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节选阅读答案)

篇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邹慧珍,中共党员,漳州市龙师附小语文高级教师,1994年7月毕业于龙溪师范学校普师班,同年8月分配到附小任教至今。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章中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文章,不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我们读后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同时受到思想启迪。

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1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世界各地风光片;德国街景片、重点词语和句子幻灯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齐读课题。

2、简介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摸清学情。

1、分段概括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2、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紧扣“奇”,了解德国风情。

1、自由读文

2、找找能体现德国这个民族“奇”的句子。画画圈圈作批注。

3、全班交流。

预设一:

A、“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脊梁。”

1、教学生字词“脊梁”; 什么是“花的脊梁”?

2、抓住关键词语谈体会。

3、师小结:德国人这种养花方式真奇呀!

4、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预设二: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指导读好“如入山阴道上”。

2、默读,找关键词谈体会。

3.相机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山阴道等词。

4、体验德国奇丽街景。

5、朗读指导。

6、师小结。

预设三:

C、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读句子。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境界。

预设四:

D、“……美丽没有改变……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开满了鲜花。”

1、读句子。

2、体会“美丽没有改变”。

四、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写生字。

选做题:

1、查阅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试着写写“梦”的内容。

2、搜集有关德国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德国。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耐人寻味? 养花方式 人人为我 花团锦簇

美丽不变? 奇 花多而美 我为人人 姹紫嫣红

奇丽、奇特? 美丽不变 应接不暇

思乡的梦?

第二课时(略)

设计说明:本课设计依照课标,体现学段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教学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析,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思路进行,紧扣“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悟到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情感。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板书(季羡林)

2、是的,季羡林先生就是那棵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树,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中国语言大师”。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写下了《留德十年》,1980年,满头银发的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发现四十五年过去了,哥根廷“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他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节选于这本书,板书、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你从这个课题中读出了什么?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德国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50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读,学习生字新词。思考: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

2、读词语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1) 读准“脊梁”。

(2) 哪些词语描写花的?花很多,眼睛都忙不过来了,那就是——

(3)莞尔一笑,什么意思?做动作。

(4)书写“嫣”姹。

3、感知课文内容。

(1)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2)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这个内容。

(3)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看标点,是什么句子?

(4)理解“双奇”(课件)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①(板书“奇丽 奇特”)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 “奇”的释项:?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的

这里的两个“奇”字,选哪个比较恰当?

②)比较 “奇丽 奇特”。齐读句子。

③这两个词语能换位吗?

是的,这里有一种罕见而特殊的美丽;这是一个奇怪而特殊的民族。带这种感受再读读。

要想更深地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我们还要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

三、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请大家再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的相关语句,圈出景色奇丽的词语。(出示自学提示1)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1、(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读句子。读这个句子感受到景色奇在哪里?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板书)(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课件)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写在书上。

(4)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5)德国的大街小巷比你想象中还要美。(配乐展示花街的图片)

(6)花的海洋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分组读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8)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

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读文章就应该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意境,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

2.德国人民养花究竟和中国人民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自学提示二:画出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课件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这个景色“奇”在哪里?

(2) 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你是德国人,请问你家种花吗?(指另一学生)你呢???这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3) “脊梁”是什么意思?花的脊梁指的是——(举着一盆花)

是呀,他们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3、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于是,让季老先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就是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种境界里你明白了什么?结合这句话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就是我为别人着想,别人就为我着想。我为别人服务,别人就为我服务。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先人后己。

(4)师生合作读。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5)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篇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7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2、3自然段,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及奇特的民族风情。体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引出课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中的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

2、是的,季羡林先生就是那棵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树。他被称为“中国的语言大师”会说12个国家的语言,还是北大的教授呢,在的7月份,季老先生走完了他98岁的人生历程,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节课,我们要来走进他的课文。 (齐读课题)

3、品读课题—默读课题,一边读一边想,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没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读中赏景,感受“奇丽”

师:这就是给作者留下这样一个印象的德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句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指名读,齐读句子。

2、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理解“任何”(每一条街都是这样)

4、书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5、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呢?

