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指导:运用意象组合(中考作文写作指导视频微课)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8篇中考作文写作指导:运用意象组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考作文写作指导:运用意象组合

【技法揭秘】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物象(自然意象)或事象(社会意象)。它既包括借以寄托情思的春草、秋风、落叶、红梅等自然之物,也包括用来寄托情思的社会事物、人物形象、生活场景、文学情节和历史事实等社会意象。意象组合,就是缘于表达统一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本不太相关的,寄托了情感意趣的典型人物、事件、实物或景物片段,构成一组画面,实现无缝链接、组合成文的构思技巧。这种“拼盘”式的组合,绝非是对事例、景物材料这些“形”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文章主题下的有机整合。

运用意向组合的方法能让作文呈现板块式结构,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思路流畅,适宜考场上错落有致地安排材料,很容易达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对一类文的“内容充实”“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等要求。

【中考兵法】

用意象组合法构思成文,常有三种组合手段:

一、横向组合

就是组合特定主题下的几幅画面为几个素材,各片段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秋来了》,首段先用“秋来了,梦醒了,心碎了”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传神而简洁地描写秋风秋雨秋景,用“一首首凄美的诗篇便从诗人心中涌起”过渡,然后分别用“梧桐细雨冷清秋”“巴山夜雨话别情”“浔阳江头琵琶行”作小标题,引出李清照、李商隐、白居易这几位文学的悲情人物,用诗意的语言化用他们相关的诗词意境,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悟。最后用忧伤的笔调作结,照应开头:“秋风起,秋雨浓,梧桐芭蕉夜雨声。秋意老,愁丝层层,几曲秋声,哀怨几重。秋来了,带来无限的哀思,留下无数凄美的诗篇。”采用这样总分总的横向结构,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给人深刻印象。

二、纵向组合

就是组合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中的几幅画面或若干意象,各片段间是鱼贯式的层递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热情,让我记住了你》,考生先在开头解释了题目的“你”为何物:“你,就是那热情蓬勃明媚灿烂的阳光!”然后分别用“幼时,你如风”“童年,你如水”“青春,你是天”三个独句段落引出自己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对阳光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气呵成之后,自然地在结尾用想象和抒情点明题旨——“沐浴在你的热情蓬勃下,我感受着母爱般的温暖,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我仿佛感觉到我的双臂变成了美丽的翅膀,在你的引领下,我飞向了广阔的天空,飞得很高很高……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美好未来,描绘属于整个社会的绚丽蓝图”。又如一篇《环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作文就分别用“风吹草低”“大漠孤烟”“断肠天涯”作小标题,从原诗句意境过渡到今天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这种结构省去了各部分过渡的语句,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会让疲惫的阅卷老师赏心悦目。

三、对比组合

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人物、事件或自然现象安排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明是非,从而产生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阿行与阿动的故事》,就把阿行与阿动二人来往的6封简短书信分成三组,既表明了故事的发展,又进行了对比:在同一专业、不包分配的起跑线上,阿动到深圳打工,从一般工人做到技术员、厂部经理,而阿行拒绝阿动的相邀,先是在家无所事事,等待父亲找工作,后是安于现状,用非所学,无所成就。文中虽未作评论,而主旨尽显,紧扣“行动”的话题作文命题。另外,为了结构上的美观,意象的组合还要注意呈现的方式。

首先,除了对比组合可以用两个片段外,一篇作文采用三个或四个片段为宜。每一个片段并不需要描写得太详细,太冗长,不必把画面的来龙去脉、前后经过交代清楚,只需抓住画面的本质特征或典型细节,寥寥勾画,略加点染,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就行了。也许单幅画面表达的意思比较含糊单调;但一幅幅意义相关的画面、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造出一种意象,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其次,各片段可用精心设计的小标题、转换地点、数字序号等标示,达到形散神聚、聚零为整的目的。这样的小标题宜用词语或短句形式,句式一致,—体现行文脉络和逻辑顺序。例如,《行走在江南》采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标题,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风韵,《爱的传递》用“红叶?琴”;“红叶?情”“红叶?恩”的小标题依次诠释了“高山流水”“霸王别姬”“叶落归根”的情意,突出了主旨。

其三,如果素材较多,也可以不用小标题,只在主体部分的各段开头设置排比型的中心句,领起段落,组合素材,用排比段的形式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结构全篇。这种结构能使行文势若悬河,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充实感。

总之,意象组合是一种易于掌握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法,加强训练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范文赏析】

思念的滋味

程璐璐

“思念的滋味,就像这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依然叫人心憔悴……”我无意听到了这首歌,不觉一阵鼻酸。(引用歌词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凄凉的歌声激起了我的思绪,一幅幅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过渡。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麦田?烈日]

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位爷爷和一个小女孩正在地里割麦。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他们毫不介意。炎热的天气使老人直发喘,小女孩的脸被蒸得像苹果。老人大把大把地割,小女孩也不甘失弱。老人尽可能多割些,只给小女孩留下窄窄的一行,还时不时地扶扶小女孩的草帽。老人、小女孩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太阳热辣辣的。(麦田割麦;烈日当头,爷爷怜爱孙女)

[村边?夏夜]

白天的热气还没退尽,月亮却悄悄爬上了树梢,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村头路边。一个小女孩拿着大大的蒲扇,正在给爷爷扇扇子,乞求戏迷爷爷教她戏。爷爷只是笑了笑,在知了的伴奏下为她唱了一段又一段。她小小的眼睛直盯着爷爷,那样专注那样痴迷……星星也眯起了眼睛。(夏夜纳凉,爷孙情深。景物描写和扇扇、唱戏的情景富有诗意。)

[小院?清早]

彤红的太阳还没爬上树梢,小女孩就高兴地领回了通知书,捧回了一张大奖状,兴奋地递给爷爷。爷爷可乐坏了,上前一把抱住小女孩,这时他才知道这胖墩墩的小女孩要抱起已力不从心了。爷爷蹲坐在地上,喘着粗气,哈哈笑着,还不停夸着,小女孩扑倒在爷爷怀里,小院里填满了笑声。阳光暖暖的,金黄金黄的。(小院情暖。神态描写极为传神。)

[医院?黄昏]

夕阳的余晖透过小姑娘的发梢,洒满了小屋。病房里,小女孩跪伏在爷爷的病床前,一边往爷爷嘴里填苹果,一边眉飞色舞给爷爷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爷爷虽然不能说话了,但分明听得很仔细,皱纹里藏满了笑意。病房好像也成了他们的乐园。其时小女孩的笑是含着泪的,爷爷的日子不多了,爷爷的笑好像也饱含了很多,爷爷更清楚自己……红红的夕阳静静的久久不肯离去。(病房里,笑意带着几多悲酸。夕阳、黄昏,别有一番深意。)

篇2:中考作文指导:运用意象组合

意象既包括借以寄托情思的春草、秋风、落叶、红梅等自然之物,也包括用来寄托情思的社会事物、人物形象、生活场景、文学情节和历史事实等社会意象。意象组合,就是缘于表达统一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本不太相关的,寄托了情感意趣的典型人物、事件、实物或景物片段,构成一组画面,实现无缝链接、组合成文的构思技巧。这种“拼盘”式的组合,绝非是对事例、景物材料这些“形”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文章主题下的有机整合。

运用意向组合的方法能让作文呈现板块式结构,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思路流畅,适宜考场上错落有致地安排材料,很容易达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对一类文的“内容充实”“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等要求。

【中考兵法】

用意象组合法构思成文,常有三种组合手段:

一、横向组合

就是组合特定主题下的几幅画面为几个素材,各片段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秋来了》,首段先用“秋来了,梦醒了,心碎了”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传神而简洁地描写秋风秋雨秋景,用“一首首凄美的诗篇便从诗人心中涌起”过渡,然后分别用“梧桐细雨冷清秋”“巴山夜雨话别情”“浔阳江头琵琶行”作小标题,引出李清照、李商隐、白居易这几位文学史上的悲情人物,用诗意的语言化用他们相关的诗词意境,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悟。最后用忧伤的笔调作结,照应开头:“秋风起,秋雨浓,梧桐芭蕉夜雨声。秋意老,愁丝层层,几曲秋声,哀怨几重。秋来了,带来无限的.哀思,留下无数凄美的诗篇。”采用这样总分总的横向结构,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给人深刻印象。

