一般都禁止高声喊叫,这是因为山上雪堆及洞中岩石支撑可能十分脆弱,高声大叫引起空气振动,传到雪堆或岩石上会引起它们振动起来,这样可能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从而危及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进入这类地区千万不要随意大呼小叫。
3、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4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答:(1)两个人对面说话,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闪电过后要好长时间才能听到雷声;
(3)发令枪响后好长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放礼花时,看到礼花后,很长时间才能听到礼炮声。
4、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教室中间不动,然后,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用两手击掌发声,请问该同学能否准确判断出击掌的地方?为什么?
答:不能正确判断击掌的地方,因为人是靠“双耳效应”来判断声源方向的,而当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击掌时,声源到两个耳朵的距离相同,两只耳朵感觉的时间就没有先后之分,不会产生双耳效应,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5、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而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请解释其原因。
答: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贝多芬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即骨传导来进行创作的。
6、假如你是一名舞台音响师,你怎样使台下的观众听到更好的立体声音?
答: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音箱),这样观众就能听到更好的立体声。
7、把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嘀嗒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什么?
答:骨头能够传导声音,而且传声效果很好。
8、许多内部听觉还完整的聋子,也都能够依着音乐的拍子跳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这是因为音乐的声音经过地板和他的骨骼传导到耳膜使其振动产生听觉的缘故。
9、将开水倒入一个空暖水瓶中,暖水瓶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声音有什么变化规律?
答:向暖水瓶内灌水时,引起水面上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随着水面升高,上方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变快,这样空气柱发出的音调越来越高。空气柱振动幅度变小,响度变小。
10、冬天,寒风吹到野外的电线上,发出呜呜的响声,但夏天却听不到,为什么?
答:因为冬天天气冷,电线受冷收缩,振动频率高,音调高;而夏天天气热,电线膨胀松弛,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11、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是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否采到了花蜜,这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答:根据声音的音调不同来辨别的。蜜蜂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300次/秒),音调低;不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大(440次/秒),频率大,音调高。
12、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为什么?
答:能引起人们的听觉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于10Hz,它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为500~600Hz,它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13、有人说音乐是乐音,因此音乐声不会成为噪声,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也是噪声,因此音乐声可成为噪声。
14、无声手枪为什么会“无声”?
答:因为无声手枪把声音在声源处减弱了,这是噪声减弱的第一途径。
15、墙壁的传声性能比空气好得多,但是把门窗关闭后,外面传入室内的声音却明显减弱,这是为什么?
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如墙壁、玻璃等,大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门窗关闭后,传到寅的声音将被减弱,这就是利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一个途径。
16、文明卫生城市为什么要求植树种草?
答:植树种草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树木和花草可以吸收、减弱噪声,使得城市更显得安静,让人们放松神经,享受自然。
17、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①植树种草②设置隔音板③工厂、车间、娱乐场所等远离居民区④在市区内禁止鸣笛
18冬天原来嘈杂的马路,降雪后显得格外寂静,其原因是什么?
答:马路上的嘈杂声主要来自各种机动车辆发出的噪声。降雪后,马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这时马路上的雪较松软,变成了较好的吸声材料,噪声被雪吸收了,所以,雪后的马路上显得比平时寂静多了。
19、一部科幻片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的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
答:(1)在太空中听见爆炸声(真空中听不见爆炸声)(2)先听到爆炸声后看到爆炸的火光(光速大于声速)
20、光、声的传播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1)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物,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说来,媒介物的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却越大。 (3)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21.为何在屋子里讲话比在旷野里讲话听起来要响亮?
答:在屋子里讲话,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要响亮些。
22、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什么?
答: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被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混响,也就是减弱回声。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八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近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八年级物理声学习技巧
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模式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物理是很难学好的一门课,特别容易听不懂,所以初中物理老师讲课过程中要适当暂停,及时检查听课质量特别重要。比如,随机提问几个课堂小问题,学生答对了给予几句口头表扬,学生也乐于继续听,有了互动,也方便教学继续进行。
同时要反复叮嘱学生们注意概念的理解和辨析,理解其物理意义,只有基础概念理解好了才有物理根基。对于基础性的知识决不能模棱两可,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拿出自习时间来背诵和记忆,课堂进行提问检查。
老师教授新课时,要多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来进行类比教学和举一反三。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考试中的重点例题,对于一些比较难和偏的问题,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请教,照顾整体同学的学习进度,不可因小失大。
中考物理考点声现象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4、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就低沉。
7、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8、音色:也叫音质、音品,它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震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9、噪声的控制:
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2)在传播途中隔离和吸收,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10、超声波:高于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11、超声波的应用:
1)声纳----探测海洋深度、鱼群、礁石等
2)B型超声仪---观察内脏器官及胎儿,帮医生诊断。
3)超声探伤仪---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
4)超声波测速仪---测量物体速度。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43页第2、3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54 —— 2、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59 —— 1、2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