是啊,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

(2)花的海洋,说明了说明?(花的数量多)

(3)理解“应接不暇”

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一条街是( ),两条街是( ),条条街是( )

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读吧

6、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图片

师:除了课文中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以外,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如:五颜六色、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7、出示山阴道图片,指名读

8、师总结:这是个比喻,把马路比作山阴道,我们漫步在德国任何一条马路上,都好像走进的了山阴道,两边的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壁,陡峭的山壁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让我们感觉仿佛像是徜徉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竟然忘了这里是马路,是街道。所以身处异乡的季老情不自禁地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9、欣赏奇丽的景色

10、一起来把这段读一遍,读出花之美(板书:花美)

过渡:前一段写的是景色的奇丽,那德国奇特的民族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句2: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指名读、齐读

2. 这段话中你觉得奇在哪里?

3. 指名理解“家家户户”

4. 书写“脊梁”,齐读三遍

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朵的背面、枝叶)他们和我们养花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是喜欢花才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都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我们在屋子看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他们是-------------

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屋子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只能看到( ),只能看到( )。

过渡:文中还有一处看似平常,但是也让人感觉到奇

句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

1、“又是”什么意思?(再一次)

知道这是季羡林时隔多少年再次来到德国吗?四五十年,也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德国依然和四五十年前那样,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几十年,我们可以断定德国会继续这样下去,这不能不让人称奇。

2、齐读

过渡: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上课时读课题提出的问题答案找到了吗?课文中有一处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解答,看课文找出这段话

句4:每一家都是这样的,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齐读

(2)这一种境界是指什么样的境界?(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们也来仔细琢磨一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意思?

(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回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升华主题,总结全文

1、出示《给予》,配乐朗诵,回顾全文

2、让我们把这份美丽记在心间,更要记在心间的是,这份美丽缘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让我们永远记住——人世间美丽的东西,往往缘自人的心灵。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花美)

奇特的民族(心美)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篇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优美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情感。

3、学习从平常的地方质疑。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学生课前将课文读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抓住精神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

2、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者25岁时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留学。1980年,作者再次来到哥廷根访问。后来,他写下了这篇抒发心中感慨的美文。

3、初次读到这个题目,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4、你能模仿这样的句式说几个短语吗?

5、从这些短语中,你体会到大家都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乐于奉献)

6、文中有几处地方和题目遥相呼应,体现了这样的奉献精神?

二、朗读课文,体会精神

1、自由朗读课文,圈划批注。

2、交流讨论,找出两处和题目互相照应的地方。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人在这个句子中加上一些关联词语,你觉得哪个句子最恰当,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只有人人为我,我才会为人人。

(2)只要人人为我,我就会为人人。

(3)因为人人都在为我,所以我也要为人人。

4、尝试比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区别。

前者:感恩、报恩的心态,无私奉献的精神。

后者:最终利己的心态。可以理解为:我为人人的最终目的是想要人人为我;要想人人为我,所以必须先付出。

5、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段。

三、聚焦奇丽,积累语言

1、面对眼前的鲜花,听着德国人的心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2、聚焦“奇特的民族”。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表现在哪里?

3、聚焦“奇丽的景色”。

为什么说这是一片奇丽的景色?景色的奇丽又表现在哪里?

4、朗读、背诵第三节。

5、小结: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才年年有了这奇丽的景色!

四、质疑问难,深入内心

1、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问难,讨论回答。

3、师引疑:

(1)德国人爱花、养花,到了如此奇特的地步,相信季羡林先生25岁初到德国那一年,不会没有深刻的感受,这篇文章应该早在1935年就写出来了,为何直到45年后的今天才写出来?

