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税率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税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税率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税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篇2: 六年级数学下册《税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税率与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答税率、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采摘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彩虹谷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

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彩虹谷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

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153%=3.45(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45万元。

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

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

出示第二个红点的信息,师生一起整理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谈话:八五折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折扣的问题吗?

结合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打折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一折就是十分之一,写成百分数就是10%,表示现在的价钱是原价的 10%;八五折就是十分之八点五,写成百分数是85%,表示现在的价钱是原来的85%。总之,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写成百分数就是百分之几十。

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折扣的意义,那么现在你能独立的解答这道题了吗?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085%23

=600.8523

=1173(元)

答:买门票需要1173元。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难点就在于税率和折扣的相关知识学生不了解,因些在解决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两方面的有关知识,明确它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对问题有了明确的理解,就能够独立的解答这些问题了。】

三、巩固应用,拓展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

读题,明白是超过3500元的部分收税的含义,然后尝试解答,订正时说说想法。

2、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说说六五折的含义,然后独立解题,订正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有关折扣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含义,然后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4、自主练习第5、6题

这是前面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你对税率和折扣有了怎样的认识?还有哪些问题吗?

板书设计:

税率与折扣

税额=营业额税率 6085%23

折扣:几折就是十分之几, =600.8523

写成百分数就是百分之几十。 =1173(元)

八五折就是85% 答:买门票需要1173元。

篇3:百分数第三课时《税率》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第10页“税率”、做一做及练习二第6、7、8、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能力目标: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教学用具:小黑板

课时:    第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一)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二、新课讲授

(一)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二)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三、巩固练习

(1)某电脑公司4月份的销售收入为800万元。按销售收入的5%缴纳增值税。纳税后该公司4月份的收入是多少万元?

(2)楚天餐馆8月份在缴纳了5%的营业税后,收入为5.7万元。楚天餐馆8月份的税前收入是多少?

(3)小雨妈妈的月工资是4800元,按规定,超出35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小雨妈妈纳税后的月工资是多少元?

(4)某中介公司为顾客出售房屋,会按房屋售价的2%收取中介费。该中介公司为李奶奶出售了一套房屋,收取中介费3200元。按规定卖房还要按房屋售价的1.5%缴纳契税。李奶奶出售这套房屋最终得到多少钱?

四、作业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5、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

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六、教学反思:

篇4: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维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反思:

本节课在出示了题目后,大部分同学能够算出得数,但都是运用幼儿园的学习方法手指算法来完成的,这样的算法让他们的速度很难提高。但我并不着急,调整课上内容,先让学生自由算几道题,让学生拥有了成就感以后,提出“谁能有更快的口算方法?”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开始充满信心,想要比式。

于是,我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然后选出组内高手在班里比赛,最后让同学们来介绍自己的口算方法,教师进行小结,引出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等,最后,让同学们自选方法展开学习,并将同一种方法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切磋练习,从而真正地掌握新的口算方法。

篇5: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能主动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初步培养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和多角度思考的.思维习惯。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切实掌握“想加算减”)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课件出示)

星期天小黄猫和小花猫从市场早买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地玩耍,它们高兴极了。

小朋友,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课件随学生回答出示图片。)

2、探索算法

①生独立思考13-7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②小组内同学讨论讨论,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的方法最多?

3、交流汇报

4、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的答案,在计算时,我们一般选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或破+法,要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

三、练习(课件)

它们有什么规律?

四、总结:

你能给今天学的知识取个名字吗?(十几减7的退位减法)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前面的铺垫学习,让本节课的口算变得轻松,同学们都能运用方法进行口算,但是在计算得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错误,于是我让学生们把学过的十几减几的题目分类,并进行比较,让运用破十法的同学发现见九就是一加几,见八就是二加几,见七就是三加几的破十规律,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本堂课的另一重点就是全班性推广想加算减的方法,因为同学们加法口算较快,所以侧重训练这种想加算减的方法,但还是有些同学不能理解加与减的联系。

篇6: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数学游戏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想加算减”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针对练习

小红有13元钱,小明有15元钱,他们俩到肯德基去吃东西,请看肯德基的食品价目表:汉堡:9元 可乐:6元 鸡腿:7元。

(一)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1、列式算式(请你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用算式写出来)

13-9 13-6 13-7

15-9 15-6 15-7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3、汇报

选择 13-9 15-6 说说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4、你会填吗?

13-7=□ 15-9=□

(二)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1、列式算式(请你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用算式写出来)

13-9 13-6 13-7

15-9 15-6 15-7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二、自由练习:

1、小结:十几减几的方法很多,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计算时不但要选择你比较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且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才能算得对又算得快。

2、选题训练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仍然对学生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加以训练,不过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在同学们那里却非常吃力,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本节课,我请方法掌握较好的同学教大家去发现加与减的联系,效果好了一些,已经有一大部分能够理解想加算减这种方法了,不过还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巩固才好。

篇7: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3、布置作业。

反思:

有了“十几减9”的学习基础,在学习“十几减8”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同学们回顾“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然后反问:这些方法能不能解决“十几减8”的题呢?同学们自己尝试,互相交流,发现口算方法,然后利用方法口算更多的十几减8的题目,这节课的题目便得很轻松。

篇8: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利用加法、减法计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 9+( )=15 (2) 9+( )=18

15-9=( ) 18-9=( )

(3) 9+( )=14 (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3、布置作业。

反思:

