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8篇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具准备
演示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12×14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__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__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__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或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个座位。
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设计
1、小黑板。
2、“五”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或26×21
笔算,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个座位。
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
苏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习第8、9题题组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习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习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6页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9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进一步认识简单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转和平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在复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空间和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复习
1.东、南、西、北
(1)同桌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教师: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页东、南、西、北第1题中的动物图。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4)小玲家在学校的面。从小玲家到学校要向()面走()米;从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2.旋转和平移现象
(1)出示第128页情景图,学生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的运动现象,很快判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
(2)小组内先议一议旋转和平移的特征,然后同伴之间相互做动作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1页第8题,列举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三、全课
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提高?
四、练习
(1)第131页第7题。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向家长说一说。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教材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总复习(p116~12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数“的复习。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以及组成。“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认识图形”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认识钟表”的复习。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用数学”的复习。
重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编排特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好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
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难点: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左右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2。运算定律、混合运算
3。多边形的面积
4。简易方程
5。应用题
复习要求: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复习重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解简易方程。
4。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复习安排:六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第5题,练习三十二第5~8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12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一个梯形的面积是()面积的()。
(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当上底等于零时,梯形变成(),这时面积=();当上底与下底相等时,梯形变成( )形,这时面积=()。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2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酌三角形的面积是41平方厘米。()
(3)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7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9平方厘米。()
(4)一个三角形底长3分米,高2分米。将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
(6)梯形的上底要比下底短。()
二、复习指导
1.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宽分别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的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底边上的高。)
(2)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们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要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2.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出示P。136页总复习的第5题,请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指名学生说出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58题。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简易方程(总复习第6、7题,练习三十二第911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复习重点:解简易方程。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王师傅a天做m个零件,平均每天做()个,做一个零件要()天。
(2)17比a的3倍少多少,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
(3)商店运来18筐苹果和x筐梨,每筐苹果重a千克,每筐30千克。商店运来的水果和梨共重()千克。
(4)5a-3a+2a的结果是()。
2。判断。
(1)3a+4b=7ab()
(2)23x=23x()
(3)22=22,33=33()
(4)5x=0不是方程。()
(5)长方形的周长是C米,长是a米,宽是(C-2a)米。()
(6)al0=lOa()
(7)种松树a棵、柏树b棵,种的松树和柏树是松树的(a+b)a倍。()
(8)从15里减去a与b的和,求差,用式子表示是15-a+b。()
(9)方程5-3。2=3x与方程5=3x-3。2的解是相同的。()
(10)35(x+5):35x+355()
二、复习指导
1.用字母表示数。
(1)师出示P。136页总复习的第6题,请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用字母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求工作总量C的公式:C=at
2。解简易方程。
(1)师出示P。137页第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说一说:解简易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简易方程写时应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解简易方程都是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阿关系。关键是弄清未知数在等式中相当于一个什么数,然后再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求出解以后,还要对求出的解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题意。解简易方程在书写时应注意:首先在方程的左下方写解字,未知数x写在等号左边,上下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3。列方程解文字题。
(1)师出示练习题,生独立完成。
①8。5减去4个0。875的差,除以一个数,商是20,求这个数。
②比2。5的4倍少x的数是3,求x。
