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7篇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书生,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
【满分作文】
现实一种
虚拟,一种模仿现实的姿态,诉说着超越现实的梦想,却不敢回过头来,直面现实。
的确,虚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现实。关上灯,戴上“眼镜”,你就可以置身各个具体的场景。技术越发达,逼真度就越高;技术越成熟,实在感就越强。VR,就是一种技术。
然而VR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态度。它在本质上迎合了现代人的种种需求。
对充实感的需求。前一秒你在试衣间,下一秒你在候诊室。手表的滴滴答答再也不会对你造成“时间不够用”的困扰。你一刻也停不下来,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对超越感的需求。它给你带来偌大的力量感,赋予你在时空经纬网间自由穿梭的能力,让你摆脱现实逼仄的平凡,感到无所不能。
对新鲜感的需求。日复一日的机械式劳作没了。在这里,你拥有多重生活,品尝这不同风味的情景,走马观花地领略各种可能。
就像海绵,抱得越紧,就越难以松开。一切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无限可能的向往,一切远方,一切诗意,都在这块海绵里。
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指出,这样频繁地将“眼镜”戴上摘下,不仅让人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还可能加深人们对于现实的不信任,使人们愈发认为,只有在虚拟中根据个人喜好需求“创造”出来的新现实,才是最好的现实。它,剥离了人们与当下。那些对于充实感、力量感、新鲜感的追求,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追去吗?
更多的是一种假象,一个购买注意的循环。根本上,一个人的时间无法增多,一个人也只能拥有一种生活。充实感的背后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鲜感的而背后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看别人活腻的地方”。
它给人提供了很好的出口,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只是,人终将面对现实,当“眼镜”不得不摘下,开关不得不关闭之时,习惯了虚拟的你,又将怎样面对这个陌生的现实呢?
那么,我们应该摈弃它,扔下它,远离它,不去看它?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宣扬自己热爱现实的背后,是麻木、默然于现实的心灵。
事实上对于充实感,力量感,新鲜感的追求,人皆有之。它们与现实构成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维度。
而真正所应做的,不是舍弃一方追求另一方,而是让VR回归到一种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另一方面。
虚拟,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的一种。用海绵自主地擦掉虚拟与现实的界线,让虚拟完善现实,成为一种现实。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 “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它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之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三本大书或许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性。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书籍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构成了坚固的外墙。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里的基础设施。“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自己心灵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有精致的装饰。
而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物质世界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人都会自觉在地铁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用着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吵闹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来品读,遑论“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呢?
爱默生曾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当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看人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外在物质世界追求而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能够有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在人生之书的翻阅和充盈中得到了全新的演绎。那么,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
“无论人的一生是多么得(的)漫长复杂,他终将反应于一个时刻,那就是他大彻大悟究竟是谁的时刻。”博尔赫斯如是说道,确然,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习那些由具体知识构成的文字之书,继而阅读由世事阅历垒砌的无字之书,最终读懂那本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心灵之书。这一过程其实正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一场盲目的追逐,相反地,那应是不断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马斯洛曾提出过“需求理论”,将人生概括为实现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精神五个需求的过程,而这五个需求实际上是递进达成的。阅读有字之书,我们的头脑变得充盈,我们具有了保护自我安全,实现自我生存的能力;阅读无字之书,我们的人格开始健全,我们能够在社会中相处,甚至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褒美;而在实现了上述需求之后,心灵之书的书页向我们缓缓展开,以我们的知识与阅历为基础,我们有能力感知精神深层次的表达,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达到那个“大彻大悟”的清朗境界。
然而观当今之世,读有字之书者泛泛,读无字之书者不鲜,唯读心灵之书者寥寥。有人说,这是现实的压力逼着人们从精神世界中抽身,可的确应该这样吗?我想起加缪用不无温情的笔触描绘的那个走下平原并感到幸福的西西福斯。是的,从睡梦中醒来后,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如西西福斯推动着那块名为“现实”的巨石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山崖,可是当我们读懂了那本心灵之书的启迪,读懂了我们精神的渴求,读懂了自我的意识,心灵的声音指导着我们,“带着幸福的微笑走下平原”。
知识的掌握、阅历的丰富与精神的升华,这三者体现的,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对自我的一次次突围。囿于躯壳之中,有时我们也会感受到女诗人辛波斯卡所描绘的那种“我即是我的阻碍”的无力感,但也正是这种局限性,促使着我们自觉地反抗着那些看似命定的桎梏。我们认识了人生的不足并尽己全力修补,谁能说这样的人生配不上一支激越昂扬的战曲或是颂歌?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是在书写属于自我、属于灵魂的浩荡传奇?
