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描写青铜器的说明文(共含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国历史上的商代及西周时期是奴隶
制社会鼎盛的时期,也是一个以青铜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青铜冶铸业曾达到很高的
水平,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铜器的工艺最能反映
物质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特征。楚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青铜文化成为
构成楚文化的主体的支柱之一。
青铜礼器是楚国铜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风俗好尚、意识形态、工艺水平
、文化进程”均“蕴蓄于其中”。楚国的青铜礼器有鼎、簋、敦、盏、壶
鼎居青铜礼器之首。周代任何一种区域文化的铜礼器的风格,都较为生动地体现在
鼎上的风貌特征上。楚国的鼎与其他各个区域文化的鼎相比,有成熟的富于个性的形态
特征,称为“楚式鼎”。在楚式鼎的造型系列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鼎是升鼎和于鼎。
这两种鼎从春秋中晚期开始到战国晚期在楚国一直都很流行。
升鼎因这种鼎上铭文“[升鼎]”而得名,其特征是束腰和平底(图3)。最有代表性
的是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子午升鼎。这种风格的鼎为楚国所独有,一般在高级贵族墓
葬中发现,为楚国贵族身份的标志。楚式升鼎束腰收腹,对鼎这一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三
足炊煮器,历经夏、商、周三代沿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器形的一项最大胆的突破。这一
造型样式上的翻新,一改传统鼎呆板、死气沉沉的风貌,而给人一种灵巧、生动的视觉
效果。鼎的造型的这一变化与楚人审美意识有着切的关系。“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
”,人体审美中对细腰的喜爱,反映到青铜礼器的铸造上就是束腰升鼎的产生
青铜是红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硬度高、熔点低,用青铜造的工具,更为耐用、有效。青铜在浇铸时气泡少,流动性好,可铸出锐利的锋刃及精细的花纹,适于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丽的容器。青铜除被制作成生产工具外,更被人用于战争。《考工记》上说,青铜冶炼在商、周时期已有6种不同比例的配方,称为“六齐”,表明当时的冶金科技已很高明。
商、周时代,军队的武装已全面依靠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武器主要有戈、
青铜器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 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录象: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录象:青铜工艺)
三.小结
:
青铜器
青铜器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
[1] [2]
青铜器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因为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50至6000年前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先...
目录青铜器简介青铜制造技术主要分类青铜器简介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 简称“ 铜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 、水器、乐器 、车马饰、铜镜 、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 新石器时代 晚期至 秦 汉 时代,以 商 周 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 始有 青铜 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 西周 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 晚期至 战国 ,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 瓷器 和 漆器 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 考古 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在 商周 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 ,等等。青铜器上布满了 饕餮 纹, 夔纹 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青铜制造技术范铸法和失蜡法,范铸法较早,应用的最普遍,了解古代制造方法有助于辨伪。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成品。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湖北 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
主要分类食器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u。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 铜器铭文 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S(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酒器
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 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
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ì)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与彝一样,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 祭器 ,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尊彝各有其用,但又相互连称,既表示它们是礼器中特别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应的礼制。《周礼・寿宫》记载了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用彝、朝践用尊的事宜。尊流行于商周,因其特殊地位,不仅汉代沿用,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间仍制作有“宣和三年尊”。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形或虎食人形。
B(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水器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宽肩、两耳,有盖;圆形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 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F(yí) 《左传》有“奉F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有的带盖。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 商代 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 饕餮 、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乐器
编铙 商朝 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编D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D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兵器
钺 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描写青铜器的优美诗句
(第一首)
光谱色带,
是眩目的一块魔方,
石头书写的文字,
敲开远古洪荒的门扉,
目极云汉古风,
犹存的青铜人头像,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藏在岁月背后,
蓦然呈现的一个古老部落,
留在历史册页的痕迹,
擦不掉抹不去,
废墟的角落,
袅袅升腾的光和热,
那是青铜,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古蜀族人每年一回,
祭祀天神土地祖先的仪式,
弯腰耕种的先民,
荷锄转身惶然一瞥,
风尘中守候,
一抹天然古意的青铜面具,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大盆地里古树浓荫下,
若隐若现的农耕场面,
在瓦檐上在枝头上,
引颈啁啾的燕子,
堆起的钙质激荡,
而出的清风和光芒,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金权杖的耀眼,
意外叩醒了沉睡灵魂,
一个群巫之长,
在向黎民宣讲天演大道,
日月星辰摩挲的大地,
降临的宁静,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长江上游燃就的,
神秘莫测的文明火种,
生命之门在瞬间,
与永恒中翔舞的飞天神梦,
石破天惊临照,
千年的青铜太阳轮……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第二首)
青铜铸就的神树。
枝干、根部、
花果和金鸟,
组合成线条坚朗,
盎然高大的远古意象。
上下三层。
九枝弯弓。
九头神鸟。
十二盏果实。
二十一朵花。
神树上一条,
龙盘旋着,
从树顶蜿蜒而下。
龙背上长着,
如鳍翅的一把长剑,
凌空悬挂——
这是高竖的庄重,
而神圣的`祭祀品,
还是一个部落,
舞蹈着千古的图腾?