(2)生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的。结合题目,教师说明:列方程解文字题,首先应设要求的数为x,(题目中出现了未知数x的可以不写,)再把文字叙述的形式翻译成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即方程),题中怎样叙述等式就怎样写,顺序一般不要改动。列出方程后,按简易方程的解法求出解来。
三、课堂练习:练习三十二第9~11题。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应用题(总复习第8~10题,练习三十二第12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先让学生多说一说,然后教师板书: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怎样算,列出算式,并且算出得数;
4.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二、复习指导
1.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思路解答应用题。
师出示总复习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请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题。
(3)学生做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解法一:72+7232
解法二:723(3+2)
2.复习行程问题。
教师出示总复习的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第(1)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第(1)、(2)题。
学生做完后,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解答第(2)题,需要哪些条件?第(2)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使学生明确第(2)题是求每辆车各行驶了多少千米,知道了每辆车的速度,还要知道行驶的`时间,所以要把第(1)题的问题作为第(2)题的条件。
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用每辆车的速度乘以时间来求出每辆车行驶的路程。如果有些学生先求出一辆车行驶的路程,再用两地的距离减去这辆车行驶的路程,求出另一辆车行驶的路程,这种算法也是可以的。要鼓励学生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解题。
问: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找出第(3)题的条件?怎样能很快地算出甲车比乙车少行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利用第(2)题算出的乙车行的距离减去甲车行的距离,就可以直接求出来。如果有学生用两车的速度差乘以时间,这种算法也是可以的。
第(4)题,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解题。330-(34+32)2。5和(34+32)(5-2。5)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第(5)题,让学生想一想,求两地距离,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能
不能在前几道题中找到这些条件。使学生明确需要知道速度和时间,速度是已知的,时间在第(1)题中已经求出来了。让学生编完题后,再列式解答。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1215题。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总复习的第11、12题,练习三十二第16~19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能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数量间的最基本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根据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重点:根据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总复习第11题。
说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它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补充。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它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在算术解法中,为了求出未知数,需要把已知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而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可以让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相同的地位,按照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直接参加列式运算,直接地反映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在算术中需要逆解的题,用列方程来解往往比较容易。
二、复习指导
1.总复习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后,教师不限定解题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做完后,教师请用方程解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再请用算术方法解的同学说一说解题思路和步骤,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解答更简便一些。
使学生认识到,在解答应用题时,如果题中没有限定用什么方法解答,就可以选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2.练习三十二第1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再指名让学生说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所列的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解题方法一:
大象体重37。5+12=鲸的体重
x吨162吨
方程式:37。5x+12=162
解题方法二:
大象体重37。5=鲸的体重-12
x吨162吨
方程式:37。5x=162-12
解题方法三:
鲸的体重-大象体重37。5=12
162吨x吨
方程式:162-37。5x=12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1719题。
第六课时
练习内容:综合练习(练习三十二第20xx题和思考题。)
练习要求:通过综合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计算的速度、正确率以及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三十二第20题。(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订正时,指名算得比较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三十二第2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规定做题时间,了解有多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并达到要求。看一看有多少学生没做完或做完了但错误率超出了要求。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对于有错误的同学要让他们知道是怎么错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十二第2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指名学生说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这道应用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另一种是先求.现在做1800套制服比原来共有布多少米,省下的这些布现在还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法一:3。81800(3。8-0。2)=1900(套)
解法二:0。21800(3。8-0。2)+18叩:1900(套)
2.练习三十二第27题。
可以这样思考:实际提前5天完成任务,那么原计划5天要修的可以平均分到前面(20-5)天中去修,所以45(20-5)就是原计划5天要修的米数,从而可以求出每天要修的米数是:45(20-5)5=135(米)。
3.练习三十二第28题。
这一题中条件和问题的单位不统一,要注意统一单位。在求出了300穴水稻的占地面积后,要把平方分米化成平方米,再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长方形的长,即可求出长方形的宽。
综合算式:(3300100)3.6=2。5(米)
4.练习三十二第29题。
玉米地的形状是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是相等的。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玉米地的面积。
综合算式:7520+75242=2400(平方米)
5.思考题(1)。
此题与教材第63页思考题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先要求出队伍的长。队伍的长是:(3462-1)0。5=86(米)。排头两人上桥到排尾两个人离桥共需要的时间是:(889+86)65=15(分)。
6.思考题(2)。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实际动手用四张数字卡片摆一摆。答案是:这样组成的能被2整除的数有6个:12、32、42、14、24、34。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寻找解答这种题目的规律。根据题目要求,要找的是能被2整除的两位数。因此,根据能被2整除的数的规律,只能把2或4这两张卡片放在个位上。当2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2、32、42;当4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4、24、34。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22~25题。
【知识梳理】
1.全等三角形: 、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除以上的方法还有 .
