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篇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篇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 教学反思

刘巧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2,涉及到三位数加两位数需要进位的题。因为加数是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1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我先采用估算的方式进行计算,最后引出用竖式计算的结果比估算的结果更加的准确从而引出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的重要性。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比较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 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

篇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着眼于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亲历探索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习验算之前,设置了一个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并算出了得数后,很自然的有一个疑问:“算得对不对呢?”从而产生了验算的要求,使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学习的。

在新授的教学中,因为验算是学生第一次碰到,学生在讨论验算方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所以我结合情境,让学生分析一套运动服的价钱、一双运动鞋的价钱、付的总钱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验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着去写验算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算法、算理。

篇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我校三年级是从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讲起的。这个单元的总情境是去“世博会”参观,因此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片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对于上海世博会有了一个简单了解。然后出示了9页主题图,让学生找“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例1是利用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在一二年级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本节课我创设了以下两个空间:

空间一:口算接龙。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算式进行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反思:对于比较简单的口算,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第算出结果。对于涉及到进位的算式则出现了一些错误。口算采取的计算方法也比较集中在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上。

空间二:探究算理。对于例1的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都能正确列式,我让学生同桌两个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再集中交流展示。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算30+30,再算5+4的方法。个别学生用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

在交流与集中展示之后,我跟进了课时练第5页中的相应练习。学生们完成的不好,这反应了学生对算理掌握得不扎实。

反思:这类需要学生分步地写出算理的题在一年级接触的比较多,由于二年级计算的重点放在了乘除法上,所以有一些同学出现了计算不准确、分步不会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又集中带领学生梳理了分步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不要操之过急,要一步步地看清谁和谁算、运算符号是什么,又拓展了相应的口算练习。

篇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但听前任老师说,这些题目他们在二年级学习时都已经有所渗透过,所以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还是充满了信心。

但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

而今,一个单元上完了。中午,让学生独立做了一篇同步练习上的配套作业。批阅完,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今天作业,50人中抄错数字的有12人,其中竖式正确,横式上写错的2人。横式正确,列竖式时抄错的有3人,其余7人均是直接抄错数字)。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

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接下来将学习测量单元了,但是计算教学看来还应常抓不懈,但愿有了以上几方面的认识为基础,以后几个单元的计算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6:《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以上是我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请各位小学数学老师们批评指教。

篇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

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篇8: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篇9: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篇10: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会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二)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时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三)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篇1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着眼于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xxx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亲历探索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习验算之前,设置了一个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并算出了得数后,很自然的有一个疑问:“算得对不对呢?”从而产生了验算的要求,使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学习的。

在新授的'教学中,因为验算是学生第一次碰到,学生在讨论验算方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所以我结合情境,让学生分析一套运动服的价钱、一双运动鞋的价钱、付的总钱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验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着去写验算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算法、算理。

篇1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连加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4.笔算下面各题

48+159+66= 653+2185+924= 247+968+8293=

教师巡视,如发现学生数位对错,忘加进位的数,横式上忘写得数等错误,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连加

6+8+2= 5+7+9= 3+7+5= 6+7+8=

1+4+9= 3+5+4= 4+8+6= 8+9+6=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9+6= 5+5= 3+9= 2+8=

例6 88+97+105=290(千克)

702+2984+368=4054

篇13:第四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的例1一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九的习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用坚式计算三、四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理解并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l.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例1的信封图。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判断正误)

50+ 70         300+ 600          800+400        90+ 30             2.求38加 25的和,用坚式该怎样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指板书提问: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列竖式时首先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加法,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教学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l)教学例1(不进位加法)

①教师出示例1的信封图片:先出示10个一扎的,(教师在磁力板上贴出4扎);再贴上3个单张的。提问:这里一共摆了多少个信封(243个)教师再贴信封,问:第二行贴了多少信封?(132个)共摆了多少个信封?怎样列式?

②借助信封图,让同学们说说怎样算出有多少个信封,为列坚式做准备。从学生想法中选择最优答案:单个和单个合起来,10个一扎和10个一扎的合起来,100个一扎的和100个一扎和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列竖式。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板书的提示)怎样用竖式计算243和132的和呢?先想一想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列式方法。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④教学笔算方法。

A、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想一想这是几位数加几位数,这个竖式该从哪位算起?学生试做。

B、集体订正,强调:三位数的笔算加法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教师板书:   270+ 58=

提问:270+58该怎样列竖式,又该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操作计数板:先摆出第一个加数270,(提示学生整百和整十的分开摆)。在270的下面摆出58。

②启发提问:

A.怎样列坚式,5和8分别写在哪里?为什么?(使学生知道: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在坚式中该怎样写呢?

C.从哪位算起?你发现了什么? (十位相加满十)

D.让学生尝试计算。

③完成做一做,把结果直接写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详尽说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例3

① 指名列出横式、竖式。

讨论:刚才例2你们发现了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这道题目你又发现了什么?

