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篇《地表的变化》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50年前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
利用ECHAM5/MPI-OM气候模式预估2001-2050年长江流域不同排放情景(SRES-A2,A1B,B1)下径流深的变化,分析了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相差不大,但不同排放情景下年际变化特征较为复杂,且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A2高排放情景下地表水资源量呈缓慢减小的'趋势,AlB中等排放情景下变化趋势不明显,Bl低排放情景下呈相对最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地表水资源量年代际变化波动幅度也较大,2001-2030年3种情景下地表水资源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但从2030年起,则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最高增幅达7.47%,其中尤以夏季和冬季增加显著.模式预估长江流域未来水资源量仍保持目前水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特征仍较为突出.
作 者:刘波 姜彤 任国玉 Klaus Fraedrich Liu Bo Jiang Tong Ren Guoyu Klaus Fraedrich 作者单位:刘波,Liu Bo(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姜彤,Jiang Tong(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任国玉,Ren Guoyu(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Klaus Fraedrich,Klaus Fraedrich(Meteorological,Institute,Hamburg,University,Hamburg,Germany)
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2008 4(3) 分类号:P467 P333.3 关键词:预估 气候变化 地表水资源 排放情景 长江流域《变化着的地表》课堂教学反思
优点:
杨华老师的这节科学课从整体上来看,结构完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杨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很巧妙,教与学都很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课程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体现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善于观察发现和勇于探究当中。这节课注重了这几方面,老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及时的提示不断带动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猜想。在课堂中,也看到了学生在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主动观察和动手实践。
二、科学课与其他科目有所区别,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更强,因此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就成了科学课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节课开始,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主题之后,就引导学生对本课题进行思考和提问。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也提出了很精彩的问题,如火山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火山给人类带了了怎样的影响等。既帮助了教师更好更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也给这节科学课添上了很绚丽的一笔。
三、这节科学课题是火山的喷发,杨老师设计的环节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件到实验,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上,既丰富又不显累赘。
建议:
学生在进行火山喷发实验的时候,教师的可先做示范,这样就可避免学生因不懂操作而影响了实验效果,以致达不到让学生理解火山喷发过程的目的。
南疆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分析
地表湿润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旱与湿润状况的'良好指标.通过计算南疆1971-逐月的地表湿润指数,得出:(1)南疆湿润指数30年标准值介于0.01与0.40之间,较为干旱,尤其是在植物生长季节,湿润指数较低,对当地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2)南疆湿润指数30年标准值的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对春耕不利;夏季有所回升,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3)南疆湿润指数时空变化在短期内存在剧烈性变动;(4)湿润指数可以作为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服务.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28(3) 分类号:P964.2 关键词:湿润指数 变化 南疆一、说教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开篇内容,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学生自主收集有效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交往的平台,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内、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难点】
1.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提问导学法、案例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悬导入】播放音频材料:童话故事“岩浆之旅”,思考:岩浆晶晶和亮亮经过怎样的长途跋涉和变化完成漫长的旅行回到岩浆之家的?
【设计意图】运用音频材料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创设情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又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结合教材文字材料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找出三大类岩石,并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
2.根据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判断各类岩石的特征,并完成连线题:
喷出岩 很结实,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侵入岩 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沉积岩 有美丽的花纹,是很好的装饰材料
变质岩 可能存在气孔
3.根据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注意岩浆岩与岩浆、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箭头)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并填上主要的地作用力。
5.将这些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
【设计意图】第1个问题较抽象,对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知识可适当补充。
第2个问题的设置能开动学生的思想机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大胆猜想,自行解决问题,避免由教师讲授产生的枯燥。
第3、4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5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体会内、外力作用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又可顺利导入下一个问题。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视频欣赏各种地貌图片】缤纷擂台――分组合作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分成四组)
A组题:流水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流水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流水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B组题:风力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风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风力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C组题:冰川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冰川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冰川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D组题:海浪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海浪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海浪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海浪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视频欣赏图片既可以适当放松,稍作休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为探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缤纷擂台,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每组试题的设置都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样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并培养学生能选择和利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设计意图】内力作用表现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已经学习过,所以重点知识为地壳运动,而这一知识点在下节课山岳的形成中还会学习,本节课不想深挖,但为了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并能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预期效果,因此采用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填表法,对其有一个简单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质作用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3.分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一、说教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开篇内容,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学生自主收集有效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交往的平台,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内、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难点】
1、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提问导学法、案例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悬导入】播放音频材料:童话故事“岩浆之旅”,思考:岩浆晶晶和亮亮经过怎样的长途跋涉和变化完成漫长的旅行回到岩浆之家的?