“别做观众了,试着自我评判!”加缪的话语正在耳畔,人生突围的号角已然吹响,三本大书在面前缓缓翻开,这是属于我们的人生,这是灵魂光荣的突围!
人生有三本大书:“无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文学爱好者便是其中典范。他们大多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法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时期,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科圣墨子都(对)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少年,请放下得失,勇敢独行!
唐诗里,有许多“独行者”。幽州台上,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大雪纷飞,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秋风寒露,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世人心中,他们皆是失势之人,失去了荣华,失去了富贵,失去了友人,甚至失去了家庭。与此同时,他们又得到了许多,在山水中,在江湖上,在天地间,砥砺了初心,磨练了精神。
得失一朝,荣辱千载。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些“独行者”依然激荡着我们的心:对他们来说,得与失,也许从来就不是起点,当然也不会是终点;得与失,只在他们的寸心之间。曾记否,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觉醒年代,在苍茫大地上的那些“独行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位韶山口音的湖南青年伫立江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责。”聂荣臻的一封家书,深情如斯。“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牺牲家庭,拼死与帝国主义者相反抗。”关向应的一字一言,坚定决绝。
风雨飘摇,雾重烟浓。他们不是不知道从此可能要失去的是家庭,是自由,是生命。但信念的星星之火,一经点燃,就从此燎原!
父亲舍弃了孩子,妻子诀别了爱人,前赴后继,用热血开路,用生命架桥,他们失去了很多很多。从南湖启航,他们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天堑长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得到”——建设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盛世中国。“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就是百年前“独行者”的得失观。
曾记否,七十年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些“独行者”。那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可他们回来了,他们从世界各地回来了,他们放弃了丰裕的生活回来了,他们义无反顾地回来了。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他们回来了!
他们大声呼吁:“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大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是七十年前“独行者”心中的得失观。曾记否,就在去年,从全国奔向楚天大地的那些“独行者”。
疫情期间,这些“独行者”毅然以背影示人,成了英勇的“逆行者”。“此行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复返!”这就是“独行者”的勇气,这就是“逆行者”的担当,这就是他们的得失选择。
独行者,有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独行者,自有胸怀、自有光芒、自有脚印。独行者,得失不计个人荣辱,却与祖国相连,与民族相关。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独行者,永远有一颗少年心。
少年,请放下得失,勇敢独行!
人生没有得失,只有选择
公元1080年,赤壁之下。44岁的苏轼大大地郁闷着。人到中年,被贬黄州。他要在这个偏远落后的地方自力更生、开荒种地。
想到这里,苏轼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个时候需要喝点小酒了。一阵清风吹来,苏轼醉了。他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人的力量这么渺小?为什么我想要的都得不到?为什么兜兜转转二十年,我现在要待在黄州这个鬼地方?就在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另一个苏轼跑出来了,他说:别想了,你抬头看看,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是你的。黄州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你还可以种地。也许种着种着,有一天朝廷又会想起你来了。
那个伤心的苏轼想了想,好像也对。他举起酒杯和对面的苏轼碰了一下。最后的最后,他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公元1774年,泰山山顶,还有一天就要过年了,但42岁的姚鼐没有回家,此时此刻他正冒着严寒与风雪,在泰山看日出。
月初的时候,姚鼐还在京城,他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编写《四库全书》,同时也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和纪晓岚吵架。最后,实在吵不过,一封辞职信递了出去。理由是:我爸妈年纪大了,我要回家去给他们养老了,正好也快过年了,我现在回去刚好。
辞职后的姚鼐没有回家。因为人到中年失业了,说不郁闷那是假的,郁闷的姚鼐约了好朋友去爬泰山。而此刻,泰山之顶,苍山负雪,朝日磅礴。姚鼐想,这一趟没白来。
后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轼醒来,继续做他的黄州团练副使,但是也做苏东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慢慢走,慢慢看,也慢慢等。
后来,在泰山山顶看日出的姚鼐大步下山。他没有继续考公务员进体制内,而是开启了创业生涯,开办了很多家书院,做了教书先生,桃李满天下。
人生的失意时刻,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像苏轼一样,一条路走到黑,但知黑守白,自我安慰,坚持最初的选择。你也可以像姚鼐那样另寻一番天地,放弃那条已经走了很久的路。我们不会说苏轼那样的人生就比姚鼐好,也不会说姚鼐那样的人生就比苏轼差。因为每一种人生都没有得到或者失去,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体验到什么。而体验即是人生。
太阳经历了那么多年,还是如此辉煌月亮在空中静默了许久,也未有变老之意我,上帝不经意间的作品,却深感到成长中的所失与所得如此的张显。灿烂的阳光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总算睡了个好觉,我便伸懒腰边对自己说。“这星期太累了,为了毕业考试狠狠的忙了一阵子,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因为老长时间没仔细照过镜子了,于是坐在镜子前凝视着镜子里的我。