思考:百位应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提示学生把横式上的结果填好。

3.小结:

概括三、四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齐读法则。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小黑板出示)

(l)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在小黑板上,学生判断正误。

(2)笔算下列各题,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38+ 326=             1629+ 527=             715+ 8605=

(3)填空:一个加数是239,另一个加数是6805,和是(    )。

2.发展题: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例1:      2  4  3

+ 1  3  2

3  7  5

例 2:    270+58=328

2  7  0

+    5  8

3  2  8

例 3:   809+ 3764=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例4,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30+ 70+ 10        50+ 60+ 10        200+ 500+ 100

200+300+ 100

2.坚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3.讨论:你们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让学生知道: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2423+856=

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3.启发学生进行验算。

4.提示学生,不写第二个竖式,是否也可以验算,学生讨论:

使学生明确:也可以用原来的坚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5.反馈练习“做一做”第3题。

6.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计算练习二十第2题的前两题,口述验算(两种方法)

2.综合练习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第1题

小组竞赛看哪组做得正确,练习二十第3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坚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第2题的后两个小题

2.练习二十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

3764 + 809=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例 4   2423+ 856= 3279

2 4  2  3

+      8  5  6

3  2   7  9

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75页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二十一中的1-7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类推,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续几次运用进位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3题

2.笔算(指名板演)

385+ 705=                 596+ 83=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课

我们复习了口算和不连续进位加的笔算,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如果把笔算的第一题改变一下数字,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还会计算吗?

2.教学例5。

出示例5:求385和765的和。

让学生自己试算。

同桌讨论: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订正时,使学生明确: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把进上来的1加上。

2、“做一做”第2题

3.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一第2题,订正时并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分组练习,练习二十一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针对计算过程和应注意问题共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

例5         385  + 765=  1150

3   8   5

+   7   6   3

1  1   5   0

连加

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二中的第l-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比较熟练地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

2.进一步运用凑十法进行加法的简便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笔算方法及凑十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个数连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连加口算,粮食图,学生用的空白没影片若干张等)

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分别出示)

6+4+9   7+4+3   6+2+4   6+8+2    3+6+7   6+5+8

口答结果,并说出算理。

指名口答得数,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算法。

强调:以后口算几个一位数连加时,能简算的就简算。

2.用竖式计算

88  +  185    97 + 105

指定两名学生在小黑板上计算。

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强化“满十进一”的.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教师投影出示粮食“口袋”图片。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根据图意列算式,

使学生口述:有三袋粮食,分别重88千克,97千克,105千克。求一共重多少千克?

列式:88+ 97+ 105=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个数连加的新方法。(板书课题:连加)

2、回想:按照以前学的怎样笔算三个数连加。

启发学生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明确: 用两个竖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得出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

加。或者把两个竖式连着的简便写法。

3、点拨算法:

教师:以前计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计算。从这节课起,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进一步强化,写竖式时也要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也是从个位加起。

4、学生试做。

让学生动笔试算,如果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同桌可以商量。

教师巡视,搜集反馈信息。

5、指导算法。

提问:在计算时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明确:

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满20,向十位进2。

引导学生小结: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提问:三个数相加,有没有向前一位进3的可能?

学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知道:

最大的一位数是9,三个一位数相加的和最大是27,所以最多只能向前一位进2。

6、反馈练习。

( l )教师板书例 7        702+ 2984+ 368=

( 2 )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数相加,能简算地要简算。

2.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汇报交流情况。

(3)学生尝试计算。

(4)让学生说算理。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完成94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分组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文字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个坚式计第三个数连加,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有时还可以用凑十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连加

例   6:     88+  97 +105  ==  290(千克)

8  8

9  7

+  1  0  5

2  9  0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2-83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三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板演85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二十三第4题,订正时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提要求,学生摆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6个三角形,

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使学生明确:圆片少,三角形多。

列式计算: 6-4=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门)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8

(l)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猜数游戏

(l)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

(2)同桌同学互相活动。

2.拍手游戏

(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

(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

3.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红花有多少朵?

9+ 6= 15(朵)

答:红花有15朵。

应用题的对比(1)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9。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8-89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四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完成88页的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少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1。

(l)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 6朵。黄花有多少朵?

15-6=8(朵)

答:黄花有8朵。

应用题的对比(2)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四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4) 填空。

(5)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2.练习二十四第5题,出示投影片。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2(1)有红花54朵,黄花36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54-36=18(朵)

答:黄花比红花少18朵。

(2)有红花54朵,黄花比红花少18朵。黄花有多少朵?

54-18=36(朵)

答:黄花有36朵。

不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五中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2.总结减法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检验的好习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120-80    140-70   1200-800     l100-400   1300―700   1400-800

2.53减26得多少?用坚式算出来,指名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两位数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用坚式进行计算,并板演。

(3)启发学生想一想,计算时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教学例2

(l)出示例2

(2)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从百位退1,在十位加上10再减。

3.教学例3

(l)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算,你们发现了什么?(个位、百位不够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百位不够减,该怎么办?