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 , .
4.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 、周长 、对应高、、相等.
【课前预习】
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是CD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连接BE交AD于点O,如果△ABO≌△DEO,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图中不能添加任何点或线)
2、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3、如图,AC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E平分∠BAC,EF⊥AC交AC于点F.图中与线段BE相等的多有线段是 .
4、如图所示.△ABC中,BD为∠ABC的平分线,DE⊥AB于E,且DE=2㎝,
AB=9㎝,BC=6㎝,则△ABC的面积为 .
5、如图所示.P是∠AOB的平分线上的一点,PC⊥AO于 C,PD⊥OB于D,
写出图中一组相等的线段 .
【解题指导】
例1 如图11-113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边AC和AB上的高,
点P在BD的延线上,BP=AC,点Q在CE上,CQ=AB.
(1)求证AP=AQ;
(2)求证AP⊥AQ.
例2 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纸片ABCD中,AD∥BC,将∠ABC,∠DAB分别对折,如果两条折痕恰好相交于DC上一点E,点C,D都落在AB边上的F处,你能获得哪些结论?
例3 如图所示,在△ABD和△ACE中,有下列四个论断:①AB=AC;②AD=AE; ③∠B=∠C;④BD=CE.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数学命题(用序号 的形式写出): .
例4 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
(1)请找出图2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
(2)证明: .
【巩固练习】
1、如图,在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点E、F是AD上的两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2、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D在直线BE的两侧,AB∥DE,BF=CE,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使得AC=DF.
3、已知△ABC中,AB=BC≠AC,作与△ABC只有一条公共边,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共能作出 个.
4、如图,四边形ABCD中,AB=BC,∠ABC=∠CDA=90°,BE⊥AD于点E,且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8,则BE= .
5、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C,CF平分∠BCD,DF∥AB,BF的延长线交DC于点E.
求证:(1)△BFC≌△DFC;(2)AD=DE
【课后作业】班级 姓名
一、必做题:
1.如图1所示,在△ABC中,CD是∠ACB的平分线,∠A=80°∠ACB=60°,那么∠BDC等于 °
图1 图2 图3 图4
2.如图2所示,∠E=∠F=90°,∠B=∠C,AE=AF,则下列结论:①EM=FN;②CD=DN;③∠FAN=∠EAM;④△CAN≌△BAM.其中正确的有 .
3.已知如图3所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a的度数是 °
4.如图4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C,BD交于点O,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对.
5.如图5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D=3,则
点D到BC的距离是 .
图5 图6 图7 图8
6.如图6所示,尺规作图作∠AOB的平分线的方法如下:以O 为 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D,再分别以点C,D为圆心,以大于 C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OP.连接CP,DP,由作法得△OCP≌△ODP的根据是 .
7.如图7所示,已知CD=AB,若运用“SAS”判定△ADC≌△CBA,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条件是,需要补充的直接条件是 .
8.如图8所示,已知BF⊥AC,DE⊥AC,垂足分别为F,E,且BF=DE,又AE=CF,则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 .
9.如图所示,已知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D,AC∥DF.
(1)求证△ABC≌△DEF;(2)求证BE=CF.
10.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90°,AC=BC.CE⊥BE,CE与AB相交于点F,AD⊥CF于点D,且 AD平分∠FAC.请写出图中的两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二、选做题
11.如图9所示,在Rt△ABC中,AB=AC,AD⊥BC,垂足为D.E,F分别是CD,AD上的点,且CE=AF如果∠AED=62°,那么∠DBF等于 ( )
12.如图10,Rt△ABC中,∠C=90°,∠BAC=60°,AC =2.按以下步骤作图:
①以A为圆心,以小于AC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AB于点E,D;②分别以D,E为圆心,以大于 DE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P;③连接AP交BC于点F.那么:
(1)AB的长等于;(2)∠CAF=.