联系时代背景。

时代的对比、中德两国国情的对比。

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季羡林《怀念西府海棠》

(2)作者为什么说回到哥廷根,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作者历经浩劫,幸运活了下来,完全不敢相信还能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眼前熟悉的一切,仿佛是一个不真切的梦!他不会不想起――

四五十年前的生活

四五十年前的师友

四五十年前的事情

请读一读这几个片段――

女房东善良得像慈母一般。回忆起她来,就像回忆一个甜美的梦。我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她的照顾下愉快地生活(我要离开哥廷根了),最难过的一关是我的女房东。我是她身边惟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她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

――摘自季羡林的《留德十年》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我曾在这里度过整整十年,是风华正茂的十年。我的足迹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我今天重返第二故乡,心里面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我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和夫人居然还都健在。

那十年是剧烈动荡的十年,中是插上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没有能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初几年,我每次到他们家吃晚饭时,他那个十几岁的独生儿子都在座。哪里知道,大战一爆发,儿子就被征从军,一年冬天,战死在北欧战场上

今天我会的这一点点东西,哪一点不饱含教授的心血呢?不管我今天的成就还是多么微小,如果不是他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我这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的青年加以教导的话,我能够有什么成就呢?

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汽车。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过了两天,我就离开了哥廷根。我这两天见到的一切人和物,一一奔凑到我的面前来;愿这些永远停留在我的眼前,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

――摘录自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

(3)此时此刻,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五、布置作业,简洁结课

1、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当天夜里,季羡林就在旅馆里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泪水几乎打湿稿纸”

2、让我们再次走进季老先生的思乡之梦――(齐读两段课文)。

3、请读一读季老的《留德十年》。

篇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板书(季羡林)

2、是的,季羡林先生就是那棵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树,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中国语言大师”。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写下了《留德十年》,1980年,满头银发的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发现四十五年过去了,哥根廷“变化是有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节选于这本书,板书、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你从这个课题中读出了什么?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德国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50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温馨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用“nn”划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字词:(渐渐小下去的声音说明同学们已经读完,能把自己没读完的地方坚持读完,这是一个几号的品质)下面我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整组词语:谁来《烈幌拢浚ǘ恋挠侄杂窒欤真不错!)A正音:脊梁,念轻声,是什么意思?人的脊梁在哪里?课文中指什么“脊梁”?

花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花朵的反面。

结合图片理解。生:花的枝干、花的叶子、花瓣的背面。

B、莞尔一笑:念wan,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guan。

C、在书写上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应接不暇”是“日”旁,你教教大家怎么记住它?(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记住了它的义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记住它的形)他还有两个形近字呢!谁会组词,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比较难写的生字在生字表傍边写2遍。

5、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老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三、精读第3段,感受“奇丽的景色”

1、师:正是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的吸引着季老先生。下面让我们跟随老先生先去欣赏德国的奇丽景色,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几次。

2、指名反馈,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3、师: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花美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花美?请学生上来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看到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3)多美的景象!(出示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就可以称之为___,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_____

(4)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

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

(5)读的真美,让我们这种感觉再美美地读读课文?

篇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李静,女,1994年毕业于龙溪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1994年8月~7月在天宝中心小学任教,199月调入芗城实小,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担任《小初衔接课题研究》研究员,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撰写的论文再各级比赛中优获奖;撰写《点燃预习习惯的火焰》获省级《快乐语文》论文大赛三等奖。并参加区进修学校小初衔接课题讲座交流。撰写《小学语文教学中高级思维的培养》参加市普师室论文汇编。多次参加区级公开课观摩活动,执教《鸟的天堂》参加区级小初衔接课题研究教学观摩活动,执教《画鸡》参加区级教学观摩活动,执教《不上当受骗》参加省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获一等奖。组织班队主题活动《古城新韵》参加团市委举办“庆祝六一” 班队主题观摩活动,均获好评。曾被评为区师德标兵,区级优秀辅导员,校优秀教师。所教班级的小队获省级“特色小队”称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25课,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思,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更好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山阴道”等词语。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跟着季爷爷再次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板书课题)

二、巧导精读,感受“美丽”

1、(课件出示德国风光图片)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到的画面;

2、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第三段,看看季爷爷是怎么描写他所见到的这一幅幅美景。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应的句子。

3、组织交流:谈自己的理解。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山阴道”等词语。从中感受德国普通街道的奇丽景色,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4、指导朗读:

5、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思,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6、组织学生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身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7齐读第三段。

三、研读体会,感受作者情感

1、思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四五十年前是这样,四五十年后,当季爷爷再次来到德国时,他又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一景象时,他又有何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季爷爷看到了什么,这儿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3、体会:眼前这一切没有改变的“美丽”,让季爷爷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 (奇丽 奇特)

4、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由衷的赞美来齐读这两句话

5、小结:德国人人养花,让别人欣赏,走在街上,又欣赏别人的花,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多么奇丽,多么奇特,这就是一朵美丽的花。(板书 花)

6、此时,季爷爷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猜猜是什么?(花的梦,思乡的梦)

7 、齐读最后一段话,再次感受一下季爷爷对这番美景,对这个民族的由衷赞美,,再次感受一下季爷爷那一片赤忱的爱国心。

四、总结全文,再现“美丽”

1、今天,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在德国有这样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它不但让我们欣赏到了花美,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人更美。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便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来营造一个花儿一样美的境界,好吗?

2、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语文的工具性特点,重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阅读的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学生读中体验、读后交流。屏弃花俏的课堂教学形式,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感悟课文主旨,确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

叶小丽,女,1980年10月20日出生,小学高级教师,6月毕业于龙海师范学校,现任教于长泰第二实验小学。执教以来,坚持把教育工作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

效,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教学里的佼佼者;视工作为生活,视学生为希望,在点点滴滴的教抚中给学生带来知识与欢乐,体现“快乐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理解“颇”“耐人寻味”的意思?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课文(见第1号教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德国风光课件。

鲜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问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预设探究问题: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二、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中心问题

1、过渡: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2、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3、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

四、披文入境赏“奇丽”。

1、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4)从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3、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4、师放配乐磁带,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像的画面,师简要评析。

5、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

(多媒体播放图片。)

6、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怀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听着花的私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

8、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9、学生背诵。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

(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

3、德国人养花,却偏偏只给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无比,不可思议。读完这段话,我们和季羡林一样,也禁不住满腹狐疑。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你能解开季羡林心中的疑问吗?

4、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

采访的主要问题: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这位德国小朋友,你好,你们家种花吗?你们是怎么种花的?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花给别人看?

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

5、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

7、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

(学生汇报)

8、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

9、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读最后一段。)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

10、“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汇报)

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没有改变!这种心灵美,和谐美没有改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全班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全文。

附整体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美、多 人人为我

奇特 自己种花让别人看 我为人人

篇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与延伸】:背诵课文,摘抄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重、难点突破】: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家家里都养着或多或少的花草,供自己观赏。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相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

提示:抓住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国看到的奇丽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附相关例句: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没有改变,这种境界是更美丽的。

(2)“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3.学习了这一课,你从中爱到了怎样的启示与教育?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要让学生积累写景的好词好句,发挥想象,仿佛置身于德国街道的花海里。使学生领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德。本课的设计我在拓展和深化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篇10:《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领悟文中淳朴高尚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格特点,结合文意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设疑

导入

师:同学请看大屏幕(显示幻灯片1),很显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声音拖长)

生:(花)

师:请你仔细观察,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一下这些花。

生: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绚丽多姿……

师:(追问)那用一个字来形容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声回答)美

师:在一般的家庭往往将这些美丽的花放在哪里?美谁来享受?

生:放在家里,自己来享受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出国门,到德国去看一下那里的景,他乡的情(显示幻灯片2,出示课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新知 精心品读

生:反复读题目

师:从题目中你有了什么疑问?

生:(大声回答)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好!那就带着这个疑问走进文章的内容吧!

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也预习了文章,我们已经知道德国人有什么爱好?

生:养花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反复使用的四字成语,并读出它所在的句子。

生:家家户户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姹紫嫣红。

(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好!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3)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看前两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最后一次比前两次多了一个“又”字。

师:又在这里什么时候意思呢?给它找个近义词。

生:还、依旧、依然、仍然、仍旧……

师:从这个字眼中我们可以思考出什么?