【设计意图】运用音频材料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创设情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又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结合教材文字材料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找出三大类岩石,并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
2、根据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判断各类岩石的特征,并完成连线题:
喷出岩:很结实,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侵入岩: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沉积岩:有美丽的花纹,是很好的装饰材料
变质岩:可能存在气孔
3、根据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注意岩浆岩与岩浆、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箭头)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并填上主要的地作用力。
5、将这些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
【设计意图】第1个问题较抽象,对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知识可适当补充。
第2个问题的设置能开动学生的思想机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大胆猜想,自行解决问题,避免由教师讲授产生的枯燥。
第3、4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5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体会内、外力作用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又可顺利导入下一个问题。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视频欣赏各种地貌图片】缤纷擂台――分组合作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分成四组)
A组题:流水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流水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流水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B组题:风力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风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风力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C组题:冰川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冰川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冰川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D组题:海浪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海浪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海浪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海浪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视频欣赏图片既可以适当放松,稍作休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为探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缤纷擂台,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每组试题的设置都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样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并培养学生能选择和利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质作用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3、分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月相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月球距地球最近,是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而我们对月球最多的印象就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各种形状的月相,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画月相、给月相排序、模拟月相变化、观察白天的月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重点:知道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难点:总结月相变化规律,即上半月月亮亮 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右侧;下半
月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
过程:
一、引入:
1、说说兴趣爱好
2、在白板上画:月亮
首先和学生聊一聊自己的兴趣爱好,活跃一下课堂的氛围,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随即展示自己的爱好:画画,这时利用白板的钢笔工具,画下一个月亮,这样揭示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月亮。
3、说说你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4、讲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二、展开
1、画一画看到过的月相(白板上画)
<接下来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自己所见到过的'月亮的样子,由于电子白板继承和发展了黑板的书写功能,同时又克服了多媒体投影幕只能用于展示的缺点,把教师置于课堂注意的中心,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以互动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月相,知道月相就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
2、交流:通过刚才大家画的月相你有什么发现?
所画的月相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按照时间先后给月相排排顺序(初一到十五)
(个别同学在白板上拖拉操作)
3、提问:为什么同一时间你们画的月相不同?
为什么有的月相是亮面在左,有的在右?
月相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接着观察白板上的各种月相,通过交流发现它们的不同,如:明亮部分面积不同,出现的时间不同,然后根据时间先后给所画的月相排一下顺序,这时候使用白板就能方便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多媒体材料,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并且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的同学同步思考,及时产生疑问:这样子排序对不对?一个月的月相到底是怎么变化的?有些什么规律?带着这些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模拟月相变化。
4、模拟月相变化
(1)为了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
(2)交流: ① 用什么表示月球、太阳、地球?
② 在模拟前我们先要了解月亮、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
白板展示
③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④要注意些什么?
今天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在太空中的月球,所以只能用相应的材料进行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学生对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相对位置等知识还不是很熟悉,那么让他们自己来讨论怎样进行模拟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通过提问交流,再让学生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拖拉太阳、地球、月亮表现出来,有同学质疑的再次进行拖拉操作,这样来了解它们的相对位置,并能通过自己的操作直观地观察到实验成功的关键点即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明亮的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观看视频展示月球的公转,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如何进行月相变化模拟实验,为解决本课重难点打下基础。
(3)小组实验
注意: ① 观察月相亮面的大小如何变化
② 观察月相亮面的方向
(4) 交流:① 交流你观察到的月相
②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③ 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月相的变化,在白板上画出自己观察到的月相,
在交流时互动的力度更强,而且可以随时改正错误的月相,在白
板上的灵活移动,不用再象使用那样事先在后台操作好,而
且学生有的想法你课前没有预设进去就不能展示出来,而白
板可以随时编辑,把学生的想法表现出来,这样便于他们得出月
相变化的规律,解决本课重难点。
(5)播放月相变化解释月相成因
接着再次播放月相变化解释月相成因加深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5、观察白天的月相
(1)我们从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推测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要知道规律是否正确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在什么时候观察月相比较合适?观察时间?如何记录?