13.如图11所示,DA⊥AB,EA⊥AC,AB=AD,AC=AE,BE和CD相交于O,AB和CD相交于P,则∠DOE的度数是 .
图9 图10 图11
14.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C上一点,连接EB,ED.
(1)求证△BEC≌△DEC;
(2)延长BE交AD 于F,当∠BED=120°时,求∠EFD的度数.
15.(1)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意一点,P是BC延长线上一点,N是∠DCP的平分线上一点.若 ∠AMN=90°,求证AM=MN.
下面给出一种证明的思路,你可以按这一思路证明,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证明.
证明:在边AB上截取AE=MC,连接ME.在正方形ABCD中,∠B=∠BCD=90°∴∠NMC=180°-∠AMN-∠AMB=180°-∠B-∠AMB=∠MAB.下面请你完成余下的证明过程.(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2)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如图所示),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时,结论AM=MN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3)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n边形ABCD… X”,请你作出猜想:当∠AMN= 时,结论AM=MN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0-91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8-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 解答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其中一个条件,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有30棵 (2)杨树有50棵 (3)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编好的应用题
(1)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
(3)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杨树有几棵?
指名学生口答列式,教师板书,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归纳基本思路: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单位“1”的量作除数。单位“1”的量已知,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单位“1”的量未知,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或除法算式解答。
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谁来根据“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这两个条件,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提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解题思路是用多或少的量除以单位“1”的量。
2、出示“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将中间条件改成上一题结论“松树的棵树比杨树少2/5”怎样解答?
分析:找单位“1”的量是谁?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
追问:如果将中间条件改成“杨树的棵树比松树多2/3”呢?
按刚才方法分析解答。
3、两题进行对比:为什么上一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而第2题要列方程解呢?
三、拓展练习
1、一根绳子长6米,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4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2米,两次共用去这根绳子的1/3,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长6米,用去1/4米后,又用去余下的1/4,又用去了多少米?
四、作业指导
1、教材上第11题:读题理解表中数据意思,认识“峰时”“谷时”时间段意义以及价格变化,分析条件与问题。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前的用电费?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用电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电费计算方法。
2、教材上第12题:默读题目,看懂题意。分题回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3题。
五、独立完成作业:
第90-91页上第8、9、10题。
课前思考:
这节课复习内容包括了求分(百分)率?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这几类的知识点的复习,一是让学生弄清每一类的数量关系,以及三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百分数在生活的运用是十分的广泛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对比题的异同点,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关键.从而让学生明白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要突出数量关系的转化,沟通分数与比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解法多样化。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补充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由于之前学生对这类题目练习的较多,总得来说,学生掌握的不错。
课后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有个别学生就是不太理解,数量关系式掌握的不牢固,因此,关键还是要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尽管一直强调,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列方程解答,可是个别学生还是会混淆。在做练习十一题时,在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峰时”和“谷时”的含义后,一些学习困难生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
拓展练习有一定的对比性,关键是要找准题目中相对应的量和相对应的分率,这样学生就容易解答了。
课后反思:
对于教材上的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8、9题:要先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集体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比较这三道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这三道题目都是用十月份的水电费与九月份进行比较。其中,要求“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就是求节约的水电费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几;而“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是指节约的水电费是九月份的15%。
第11题:要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谷时电”.“峰时电”的规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计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用电量,最后再对照标准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电费各是多少,并求出它们的和。
第12题:要让学生知道硬座票上浮15%是指春运期间的硬座票比平时的票价贵15%,软座票上浮20%是指春运期间的软座票比平时贵20%。下浮10%就是比平时的票价便宜10%。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课前思考
高教导设计的教案中有几组对比题,明天的教学中,我想可以好好利用这些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还可以选几道题让学生画线段图。结合以往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发现如果真正对数量关系理解的学生,他一定会正确画出线段图,而那些不理解数量关系的学生也就不会画线段图或是看不懂线段图。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
补充以下题目:
1.2/5千克煤可以发电2/3千瓦时,照这样计算,30千克煤可以发电多少千瓦时?要发电15千瓦时需要多少千克煤?