你快毕业了,真快啊,这几年如白驹过隙一般掠过了,你得到了什么?镜子问我。
我得到了更多知识,得到了更多关于人生的认识,得到了更多朋友,还有……我并不是很高兴地说。因为我看到自己在变老,时间在年轻的脸庞上留下痕迹。
我知道你不高兴。尽管你很爱笑,但你更喜欢出去看山玩水,不愿在书堆中存活。更喜欢用颓废的文字书写一半阴雨一半阳光一半迷惘一半灿烂的你。更喜欢得到的比失去的多。镜子太了解我。
然而三年来,十六年来,我失去的确实比得到的多。我失去了童真,看到秋千后不会再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我失去了信用,再也不敢信誓旦旦地向自己保证。我失去了一颗极善良的心,看到老太太艰难地骑车上坡,不会停下车去帮她,会以自己还忙为借口使自己不顾那个弱小的身影的挣扎。我悉数着自己的所失……
这就是成长,镜子同样无奈。
成长是一条路,需要披荆斩棘的力量,需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需要努力维系原本美好事物的精神,成长也需要乐观,所以我会以微笑与行动面对自己的所失所得。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得”与“失”,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两个极端,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是一种辨证的关系。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我们而言,固然有得有失。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得”与“失”的人却寥寥可数。据我的所见所闻,以下例子是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
贪官污吏之猖狂都因太计较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时刻只想在民众身上刮取民脂,民膏,也不想为百姓造福一方。
万千学子都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心态去读书,全然不理会读书的真谛,最后上演的往往是一幕幕发人深省的悲剧。因高考落榜,就服毒自杀;因成绩差忍受不住父母的责备就离家出走,这些已经屡见不鲜了。只看见一时的“得”与“失”,就甘愿放弃一个让我们去奋斗,去拼搏的美好未来。瞬间错误的抉择让我们的心灵承受着无尽的悔恨。
豁达面对“得”与“失”,生活会因此变得永恒星光闪烁。老子曾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这就是告诫人们,“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到。所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何必在得与失之间苦苦挣扎,轻轻闭上眼睛,宽慰自己的得与失吧!
上述都是一些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人们依然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已有并值得珍视的得,难道这就是人性的贪婪与愚昧。当一个人得到越多,他就会开始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原来追求成功,达到目标的快感就会烟消云散。
可是稍微有所失,就会给它挫败感,令他马上变得诚惶诚恐,仿佛害怕拥有的一切会立即离他远去,这简直就是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的前奏。其实世间一切总是生息循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所以结局迥然不同,那是因为两人看待得与失的角度不同。失败者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得到越多时不再欣喜;稍有所失,心就悲怨,这和守奴才没有什么区别。而成功者反之,当他所失的越多,就是再失,也就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这是他懂得珍视得与失的过程,他看透了得与失之间的门槛。
得与失之间所获的东西要珍惜,对失去的不要耿耿于怀,是非得失,都要真诚对待,不患得不患失才是生活快乐的源泉。
得失共存,懂得选择
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题记
世间万物,都是如此。松柏放弃肥沃的土壤,扎根于悬崖峭壁之中,换来迎风斗雪的雄姿;梅花放弃安逸的环境,获得傲立风雪的傲骨;放弃绚丽多彩的夕阳,迎来日出的壮丽;放弃万紫千红的春天,迎来金色灿烂的秋天。
在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脑海中必定思绪万千……获奖的是你,就是你——莫言。那一刻,你居然犹豫了,惊喜夹杂着惶恐……你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自己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你也在担心,被关注后的生活……
一举成名天下晓!2012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莫言,这是你自己的骄傲,更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接踵而来的是媒体的采访,各地的演讲……有肯定同样有否定,备受大家的关注。在那一刻,似乎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考虑,或许这是必由之路……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应该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是在磨练我们的意志,懂得放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我们面前有美不胜收的风景与通往高峰的路,只能选择其一,这时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有得有失,这是早已决定的,面对得与失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有得必有失。商纣得到了妲已却失去了大好江山;唐明皇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而失去了唐王朝。当他们在逍遥自得、衣食无忧过着生活,享受一时之乐时,往往却失去了一片大好河山。换来的却是他们囚禁之时,贪图一时的乐趣,得到的却是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只是因为被“贪”所困,得到的往往却是得不偿失。
有失不必有得。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他宁愿失去功名利禄,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却换回了神仙般怡然自得的生活。苏轼一生也屡次遭贬,但他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贬到岭南时,他也能富有诗意地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失去的是官职,换回乐观向上的生活。面对失去与得到,他们仍保持一颗平常心,笑傲人生。即使失去,也无怨无悔。他们不愿在官场上争锋相斗,而愿淡泊名利。不属于你的东西终归不是你的,何不换一种心态来面对生活呢!