二、纵向组合

就是组合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中的几幅画面或若干意象,各片段间是鱼贯式的层递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热情,让我记住了你》,考生先在开头解释了题目的“你”为何物:“你,就是那热情蓬勃明媚灿烂的阳光!”然后分别用“幼时,你如风”“童年,你如水”“青春,你是天”三个独句段落引出自己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对阳光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气呵成之后,自然地在结尾用想象和抒情点明题旨——“沐浴在你的热情蓬勃下,我感受着母爱般的温暖,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我仿佛感觉到我的双臂变成了美丽的翅膀,在你的引领下,我飞向了广阔的天空,飞得很高很高……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美好未来,描绘属于整个社会的绚丽蓝图”。又如一篇《环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作文就分别用“风吹草低”“大漠孤烟”“断肠天涯”作小标题,从原诗句意境过渡到今天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这种结构省去了各部分过渡的语句,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会让疲惫的阅卷老师赏心悦目。

篇3:中考语文作文指导:运用意象组合

它既包括借以寄托情思的春草、秋风、落叶、红梅等自然之物,也包括用来寄托情思的社会事物、人物形象、生活场景、文学情节和历史事实等社会意象。意象组合,就是缘于表达统一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本不太相关的,寄托了情感意趣的典型人物、事件、实物或景物片段,构成一组画面,实现无缝链接、组合成文的构思技巧。这种“拼盘”式的组合,绝非是对事例、景物材料这些“形”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文章主题下的有机整合。

运用意向组合的方法能让作文呈现板块式结构,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思路流畅,适宜考场上错落有致地安排材料,很容易达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对一类文的“内容充实”“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等要求。

【中考兵法】

用意象组合法构思成文,常有三种组合手段:

一、横向组合

就是组合特定主题下的几幅画面为几个素材,各片段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秋来了》,首段先用“秋来了,梦醒了,心碎了”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传神而简洁地描写秋风秋雨秋景,用“一首首凄美的诗篇便从诗人心中涌起”过渡,然后分别用“梧桐细雨冷清秋”“巴山夜雨话别情”“浔阳江头琵琶行”作小标题,引出李清照、李商隐、白居易这几位文学史上的悲情人物,用诗意的语言化用他们相关的诗词意境,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悟。最后用忧伤的笔调作结,照应开头:“秋风起,秋雨浓,梧桐芭蕉夜雨声。秋意老,愁丝层层,几曲秋声,哀怨几重。秋来了,带来无限的哀思,留下无数凄美的诗篇。”采用这样总分总的横向结构,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给人深刻印象。

二、纵向组合

就是组合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中的几幅画面或若干意象,各片段间是鱼贯式的层递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热情,让我记住了你》,考生先在开头解释了题目的“你”为何物:“你,就是那热情蓬勃明媚灿烂的阳光!”然后分别用“幼时,你如风”“童年,你如水”“青春,你是天”三个独句段落引出自己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对阳光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气呵成之后,自然地在结尾用想象和抒情点明题旨——“沐浴在你的热情蓬勃下,我感受着母爱般的温暖,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我仿佛感觉到我的双臂变成了美丽的翅膀,在你的引领下,我飞向了广阔的天空,飞得很高很高……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美好未来,描绘属于整个社会的绚丽蓝图”。又如一篇《环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作文就分别用“风吹草低”“大漠孤烟”“断肠天涯”作小标题,从原诗句意境过渡到今天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这种结构省去了各部分过渡的语句,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会让疲惫的阅卷老师赏心悦目。

三、对比组合

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人物、事件或自然现象安排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明是非,从而产生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阿行与阿动的故事》,就把阿行与阿动二人来往的6封简短书信分成三组,既表明了故事的发展,又进行了对比:在同一专业、不包分配的起跑线上,阿动到深圳打工,从一般工人做到技术员、厂部经理,而阿行拒绝阿动的相邀,先是在家无所事事,等待父亲找工作,后是安于现状,用非所学,无所成就。文中虽未作评论,而主旨尽显,紧扣“行动”的话题作文命题。另外,为了结构上的美观,意象的组合还要注意呈现的方式。

首先,除了对比组合可以用两个片段外,一篇作文采用三个或四个片段为宜。每一个片段并不需要描写得太详细,太冗长,不必把画面的来龙去脉、前后经过交代清楚,只需抓住画面的本质特征或典型细节,寥寥勾画,略加点染,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就行了。也许单幅画面表达的意思比较含糊单调;但一幅幅意义相关的画面、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造出一种意象,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其次,各片段可用精心设计的小标题、转换地点、数字序号等标示,达到形散神聚、聚零为整的目的。这样的小标题宜用词语或短句形式,句式一致,—体现行文脉络和逻辑顺序。例如,《行走在江南》采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标题,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风韵,《爱的传递》用“红叶?琴”;“红叶?情”“红叶?恩”的小标题依次诠释了“高山流水”“霸王别姬”“叶落归根”的情意,突出了主旨。

其三,如果素材较多,也可以不用小标题,只在主体部分的各段开头设置排比型的中心句,领起段落,组合素材,用排比段的形式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结构全篇。这种结构能使行文势若悬河,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充实感。

总之,意象组合是一种易于掌握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法,加强训练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范文赏析】

思念的滋味

程璐璐

“思念的.滋味,就像这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依然叫人心憔悴……”我无意听到了这首歌,不觉一阵鼻酸。(引用歌词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凄凉的歌声激起了我的思绪,一幅幅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过渡。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麦田?烈日]

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位爷爷和一个小女孩正在地里割麦。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他们毫不介意。炎热的天气使老人直发喘,小女孩的脸被蒸得像苹果。老人大把大把地割,小女孩也不甘失弱。老人尽可能多割些,只给小女孩留下窄窄的一行,还时不时地扶扶小女孩的草帽。老人、小女孩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太阳热辣辣的。(麦田割麦;烈日当头,爷爷怜爱孙女)

[村边?夏夜]

白天的热气还没退尽,月亮却悄悄爬上了树梢,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村头路边。一个小女孩拿着大大的蒲扇,正在给爷爷扇扇子,乞求戏迷爷爷教她戏。爷爷只是笑了笑,在知了的伴奏下为她唱了一段又一段。她小小的眼睛直盯着爷爷,那样专注那样痴迷……星星也眯起了眼睛。(夏夜纳凉,爷孙情深。景物描写和扇扇、唱戏的情景富有诗意。)

[小院?清早]

彤红的太阳还没爬上树梢,小女孩就高兴地领回了通知书,捧回了一张大奖状,兴奋地递给爷爷。爷爷可乐坏了,上前一把抱住小女孩,这时他才知道这胖墩墩的小女孩要抱起已力不从心了。爷爷蹲坐在地上,喘着粗气,哈哈笑着,还不停夸着,小女孩扑倒在爷爷怀里,小院里填满了笑声。阳光暖暖的,金黄金黄的。(小院情暖。神态描写极为传神。)

[医院?黄昏]

夕阳的余晖透过小姑娘的发梢,洒满了小屋。病房里,小女孩跪伏在爷爷的病床前,一边往爷爷嘴里填苹果,一边眉飞色舞给爷爷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爷爷虽然不能说话了,但分明听得很仔细,皱纹里藏满了笑意。病房好像也成了他们的乐园。其时小女孩的笑是含着泪的,爷爷的日子不多了,爷爷的笑好像也饱含了很多,爷爷更清楚自己……红红的夕阳静静的久久不肯离去。(病房里,笑意带着几多悲酸。夕阳、黄昏,别有一番深意。)