一节课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上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口算“十几减 9”的多种方法,并能选择一种进行训练,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便是提高速度,所以我提出,“怎样能让你所用的方法更快些?”我们班的李禹蒙同学最先发现“十几减9”的题可以直接用被减数的个位加1,也就是几加1的方法来算。虽然有这样发现的人并不多,但相信同学们已经开始体会到数学中的规律运用了。

篇9: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精选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

1.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可盛水1立方分米,我们就说玻璃杯的容积是1升。()

3.两个圆柱的表面积相等,它们的体积也肯定相等。()

4.一个圆锥底面积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扩大4倍。()

5.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少。()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20%

1.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用字母表示是()。

①πrh②πdh③πr2h

2.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6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①圆形②长方形③正方形

3.一根圆木锯成三段,一共增加()个面。

①2②3③4④6

4.一个圆锥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比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立方厘米。

①6.28②12.56③25.12④37.68

5.底面半径相等的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已知圆柱的高是6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厘米。

①2②6③12④18

6.(1)做一节圆柱形通分管要用多少铁皮,求通分管的()。

(2)做一只圆柱形的柴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求油桶的()。

(3)一只圆柱形水桶能装多少升水,是求水桶的()。

(4)一段圆柱形铁条有多少立方分米,是求这段铁条的()。

①表面积②侧面积③体积④容积

7.用一个高36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水的高度是()厘米。

①36②18③16④12

三、填空题。23%(3+4+2*8)

1.圆柱的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4厘米,视神经的侧面积是(),表面积是()。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0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分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8平方厘米,它的高是()。

6.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

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之和是4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少()立方分米。

8.一个圆柱体高8厘米,底面周长25.12厘米。现在沿着它的直径垂直切开,表面积增加了()。

9.两个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片,一个用5分米做高围成甲圆柱,一个用6分米做高围成乙圆柱,()的体积大。

10.一根圆柱形钢材长2米,把它分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8.84平方厘米,每段钢材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四、计算。12%

1.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

3.求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五、应用题。35%

1.挖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半径是5米,深4米,这个蓄水池可蓄水多少立方米?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30厘米,底面半径是1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用进一法,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形,它的横切面周长是3.14米,长是1。5米,每滚一周能压多大的路面?如果转100周,压过的路面有多大?

4.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半径是3米,高是5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00千克,这些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5.把一个高为1米的圆柱体切成底面是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下图),已知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圆柱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10:六年级数学下册《税率》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税率》教案

教学内容:

税率(课本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纳税的含义和纳税的重大意义。

2、能计算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教学重点:

能进行一些有关纳税问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介绍有关纳税的知识

纳税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应该纳税的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1993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将纳税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根据纳税种类的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有说不同。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三、探索计算纳税的方法

教学例3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结合例3,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营业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营业税、什么是应纳税额。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3。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305%=1.5(万元)

四、巩固练习

1、第10页做一做

2、某电脑公司4月份的销售收入为800万元。按销售收入的5%缴纳增值税。纳税后该公司4月份的收入是多少万元?

3、香雅饭店8月份在缴纳了5%的营业税后,收入为5.7万元。香雅饭店8月份的税前收入是多少?(渗透环保教育,保护动物)

4、小雨妈妈的月工资是4800元,按规定,超出35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小雨妈妈纳税后的月工资是多少元?

五、课堂小结

税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六、作业

第14页第6、7、8题

篇11: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 复备教师:   课 题 圆柱的体积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授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练习三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学 反思    

篇12: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媛、李智、刘霞 复备教师:赵满   课题 圆柱的认识 课 型 新 授 总课时 9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 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新授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学生可以先自学再汇报 板书 设计 圆柱的认识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教学 反思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    

篇1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3)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 复备教师:赵满 课 题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实际 应用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0、15、17、18及20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板书 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 反思  

篇14: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2)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 复备教师: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新授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3。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练习七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教学 反思    

篇15: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圆柱

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

两种方式:

1、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宽为高;

2、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其中,第一种方式得到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2、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3、圆柱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柱有无数条高

4、圆柱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0?5

②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5、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①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如果h=2πr,则展开图形为正方形

②不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③无论怎么展开都得不到梯形

圆柱变形记,圆柱怎么变形成长方体?与长方体又有什么联系?怎么借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

6、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侧面积:S侧=2πrh

表面积:S表=2S底+S侧=2πr?0?5+2πrh

体积:V柱=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底面积

④已知圆柱的底面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⑤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无盖水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烟囱通风管的表面积=侧面积

只求侧面积:灯罩、排水管、漆柱、通风管、压路机、卫生纸中轴、薯片盒包装

侧面积+一个底面积:玻璃杯、水桶、笔筒、帽子、游泳池

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油桶、米桶、罐桶类

二、圆锥

1、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圆锥也可以由扇形卷曲而得到。

2、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锥的底面一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锥有一条高。

4、圆锥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

②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S增=2rh

5、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体积:V锥=1/3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柱与圆锥等底等体积,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圆柱与圆锥等高等体积,圆锥的底面积(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是圆柱的3倍。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3Sh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数学因数与倍数知识点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偶数与奇数:是2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质数和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篇16: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 + 2×πr2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h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h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 Sh或πr2×h÷3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小学数学基数和序数简介

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基数在数学上,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

序数原来被定义为良序集的序型,而良序集A的序型,作为从A的元素的属性中抽象出来的结果,是所有与A序同构的一切良序集的共同特征,即定义为{B|BA}。

数学图形的变换知识点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