一切在继续,惊喜稍纵即逝,惶恐同样是过眼云烟。才发现,担忧不过是多虑。只要是对的,便可坚持不懈的为之付出。得失,本就是一体,无法分开,也无需分开。
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人生便是如此,得与失之间获得的要懂得珍惜。有时候失去是为了更好的得到。但得与失同时也是一种考验,从中吸取认识,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切记不要患得患失,有时,享受努力的过程更重要!
生命之旅就像一辆停停走走的列车。每停一站,总会有新的货物被源源不断地塞进车厢,也总会有货物忙不迭地被车站留下——于是乎,我们便有了得与失。然而,他们的界限却如此模糊,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车站里面的那些货物将会被作何处置。你得到的,不一定会永远拥有。而是,父母常带着自己去各个好玩的地方,然而,如今的我们,还可以记住多少呢?
记忆是个有趣的东西,它会把你所经历的事情挨个儿打包成箱,寄存在心中。他是那么的仔细,以至于每个极其微小的感触都不会被落下丝毫;然而它又是那么的马虎,以至于次次都被一个叫做时间的盗贼钻了空子,回忆又便一次次被窃取。小的回忆时间会毫不留情地带走,太大的,只好一块一块地切开,分次运输了。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回忆时而稍纵即逝,时而又刻骨铭心的感觉了。
你得到了这些,但日后又会失去那些,直至你的心不在运动。有得到,便有失去,它们又是互相依附、同生同灭的,不分先后。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当你抱着两个西瓜在路上走,突然看到了你想要的南瓜时,本性会促使你舍弃西瓜而选取南瓜,因为如果不舍弃的话,你终究会被它们活活累死。
美人鱼得到了自己渴望的双腿,同时作为代价,她也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维多利亚女王放弃了掌控国家的权力,但是她得到了人们心中的传世美名已经至今仍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你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相反,你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而往往有时候,当你失去一些东西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它又会重返到你手里。失者有时可以复得。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丢失一样东西后,你认为它消失、不存在了,但往往会在你不察觉的时候被找回来。所谓触景生情便是如此。当你认为一些人、一些事在你的脑海里渐渐淡化,不被提起,然而只要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下,它们就会像海底幽灵般从你的记忆库里蹿出,令你防不胜防。
所以,不要灰心,回忆有时可以与实践抗衡,失去的也永远不会被判无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只有当你失去时,你才会得到,或许你所得到的恰恰是你想要的或是百般寻找的。得与失的界限永远都会是模糊不清的,你永远无法解释其中的奥妙。但只要你拥有像古仁人一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来看待,得与失还会被如此看中吗?