生:作者是两次来到德国,不是同一次看到的景物。

师:各是什么时间?

生:第一次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第二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

师: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德国会有怎样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二、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生: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后的今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伴随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

吃惊

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奇丽是什么意思?

生:奇特而美丽

师:那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德国街头去看看那奇丽的花吧!请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花奇丽的句子。(出示幻灯片4)

生:走在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出示幻灯片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几句话?(两句)这两句话突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此时指导学生反复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花的海洋,并出示幻灯片6)

生:前一句主要突出花的美,第二句主要突出花多。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找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来读这两句话,你能从视觉、听觉、嗅觉不同的角度想象到些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嗡嗡的蜜蜂在采蜜。

生:我好像看见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我好像到了一个花的世界里,而且闻到了扑鼻的芳香。

师: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用词也很生动。那用一个字来形容给你的感觉是(生:美)。

师:下面请同学们置身于这美丽的德国的街头(显示幻灯片7),去感受一下。讨论下面的问题(显示幻灯片8)。假如你是一个游子、游客、失败者、德国养花人你此时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我选择游子:看到这花引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生:我选游客:啊!多美的景色啊!真是旅游的好去处!像是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选失败者:此时看到美丽的花我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我找到了自信,我重新鼓起了勇气。

生:我选德国花人:在家里我虽然看不到自己种的花,但是在街上我可以看到许多人种的花,而且我的花还可以让许多人看到,我很欣慰。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我看到了花:

师:那是谁种了这样奇丽的花呢?

生:德国人民

师:那我们就走近这个民族看看它有什么奇特之处吧!我们先到德国人的家里,然后再到街上去看一看各有什么奇特之处。请一名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同学找出相关句子(显示幻灯片9)。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0)

师:女房东是怎样来说的?这反应了德国人的种花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 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1)

师: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2)

师:你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呢?

生:别人为我做了很多事,给了很多帮助,我也应当对社会负一份责任。

师:今天我们从德国人身上感觉到了他们高贵的品质,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两样是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链接 深入挖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显示幻灯片13 )。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都在与他人交往、联系,讨论一下我们身边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在学校里:

在家里:

在社会上:

生:在家里有整天为我操劳的父母,当他们辛苦时我会为他们捧上一杯热茶,打好一盆洗脚水。我认为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际例子。

师:精彩极了你是一个孝敬的好孩子。

生:在学校里同学们每天做值日,给了我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也要在值日时为同学们制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还有交换作文书等事情。

师:同学们都很无私。

生:在社会上,清洁工们每天清除垃圾,将街道打扫干净,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大家都自觉一点,不乱扔垃圾,而且看到垃圾后自觉捡起,这同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做法。

师:让我们吃惊的不仅是他们种花的独特,更突出的是他们的这种习惯是不变?我们可以从哪能里看出来?请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生:今天我又来到德国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号?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由此作者感情由吃惊上升到什么?

生:对这个民族的敬佩。

师相机板书:敬佩。

四、小结

师:结尾作者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现在让我们伴随着这堂课的内容也做一个梦,我们不仅会梦到那美丽的花,还会感受到德国人那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的梦继续下去吧!好好学习!让梦想成真!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五、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已经陶醉于花海中了,同时也被德国人那高贵的品质吸引了吧!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把你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篇1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思想: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___感悟美丽___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

导学提纲:

1、读通课文,学会“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3、课文是怎样写出德国奇丽的景色的?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积累下来。

4、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6、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受“奇丽的景色”

作者在德国到底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前,我们已经摘抄了描写花美的句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抽生读抄写的描写花美的句子)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段话中用了三个成语,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个成语,谈谈你的感受!