篇4:中考作文写作技巧:运用意象组合

就是组合特定主题下的几幅画面为几个素材,各片段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秋来了》,首段先用“秋来了,梦醒了,心碎了”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传神而简洁地描写秋风秋雨秋景,用“一首首凄美的诗篇便从诗人心中涌起”过渡,然后分别用“梧桐细雨冷清秋”“巴山夜雨话别情”“浔阳江头琵琶行”作小标题,引出李清照、李商隐、白居易这几位文学史上的悲情人物,用诗意的语言化用他们相关的诗词意境,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悟。最后用忧伤的笔调作结,照应开头:“秋风起,秋雨浓,梧桐芭蕉夜雨声。秋意老,愁丝层层,几曲秋声,哀怨几重。秋来了,带来无限的哀思,留下无数凄美的诗篇。”采用这样总分总的横向结构,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给人深刻印象。

篇5:中考作文写作技巧:运用意象组合

就是组合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中的几幅画面或若干意象,各片段间是鱼贯式的层递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热情,让我记住了你》,考生先在开头解释了题目的“你”为何物:“你,就是那热情蓬勃明媚灿烂的阳光!”然后分别用“幼时,你如风”“童年,你如水”“青春,你是天”三个独句段落引出自己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对阳光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气呵成之后,自然地在结尾用想象和抒情点明题旨——“沐浴在你的热情蓬勃下,我感受着母爱般的温暖,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我仿佛感觉到我的双臂变成了美丽的翅膀,在你的引领下,我飞向了广阔的天空,飞得很高很高……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美好未来,描绘属于整个社会的绚丽蓝图”。又如一篇《环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作文就分别用“风吹草低”“大漠孤烟”“断肠天涯”作小标题,从原诗句意境过渡到今天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这种结构省去了各部分过渡的语句,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会让疲惫的阅卷老师赏心悦目。

篇6:中考作文写作技巧:运用意象组合

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人物、事件或自然现象安排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明是非,从而产生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阿行与阿动的故事》,就把阿行与阿动二人来往的6封简短书信分成三组,既表明了故事的发展,又进行了对比:在同一专业、不包分配的起跑线上,阿动到深圳打工,从一般工人做到技术员、厂部经理,而阿行拒绝阿动的相邀,先是在家无所事事,等待父亲找工作,后是安于现状,用非所学,无所成就。文中虽未作评论,而主旨尽显,紧扣“行动”的话题作文命题。另外,为了结构上的美观,意象的组合还要注意呈现的方式。

首先,除了对比组合可以用两个片段外,一篇作文采用三个或四个片段为宜。每一个片段并不需要描写得太详细,太冗长,不必把画面的来龙去脉、前后经过交代清楚,只需抓住画面的本质特征或典型细节,寥寥勾画,略加点染,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就行了。也许单幅画面表达的意思比较含糊单调;但一幅幅意义相关的`画面、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造出一种意象,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其次,各片段可用精心设计的小标题、转换地点、数字序号等标示,达到形散神聚、聚零为整的目的。这样的小标题宜用词语或短句形式,句式一致,—体现行文脉络和逻辑顺序。例如,《行走在江南》采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标题,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风韵,《爱的传递》用“红叶?琴”;“红叶?情”“红叶?恩”的小标题依次诠释了“高山流水”“霸王别姬”“叶落归根”的情意,突出了主旨。

其三,如果素材较多,也可以不用小标题,只在主体部分的各段开头设置排比型的中心句,领起段落,组合素材,用排比段的形式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结构全篇。这种结构能使行文势若悬河,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充实感。

总之,意象组合是一种易于掌握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法,加强训练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篇7:中考语文写作中运用意象组合的技巧方法

中考语文写作中运用意象组合的技巧方法

【技法揭秘】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物象(自然意象)或事象(社会意象)。它既包括借以寄托情思的春草、秋风、落叶、红梅等自然之物,也包括用来寄托情思的社会事物、人物形象、生活场景、文学情节和历史事实等社会意象。意象组合,就是缘于表达统一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本不太相关的,寄托了情感意趣的典型人物、事件、实物或景物片段,构成一组画面,实现无缝链接、组合成文的构思技巧。这种“拼盘”式的组合,绝非是对事例、景物材料这些“形”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文章主题下的有机整合。

运用意向组合的方法能让作文呈现板块式结构,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思路流畅,适宜考场上错落有致地安排材料,很容易达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对一类文的“内容充实”“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等要求。

【中考兵法】

用意象组合法构思成文,常有三种组合手段:

一、横向组合

就是组合特定主题下的几幅画面为几个素材,各片段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秋来了》,首段先用“秋来了,梦醒了,心碎了”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传神而简洁地描写秋风秋雨秋景,用“一首首凄美的诗篇便从诗人心中涌起”过渡,然后分别用“梧桐细雨冷清秋”“巴山夜雨话别情”“浔阳江头琵琶行”作小标题,引出李清照、李商隐、白居易这几位文学史上的悲情人物,用诗意的语言化用他们相关的诗词意境,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悟。最后用忧伤的笔调作结,照应开头:“秋风起,秋雨浓,梧桐芭蕉夜雨声。秋意老,愁丝层层,几曲秋声,哀怨几重。秋来了,带来无限的哀思,留下无数凄美的诗篇。”采用这样总分总的横向结构,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给人深刻印象。

二、纵向组合

就是组合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中的几幅画面或若干意象,各片段间是鱼贯式的层递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热情,让我记住了你》,考生先在开头解释了题目的“你”为何物:“你,就是那热情蓬勃明媚灿烂的阳光!”然后分别用“幼时,你如风”“童年,你如水”“青春,你是天”三个独句段落引出自己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对阳光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气呵成之后,自然地在结尾用想象和抒情点明题旨——“沐浴在你的热情蓬勃下,我感受着母爱般的温暖,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我仿佛感觉到我的双臂变成了美丽的翅膀,在你的引领下,我飞向了广阔的天空,飞得很高很高……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美好未来,描绘属于整个社会的绚丽蓝图”。又如一篇《环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作文就分别用“风吹草低”“大漠孤烟”“断肠天涯”作小标题,从原诗句意境过渡到今天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这种结构省去了各部分过渡的语句,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会让疲惫的阅卷老师赏心悦目。

三、对比组合

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人物、事件或自然现象安排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明是非,从而产生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阿行与阿动的故事》,就把阿行与阿动二人来往的6封简短书信分成三组,既表明了故事的发展,又进行了对比:在同一专业、不包分配的起跑线上,阿动到深圳打工,从一般工人做到技术员、厂部经理,而阿行拒绝阿动的相邀,先是在家无所事事,等待父亲找工作,后是安于现状,用非所学,无所成就。文中虽未作评论,而主旨尽显,紧扣“行动”的话题作文命题。另外,为了结构上的美观,意象的组合还要注意呈现的方式。

首先,除了对比组合可以用两个片段外,一篇作文采用三个或四个片段为宜。每一个片段并不需要描写得太详细,太冗长,不必把画面的来龙去脉、前后经过交代清楚,只需抓住画面的本质特征或典型细节,寥寥勾画,略加点染,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就行了。也许单幅画面表达的意思比较含糊单调;但一幅幅意义相关的画面、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造出一种意象,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其次,各片段可用精心设计的'小标题、转换地点、数字序号等标示,达到形散神聚、聚零为整的目的。这样的小标题宜用词语或短句形式,句式一致,—体现行文脉络和逻辑顺序。例如,《行走在江南》采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标题,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风韵,《爱的传递》用“红叶?琴”;“红叶?情”“红叶?恩”的小标题依次诠释了“高山流水”“霸王别姬”“叶落归根”的情意,突出了主旨。

其三,如果素材较多,也可以不用小标题,只在主体部分的各段开头设置排比型的中心句,领起段落,组合素材,用排比段的形式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结构全篇。这种结构能使行文势若悬河,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充实感。

总之,意象组合是一种易于掌握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法,加强训练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范文赏析】

思念的滋味

程璐璐

“思念的滋味,就像这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依然叫人心憔悴……”我无意听到了这首歌,不觉一阵鼻酸。(引用歌词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凄凉的歌声激起了我的思绪,一幅幅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过渡。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麦田·烈日]

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位爷爷和一个小女孩正在地里割麦。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他们毫不介意。炎热的天气使老人直发喘,小女孩的脸被蒸得像苹果。老人大把大把地割,小女孩也不甘失弱。老人尽可能多割些,只给小女孩留下窄窄的一行,还时不时地扶扶小女孩的草帽。老人、小女孩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太阳热辣辣的。(麦田割麦;烈日当头,爷爷怜爱孙女)