使学生明确: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在百位上加上10再减。

(3)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4.归纳总结:

(l)交流汇报

使学生明确: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 10再减。

(2)引导学生议论:三、四位数的减法和两位数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教材95页:三、四位数的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4)反馈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分组讨论并计算,95页“做一做”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2.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

练习二十五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

百  十  个                   百  十  个

3   7    6                    3   1   9

―  1   3    2                 ― 1   7   6

2   4    4                    1   4   3

1230-425=805

1   2  3  0

―    4  2  5

8  0  5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例4,“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的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 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8  ( )+( )=( )

(2)42―30=12      ( )+( )=( )

2. 按课本第112页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  新课。

二、新授

1. 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 教学例4。(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 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 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6页,齐读验算的方法。

课本第97页“做一做”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736-826=3910

4  7  3  6                                            3  9  1  0

―   8  2  6                      验算:             +     8  2  6

3  9  1  0                                            4  7  3  6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9负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六第l-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1-7       12―9      10-6      10-8

12-3       16-4      20-5      14― 8

2.笔算:(指名板演)

394 ―76     3264- 236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2.教学例5

板书例5

借助计数器拨数。

让学生试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个位、十位连续不够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有退位点,应该少看1再向前一位退位,在本位上加10再减 。

让学生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3.及时反馈,强化算理: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让学生观察笔算的算式,发现个位、十位、百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特别是十位,原来是够减的,但被个位退1后就不够减了,要向百位退位)

再让学生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学生自己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坚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己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五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学生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小给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

例5:      4   3    1

―      9   7

3   3   4

例6:5120-3826=1294

5  1  2  0

―  3  8  2  6

1  2  9  4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103负例7、例8,完成“做一徽’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七中的第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0-43   120-30  120―80    7000-

二、探究新知

1. 引人新课。

教师: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教学例7

(l)动手操作,感知算理

(2)坚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学生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试算。

(3)教师巡视,重点帮助有困难的组。

引导学生汇报:

让学生借助板书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与前面学的连续退位减的方法相同。

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0不够减,退位后看成10再去减,哪一位上的0有退位点,退位后看成9再去减。

(4)反馈练习。

计算并口述算理:

401一124     605-378

(5)教师小结:

3.教学例8

提问:这道题与例7有什么不同?(在课题上补充“末尾”)

教师问:个位不够减,十位,百位上都是0,应该怎么退位呢?退位后各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分组讨论。

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个位上不够减,因为十位、百位上都是0,所以要从千位退一。这样千位上由3变成2,百位由0变成9,十位由0变成9。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个位、十位上的结果。

百位、千位上的计算留给学生试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小结:

计算被减数末尾数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时,十位、百位是儿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反馈练习

5.如果例8的被减数改成3010,该怎样计算?

请同学们用坚式进行计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6.完成“做一做”第2题。

7.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计算:4020―1345=   3000-1368=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强调:被减数中间的0退1后作9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被减数退位后每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三题的前4小题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

例7:      3   0   2

―    1   5   9

1   4   3

例8:3000―628=

3  0  0  0

― 6  2  8

2  3  7  2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04页例9,“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二十七第3――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口答。

1元=(   )角       3元2角=(   )角

3元4角5分=(   )分    2角6分=(  )分

2、笔算

2600-975   4050-2436    5006-3249

二、新授

教学例9。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1、分析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8元7角5分―1元5角8分该怎样计算呢?(先写出元、角、分,按照单位写出数字,列成竖式)

4、得出的结果是717,在横式的后面能只写717吗?(应该写7元1角7分或717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

完成二十七的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例9:小红买一枝钢笔用了8元7角5分,买一枝圆珠笔用了1元5角8分。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多少钱?

8元7角五分 ― 1元5角8分 =7元1角7分

元  角  分

8   7   5

―  1   5   8

7   1   7

答: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7元1角7分。

篇1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这节课设计的几个想法。

一、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把枯燥无味的练习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例如:我设计的第四关,看图解决问题,再找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三、以“小老师”为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当小老师,以雪亮的眼睛观察题目,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小老师的形式,让他们帮小马虎改作业,学生积极性可高了,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借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四、在闯关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低年级的学生好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足之处:

1、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发挥得很好。

2、教师的评价较少,大多都是让学生鼓掌。

3、最后都是五朵智慧花,讲的不好,应该鼓励他们说“都很厉害,都很聪明”,而不是说“怎么办?”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篇15: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篇1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学反思

一开学,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就是决定先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开学3周,本单元的内容也差不多快结束了。本周我们组的教研活动内容就是写本单元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篇17:《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它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的。如:倒减、无退位、全部做成退位。

3、面对这样的错误,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理。通过学生板演,让学生抓典型的错例,教师分析其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是知识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 误。让学生在今后的作业中能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它更要让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养成细心计算的 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4、教学这一单元后,我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 的正确率不高主要是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计算上的错误。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 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