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次为您整理了三年级科学教案【精选8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同桌。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学习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学习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学习流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书、衣服 、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直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本课在环保方面的意义深远。在教学中,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这样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评价,在总结时再进行概括,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塑料的优点;在研究塑料缺点活动中,教师应以图文想结合的形式,展现废弃塑料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

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2、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3、想知道,爱提问。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