它象征着什么,
又蕴含着什么?
蓦然一片,
洞穿已久的星辉,
平静地流动,
正与我灼热而,
好奇的目光碰撞。
成为一种对话。
一声声啧啧赞叹。
伴之而来的,
是一种遥远的回音。
弥漫,
青铜气味的声响,
或弯曲或下垂,
如图纹如圆圈。
牵引我的思绪,
以无法抗拒的诱惑。
此刻,
时序的涛声,
连同生民的灵魂,
闪动熠熠的,
千载光芒,
化成一方,
崇高的桅杆,
把我蔚蓝色的想象,
荡漾出,
悠远的涟漪……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18课《青铜器》一课。接下来,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铜色、铜型、铜纹、铭文等方面欣赏中国青铜器作品。青铜器丰富多彩的图案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绘画宝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饕餮纹、兽纹类纹样,各种造型稚拙、富有意象气息的造型和纹样,展现人类早期绘画的质朴美。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难点:通过青铜器的艺术与文化,领略其魅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青铜实物、欣赏合作表等。
学生:水彩笔、美术课本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进行视觉感官的认识和体验,侧重引导学生欣赏的体现过程,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绘画作品欣赏的初步知识和发表自我欣赏感受的能力,但对于陶艺作品这种立体造型作品的欣赏较为陌生,这就需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激励他们学习对青铜器的铜色、铜型和铜纹的欣赏,并引伸进行中外对比学习,更要激励他们用自己的观察、自己的体验、自己判断大胆地进行欣赏,发表自己经过欣赏对话之后的直观感受。并采用表格式的方法,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感受进行分类记录,通过评价激励,引导生生互动,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能进行简单评述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合作探“宝”
首先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游戏互动这一环节,教师播放编钟弹奏乐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开始,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中找老师带来的礼物,当个考古专家把手中的青铜器挖掘出来,引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互动,体现新课标中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理念。
(二) 欣赏感受美,了解青铜
首先,出示余姚博物馆本土出土的青铜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让学生赏后探究总结:青铜器用途宫殿:出示最早的青铜器——鼎(用于煮食物)→祭祀、宴请宾客、隆重仪式→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欣赏不同用途的'青铜器:酒器、食器、兵器、水器、乐器、杂器。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造型的多样性。
青铜器——铜色宫殿① 欣赏青铜图片,青铜器是用红铜加入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成为新的一种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后,其铜锈呈青绿色而得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
青铜器——造型宫殿① 四羊方尊: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鬼斧神工,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范铸法)
莲鹤方壶: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莲上之鹤,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总的风格与趋向,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失蜡法)
② 欣赏代表性青铜器后母戊鼎(范铸法)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耳、腹、足各部分的用途特征。
③ 欣赏凤鸟青铜器,让学生观察并与画中和生活中的鸟作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回答。
④ 出示动物造型青铜器图片,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动物做造型?有什么寓意?学生猜一猜祖先当时的想法。学生小组讨论欣赏不同用途不同造型的青铜饮酒器图片。
青铜器——纹样宫殿① 小游戏:看一看,纹样连一连?动物纹占中国青铜器的主题,统治了1500多年的历史,一开始就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更是延续了早期石器时代的特色,加以创新改造。② 把龙、凤、虎的纹样和图像作比较特征,了解不同纹样内含的意义。引导学生自由回答,是把生活中想象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再欣赏青
引导学生探究纹样意义,崇拜神兽,权力的象征并表达美好愿望。欣赏不同种类纹样的青铜器,波纹、几何纹、火纹,感受其丰富的纹饰,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对称,排列组合之美。③ 再欣赏龙虎纹、兽羊纹两种不同动物相结合的纹样。
青铜器——铭文宫殿
①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记事、诏令等作用,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是铸造出来的,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② 引导学生欣赏代表青铜器后母戊方鼎,据考古专家认为:是商王为了祭祀他那已经去世的名叫戊的母亲而铸造的鼎。其他不同位置(器物底部、器物腹壁内侧、器物腹壁外侧)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三)发现探究美,小组合作
首先出示实物青铜器,小组合作填写欣赏表格(从用途、造型、纹样三方面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请学生代表上台总结小组欣赏探究后的成果。
(四)创造展示美,动手实践
首先教师示范修补青铜器,当个小小修补专家:出示图片,出土的青铜器大多都是残破的,根据你手中已有的青铜器造型和纹样,把残缺的部分修补完整。
(五)师生展评,课堂拓展
① 作品展评,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从铜型、铜纹等方面说说你想收藏哪一个青铜器?