作文题目二选一。
1、材料作文: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上讲到: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而选择比天赋更重要。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2、作文题目:《互联》
漫看得失,前路有光
有人说,得失可化作经验成为下一次的起点;有人说,得失是人生末尾必将面临的终点。我翻开书,一字一顿地读:“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
于是提笔写下:得与失就是存在与成长的过程,漫看得失,脚踏实地,而前路有光。
“眼看他高楼起,想见他高楼塌……”水银灯泄,戏腔凄凉。何为得?何为失?得失幸厄,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尼采论述日神和酒神的文字极其精妙:“如果人生是场喜剧,那便要恣意潇洒地演这部喜剧,不要埋没了喜剧的璀璨与辉煌;而若人生是场悲剧,也要有声有色地参演这部悲剧,不可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如酒神的浪漫恣意。”其实,人生本就是喜剧与悲剧相结合的一场大戏。穿过纪德口中“人生的窄门”,便“自有公平与正义的冠冕为我留存”;走出对于得失的琐碎哀怨,方可“拥抱荒漠之外的恒星。”
丹青之妙,在于花敛容、日藏光、月遮羞;霞光之美,在于朝霞之辉煌和晚霞之绚丽无法共存。川端康成夜半失眠,却看到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梭罗垂钓于瓦尔登湖,方可砍下一段青青的山核桃木做楔子。离开耶鲁殿堂的秦玥飞,得到的是黑土麦田的广阔蓝天;躬耕于金黄稻田中的袁老,又何尝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盛世景象?
既怀殒身之志,则必要面对前方路阻且长;可若不是天命赫赫,怎可生出坚强与希望?人生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一路得到,一路失去,得失互为所倚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我们一直走在路上。奋斗的路,发展的路,实现梦想的路……脚下步履不歇,回首仍有脚印,前路纵有坎坷,未尝不是光明。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许多人面对《浮生六记》中的这句话想必要惭愧了,因为他们眼中的得失,无非名利二字了了。利己主义的沼泽中,一只只蝜蝂小虫挣扎不已,见利而不见害恰如鱼见食而不见钩。然而高处总有一些伟大的身影提醒我们:乱世纷纭,应立清明之心;乱花迷眼,掸衣故有清辉。且将得失视为过程,稳步前行。得,不恐惧其失去;失,便也藏有希望。
哈姆雷特问霍拉沃:“我是幸还是不幸?”霍拉沃机警:“一切均在心牢笼中自我抗争,平静乃容,那前路便有光。”
幸与不幸,不恐不惧,漫看得失,切莫在意,永葆清醒,永葆希冀,那便如霍拉沃所言:“前路,便有光。”
漫看得失,而前路有光。
得失之间
我第一次到拉萨,是在1990年秋天,那真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拉萨一词的意思,就是阳光圣城,到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身心感觉格外的舒展,气息感觉格外的通畅,生命感觉格外的神奇。我到罗布林卡,与苍天古树相拥,我到沱沱河畔,与清澈雪水相依,我到布达拉宫,与神奇的金顶相会。
就是那一次的拉萨之行,我还听到一个得与失的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雪域高原也迈开了新的步伐,从封闭走向了敞开,旅游一下子成为热门。拉萨以它特有的神奇,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客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也来了,不仅来了,她还要去看看世界屋脊,见见雪山珠峰。老太太说,这是她多年的心愿,她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的壮美,知道它从深海里拔起,而且还在向更高的高处伸长,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年龄再大,也不能阻挡自己啊。
老太太这样的精神真是太感动人了,大家说尽了劝阻的话,还是劝阻不了,也许是高原人从来都豪爽仗义,顺应人愿吧,老太太终于如愿以偿,到达珠峰,当然,她不可能去参与攀登,到达山脚,已是特例。老太太终于不能抵挡那里的严寒,冰雪,缺氧,她晕了过去,生命一下子亮起了红灯。
紧要关头,一位藏族导游挺身而出,他为老太太加上了防寒服,背着老太太,回到大本营住地。然后又护送她乘车去了医院。老太太救治及时,化险为夷,平安无事。藏族导游亦平静离去,重新去做他的导游工作。
看起来已经结束了故事,在一年之后,又出现续篇。
那位藏族导游名叫阿旺扎西,身体强健,精力充沛,乐善好施,助人无数,他把救助老太太的事早就不放在心上了,可一年之后,两位陌生人找到了他。原来,老太太回去过后,心里一直想着藏族导游救助自己的事,她知道自己年龄大了,就留下了一份遗嘱,表明自己去世之后,要把财产的一半,送给救助自己的藏族导游阿旺扎西。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两名陌生人正是老太太的家人,他们按照老太太的遗愿,把老人财产的一半,折合成钱,送到了西藏。
阿旺扎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很平常的一次救助,却出现这样的的结果。他真心实意地推辞,说自己是应该做了,不需要任何的报答。再说,做这样的事,是很平常的啊。但他怎么推,也推不掉。最后还是接收了老太太的心意。
这个心意可不小啊,整整一百万人民币啊。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真是一个天文数字。