花团锦簇:(花很多,很美)

姹紫嫣红:(花朵五颜六色,漂亮)

那么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这么美的花,你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五彩斑斓)同学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正是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花,让看的人是“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眼睛看不过来),这足以说明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花不但美,而且还怎么样?(多)

那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花的多?(任何、家家户户、海洋.)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些花的“美”与“多”(生练读)

推荐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交流体会景色的奇丽。)

师:(出示课件),看,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再次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齐读)

师: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舒畅)那么就带上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如果能够把这么美丽的异国风光记在脑子里就更好了。(学生读、背诵。)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___,让我们看得人如___,___。)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设计了“在读中理解词句,通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德国的景美。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通过有感情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二、感悟“奇特的民族”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是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能够表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生读、划)

交流: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同学们家里养花吗?你们为什么养花?(因为花美,自己欣赏。)

师:我们养花为了自己欣赏,季先生可能跟你们一样的想法,所以当他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会是什么感受呢?(吃惊,奇怪,不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的这种吃惊、不理解,读读这句话。(齐读)

那么作者后来理解了德国人们的这种做法吗?(理解了。)

师: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课文中的“人人为我”指的是___(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指的是___(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那么你觉得这两者应该那个做在前?(我为人人)

也就是说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这样的道理确实很耐人寻味啊!其实我们身边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情也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值日生,图书角等)

是啊,我们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得到很多,来大家再来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句子。(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是啊同学们,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了季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篇1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会读会写“莞、诧、嫣、脊”等生词,“并且弄懂“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能够深刻明白文章标题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和合作探究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生活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疑导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对德国景象的描写。其实我们也像德国人一样,自己也种花,但是我们种花更多是为了自己欣赏、好看,而季羡林先生说德国人种花为了给别人看?让我们带着好奇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

(1)请一个同学扮演小老师大声朗读生字词并评价,同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生字本上规范地书写生字。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强调“脊”的笔顺。

(2)请另一个同学扮演小老师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生字词,并尝试造句,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别的同学作补充,教师都给予激励评价。

2、扫清生字词障碍后,同学齐声朗读全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那两方面的内容?”,在文中找出来,并请学生分享。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

(三)深入研读

问1:文章标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别人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奇丽景色呢?自读2、3段,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①文章标题意思:“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所以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②看到的奇丽景象:“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齐声朗读,感受景美)(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美”)

问2:这个民族的奇特作者用了一句话概括,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来,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明确:民族的奇特:“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组1:德国人种花真神奇,为己又为人。

组2:德国人真善良,他们的关系肯定很和谐。

组3:德国人他们在种花这么小的事情上都在为别人着想和服务,他们这个地方不仅景美,人的心灵更美。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很棒!确实,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一种乐于、主动奉献的人性美、心灵美,也正是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不变的美丽”。(板书“人美”)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把视角放到生活,发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啊?”学生自由发言。(如警察叔叔维护治安、清洁阿姨打扫街道、边疆战士保家卫国……)

(五)小结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季羡林先生的笔触认识了景美人美的德国,老师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够去参加你们小区的社区活动,比如捡垃圾,敬老爱老等,学校有类似的活动也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主动去服务和奉献他人,做一个心灵美的好孩子。

篇1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感悟德国风景,风情的奇丽与奇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优美词句,感悟德国民族的奇特奇丽。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知道本文作者是季羡林,他曾留学德国十年,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散文。

生2:读了课文我明白了德国是一个非常爱花的民族。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相信通过这堂的学习大家会收获更多!来与我一起齐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抓住主线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作者重游故地时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原句。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奇丽,奇特这两个词分别什么意思呢?

生1:奇丽:神奇美丽

生2:奇特:神奇特别

师:文中的“奇丽”“奇特”又有何丰富的内涵深意呢?

三.细品文章,体会“二奇”

(1)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景色奇丽的句子,划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并批注体会。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什么意思?你能从词中看到花的形态,颜色吗?

生1:花多,花美。

师:补充介绍“锦”的字理字趣。

师:“姹紫嫣红”又为何意?你从词中读出些什么?

生2:花的颜色很多,很美。

师:补充介绍“姹”“嫣”的字理字趣。

师:相信此刻大家对这两个词理解比较深入了,谁能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眼前出现的画面?

生1:想象说话

师:带着自己独有的体会我们再读此句!

师: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风景的奇丽?

