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老北京的春节(10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给您的同学。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课型:散文。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教学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学生状况: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教学过程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出示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小组内检查生字。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 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 自己找出来读一读。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3,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 (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4,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 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5,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 (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生:挂在大街上。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生:挂在家里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 (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6,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五,拓展练习:背诵课文4,6自然段。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教学反思: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 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教学评析:首先,这节课组织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歌谣导课,录像放映,导演拍片,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次,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再次,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本课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运用资料说话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验。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了思维,增长了才干。板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习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提要:《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我就先让他们说说家乡春节的特色,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我首先让大家讲一讲我们当地除夕的特色,通过对比感受北京春节的不同,同时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风俗习惯,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漏出过大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练习略读课文,找出春节“开始”“高潮” 和“结束”的时间。再细读课文,精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中心句。小组议论: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除夕为什么这么热闹?重点朗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有多有美有神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天?引导学生尽量说得具体些。
【说设计理念】
“手捧着教材,为自己,更为学生,我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在宝贵的课堂岁月,和学生一起,召唤我们每一个心灵的日出。”窦桂梅老师如此向我们描述她的教学生活。读着这段文字我的内心充溢着幸福;我又思索着崔峦理事长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感受到心中涌动着责任。基于对教育美好境界的追求,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启迪学生的思维灵动。【说教材】教材内容:《老北京的春节》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2单元,以“过年”为主题中的课文。语言大师老舍先生饱含深情回忆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风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时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联想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读懂课文内容,读出感情,并能仿照课文说自己家乡春节的风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句段的意思,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生活的美好。【说教法】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语文课堂是什么?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碰撞、交流与分享的阵地,尽管有时觉得很累,但我却愿永远诗意地栖居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是的,我也愿意,为了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结合中年级学段教学要求,我有机地把多媒体演示、情境教学、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杂糅,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说学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征。学习本文时学生往往注重春节的快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读懂课文,学会表达。【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音乐激趣,读题质疑。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把耳朵唤醒,把生命思绪激起,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欢快的新春音乐,把学生带进老北京的春节。在板书课题时我强调易错字“北“的书写,引导学生读题,要求读出春节的热闹、喜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第二环节:检查预习,初读课文。“预习是语文学习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检查预习时我先用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学习字词情况,再用课件重点指导“拜”的书写,培养学生规范、端正书写汉字的好习惯。再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提出要求(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2)边读边做读书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环节:精读品味,读懂课文。“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韵味优美的歌谣把学生带入快乐的春节气氛中,此时,我让学生圈出作者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并按顺序说一说。交流汇报后,我出示2个句子①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就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②到年底,蒜就绿了,醋也辣了,非常好吃。从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魅力。精读文本,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他们划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热闹的句子,生生互动交流。针对很多同学不明白, “除夕”与“初一”都是热闹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截然不同”呢?我通过细节品读和课件情景再现老北京春节画面,帮助学生感受到除夕的热闹是忙碌的,要贴对联、年画,做年夜饭等;而初一则是悠闲的,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等等。