[村边·夏夜]

白天的热气还没退尽,月亮却悄悄爬上了树梢,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村头路边。一个小女孩拿着大大的蒲扇,正在给爷爷扇扇子,乞求戏迷爷爷教她戏。爷爷只是笑了笑,在知了的伴奏下为她唱了一段又一段。她小小的眼睛直盯着爷爷,那样专注那样痴迷……星星也眯起了眼睛。(夏夜纳凉,爷孙情深。景物描写和扇扇、唱戏的情景富有诗意。)

[小院·清早]

彤红的太阳还没爬上树梢,小女孩就高兴地领回了通知书,捧回了一张大奖状,兴奋地递给爷爷。爷爷可乐坏了,上前一把抱住小女孩,这时他才知道这胖墩墩的小女孩要抱起已力不从心了。爷爷蹲坐在地上,喘着粗气,哈哈笑着,还不停夸着,小女孩扑倒在爷爷怀里,小院里填满了笑声。阳光暖暖的,金黄金黄的。(小院情暖。神态描写极为传神。)

[医院·黄昏]

夕阳的余晖透过小姑娘的发梢,洒满了小屋。病房里,小女孩跪伏在爷爷的病床前,一边往爷爷嘴里填苹果,一边眉飞色舞给爷爷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爷爷虽然不能说话了,但分明听得很仔细,皱纹里藏满了笑意。病房好像也成了他们的乐园。其时小女孩的笑是含着泪的,爷爷的日子不多了,爷爷的笑好像也饱含了很多,爷爷更清楚自己……红红的夕阳静静的久久不肯离去。(病房里,笑意带着几多悲酸。夕阳、黄昏,别有一番深意。)

一幅幅画面叠映在脑际,一缕缕思念翻腾在心头。缠缠绵绵,剪不断。“思念的滋味就像这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依然使人心憔悴……”(“一幅幅画面,一缕缕思念”归纳总结全文。再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韵味无穷)[来源:学,科,网Z,X,X,K][来

【靓点扫描】

文笔细腻传神,质朴中见真情。中间片段采取剧本的形式,一咏三叹,加上时空的转换,又互为独立,截取了生活的几个典型画面,折射出了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生活画卷,自然地交代了爷孙俩的生活历程及爷爷的离去,给小女孩留下的深沉的思念。另外环境描写对主题的表现更是相得益彰。

【写作训练】

1.在写作“坚守”为题的作文时,王小跳想采用意象组合法来构思,但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构思。

王小跳想运用三个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理想总不得施展的“落魄”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节操的爱国文人的例子。请你帮助他先根据文人事迹列出三个小标题,再附上名字:

[温情提示]联系学过的诗文来考虑,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2.这么多年的校园生活,你一定见过不少有趣的老师、有趣的同学,耳闻目睹过不少有趣的故事。请以“校园趣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自拟一个题目

(2)分别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

结尾:

(3)主体部分采用意象组合的方式,选取几件校园趣事组合在一起。试写其中一件事,并拟一个小标题。

[温情提示]题目和小标题要有特色,注意从“趣”上入手,语言生动些、幽默些最好。

3.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现实景物的形象再现,又是人生哲理的精辟反映。珠贝历经痛苦才能孕育出光彩耀眼的珍珠,乌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变成锋芒四射的宝剑。非但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有这样刻骨铭心的体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有相似的境遇和感悟。

请以“终于柳暗花明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阐明观点,还可以编织故事,但一定要使用意象组合的方法写作。

[温情提示]注意“终于”表明是长久的期待和漫长的过程,“柳暗花明”既是转化的结果也是曲折的过程,“了”则说明了最后的喜剧性结尾。采用意象组合法构思,可以把所写的曲折的经历或情节分成三至四个层次,每个层次设一个小标题或场景转换的标志。

篇8: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我觉得,在写作材料的选择上,你应该写那些通过你的眼,通过你的耳,通过你的手的触摸,且有了点认识和思考的生活,而不要让你笔下的“生活”游离了真正的生活之外。

下雨天送伞,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别人写出了别人的真实感受,你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写了,肯定写不出你的真实感受,你写的是别人的感受,就不真了,不能写。

坐车让座,在你生活中发生过吗?你当时最真实的感受究竟是什么?你要把你当时最深切的感受。

我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让座的事情,我有了我的真切感受,因为在我们这节车厢里,我是年龄最大的,我的满头白发应该也很耀眼的;且我没有坐在爱心专座上;且我还咳着;且我路途也远,要到终点站才能下车;且我也是非常非常的疲惫。但一个十来岁外地来上海游玩的小姑娘,上了车后累了,她需要有个座位,没有座位,就想躺在地下休息——也许他们是第一次来上海,很想利用周末,把上海能看的风景都看看,能逛的商场,都逛逛;且她和我还有好几个人的距离。车行一站,有个小伙子要下车了,就在孩子的妈妈招呼女儿过去坐下的档口,有一双年龄在30来岁的`成年男女,挤开了孩子的妈妈,同时去抢那一个座位,最后,好像是“女士优先”,男的知趣地,也只能悻悻继续站着,女的很得意坐到了座位上(她坐下的时候,还看了我一眼,我写不出她的眼神到底是带着什么,反正她就这么看了我一眼)。小女孩的妈妈一脸的无奈。我站起来了,给他们说,你们坐过来吧。我是很懂上海坐地铁的“人情世故”的,我要等到小女孩坐过来,我才敢离开,否则我让出的座位,很可能被那些虎视眈眈之徒抢了去。

孩子坐下来了,小女孩的妈妈让小女孩说,“谢谢老爷爷。”孩子乖乖地说了一句:“谢谢老爷爷。”我满足地离开了座位。我不知和我一节车厢的那些年轻人,当时听了“谢谢老爷爷”会有怎样的感想——其实他们不可能有什么感想的,因为我看到那些年龄和我差上一辈的年轻人,依然在手机上玩着游戏。坐在爱心专座上的年轻人,或假寐,或手机,还是和我让座之前一样。

这个材料,我去写让座,我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我应该可以写的生动可感,因为我亲身经历了,我要写的也不是我是一个懂礼貌的人,我会把让座的场景描写下来,我会思考我们天天教育学生要懂礼貌,要尊老爱幼,要做好事,在今天的地铁箱——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活空间中还有没有意义;思考,哪怕我们有一点点爱心,我们也不会挤占给老人孩子留下的“爱心专座”(我不坐,我也告诉我家那个已经长大的孩子不要坐)。

我思考……

我思考……

我思考……

……

我有很多很多思考,只是因为我亲身经历了,我有我的实在的感受。

上面我经历的事情,在上海天天发生着,每个学生应该也都有过我昨天的类似的经历。但一到写作文,我们很多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可写了,于是,去写人家看见的,去写人家听到的,去写人家的感受。人家的总归是人家的,你写人家的,于是,你的文章失去了自己,你都不在你的文章里了,你被你的文章吓得跑出来了,你写的东西怎么能让别人喜欢?