2.青山小学五年级有学生76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15,六年级的人数是全校总人数的4/19,六年级有多少人?
3.食堂运来一批煤,烧了一部分后,还剩3/8,正好还剩240千克。如果每天烧40千克,这批煤一共能烧多少天?
4.某机械厂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去年是168元,今年比去年下降了20%。今年这种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5.小明从东城到西城,走了全程的37.5%后,距离终点还有3.5千米。东西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时内容较多,而且有关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以今天的数学复习课上,我根据高教导设计的教学过程先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要认真读题,然后抓住关键句寻找单位“1”并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式,最后确定解题方法。第二环节是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借助“杨树50棵,松树30棵,松树比杨树少40%”,我让学生自己改编为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然后在分析解题思路时突出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并将改编后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两类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和其他老师有同感的是,复习中仍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分数或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所以往往时凭自己的直觉在解题,这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该如何提高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十二册p121~124的绿地面积、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等活动,体会到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差别,从小培养学生的绿化和环保意识。
2、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3、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绿地面积
(一)阅读分析
1、出示两张统计图(书上第121页的图)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先自己观察
(2)再把观察到的与同桌交流
(3)再集体交流
3、解决表后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我国绿化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你了解吗?
(1)看书了解
(2)学生补充介绍
(3)对于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二)实践反思:我校的绿化情况怎样呢?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说说你们的调查情况
(1)实物投影(或黑板出示)学生的调查情况
(2)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3)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4)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有关问题
二、复习保护水资源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20xx年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三、巩固练习
详见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保护水资源》是有关环保主题的一次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试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材提供的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于教材涉及的三项不同的实验,都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同时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对于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发现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反思:
生活中需要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除了教材提供的这两题外,为了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在课上补充了这样两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1.光明小学要买60个足球,现有甲、乙、丙三个商店可以选择,三个商店足球的单价都是25元,但各商店的优惠办法不同。
甲店:买10个足球免费赠送2个,不足10个不赠送。
乙店:每个足球优惠5元。
丙店:购物满每200元,返现金30元。
为了节省费用,光明小学应到哪个商店购买?为什么?
教学目的:
1 了解基本事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念;
2.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定义,并能求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初步掌握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事件的定义: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说明:三种事件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当条件改变时,事件的性质也可以发生变化
2.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 发生的频率 总是接近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 的概率,记作 .
3.概率的确定方法:通过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
4.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为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 ,随机事件的概率为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形
1、复习目标题目化明确初三数学总复习目标(依据州中考数学考试目标及说明),就是强调教与学的目标性,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掌握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而且也同时要求学生始终明确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达到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是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哪些知识是不可能单独命题考试的,所考查知识可能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哪些知识是重点。
2、题目训练系列化设计好问题群和习题群,注意分题型组织复习,适当介绍组题规律。注意研究去年各地中考题:一是分类介绍不同题型的特点,二是分类介绍不同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特别是对新题型在方法上多介绍、指导通法,三是注意题型变换或变式(或结构变换或数字变换或图形变换等),这主要针对课本重点例习题进行(中考试题主要来源)。顺便说,为及时反馈矫正、发挥教学自我矫正功能,应安排必要的单元测试(综合检测)。