再欣赏图片,敬佩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创新的精神,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运用到现代青铜艺术品的铸造中来。 ②代人古为今用,把青铜器作为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装饰上来,美化生活。③ 欣赏印章、篆书书法作品,铭文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直接促进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在生活中发扬学习古人不断创新的精神,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板书设计
用途 广泛 煮食→祭祀→权力
铜色 庄严
铜型 精致
铜纹 独特
铭文 记事、诏令
怎么鉴定青铜器
怎么鉴定青铜器古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可谓行行出“状元”。“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古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它们的主要特点为:
“苏州造”用材较好,冶铜浇铸时往往加些银,使铜器的地子发亮见银白色;仿制对象以商和西周器为主,生坑、熟坑无所不能;刻工精细,纹饰流畅,铭文逼真,“作品”流传甚广。
“潍县造”的艺匠高手层出不穷,刻纹饰、铭文比较擅长,作器多呈熟坑状,但铸出的器物壁厚,重而压手。
“西安造”也注重铭文,不仅是假器造假铭,就连一些无铭文的真器上,也后刻铭文,以抬高其价值。作品多见度量衡器物,如秦诏版、秦量等。
“北京造”以商周器为主,比较讲究纹饰华丽,器型精巧,锈斑逼真,特别是“黑漆古”、“绿漆古”等,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看垫片是鉴别真假铜器的又一简便方法。前面谈到,垫片是用来控制浇铸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当时的铸工往往会顺手取来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铜片,预先垫放在内外范的间隙处,当浇铸成型后,铜垫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见,有的难找,有的还十分对称,左右相应。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是不用垫片的,这与当时铸造工艺的不发达有关。但假造的青铜器,也是不会有垫片痕迹的。还有些作伪者,在真器刻上铭文或花纹,却正好刻在垫片上,这样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铜器的鉴别中,除了铸造技术和器物造型两方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纹饰图案的鉴别。纹饰图案是青铜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复杂多变,而且内容丰富,制作精美,为世人所欣赏。
作假的青铜纹饰有许多种,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假器作假纹饰,以苏州周氏作坊出品为最精致。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现。这些艺匠的纹饰功夫很深,即便是伪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艺品了。但对于鉴别真伪来说,只要细心审视,还是能看出破绽的。因为一件纹饰再精致的青铜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壳、锈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面真器上添刻花纹。这种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无花纹的素器上加花纹、在有少量花纹的真器上添加花纹、在花纹锈浊不清的情况下加刻花纹、在镶嵌脱落的花纹上重新加入镶嵌物等等。曾有这样的事例,当错金银的越王剑被发现后,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剑上补刻花纹、错以金银出售,却因技术欠佳而被识破,终贻笑大方。
鉴别这些改刻或增刻的纹饰,可首先比较其本身或周围的表层和地子是否与该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为若是后刻的,一定是破坏了原有表层的色泽。其次找一下每组花纹的接合处是否有范痕,因为花纹是刻在范块上拼合浇铸的,没有范线就有作伪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伪者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规律把握不准,比如纹饰一般虽有地纹和主纹之分,但二者其实关系密切。如兽面纹卷角或勾尾的收头处往往是像同心圆一样与地纹的小圈连接起来的,但作伪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细微的特征。
辨别青铜器真假,讲究重量、嗅觉、声音和锈色的程度。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表比商周器轻薄,若重量相反,则存疑。铜器出土有土气味,作假的器表总散发出酸味。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铜质声音的辨识和器物表面锈色的鉴别。因为商周铜器是以铜锡合金铸成,敲击的声音自然清脆,而后仿的青铜器往往用黄铜铸成,或浇铸而成,敲击的声音混浊,若偏薄,则脆而散。有的是修补的伪器,四周敲出的声音就会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补的,更有一种沙哑感。
观察古铜器表层和锈层也很重要,因为当从器形或制-作-工-艺上难以确其真假时,可以通过鉴别其表面锈色的好坏来断定是真品还是赝器。由于青铜器埋于土中上千年,铜锈会层层发出,但各个地域的青铜器表锈色却不甚相同,这与不同的地下水质和其他有机物腐蚀其表面,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如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呈灰绿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则见有翠绿色的锈层,亮晶晶的,人称“水坑”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丰富,锈色多变,或黑灰,或枣皮红,或灰绿,或银白。于是行家们又分别称这些锈层叫“黑漆古”、“枣皮红”、“绿漆古”、“水银沁”等。这些锈层很坚硬,即使用刀刮划,也只是一些锈斑脱落,与伪器的锈层是完全不同的。假锈层的做法多种多样,假的地子用盐硇砂,锈色用盐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铜加绿色颜料和氨水调合。但生出的新锈色泽单调,不像出土锈层敷一层、丰富多变、带有滋润感。现在市场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铜器,大多呈粉绿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脱落的感觉。有的则乌黑发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没有一点色泽滋润的感觉。
1.仿古法。
铜器作伪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尽寸大小也与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难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 ,其铜质、花纹、犭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2.拼凑法。
又称“插帮车”。铜 器作伪法。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杨新器。
3.改造法。
铜器作伪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伪者将一些不易 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4.加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6.添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 伪铭,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作伪有时用铜丝刷刷去錾良,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刻,但 笔法的韵味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
7.增铭法。
铜器作伪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修配时边铭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伪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铭文既然不是一时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载然不同。
8.补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9.腐蚀法。
铜器铭文作伪法。这种方法以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二、青铜器辨伪
1.铸造辨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 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 范痕。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 饰 ,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主要是比较法 。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百分网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府出蜡局亦曾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炉有许多是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加以变化而制作的。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