品析“除夕”这一段,我要求学生画出中心句,并说说围绕哪一个词怎样写具体?通过品词析句,向学生渗透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以及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进行写作指导,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时光匆匆,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呢,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元宵节)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为什么?让学生合作探究。并在集体反馈中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进行语句表达能力的训练。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节的热闹,感受生活的美好,我深情地对学生说,刚才同学们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又处处是灯火,灯月相辉映,实在太美了,怎能不说是春节的高潮呢?大家再读读春节高潮的部分,读出热闹,读出快乐,读出喜庆!在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欢乐的朗读声中,我也被感染了,和学生合作朗读,平等、亲切的气氛充溢着课堂,其效果自然妙不可言。正如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第四环节:学练结合,走向生活此时春节闹腾腾、热烘烘、喜洋洋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孩子,那就来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快乐春节吧!学生仿照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进行口语训练。在评议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分享创作的喜悦。最后利用课程资源,展示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说作业和板书设计】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我设计了“热爱文学的你,表现语言才华;热爱书法的你,展示漂亮文字;热爱美术的你,描绘美好生活。小组分工合作办一期以春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彰显集体智慧。板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把文章的时间顺序以及结构展示出来,体现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特点,而且在关键字上用红粉笔书写,既突出了语言文字的内容,又洋溢着春节喜庆吉祥的气氛。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满了民俗文化的风情。〖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场面以及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场面。 师: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生动的画面伴随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什么是腊八蒜? 生4: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师板书:截然不同) 生6: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冰灯是什么? 生8: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 师: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点评:质疑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和对话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合作自然。 (二)学习生字 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自己读一下。 师: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点评: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生字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点评:教师不只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关注了听讲的同学。]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点评: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部分,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 我觉得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我觉得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生4:我补充一下。“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句话应该读得再快一点,因为团圆饭很香,那些人就像闻到了香味,走得很急。(师默许地点头) 生5:我觉得应该读出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很喜欢新衣服的感情。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穿上新衣服我就很高兴。 生6: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 生7: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应该读得再香一点,因为每一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 点评:通过以上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评价已经不单纯去评价别人读书的好坏,而是伴随着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评价,把评价与交流阅读体会结合起来。 师:你会读了吗?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1:有感情读课文。 师:谁想和她较量一下? 生2:有声有色地读了一遍。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除夕一段)。 师: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守岁”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1:“守岁”就是过年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生2:“守岁”就是除夕的晚上,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看联欢晚会,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师:老师再来补充一点,“守岁”就是到了除夕夜,人们点亮灯火,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块聊天,一整夜不睡觉,期待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重温守岁的情景,再一次感受当新年的钟声敲起时的场面吧。(《春节晚会》片断: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课件上日历翻到了大年初一)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你画的这段中热闹的句子。 点评:“守岁”一词的处理非常巧妙。首先通过师生交流初步理解了意思,又通过《春节晚会》12点钟声敲响的片断播放,再现了热闹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的美好回忆,又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大年初一”一段的学习。 生1: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生1: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生2:大年初一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除夕人们在家里做年菜。 生3:除夕的晚上那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悠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人们很忙碌。 师:真是不得了,你用“忙碌”和“悠闲”这两个词概括了除夕和大年初一截然不同的景象。 师:(小结)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 师:你想读什么?(问男生) 生:除夕的热闹 师:(对女生)那你就来读读大年初一。 生: 两人分别读课文4、5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生1:我觉得男生读得好,他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女生读得好,她的声音很洪亮,而男生的声音很小。 生3:我觉得他们读得都很好,男生读得很有感情,女生的声音很洪亮,他们都读得很流畅。可以说他们各有特色。 点评:教师抓住“截然不同”一词,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既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截然不同”的意思,又把大年初一和除夕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比较。