3、系列讲解重点化专题复习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方法指导与规律揭示:①解题通法;②重视初中数学蕴含的思想方法;③关注近年中考命题新特点,适当介绍中考热点题型思考方法(如分类讨论型、新定义型、开放探索型、实际问题的建模以及解释与应用、图表信息问题分析等),使学生解题中的思考有规律可循。数学总复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数学语言符号体系,并能在遇到问题时采用恰当的数学符号对问题作出表示。例如,在总复习中可以适当重复这些不同层次的认知活动:根据语言表述的结构直接列方程、基本作图题、将视觉语言转化为数学文字或图形、将数学文字符号依据一定的数学原理整合成数学语句并建立数学语句与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之间的联系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4、答案要点规范化讲评一般不宜照卷逐题讲解,要展示命题人的意图,如想考什么知识、什么思想方法等,还要揭示考生常见错误。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答案的规范性,给学生一个好的解题示范(这是笔者多年中考评卷的深切感受之一,不可小看)。最好能以标准答案的形式给出,尽量少一些信手写来,少一些随意表示。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不仅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还在于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正确的步骤,让学生明确在解题时,该写出哪些最重要的得分点。
5、复习进程螺旋化现在初三总复习大多分三个阶段推进,前两个阶段内又将同类或相近知识技能归类分段安排,体现螺旋式上升。学生对复习中遇到综合问题甚至是重大问题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急于一步到位,要引导学生从看懂教师的解答入手,经过多次反复,反复渗透,在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概括上升成理性认识,最后自己能够应用。这是为追求大面积提高应具有的认识。
6、解题方法系统化一是重视学生复习方法、应考机智的指导和训练,如认真审题的习惯、检验方法、书写规范、避免怯场技巧等。二是应强调解题方法的系统性。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与韦达定理法、待定系数法、面积法、几何变换法(平移、旋转、对称)、客观题的解题方法(直接法、验证法、特殊元素法、排除法、图象法、分析法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加深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其理解
难点
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其理解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卡片。
教学基本思路
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计算法则:
1、——
2、——
3、——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分类整理
三、分小组活动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把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1口算(出示题)
36+30= 35+34= 56-22=
65-18= 50-24= ……
师:开火车说答案。然后分类。
生:A加法、减法
B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
2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3、师总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有关加、减法的练习总结,现在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师生共评
比赛算题,看谁能全做对。
做课本的105页1、2集体订正
复习内容:
四年级、五年级教材中的《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间隔现象、简单搭配、排列现象、简单周期现象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四、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数学无处不在,在同学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我们又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找规律》的一些知识。
二、复习整理
1.间隔现象的排列规律。
植树现象:
(1)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数
(2)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数
(3)如果一端种,另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数
在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中,物体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类似的现象还有锯木头、爬楼梯等。
练一练: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要求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要求出这条公路有多少个20米,即先算出间隔数。因为是在公路一侧从头到尾种树,所以杨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2.简单搭配、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路线选配用符号表示,有顺序地思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练一练:从小明家到少年宫有3条路,从少年宫到新华书店有4条路,那么从小明家到新华书店一共有多少条行走路线?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想法。
3.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师:通过观察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计算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练一练:小红在家练习硬笔书法时,写北京奥运北京奥运依次写下去,那么第24个应是什么字?第45个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因为北京奥运这四个字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把每4个字看作一组,244=6组,没有余数,说明第24个字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运字。(同理分析第2个问题。)
4.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师: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画图、列举、计算都是常用的策略。
练一练:在下表中,每次圈出相邻的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圈出4个相邻的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再交流想法。
三、巩固练习
1.街心公园一条林荫小路长200米,在林荫小路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月季花,共栽了82棵。每两棵月季花相距多少米?
2.六一儿童节时,教室里按2红、1黄、1蓝的顺序挂彩灯,一共要挂38盏。算一算,最后一盏是什么颜色的灯?
3.学校会议室里每排有20个座位,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打算坐栽第一排三个相邻的座位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4.丁丁的爸爸、妈妈各自去外地出差了,他们三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电话?如果他们互相写一封信,一共写了多少封信?