很古老的话就说,好人会有好报。真是,阿旺扎西是好人,他应该得到好报。我在这里说的,应该是“得”吧,好报就是得。可是,得之后的事,我却有些不忍说出来,按常理来说,藏族导游得到了回报,有了钱,一定会生活得更好。说是更上一层楼也不为过。但事情的结局偏偏不是这样。
阿旺扎西辞去了导游工作,回老家建起了一栋小楼,小楼里,高朋满座,推杯把盏,天天豪饮,时时醉欢。阿旺扎西一天天迷失了自我,强健的身体也在醉酒之中走向了衰退。
原来,“得”中会有“失”啊,而“失”后,再难“得”啊。
得失之间,就是这般的残酷,当我们在为“得”而庆幸,而祝福,而赞美的时候,真的不能忽视了,这后面可能出现的“失”啊。
现在,有人讨论得与失,是结局还是过程,我看是不必完全分清了啊,得与失,当然是结局,但产生这样的结局,必然是过程,没有过程,哪会有结局呢。
如果,“得”之可赞,导致“失”之可叹,那样之“得”,不得,是不是更好?
专注而不患得失
每个人都会有类似那个赌徒的经历,或是在公共场合唱歌,或是在围观中下棋,都会感到水平大受影响,只不过这里的赌注是功名,而不是黄金。
每个人都有一颗功利的心,它会在最重要的时候出来干扰你、击溃你。你不能让他消失,但你可以忽略它,专心干你该干的事。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仔细想一想,其实这种心态就是你打游戏、专心致志购物时的心态,因为,在做这些事时,你不用考虑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失去什么,你要考虑的只有当前与下一步。有行内人分析中国足球为什么踢不好,我认为分析得在理,足球赛在外国叫footbullgame(足球游戏),在中国却叫footbullmatch(足球比赛),面对足球的心态不同,自然结果不同。马拉多纳作为一个小将来到巴赛罗纳时,有记者问他感没感受到很大压力,马拉多纳回答:“这里的足球也一样圆。”这种心态,使马拉多纳注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球员。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有很大部分依靠于此,虽然你不能让“赌注”消失,但你可以不盯着它。
许多人认为,在当今这个追逐功利的社会里,专注而不患得失的人会得不到优势,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在浮躁的社会,这种人就越容易往上冒,起码不会往下沉。因为说到底,功名都是能力所带来的附产品,专注于自己的本行,能力提高了,什么功,什么名,自己就会送上门来。你若本无能力,却又喜欢功利,最终只会摔个身败名裂。这倒像古人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把教育产业化,把教学结果量化,把政绩GDP化,这样发展,是搞不出什么好结果的。
在赌桌上,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没到手的,都不是你的。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利益摆在眼前,对于这些小利,你若能保持“这都不是我的”的心态,而专注于眼前的事,那么生活一定会给你公正的结果。
一个作家曾说过:“我写作不是因为读者在那里,而是因为文学在那里。”若能推而广之:“我高考不是因为大学在那里,而是因为能力在那里”;“我工作不是因为薪水在那里,而是因为爱好在那里”。那么不论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你也能感觉到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青年运动先驱恽代英曾有言:“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不甘平庸,锐意进取,是青春的通行证;消极懈怠、安逸享乐,只会辜负美好年华。时代惟创新昔进,唯创新昔强,新时代的冲锋号正号召吾辈青年:持开拓心,攀创新峰。
时代呼唤青年开拓创新,首先要坚定实干实学的优良作风。青年一代生逢国家盛世,重任在肩,与其纸上谈兵,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五四勋章”获得者王雅丽执着坚守讲解员的岗位,花费大量心血写就《解说词大纲》。浙江快递小哥因能准确无误地分拣每一个快递编号,获评“高层次人才”。我们要甩掉焦虑,走出内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珍惜眼前的大好青春,真正把时间花在学知识、长本领、干实事上。涵养“滴水穿石”的坚韧品格,一步一个脚印,积累量变为质变,在真刀真枪中成就一番事业。
时代呼唤青年勇登高峰,还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毅力。无数的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年代,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今,中国正走在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上,更要求我们打破心中磐石,挑战“无人区”,实现自我升华。
我的未来不一定是鲜衣怒马,但一定有播洒汗水的身影;我的未来不一定功成名就,却仍在为突破而努力。守得寒窗苦,甘坐冷板凳,只要我探索过,拼搏过,便无怨无悔。青年人的意义全在于让不可能化为可能,便要求我们培养坚定实干的作风与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勇闯无人区,创新出一片新天地。