篇9: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第一节写熟悉的事,有话可说

每一道作文试题都给考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考生写身边的事,写熟悉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这一命题原则,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如“为了自己的梦想”,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梦想。“欢乐一家亲”和“美好一瞬间”,也是让考生写非常熟悉的事情,使考生们能够有话可说。“写给________的信”,考生们只要去写熟悉的人,写熟悉的事,写熟悉的情感,都可以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作文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和“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考生们肯定有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可写。近年来的浙江省中考作文命题,都是建立在学生能言说,而且可以把话说好的基础之上。

名题精析

原题回放写作。(60分)

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还有堆沙、玩水、痴想……纯粹而真实。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

大人的心里藏着童心,不信你看,爷爷与你的忘年之交,严谨的老师天真的一笑……

让我们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以“________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爸爸的”“啊!”等;(2)文体自选;(3)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考题解析

本作文题采用半命题形式,作文题目由漫画、导语、要求构成。从多方面引导考生理解童心,三幅漫画分别为“童心是一种向往”“童心是一种想象”“童心是一种创造”。导语里有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等提示语,并且提示考生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啊!”“爸爸的”“美丽的”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可谓用心良苦,他在提醒考生,在人生的追求中,要保留一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童心便是其中一个。他也在提醒老师,教育是一种呵护和唤醒,呵护人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唤醒学生对人生的美好向往。

“________童心”这个题目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毕竟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曾拥有一颗童心,只是有些人意识到了并保持下来,而有些人没有很好地关注到。题目也能让考生发挥自己的特点,让任何一种文体、文风都可能写成佳作。从这点而言,这个作文题目是不太难的。相信很多考生拿到题目之后,脑海里马上闪烁的是自己拥有的童年生活。童年一定有童心,但是童年生活并不等同于童心。文章可以写“某人的童心”,这类文章如果能用生动精彩而富有情趣的细节加以表现,会很鲜活。也可以写对童心的思考,社会在发展,童心渐逝,少年老成,“简单、自然、一致”的童心在慢慢消逝,如果能书写出美好童心在现代的遭遇,表达渴望,抒发感慨,或透过现象阐述个人见解,也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无论哪种文章,最关键的还是对童心的理解,童心是一种精神,需要自己的体悟和理解,考生对童心如果有自己的见解,便会有与众不同的切入角度,而对童心的理解程度,差不多决定着文章的立意高度和深度。

此外,教材中也有这类富有童心的文章,如鲁迅、丰子恺等名人记录的童年趣事等,相信这也能给学生不少写作上的启发与灵感。

佳作赏析

阳光·童心

温州一考生

我是躺在风的怀抱中静静沉睡的风筝,做着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我是简单的秋千,开心地和阳光一起舞蹈,承载着一个个对蓝天的向往;我是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积木,每天都会有一双双小手将我组成各种形态,饰以笑容。我就是童心,阳光与快乐的孩子,带给每个人快乐。

这一天,我隐了身,背着妈妈偷偷从窗子里飞了出来,绕过长满牵牛花的篱笆墙,跃过飘满蒲公英的草地,向每一朵白云问好,开始了我的一段神奇而又梦幻的旅行。

晚上,我在灿烂的星空下,飞了很长时间,最终是累了,然后向远处眺望。蓦地,在长满鲜花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我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这座小房子。“哦!这真是一栋很可爱的小楼呢!”我不禁感叹,“住在里面的人一定很幸福。”我跃上了二楼的阳台,拿出从家里偷拿来的柠檬草小饼干,小口小口地吃着,不经意间,我看到了窗子里的情景。

柔和的灯光洒在房间的每个角落里,渲染出温馨的`气氛。在米色沙发上,坐着一个神情严肃、认真的男人,茶几上的咖啡已经冷掉了,他的双眼正瞪着放在膝盖上的方盒子,用人们的话来说,就是电脑。他的手指飞速敲击着键盘,很长一段时间,都未曾挪动一下位置。在他旁边的软木地板上,正坐着一个小家伙!他很可爱,在灯光下,他的眼里显出的尽是快乐,还透着些期待。他每次用积木搭出一个新东西,就抬头向他的父亲看一下。可他总是显得有些失望,然后低头将原本搭好的积木全部打乱。“爸爸,陪我玩一会儿好不好?”他几乎用哀求的语气说。男人愣了一愣,看了看地上可爱的孩子,又看了看那个方盒子里的东西,抱歉而又无奈地说:“宝贝儿,对不起,爸爸今天没时间,改天爸爸一定陪你玩,好不好?”结果,那个孩子哭了,哭得很大声。男人不知所措,喊着孩子的妈妈,然后抱着那个方盒子匆匆离开。

亲爱的朋友们,我是不是应该帮帮那个孩子呢?只见满天的星星都在向我点头。呵呵,做好事的时间到了。我用魔法杖轻轻点了点这座房屋,几千万束星光汇聚在一起,变成了一颗童心,我将它偷偷地装进了那个小盒子,这样童心的力量就能感染那个男人了。

果然不出所料,那个男人十分钟后又出现在了孩子的面前,他在孩子面前坐了下来,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宝贝儿,爸爸陪你玩好不好?”孩子怔了怔,随即开心地大喊:“好!”

灯光下,一父一子,一份积木,两颗童心,他们是多么快乐啊!

童心,带给人温暖。它如同阳光,只有洒在你身上,你才会发现它的美好。而我,安静地在阳台上睡去等待天亮。

精彩析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文章从一个愿意为生活带去快乐的“魔法师”的视角出发,折射出作者内心的善良与无私,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家庭中温馨的场景和父子间的对话,真切感人,这一幕也许在每个家庭中都出现过,但孩子的内心,我们是否真正在乎过?而作者以一颗“救赎”之心,让父亲良心发现,给予孩子温暖与欢乐。这温馨的场面,最能体现作者的助人情怀,升华了主题。

文章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语言简洁,贴近现实,感觉故事就在身边。结尾一句,最能显现作者的美好情感,以及他的赤子之心。

真题精练

中考真题(2015·宁波)阅读材料,完成作文。(60分)

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他的妈妈说:“这颗种子恐怕不会发芽。”他的爸爸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他的哥哥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每天,小男孩都把种子周围的杂草拔掉,然后浇上水。可是,什么都没长出来。一天天过去,还是什么都没长出来。大家都不断地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但是,每天小男孩仍然坚持拔掉种子周围的杂草,然后浇上水。终于,有一天,一棵胡萝卜长出来了,如同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样。

(选自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

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题目二:种子发芽以后

题目三: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

要求:(1)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别人的怀疑声中坚持种胡萝卜种子,最终成功的故事。这种类似寓言的文字,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体验:一定要给孩子以希望,让他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辛勤付出便会有所收获。试题从三个角度给了三个题目,使学生的立意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这样的题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表达愿望。无论是细腻如水的描绘,质朴无华的讲述,还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精辟深刻的阐述,都适合这个作文题目要求,无文体上的偏向,无主题上的限定,使得考生都如那胡萝卜种子,有了发芽的空间,但至于能长得多大,考生的作文多精彩,就取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了。

篇10: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市教育考试院昨日公布《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试卷特点评析》,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悉数入题,数理化命题呈现出强烈的“跳出题海战术”导向。

语文:关注考生阅历和心理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中适当增加选择题,通过分级评分选择题来区分考生间的差异,完善选拔功能。

作文题“我眼中的色彩”充分考虑到考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征,特别关注考生的阅历和心理特点。作文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体验。

数学:考察知识的日常运用

今年数学卷遵循“注重基础、体现新意、适度区分”的命题设计思路,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等方面尽量与前几年保持大体相同,而常规计算题重视通性通法,淡化技巧性计算,取消繁琐计算。

同时,为考查考生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试卷增加了识图、画图、读图等,既增加直观性,又提高了试题的内涵,提高考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逐步摆脱题海模仿、机械化训练的不良惯性。

英语:地震跨海大桥成考题

今年的英语试卷兼顾了上海市现有的三套英语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试卷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卷中出现了诸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灾区重建、禁止使用塑料袋加强环保等内容,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理化: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今年继续采用“理化合卷”的形式,物理、化学均以“一卷两分叉”的方式,来体现一期教材与二期教材的差异,题型、题量稳定。

物理试卷的总体难度力求与考生的实际相符,注重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部分试题设有一定的难度。

化学试卷呈现的形式有新意,体现了引导减负的意图,如让学生完成教学要求中的最基本的实验报告,考查了学生的基础技能、学科素养,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2、中考作文的审题和破题

杭州近年来中考流行的话题作文,已经受到了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好评,话题作文的趋势应该会继续延续。话题作文,往往会给出几段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角度进行阐述。

面对给定的材料,有些学生“一不留神”就容易走偏到两个方向:一个是偏离主题,别看材料内容很宽泛,似乎什么都可以写,但其实根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文的主题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审题把握不清,就容易偏题;还有一个就是“掉”进材料堆中出不来,简单的就事论事,没有新意,得分也不高。

如何准确把握题意,并跳出材料立意新颖,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最关键的就是审题和破题,两者是成就一篇好作文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这堂课就将以审题和破题为重点,通过各种实例总结出规则,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作文“切入点”。