出示: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重点体会:山阴道上。

师:沿途美丽的景色真的是看也看不尽,你瞧:

走进一条幽深的小巷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出小巷,来到街角,又一次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街角处转弯步入繁华闹市,我们再一次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___全体。

(教师创设情境,引读)

师:真正的德国街景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和你想象中的一样美吗?

让我们用美的声音,去朗读这段文字吧!

(2)品悟德国民族之奇特,找出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划出体现民族奇特的词语。并批注体会。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这段话里,连用了三个“都”你觉得作者此处连用多余吗,为什么。

生1:不多余,连用三个“都”更好地表现这个民族爱花超乎想象,已经成为日常习惯,无法与生活分离开。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德国的一户普通人家,看看面对我们以及作者的吃惊,德国女房东会如何回应?

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哪个词很好的回应了我们的吃惊?你读出女房东怎么的心理?

生1:莞尔一笑。

生2:面对我们的大惊小怪,女房东早已习以为常,非常平静。

(3)就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德国民族的奇特。

师:的确这种奇特的习惯早已深入到德国民众的日常,难怪作者初到德国就发出这样的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八个字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听到,文中出现是想表达什么?

生1:只要你心中有他人,他人心中就会有你。

生2:德国人人人都爱付出,都爱养花,自然都能得到别人养的鲜花带来的美的享受。

生3:德国是一个人人都懂得先付出后索取的民族。

师:大家都谈得很深入,的确下面这段话印证了你们的理解。这是个值得我们学习敬畏的民族!

出示: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一年四季,绿草如茵。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未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儿,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户户的老太婆会用肥皂认真地刷洗人行道,这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师:当作者再度重返德国,谈论德国变化时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的“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师:你觉得哪些美丽是不会改变的?

生1:德国家家户户窗前美丽的花不会变。

生2:德国人,人人都养花的美丽的心灵不会变。

生3:德国整个民族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境界不会变。

(齐读此段)

师:因为这是一个奇特不凡的民族,所以它才会处处呈现出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族习俗源于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那就是___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板书,小结)

四.回归文体,初探写法

师:如果说我们今天跟随季老领略了异国风情,德国美景,就将此文归于一般写景风情类文章,未免太过草率,你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之前接触的写景文章有何细微差别?

生1:本文并非纯粹的写景抒情

生2:文章中还有作者富含哲理的体会,比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简单一句话就是:景中融情,情中寓理。所以我们以后再写景抒情时,能够在情到深处时有一句意味深长的哲理句子,议论性句子,那就堪称点睛之笔了。

五.布置作业

必做:完成课文第三段的背诵。

选做:课外阅读《留德十年》或者季羡林的其他文章。

篇1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问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东西吧!

(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羡林老爷爷他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随着他认识一个爱花的民族吧!

板书:

25 花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字音读准,生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

读并释义。

结合图片,接力读课文。

3、这个民族指谁?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升华情感

1、就让我们和季爷爷一起去感受一下德国对花的独特的爱!浏览课文,季爷爷一共几次去德国?

2、四五十年前,季爷爷第一次到德国就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3、德国人是如何爱花真切的呢?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之情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别人,你的体会是?指导感情朗读。

5、正是这样,德国人种花都是种给?

板书课题:

篇1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读题。

6、也确实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去欣赏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看课件)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以及看图的感受。

7、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独特的风景的.?你从第三段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练习朗读。

“花团锦簇”是什么样?老师也了解到“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含义。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让大家用“因为……所以……”来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正是这样!正因为你的付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让我们再次体味德国人的爱花的特殊情怀,引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背诵。

四、研习写法,总结收获

1、再让大家回答一次:

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之情的?

用上“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来说一说。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着大家去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其实,这篇课文在表现迷人景色展现德国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许多好的写作手法,你发现了吗?浏览课文。

⑴ 好词,好句用得多。

(如“姹紫嫣红”、“耐人寻味”、排比句等,学生积累。)

⑵ 过渡句。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这样,也……”)

说说作用。

3、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

4、是呀,这堂课我们收获良多,下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季爷爷再次来到德国,一同去生成我们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收获好吗?

【板书设计】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