青春是我们创新者所共有的符号,终将熔铸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当每一份青春的力量都向着不断突破的未来汇流,便把小我融入大我。未来之路仍待我用创新、开拓书写,用勇气、实干丈量。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梁任公在名篇《少年中国说》中驳斥当时日本对中国“老大帝国”的称呼,力呼“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奋笔而书“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一语。而今日,我辈青春正少年,一切有为之事正稳稳地落在我们的肩背之上。新时代浙江青年在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的引领下,正书写着我们的凌云之志、鲲鹏之梦。
我辈当有梦,有梦在青云之上。95后浙江姑娘徐枫灿一袭军装直冲九霄,刻苦训练,满分达标,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在蓝天之上完成了她的“成年礼”。初次看到徐枫灿的报道时,我被“首位”两个字吸引住了。“首位”意味着没有模板,充满未知,一切全靠自己去闯。面对如黑洞一般的前方,靠什么坚持下去呢?靠信念。我仿佛看见徐枫灿怀揣着“飞天梦”在黑暗中蜗行摸索,百折不挠。志当存高远,梦当起辽阔。我们当有梦,未来方有路。
我辈须守梦,守梦在黄泥之地。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正是“守梦”的绝佳注脚。梦想不是“永动机”,可以自行运转成就,而必须由我们持之以恒地坚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梦是仰望星空,可以产生于电光火石之间;守梦却须脚踏实地,唯有落实于辛苦甚至枯燥的劳作。欲种莲花,便得不惜淤泥。只有把根深深扎下,在黄泥地里翻滚个够,才能生出美丽的硕果,否则便将面临烂根的后果。有梦愈美,守梦愈艰。莫畏前路无坦途,一步一印踩出来。
我辈应创梦,创梦在高山之巅。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最终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创新”的意义在此闪烁。梦想不该只是追随成功人士亦步亦趋,而更该顺应自身的天赋兴趣并加以发扬,从而开拓一片新的疆土。创新很难,是“雄关漫漫真如铁”;创新也很简单,不过“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未来,我们渴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便不得犹豫,因如今正是“中流击水正当其时”。
有人认为得与失都是人生道路的起点,是推动人不断向前的不竭之力;有人认为得与失都是人生道路的终点,通过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感悟人生真谛;而我欣赏“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的意趣,认为得与失都是人生之旅中的一段过程,在得与失之问漫步、成长,方能感受人生的美妙,正所谓亦得亦失,方谓人生。
人常言,有得必有失,有失亦有得。与其执着于得到时的欢愉与失去时的悲苦,不如将其视为生命的过程,在亦得亦失中感悟人生。越王勾践在吴越大战中失去江山,负他忍辱负重,最终击败夫差,留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解印辞官,归隐田园,虽然他失去了官名利禄、荣华富贵,但得到了“采菊东樟下,悠然见南山”的括静与闲适;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里失去了双腿,但他在地坛中思悟出“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的永恒之叹。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得与失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人生体验,在得到时我们欢呼雀跃,在失去时我们沮丧、悲伤,这些丰富的体验,构成了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得与失的体验中,洗去青涩,逐渐成熟。
苏轼曾语:“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若拘泥于得失的结果,总是患得患失,最终会让自己陷人得失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在人生道路上负重前行,失去了“龙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心境。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哀叹逝去的童年;他们常对未来焦虑不已,却无视现时拥有的幸福生活;他们执着于世俗的“成功学”,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取金钱,又在不久的将来用金钱来换健康。为一时的得失奔波劳碌,让功利之心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于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个阶段都感到疲惫不已。只有放下心中的包袱,轻装上阵,方能遍览人生的美景。
得之偶然间,失之亦草草。顾我行囊中,何物随人老。无论结果是得还是失,都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段体验,得亦是失,失亦是得,亦得亦失,方是人生。因此,从容、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得失,抛却功利之心、浮躁之心、急切之心,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体会得失带来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