除了准确的审题、灵活的破题,这堂课还将对到位的拟题、精当的选材、绝妙的开头、精彩的收尾等方面进行指导。虽然离中考只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了,激情四射的语言、广博深厚的底蕴、鲜活生动的素材等非一日之功可成,然而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步骤的短期作文练习依然有效,为中考赢得胜利加油。

经典理念写作源于生活,又应生活之需。

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由高到低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层次。写作是一个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一个人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必然,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一种本领提升。

写作源于生活,作文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我们要学会干预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因此,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丰富写作素材、书面语言、表达方式、经验储备,这样才能培养写作时得心应手的能力,解决好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3、中考作文快速审题的“四大技巧”

快速作文的特点是一个“快”字,它要求迅速准确地审题立意,快速高速地构思成文。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就要掌握一些审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顺利成文打好基础。下面就介绍四个审题技巧: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12下一页尾页

本文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描写自然的作文:冬天里的春天|800字优秀作文作者:乐乐

窗外,风余寒犹厉,我独自踏着尚未化尽的残雪,去寻找春天。

五彩斑斓的花儿呢?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呢?啄春泥的燕子呢?没有,而映入眼中的是萧瑟苍凉的大地,看不出一丝生命活力的迹象。天空是冬天特有的苍白,街旁光秃秃的树干,树枝张牙舞爪,好像在期待着什么。一阵冷风直入我的脖颈,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春天究竟在哪儿,我怎么找不到她呢?

夜里,我抱着双膝流下了眼泪,学习的挫折打击了我,感觉自己正被无尽的黑暗一点点吞噬……窗外又飘起了小雪,就像是谁在削着一只巨大的白蜡笔,簌簌落下终究被遗弃。把手放在冰凉的玻璃上,留下五个分明的手指轮廓,不久又消失殆尽……

第二天,奶奶看出了我的忧郁,要带我去她的小院,她说那里有春天。

哦,院子中间挺立着一株腊梅,那满树黄色的腊梅花犹如一缕冬天温暖的阳光,在洁白的雪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耀眼夺目,我赶紧走过去,俯下身子嗅一嗅,那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腊梅身旁有几株枝叶茂盛浓绿的万年青,他们肩并着肩,在寒风中挺立着,一阵风吹过荡漾起一片翠绿的波浪,涌动着勃勃生机直逼我的眼睛,它好像在说:“只要坚强,只要有信念,没有战胜不了的事情!”

正当我低头凝神的时候,奶奶说:“孩子,看到了吗?只要心中有春天,任何时候都将是春天!”

我幡然醒悟,心情也豁然开朗,原来冬天也温暖,原来冬天也很美好,原来冬天里也有爱与希望。冬天比春天多了一分考验,多了一分勇气,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分不懈地努力与追求……回过头,奶奶正在对我慈祥地笑,目光里充满了鼓励和期待,还有一些赞许。

在严冬里,腊梅开出了芬芳的花朵,万年青经过风雪的考验变得更加挺拔坚强,我还有什么理由停滞不前呢?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任何时候都是春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我一直苦苦追寻的春天,就是那不变的梦想与追求。

我找到了,在凛冽冬天里的艳阳春天!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借景抒情,抒发了小作者遭遇挫折的阴郁心情。“腊梅身旁有几株枝叶茂盛浓绿的万年青,他们肩并着肩,在寒风中挺立着,一阵风吹过荡漾起一片翠绿的波浪,涌动着勃勃生机直逼我的眼睛,它好像在说:‘只要坚强,只要有信念,没有战胜不了的事情!’”借物喻人,讴歌生命的坚强。

篇11: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这是流传于初中师生中的一句口号。分值60分的作文,占到了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相当于一门化学学科的中考总分。

可以说,以高中“四大名校”为目标的同学,语文总分一般不能低于135分;想考入“老牌市重点”高中的同学,语文总分不得低于130分;

想进入“区重点”高中的同学,语文总分不可低于125分。

估算下来,要想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学校,作文分数至少要达到53分,就是写出所谓的“一类卷”。

一、高远的立意

要想获得高远的立意,有两个办法。

首先要学会用名人的语言来阐述普通的道理。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若只用这一句话来点出立意,那就只能是“平均分”的水平。但如果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换一种更新颖的说法,能让老师眼前一亮,分数就不一样了,例如: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会拥有到达天堂的力量。

世界吻我以痛,我要报之以歌。

上帝说:“我要治愈你,所以伤害你;我爱你,所以惩罚你。”

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里没有泪水,那么他的灵魂里也不会有彩虹。

失望是沙漠,只要有希望的雨点洒下,也一定会有成功的绿洲出现。 u生命犹如铁针,愈敲打愈能散发耀眼的光芒。

这需要同学平日多积累,每天分门别类地找30条这样的妙语,即便在离中考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临时抱佛脚”,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写作时“由此及彼地展开”也能提升作文的立意。

(1)由“这件事”到“那些事”。例如在通过详写一件事表现母爱后,可以加上一句“一幅幅爱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忘不了早晨那剥了壳的鸡蛋、那涂了黄油的面包、那加了蜂蜜的牛奶,忘不了那站在阳台上翘首以盼的身影??”通过多维度地展现母爱,母亲的形象就更为丰满。

(2)由“自己”联想到“别人”。例如写自己受到挫折,可以联想到苏东坡和他的诗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这样就能使原本自己一个人的感情显得更有历史纵深感。

(3)以“人”类比“物”。例如写成长艰难的主题,可以类比“梅花香自苦寒来”或“破茧成蝶”等,将立意物化。

(4)从“个体”到“群体”。例如写快递员,可以从眼前的一个快递员拓展到一群快递员,从一群快递员拓展到所有外来务工者,以表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同情和尊重。

二、新颖的材料

作文选材一定要“避俗趋新”。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如写“自己对父母的爱”;写“感谢良师,感谢益友,感谢家人”不如写“感谢对手,感谢挫折,感谢那些曾经看轻自己的人”。那么,这些新颖的材料从哪里来呢?

一是来自生活。不是每个人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要找到新颖的素材并不难,但需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常被忽略的一些“小事”。当课代表的经历,当升旗手的经历,甚至坐地铁、体检、抽血的经历,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素材。

二是来源于阅读。作文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写。写作是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大家可以把平日自己在《新民晚报》夜光杯、《读者》等报刊杂志上看到的素材,适当嫁接到自己的经历中,使文章更丰满、更跌宕。

三、靓丽的语言

对于一般同学来说,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在作文中展现华丽的辞藻,但只要掌握一点技巧,也能够大幅提升语言水平。

首先,要学会在行文中适当加入一两句整句。所谓的整句,就是前后比较对称的,两句或两句以上。做到“骈散结合”。

其次,要多用几种修辞手法。除了常用的比喻和排比外,还可以加上反问和设问。通篇陈述句的作文是一潭死水,有了反问和设问,就能显得跌宕有致。

另外,在中考前的复习阶段,还应该多积累一些非四字成语。三字成语例如“耳边风”“闭门羹”“口头禅”“敲竹杠”“下马威”等,五字成语如“欲速则不达”“一问三不知”“狗咬吕洞宾”“墙倒众人推”等,此外还有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的成语。每天积累,能在中考写作时帮上大忙。

四、多样的形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三段式的分段方式是无法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的。要获得“一类卷”,必须把文章分为6段:开头、起因、经过、结果、展开、结尾。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不能通篇的逗号、句号,有了之前说的反问、设问、整句、引用等修辞方法,就能多出问号、感叹号、分号、引号,使文章变得更“多姿多彩”。

总结起来,一篇“一类卷”作文的基本要素就是:1句名言、2组整句、3种修辞、4个标点、五5个成语、6个段落、750字。

作文构思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各有短长,也各有千秋,而着力于情感认知的转折往往能收到形神俱佳的效果。即将踏入中考考场的初三学生在写作文时,应在描写情感认知的转变发展上多花笔墨,真切地反映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以此来提升文章的感染力。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在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指出:《背影》之所以成为让千百万读者感动的经典散文,关键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孙教授所说的“意脉”是指文章表达思想情感即情感认知的线索。《背影》中儿子从公然拒绝父亲的关爱到偷偷地被感动,构成了完整的“意脉”。孙教授认为,优秀的散文、诗词不是停留于一成不变的情感与认知,而是着力于写出“意脉”的转折变化。