男女生比赛的读书,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 师:老师就送给他们一个“旗鼓相当,各不相让”的评价,好不好?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生:元宵节。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1: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元宵节的月光很明亮,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所以说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生2:我来给他们补充一下,元宵节还要吃元宵,所以很热闹。 生3: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5: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6: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 生5: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生6:那要是刮呢? 生7:老铺的灯笼会拴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生8:元宵节那天的风会很小。因为元宵节明月当空,是晴天。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还有月光。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头顶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点评: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元宵节”一段的学习,通过合作和展开辩论,理解了元宵节是春节高潮的原因,解决了不明白的问题。 师: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课件播放花灯图片:宫灯花灯冰灯龙灯)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看到的灯。 生: 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五光十色 …… 点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兴趣。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 (引读)元宵一上市, 生: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师:除夕是----- 生:热闹的 师:可没有----- 生:月光 师:元宵节呢-----生:恰好是明月当空。 师:处处----- 生:张灯结彩 师:整条大街-----生:灯火通明 师: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师:家中也有灯-----, 生: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师:除了看灯------, 生:人们还会吃元宵 师:预示着----- 生: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生:正月十九。 师:春节就结束了------ 生: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师:同学们可别遗憾,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2004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下面进入我们的作业超市: 大屏幕出示作业: 1.写一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画一画你们家过春节的情景。 3.选择和春节有关的佳词佳句积累下来。 4.搜集和春节有关的图片、传说故事等,小组合作办一份春节的手抄报。 点评:“作业超市”是一种创意,它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空间。“超市”里的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活泼的形式和贴近学生特点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延伸了课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渗透的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在讲授《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努力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趣盎然,感受语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学生在评价同学读书时这样说:“书上写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过年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时,特别高兴,所以在读这句话时我觉得应该读的高兴点。”“鞭炮声日夜不绝,应该再读的再热闹一些,因为鞭炮这一家响过之后,那一家又放起来了,响声不断,所以要读再热闹一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感到特别香,应该再读得香一点。”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体现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例如在学习元宵节这一部分,学生有如下的发言:“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呼作响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自主合作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但通过上课,发现在评价学生时,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增强应变的能力。
老北京的春节对晋江的孩子来说陌生大于熟悉, 怎么上?多途径查找资料应该是最佳上策,但查找资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速度慢不说,而且复杂多样的网络提供的资料也难以筛选……
——是谁设下的“圈套” 学生在“多向互动”中提出好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通过阅读就能解决。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多读几遍书,从书中找答案,在我的一句:看看谁能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通过读课文就把自己难以明白的问题弄懂。马上,同学们有的一个劲往书里钻,有的若有所思……看着一个个小脑袋恨不得“挖”出宝贝来时,我心里欣喜若狂,哎,你们落入圈套了吧? 是不是有新的发现?问题一出,“精灵鬼”王斯尘说:从《老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知道,大街小巷到处有表演,我就想到——国庆节林老师你到北京参加全国辅导员风采大赛,你不就是表演木偶而且你还说大家都很喜欢呢?所以我觉得过春节时,最好是有机会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掌中木偶,让大家瞧瞧晋江人的厉害。此言一出,“晋江木偶”便随着哈利波特的那根“魔杖”到春节乐园里转一个来回,“精明眼”振毅来个回马枪:小木偶表演好,可以增添过年的一项游戏……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谈论晋江春节怎么过时,班上的小博士鲍国俊低头不语,平时像这类激烈讨论哪里少得了他呀,可此时他却苦苦思索着什么……于是,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博士今天你遇到啥难题啦?小博士一听直摇头:我读了课文,再加上整理了网上查找的资料,我发现过年有好也有坏:好的是过年是中国的特色,坏的是春节大人拜年总不忘送礼,真希望大人换种方式,比如送电子贺卡什么的。小小年纪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着实不易,且此发言足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态度百变”的文听此时也频频点头,说:“可不是,过年了,不管离家多远的人,总要赶回家过年,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这点很好,但是有的人过完了年还要千里迢迢出门去,来回奔波,钱又花得多,真不划算……”话匣子一打开,怎么也关不住,没等文听坐下,富有爱心小天使之称的姚雅莉接过话“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好,但如果只是妈妈一个人在准备年夜饭就很不好了,我建议全班应该一起做,特别是小朋友要参加,我们林老师设置的蓝丝带不正是教我们懂得感恩吗?……——都是鞭炮惹的祸 45个孩子,45种声音,他们奏起“百鸟朝凤”,各鸣佳音,我顺势一问:没错我们要学会用感恩的心面向生活,那你在课文中有发现哪些值得感谢的人和事?这时教室——恬静的学园又书香满溢,过不多久,一双双小手又高举过头等待发言,“态度百变”的文听抢先一步:从课文中我知道了,在鞭炮声中过春节,人们更欢乐了,所以我们要感谢制作鞭炮的人,而且我们如果没有买他们辛苦做的鞭炮,我们会更对不起他们,他们就是为了生活,才赚钱的呀……没等文听说完,反对声四起: “如果有人不小心被你放的爆竹烧伤,我们放得开心,受伤的人却要在全家团圆的时候住院好几天,大家的年也会过得不快乐了,他们不能成为我们感恩的人。” “很多爆竹一起放时,浓烟滚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那“噼啪、砰“的巨响更是吓死人”“以前我也知道放鞭炮危险,但没想到鞭炮还有这么多的环境污染,又脏又吵又危险,以后我要少放。”“不,以后不要放了,多可怕呀,我妈妈说被炸伤的人有的眼球被摘除,有的被截肢,都变成残疾人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让学园流淌着一泓活水,让我更加相信其文本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学生,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学生,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还问题生成的空间 在这平等丰富的信息场里,一个个有个性思考的孩子在语言锤炼中成长,而我也为抓住孩子的每一次灵感闪现而激动不已,可当我沾沾自喜时,我发现鲍国俊不仅默不做声而且还两眼直往天花板瞧,于是我在国俊面前挥挥手,说:你在想什么呢?