四、全课总结
课前思考:
现在进入到复习阶段,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本身知识的缺乏,就拿孙老师所说的间隔问题。这是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有一定的规律,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好。作为一个新老师,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在练习中遇到这类题型,知道是间隔问题,所以我去请教了任教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教师,我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一直要发现问题才想去解决问题。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关间隔问题的求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孙老师本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一下。
课前思考:
在6月3日与5日的会议上,朱红伟老师与苏主任都谈到了在检测中要对《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内容需要检测,检测的难度限于例题与试一试,我想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可能化时比较多。看了四~六年级的教材,其中替换、倒推是解决问题策略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图形的平移规律是找规律中不太用,学生可能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否可以补充一些五六年级这两方面内容的例题,在讲解分析例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建议将这两个内容花一课时时间复习。
课后反思:
有关植树问题较之前相比,很多学生都能掌握,但在做巩固练习第一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对,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题求的是间隔数而不是通常求的棵数再加上在公路的两边都种月季花,所以一部分学生没能转过弯来。
在巩固练习第3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这一条件去掉,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从这节课的复习情况来看,找规律的知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3.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体会到小组合作在复习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初三第二学期数学的教学已全面进入中考的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根据我所带班级情况,计划如下:
一、第一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配套练习以中考丛书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3:6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20分)的6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6)注重思想教育,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7)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5)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6)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7)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8)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
(4)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5)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6)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7)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两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一般需要四节课的讲评时间。
(8)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9)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0)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1)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12)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13)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的成功!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3. 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课后习题
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板书
平均数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其算法。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并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6.1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数呢?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
生:
应该有整数、小数等。
师:
晓丽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4分,成绩单上写着平均分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
现在我们分成3各小组,第一个个小组分给了8只蝴蝶,第二个小组分了4只蝴蝶,第三个小组分了1只蝴蝶,你觉得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
生:
不公平。
师:现在来看看我这样分公平吗?(多媒体播放动画)
第一步:把发出去的蝴蝶先收回来。
第二步:每个组一只挨一只发,直到发完为止。
生:这个方法很公平。
师:这里面我们把12个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6.2探究新知
一、求平均数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刚才的问题?(出示示意图)
师:知道了总数量和总分数,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即可求出。
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问题解析:
解: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86÷2
=93
答:晓丽的平均分为93分。
师:
结论: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二、求总数量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总分数能不能求出总数量呢?
题目:班里有5个小朋友,老师给每人都发了2个苹果,老师一共带来了多少苹果?
师:现在我们来集体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思考
师:
讲解计算原理(多媒体展示)
问题解析:
解:2×5=10
结论: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二、求总份数
师:现在同学们分小组来探索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题目:
现在有16个苹果,如果每人拿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
师:同学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问题解析:
解:16÷2=8
结论: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6.3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看看平均数的应用? (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1、我们班有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女生平均体重为45Kg,那么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总数量=12×50+8×45
=600+360
=960
总份数=12+8
=20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960÷20
=48KG
答: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48Kg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2、小花中午吃饭3次拿了12个苹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个苹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几个苹果?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
中午总数量=12
中午总份数=3
下午总数量=6
下午总份数=2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中午平均数=12÷3=4个
下午平均数=6÷2=3个
4-3=1个
答: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1个苹果.
师:
同学们再来看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钟,小花用了45分钟,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多少米?
解析:
总数量=1200
小明总份数=40
小花总数量=45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小明平均数=1200÷40=30
小花平均数=1200÷45=27
30-27=3
答: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3米.
7 方法总结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课后小结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数计算过程和原理。
课后习题
1、小明参加了三次化学竞赛,总平均分为83分,后两次的平均分为81分,第一次的分数为多少?
解:
83×3-81×2
=249-162
=87
答:第一次的分数为87分。
2、小明个同学们分苹果,12个男生总共分了36个苹果,8个女生总共分了32个苹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几个苹果?
解:
32÷8-36÷12
=4-3
=1
答: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1个苹果。
3、总共有20个数,8个数的平均数为25,后12个数的平均数为30,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多少?
解:
(25×8+30×12)÷20
= (200+360)÷20
=560 ÷20
=28
答: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28。
板书
第1节平均数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