现在学生作文往往题材比较单一乏趣,缺乏思想情感的深度,除了本身的情感、认识比较稚嫩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构建意脉的转折的自觉意识。

有一年中考作文《心里美滋滋的》,多数考场作文只是单一地“如井田方”般地写了“美滋滋”的情感。有考生这样写:“这是我平平常常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天。但是,合上记好一天的日记,就像品尝了一杯香甜醇厚的饮品,我又一次感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心里美滋滋的。”接着记叙了早上和同学一起共享巧克力,心里美滋滋的;中午奶奶送鲜煮的饭菜过来,想到家人这么关心我,心里美滋滋的;下午放学时,老师单独给我解数学题的思路,并鼓励我加油,想到老师这么关心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样的作文当然不算差,但不免给人情感单一浅薄之感。细细地思考,其实每一个细节的深处都不会是那么简单的表面呈现:和同学共享巧克力背后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吗?奶奶中午来送饭菜克服了哪些困难呢?老师为什么单独给我答题思路?如果深究其中的一个方面,开掘背后的种种原因、情感变化,文章的意脉就能清晰呈现。

中考作文要出彩、得高分,考生应该在表现思想情感的转折上多下功夫,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做些努力。

一是要构建一条情感认知的脉络。在写作时,考生要清晰地梳理并确立一条集中而明确的表达情感与认知的线索。

一篇题为《我读懂了妈妈的爱》的作文,小作者把对妈妈的爱的理解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点:文章开篇写妈妈似乎只关心她种的花,回到家只是忙自己的事,对她的学习却并不关心,母女俩在这情感冲突中变得隔膜。我在一次生病后才真正感受到妈妈是深深地爱我的,她种花是希望家里更多一点温馨和美好。

另一篇《心里美滋滋的》的中考作文,记叙了小作者在茶艺培训班的学习经历――一开始学得顺利,很快掌握了冲泡碧螺春和安吉白茶的技术,但在冲泡祁门红茶

时却尝到了“难”的滋味,盛着100℃高温茶水的壶,手指刚碰到壶柄就感受到一丝剧烈的疼痛,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后来在一个小女孩的示范下,终于学会了这道茶艺,看着眼前四杯冒着热气的红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文章以学习茶艺的过程、感受为线索,曲折有致,张弛有度,情真意切,让人感同身受。

二是要表现情感认知的转折。初中学生的作文一般都能写出一定的情感,但能表达出情感认知的转折,也就是孙绍振教授所说的“意脉”的变化、流动的过程的佳作则不多,即使偶尔能写出一篇这样的好文章,也往往缺乏一种自觉的构思意识。其实,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要标志就是情感认知的发展变化,就是思想认识的转折提升,写出自己的精神成长就一定会写出思想情感的转折。

一篇题为《这是我的责任》的作文,紧紧围绕对班干部责任的认识这一中心,构建了一条明确而流动、变化的“意脉”:文章开篇作者的认识是“尽自己所能,保持教室的洁净,这就是自己的全部责任”,作为劳动委员的我,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又是检查,又是吼叫,却换来同学的抗议;我又以身作则,自己拖地,同学们非但没有生出好感,反而纷纷拿起书包走人。我委屈的眼泪竟不自觉地落了下来,在老师的开导下,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终于明白“站在队员的角度,替他们着想,与他们交流,这才是我真正的责任”。这样,作者的思想提高到新的认知高度,文章也完成了“意脉”的转折。

情感认知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对人的情感的体察和理解、感情的深度和敏感度、对人的同情心、正义感、公正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而情感认知的发展变化往往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社会、大自然的接触中完成的。如果平时多反省自我的情感体验,多关注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那么,写出能表现情感认知转折的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则指日可待了。

篇12: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散文的文体特点

较宽泛的文体定义是认为文体只有四类:散文、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么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悟。

基础等级

一、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如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点滴真情令我感动》一文,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抒发自己从中受到的感动。写这样的文章,事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就在于充沛的感情。再如徐州市中考作文《获取青春的梦》,通篇讴歌青春的美好,激情涌动。文章总是以情动人,散文就更是如此。

二、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

三、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四、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

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发展等级

一、入笔精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体现出大的主题。《点滴真情令我感动》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它的着眼点都有是我们生活经常遇到的小事,但对一个有心人来说,它们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二、夹叙夹议,感情真实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就得采用夹叙夹议定书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如《百合花的笑容》等文章,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实,浑然天成。

其他各类文体写作技巧

这里所说的其他种类文体,是指除前面提到的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杂文之外的其他一切文体。一般在考场上出现的有:应用文,戏剧、诗歌、童话、寓言等文体。

应用文体有严格的格式,用这种文体进行创作,一定要遵循这些格式。如果是给人写信,就要遵循写信的基本要求:如果是写请假条,也应把内容纳入这一格式中。

诗歌这种文体在考场上用得很少。一旦决定写诗歌就要符合它的文体特点。

诗歌最重要的是它内在的韵律,也就是音乐性。诗歌的节奏在形式上常表现为分节、反复、押韵等等。除此之外,我们在写作诗歌时,还应注重词语、句子的长短、轻重、缓急。这种韵律是诗歌独有的,也是诗歌析美感所在。

对初学诗歌的同学来说,押韵有助于形成诗歌析节奏。诗歌的押韵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比如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中休和走押的都是ou韵。有时候诗歌可以隔行押韵,有时候可以转换押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诗歌的韵律不仅是反映押韵,还反映诗歌句子的节奏、形式等的统一。如上例中的我曾经……和你何时……就是这样。

诗歌讲究意境和意象。诗歌的意境指诗歌的语言所能营造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带有诗人主观情志的环境和意味的综合体。有人把意境神秘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说意境是可以体味出的,但语言不能准确表达。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名的意境是:活泼灵动的自然境界的轻松愉快、无欲无求的内心世界。其中明月的亮和泉的流动是意境的主体。

诗歌的意象指诗歌中的物象,这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能够表现意境的事物,同时本身也含有丰富的内涵。如明月和泉。一般来说,诗歌中的意象越丰富,诗主特点出就越明显。

中考和高考中一般不考诗歌,因为诗歌很难把握,很难写好,再就是人们对诗歌的评价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诗歌意境的体味全在各人的主观感受。人的体裁味能力也千差万别,所以很难统一为诗歌定一个评判标准。可时这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写诗歌。只要文章题目没有规定不能写诗歌,爱好诗歌的同学们在可放开手脚,写一篇中考诗歌。当然,我们首先要熟悉诗歌的文体特点,我们写的诗歌首先应该是一首诗。

戏剧这一文体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中考作文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考场剧本。要写好这一文体,首先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剧作家最大的法宝之一就是具有感受同身的能力。它使一个创作者不必亲身经历与故事情节完全相同的情境与遭遇,也能准确地描绘出合适的情境气氛与人物感受;其次要有具体化的能力与想象力。在大多数的戏剧风格里,剧中人物永远是用第一人称来说话的。剧作者必须能模拟每个剧中人物的心理、性格与情绪状况,这样才能说一人像一人;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写作剧本时,你就是上帝,时间、地点、人物、气氛全都由你安排。这就需要高超的组织能力,否则你创造的世界就会乱套。当然,这也是上帝最大的乐趣。

好的剧本在本质上和其他文体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学形式很容易,找本剧本来看就清楚了。要想写出好剧本,关键还在于你的思想深度和语言的表达。

近年来,中考中写作童话、寓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这种文体比较容易掌握,但要想得高分也不容易。写好童话、寓言,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从自然万物中去寻找动人的力量;其次便要注重故事情节的构思,构思巧妙,故事动人,文章就已成功了大半;最后要注意语言的新鲜灵动,优美的语言能让童话、寓言锦上添花,是得高分的保证。