愿意告诉我吗?小博士说:过春节,我们都很喜欢过,刚才经大家一说,让我觉得过年好危险,我想,如果爆竹能变一变,发明更健康、好玩、安全的鞭炮,那小朋友就会玩得很开心。小博士一说完,班上那帮“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小家伙就说:那怎么才算是健康、安全的呢?小博士回答到:制作的材料可以换一换、改一改,林老师,我建议大家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绿色鞭炮,看看哪个小组最厉害。这么有创意的提议我当然是点头称赞的喽,可我也知道不要把千差万别的孩子揉成面团,送进“流水线”,打造成形状、大小、颜色,乃至口味都相同的“汉堡包”。因此,我说:我们将此次活动定为“阳光春节a计划”,你们可以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看最后谁能引领大家过个阳光春节,学会快乐语文。在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策划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现采撷“绿色鞭炮”小队的活动片断与大家分享: “绿色鞭炮”小队的七名队员忙着设计自己的绿色鞭炮,他们的的请教家长,有的上网络资源搜寻信息,有的到图书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燕玲:今天国旗下讲话时,老师提到“让健康消费进我家”,我觉得可以制作一种绿色鞭炮,它的内部由录音机组成,装上带有鞭炮的录音带和闪光灯,一开开关就又闪光又有鞭炮声,又带劲又环保。铭杰:可以设计一种鞭炮是空心的,里面装入一些小石子,使用时使劲地摇动这种鞭炮,鞭炮就会发出噼啪的响声,多卫生。…… 课后,孩子们把零用钱省下来买材料,能找到的材料就千方百计寻找,文听同学在征得爸爸同意后拆了一个能说话的小狗玩具,斯尘同学从小时候的玩具中找到了马达,当他们得意地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绿色鞭炮给我参观时,我的心再一次被这些花花绿绿的鞭炮,被孩子的心灵所感动,这呈现的是一份多么难得的精神食粮。 “阳光春节a计划”的活动还在继续,我的感动也时刻满溢学园,虽说是语文课,但所动态生成的问题却是下一节课“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开展活动”的一个新起点,同时,学生多方对话的过程也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厚实底子,在多向对话的过程中,也让我明白45个学生就有45个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值得“深深挖掘” 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是值得我“细细品读”的一本书,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及精彩对话都将把我领入一个美丽新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彻夜不绝”、“截然不同”等词语。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学生齐读课题。问: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通过质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提出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想办法解决。 (2) 解决刚才心中的疑问。 〔通过自读提示,重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逐步培养自学的习惯。〕 2.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如果学生质疑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小组内又解决不了的可留待品读课文时解决。) 3.教师检查“规矩、截然不同、放假、预示、拜年”的读法。指导“截、拜”的写法。 [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音错误。) [教师不止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应注重培养听讲同学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良好习惯。]2.请同学谈谈老北京的春节留给自己的印象。 3.请学生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标一标,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时间的词语。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 [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4.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高潮) (结束) [放手让学生找一找,标一标描写时间的词语,然后教师借助板书,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创设情境,研读品味1.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2.请喜欢除夕这一自然段的同学汇报朗读,并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除夕很热闹。) (其他同学评价:指出优点,还存在的不足,进行示范朗读。通过学生间的读评,体会“彻夜不绝”的含义。) 3.放映录像(除夕的热闹情景),请同学边看边想:你从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学生的独特体验。]4.(放《春节晚会》片段:12点钟声敲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大年初一人们的活动) 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引导学生总结: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忙碌的,大年初一人们是悠闲的。) 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分别朗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并说说谁读的好。 [抓住“截然不同”一词,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既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截然不同”的意思,又把大年初一和除夕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比较。男女生朗读比赛,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5.小组形式学习“元宵节”这一部分,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 6.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通过合作和展开辩论,理解了元宵节是春节高潮的原因。] 7.鼓励大家当小导游,带领同学们去观赏老北京的灯会,感受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8. 感情朗读全文,充分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升华情感。 五。自主选择,拓展练习 1.写一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摘录和春节有关的美词佳句。 3.搜集和春节有关的图片、传说故事等,小组合作办一份春节的手抄报。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空间,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教育观。]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老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 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 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 个生字并会组词。 2 、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 、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 、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 、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 、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 (五)、读好课文 1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 、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 、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 、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 、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 、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 、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 、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 、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