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8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10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反思: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新港一小 石莉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学科
素质
知识: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情感:从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其它
素质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读议法 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型
导读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目的意图
个性修改
复习导入
自主学习
组织交流
品读课文
小结
布置作业
1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那场可怕的地震中,我们认识了一对父子,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出示词语,指名读:
混乱 昔日 废墟 绝望 破烂不堪 挖掘 获救
3能用上这些词语,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1了解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整体交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准备交流。
3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4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下面重点语句,并指导朗读。
(一)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当父亲看到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b他为什么这样毅然决然地走向废墟呢?【板书:不论……我总会……】
c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许多人劝阻父亲,但他依然挖掘的部分”
在挖掘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人劝过父亲,他们是怎么劝的?父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板书:埋头接着挖】你体会到什么?
指名分角色朗读5-11段,教师相机指导。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 38小时到底有多长?
b 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的罗列了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呢?交流后朗读。
c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指名说。教师板书外貌的词语。
d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父亲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着,给他力量的还是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能读出此时父亲给你带来的震撼吗?(齐读)
(二)儿子的了不起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a想象一下,废墟下的孩子在这38小时里经历了什么呢?
b让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被困在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8小时过去了,没有任何人来救他们,阿曼达想 ,他对同学们说 。
12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人来救他们,此刻,阿曼达想 ,他对同学们说 。
24小时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人来救他们,此刻,阿曼达想 ,他对同学们说 。
c是什么让阿曼达在绝境中满怀信心?【板书:不论……你总会……】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为什么课文反复出现这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师生分角色朗读
4、如果现在请你给课文重新起一个名字的话,你会怎么写呢?(学生在书上写写)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用深深的爱,坚守的信任,谱写了地震中一个奇迹。作者通过对父与子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流下了深刻印象的描写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的语句认认真真的抄写下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父亲的感情
以想象说话的方式走进阿曼达的内心,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其深悟到:是信念创造了父与子地震中的奇迹,丰富了父子了不起的形象。
摘抄的练习是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是学生再一次触摸语言文字和作者的心灵世界。
布置作业
必做
抄写有关语句。
选做
读相关的故事。
板书设计
地震中(了不起)的父与子
动作 语言 外貌
坚定地站起身……走去…… 不论……我总会…… 满脸灰尘
布满血丝
破烂不堪
埋头接着挖 不论……你总会…… 都是血迹
课后小记
一、读准带点的多音字,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发生(fā fà) 冲向(chōng chòng)教室(jiào jiāo)看到(kān kàn)
没有(méi mò) 难过(nán nàn)到处(chù chǔ)只要(zhī zhǐ)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昔日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
2、父亲疾步走向儿子的教室。疾步:
3、别人都绝望地离开了。绝望:
4、父亲的衣服都破烂不堪了。破烂不堪:
三、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这时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紧紧拥抱在一起”表现出了父子俩什么样的心情:( )
a、表明父亲非常喜爱儿子。
b、表明父子俩感情非常深。
c、表明父亲救出儿子后在激动心情。
d、表明了父子劫后余生,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四、读全文,填空。
1、本文主要写了
的事,歌颂了
赞扬了 。
2、本文的中心句是: 。
3、说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
说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
五、读课文内容,完成问题。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他七岁儿子的学校。所填的词写出父亲的 心情。当时父亲可能会想:
2、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这段话作者抓住父亲当时的 、 、 进行描写,表达出父亲 ,但父亲很冷静,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面角,便 。这里的“ ”看出父亲动作 ,心情 。
4、父亲坚持挖了 小时,他
从父亲的外貌、衣着描写,体现出父亲此时 。
当听到儿子的声音,父亲 。
5、“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 次出现,它是 ;是
;也是 。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 。
通过儿子对父亲的 ,说明了儿子对
。
6、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塌”时,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阿曼可能会说:
父亲可能会说:
7、面对着一对这么伟大,这么顽强,这么无私的父亲,你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8、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4篇)
《地震中的父子》教学设计四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艾启双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 一 课 时
↘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 二 课 时
↘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 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三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艾启双
第 一 课 时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
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 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 二 课 时
↘ 抓住重点 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 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刘飞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 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
石桥铺小学 唐 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读课文,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散文《背影》、古诗《游子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教师板书:地震)
1.师:同学们看到地震一词,你会想到什么?
2.请同学们讲述在四川大地震中发生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3.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地震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无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灾难都显现着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
(1)指名学生领读。
(2) 开火车读。
(3)交流收获
3、播放地震场景视频
学生用一个词形容你的感受!
师:就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中有这样一对父子,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在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怎样一件事!
三、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对父子?(板书: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
1.师:为什么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板书:父亲)
重点品读这句话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而不直接写“36小时”体会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难;让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感受父亲的艰难和伟大,以及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为什么能这样坚持下去!)(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通过教师范读、引读、配乐读等形式,品读这句话。
2.请同学们把书端好,教师和学生配合朗读父亲找到儿子后的对话(课文12-23自然段)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儿子?(板书:儿子)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a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儿子的坚强和镇定,以及对父亲的信任)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身上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他读一父亲的信任。)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齐读
师:是什么把他们父子紧紧地连在一起?(板书:父子情深)
(2)教师引读:
1.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是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学生齐读
2.当儿子面对恐惧和危险,艰难等待时,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3.让我们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四、写法指导 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到父亲的伟大,儿子的了不起,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的呢?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细致刻画,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与子间深厚的情谊。)
2.师:这正是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课件出示: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种表达方法写一写我们的父母平时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爱的事,有信心完成好吗?)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自己年级组,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坚定。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一、挥想像,升华情感。
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节课中,我引入“想象”:在学生的朗读中,请学生想象,在漫长的36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想象写话”:
在这36小时里,可能会_________,可能会__________,但父亲还是坚持着,因为他相信____________.
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教学中让学生读的太少了,忙于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多层次的去读,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
石桥铺小学 唐 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一、教学内容:
课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同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 ”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 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 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板书:
11、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
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