随着作文教改的深入,各种新鲜的文体在学生作文中层出不穷,如BBS、网络聊天、实验报告等。在考场上,这些新鲜的形式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增强得高分、满分的机会。但是,写作这类文体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随便写。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是新鲜的,就可以尝试。往往不伦不类,反而得分偏低。因此,同学们要在熟悉格式的基础上,注意练习,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从而实现得高分的目的。

篇13: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1.题型特点

材料作文出现较早,曾经风靡一时,是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材料作文根据既定文字或图画材料,对图文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图文内容自己拟题进行写作。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事例类材料、现象类材料、史实类材料、寓言类材料、言论类材料、文章类材料、图画类材料。这几种命题方式在近三年中考试卷中都出现过,其中事例类材料和寓言类材料最多。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呈现,有时则是成对成组地呈现。

近三年材料作文命题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有些不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而强调“对材料的感悟和联想”,其思维的视角更广阔了;有些考区给出两则或一组材料,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共同点,无形中考查了材料阅读能力;有些考区给出阅读篇目(范围),让考生写读后感,读写结合,考查更趋明确。

2.审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审题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稍有偏差,便全盘皆输,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读题不可断章取义。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与文章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偏离或脱离了材料就是偏题或离题。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而要抓关键词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所谓抓关键的方法是: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或暗示性语言;二要注意材料对比,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综合分析并概括材料的观点;三要用正确的观点对正反材料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生只要抓住揭示材料主旨的关键词句或者让人豁然明白一个道理的感点,就能扣住命题者的意图,不会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了。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辨别关系,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材料作文不仅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以及探究、提炼、联想等能力,并对考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重庆市作文试题中第二题是材料作文,材料分别选取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冰心的《谈生命》、高建群的《感谢创伤》中的三段文字。考生首先要抓住“不幸、苦痛、风雨、黑暗”与“无止境、美丽、黎明、阳春”这两组关键词,并辨清三则材料是相似关系,但可有侧重,最终从材料中提炼出“走过苦痛、享受苦痛和挑战苦痛”的主旨。考生只有在读题上全面把握,才能注意到细节,看问题才能独到深刻。

(2)解题不可落人俗套。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

首先,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深含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惯常思路,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能言,可从多角度立意,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多向思维:

一是横向发散,即由材料的基本主题展开引申类比联想,由此及彼,比较求同,看哪些事物或现象有类似或相关的属性,或者这个道理可以推及哪些事物或现象。

二是纵向发散,即研读材料所表现的社会现象或事实,并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把握其所反映的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三是逆向发散,即由正及反,从事物的相反方向思考,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将会如何。另外,还有其他形式:立体思维、平面思维、组合思维等,确立了从以上角度开掘出来的主题后,就要选最佳的角度和立意来写。否则就是千人一文、千文同旨,应从那些不被人重视又有价值的方面进行突破,写别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擅长写的文体)和对材料的理解程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角度人手。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例如20四川成都中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的大意是:四个儿子在不同的季节看到了各不相同的风景。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它不只是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我们往深处挖掘时,会发现这个故事还有更深层的寓意: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要换个角度看问题等。

(3)悟题不可就事论事。

无论哪一类材料作文,考生都需要借助联想联系生活、古今中外事例、名人名言等来谈自己由材料获得的感悟。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比较开放,所以考生的感悟应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透视个人情感体验,关注当今社会热点。

例如2008年湖北黄冈中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薛谭跟秦青学唱歌”的故事。这则材料可以引出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悟:做人做事要谦虚、做事要持之以恒、人要知错就改、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敢于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考生只要根据联想的事物或者道理联系实际生活和思想情感即可。

总之,材料作文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它将以更人文化、更有新意的姿态步人今后的中考,广大备考师生不可忽视这种命题形式。

(二)试题例举

[例1]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竞争,产生矛盾,碰到困难。在竞争中,我们倡导合作,达到“双赢”,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发生矛盾时,我们倡导宽容,善待他人,所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面对困难时,我们倡导乐观,笑脸以对,只要树立战胜它们的

勇气和信念,具有恒心和执著的精神,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得抄袭。

篇14: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例2: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年轻人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材料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角度分析立意:

1、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2、从沉香的角度立意:

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篇15: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一、自然流畅的结果交代法

这种结尾方法常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就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作结尾,读完课文后,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只觉得痛快淋漓、干净利落,并为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行为拍手叫好。

二、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揭示文章中心。如课文《郑成功》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诗句等,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课文《雾淞》结尾写道:“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树玉枝,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尾方法。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还有一种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如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这种结尾,语言含蓄,余味无穷,促使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如《凡卡》一文的结尾不但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添加的两个省略号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篇16: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指导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指导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指导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指导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指导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篇17: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林散之,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正如文化之于余秋雨……可以说,他们各自所钟爱的事物也承载了他们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

请以“________之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补全所给题目,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800字以上。

【审题提示】显然,这是一个要求补填出选材的半命题作文题。与常见的话题作文相似的是,这里也给出了一段材料。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即所给材料在写作构思和立意时的作用是不同的。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只是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写作者可以借助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构思,也可以不受材料的束缚,只要扣住话题来写,就是符合要求的;而此处所给的材料对我们的审题立意和构思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含了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点:

1.书法、音乐、哲学、文化等某一事物与某一具体人的紧密联系。

2.这一事物是这个人所钟爱的。

3.这一事物承载

【文题设计】________,也是一种享受。

要求:补全题目,认真审题,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字数600字以上。

【审题提示】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一种享受”对立意和选材都有所限制。既然是“享受”,显然应该是美好、温馨、浪漫的东西,而题目中最关键的字眼“也”,它表明题中所填的内容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享受”有所不同,需要同学们反向立意,如“平淡”“冒险”“离别”等……写作中要重点围绕“也”字做文章,做到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同时,行文上也可以利用前后鲜明的反差,来突出“也”字的效果。

【文题设计】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始料未及,有些事情往往不会顺着我们的意愿发展,结果常常出人意料。但可以肯定地说,偶然的事件往往有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循着事情发展的轨迹追溯其根源时,立马便豁然开朗——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事情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促使我们思考。

请以“没想到, 是如此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在记叙中兼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审题提示】“没想到”意味深长,富有言外之意——结果与意料大相径庭,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有立意的导向作用,只有把其中“深刻的人生道理”揭示出来,文章才具有启示性。“没想到”的事情非同一般,应是曾令我们感到震动的事情。文题前一横线是要陈述的对象,后一横线要填意料之外的结果。写作时开头宜出人意料,可采用倒叙,或先声夺人,设置悬念,紧紧拽住读者眼球,吸引人们读下去。中间可采用对比,或巧用插叙,使文章情节摇曳多姿:一向成绩优异的“我”却考试砸锅,成绩一塌糊涂;一向和蔼可亲的父亲却因“我”任性而打“我”……前半部分可简略叙述,然后追溯原委,结尾适当议论抒情,既照应开头,又画龙点睛。

【文题设计】鲜花怒放,是一种风景;满面笑容,也是一种风景。海浪滔天,是一种风景;和谐共处,也是一种风景……在你的心目中,哪一种风景是最美丽的呢?请以“那是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内容自定,文体不限。

【审题提示】关注美好的事物与情感,是中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此题展示的便是这种特色。此题开口较大,所以我们首先得选择好要写的具体“风景”,这风景,可以是自然的景观,也可以是美丽的心灵。然后对之精描细绘,语言的生动优美和情景的自然交融,是写作这类文题应当着力关注的。

【文题设计】请以“一路有你相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篇18: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2016年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

一、考点解析:

“材料作文”因其在考察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所以它一直是中考作文的难点。

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逸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歌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而要把握其关键,就得认真研究“材料作文”的客观规律。纵观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下面七种类型:

(一)材料的含义明显。

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一千多个球,有一次,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七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荣誉所牵累。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这类材料作文,一般能抓住中心阐发即可。

(二)材料零碎,但有联系。

这类材料,少则二则,多则五六则,或互为对立,或互为关联,或互为相辅,或互为统一,但总有其组合在一起的共同性或联系点。如: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

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托后腿,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3、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材料1是讲要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2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3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立志、攀登、规律。

热门作文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