在观察中有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从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推测出的规律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地观察来验证,接着和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时间和记录内容,想办法解决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观察白天的月相既是一个课外观察活动,又是一个课堂延伸的实证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三、拓展
1、做个小小侦探员:
2月25日晚上办公室失窃,警察抓到两个嫌疑犯:A说:“我晚上一直在睡觉,没出去过。”B说:“我看到A往办公室去的。”警察问:“天黑了你怎么能确定是A?”B说:“他正好回过头来月光照在他脸上。”
到底谁说谎了呢?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搜集月相以及月球地貌特征的图片或资料。
为学习下一课做好准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第一实验学校的刘月英,我说课的题目是《物态变化复习课》。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预设等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教科版《物态变化》这一章的复习课。为了打破以往章节复习课的枯燥练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我在这节课中以“三态六变”为知识主线,加入了《中国成语大会》的设计元素,用知识问答比赛的形式来贯穿整个课堂,有必答题、抢答题、描述题,使学生在游戏娱乐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最后以《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要点。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中考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有一些遗忘,而且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对物态变化图像分析得不够准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判断常见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现象;
(2)会从图象中读出对解题有用的相关信息;
(3)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对物态变化图像的分析通过多道练习题的反复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利用图像上的数值分析,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自制物态变化的卡片 教学用直尺
【教学方法】
“一二一”教学 尝试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师学友互助学习尝试探究 竞赛学习
【教学程序与设想】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教师出示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图片: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形态存在着,请同学们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奇妙现象。同时设疑:同学们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惊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得出: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物态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美丽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复习目标,学生阅读复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的动机。
三、独学奠基
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导学案的填写,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填写。然后分小组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対学提升
(一)必答题
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再出示必答题的题号,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学生明白如何回答,各队派出师学友选题,解答,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抢答题
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再出示抢答题的内容。学生明确如何做,学生抢答题权,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抢答题的模式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五、群学拓展
教师出示描述题的要求,然后再出示不同的物态变化。学生明确如何做,各队学生相互讨论并举例汇总。每队各派两位同学,一人正对大屏幕,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物态变化,举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人背对大屏幕根据学友的描述说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设计意图:集群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激发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物理应用于生活,体现了“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六、感悟收获
教师要求以游戏《找朋友》的方式总结知识。学生根据要求,把卡片贴在黑板的对应位置。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卫生球变小了 C.霜的形成 D.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行举例,重点区别零上和零下。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本教学在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
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别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五、说教学程序
(一)、比较水的温度
1、比较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提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比较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1、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提醒学生观察中的注意事项: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安全。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3、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结合学生生活: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3、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设计意图
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能正确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关注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4、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吸热、放热条件。
5、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6、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感知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8、探究家庭或学校用水中的节水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正确测量温度。
3、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4、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具和学具
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
课前准备
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中实际例子、介绍相关实验辅助说明。
教学过程
一、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提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归纳总结,从加热、点、灭、盖四个方面加于论述。
酒精灯的使用,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具,它的使用方法,文中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二、温度计。
教师提问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温度计的使用。
1、摄氏温度的规定。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介绍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与修正。
首先介绍了温度单位规定。
接着通过温度计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复习,使学生更加系统了解了温度计。
三、例题分析。
例1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b、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c、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d、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f、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g、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四、学生讨论。
请2名学生把水循环的知识讲座稿介绍一下。
学生提问讨论。
五、归纳填图。
请学生归纳物态变化,并请填图。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B、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根据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重难点】
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教具】
洒精、棉花、温度计,吹风机、熔化加热器材
【教材分析】
教材在解释物态变化时,运用“当晶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的论断。这一论断早在初二年就已通过“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的实验证实的。所以在本节课应用这一论断,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征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当然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征,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2、进行新课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渐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呈现流动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外界需对分子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外界必须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实验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3)升华与吸热
如果固体分子从外界吸热,直接挣脱周围的分子引力而飞出,那么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subllimation)。
产生舞台效果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就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造成的现象。防蛀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冬季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升华也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例如,人们利用干冰升华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3、思考与作业
4、板书设计
<title>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title>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科技、社会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
2、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3、了解高压锅、冰箱及热管的工作原理;知道火箭上升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2、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3、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指导以及交流过程的指导。
课前准备:
根据学习提纲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汇总资料按要求写成调查报告;视频资料、教学(学生调查的)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1、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
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
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对于电冰箱(空调器)可以提出:
电冰箱是如何致冷的?致冷物质如何循环的?
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电冰箱?
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
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3、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
1、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
4、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等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
在课堂上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交流会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评估;此环节,教师要事先组织学生准备交流会的主持和评估工作。如:主持人的选择和培训;主持台词的编写和演练;主持人和个小组负责人的配合练习;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的设置及评估表的打印工作等。
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对这次调查活动设立几个最佳奖项,如:最佳成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等,并在评估表中反映出来,最后的评估结果最好能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录课堂上自己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查意识,也方便教师以此来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参与水平、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工作和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把评估结果及结果的宣布放到课后和下节课进行。
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活动,根据交流情况对本节内容和要求作适当补充。
1、关于自然界水循环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水的三态循环规律、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2、高压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但对于它工作原理的思考同学们未必能说清楚;有关沸点和压强的关系,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虽不必展开讲,但学生要知道这个事实。
3、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知识,对于其它技术问题做适当介绍,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要从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入手来介绍补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主要讲了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应用和熔化、汽化过程吸热的应用,可以适当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一、温度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